×

言不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6 08:19:09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言不尽意是什么意思

拼音:yán bù jìn yì解释: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例句: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言不尽意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典故出处】:《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成语意思】: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成语注音】:ㄧㄢˊ ㄅㄨˋ ㄐㄧㄣˋ ㄧˋ 【通用拼音】:yan bu jin yi 【拼音简写】:YBJY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言不尽意,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信末尾。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u」。 【成语辨形】:尽意,不能写作「进义」。 【英语翻译】:I've got to end this letter now though I have so much more to tell you. 【近义词】:言外之意、词不尽意、意味深长 【反义词】:言之无物、言讷词直、空洞无物 【成语例句】: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言不尽意是什么意思

言不尽意的意思如下:【解释】: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不尽意什么意思言不尽意释义: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拼音] [yán bù jìn yì][出处]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什么意思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无法说得清楚,无法说得明白就是,主要是内心活动、心理变化和复杂环境方面的。谈谈你对言不尽意的理解言不尽意_
【拼音】yán bù jìn yì就是有很多想要说的话,但是却没有能表达出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解释】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出处】《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示例】由于时间所限;他虽讲了好半天;还觉得~;很想继续讲下去。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古文翻译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书:文字。言:言语。意:心意。情伪;真情虚伪。变而通之:变化卦爻使之交通。译文: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书写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完全表现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不可知道了吗?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卦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言不尽实是什么意思说明有很多话想说又说不明白,但是,总认为一句两句的还真说不明白。

言不尽意什么意思?

词目 言不尽意 发音 yán bù jìn yì 释义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近义词 言外之意 反义词 言之无物 引用 《后汉演义》第四十七回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 ...贾祸,然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慑失守, 言不尽意 ,昧死以闻。  这篇奏对,是专从权戚嬖幸上立言,... 《南北史演义》第八十九回 侍病父密谋行逆 烝庶母强结同心 ...,心下很是喜欢,便嘱令杨素预先留意,准备登基。及素去后,又因 言不尽意 ,常自作手书,封出问素。素条陈事状,复报太子。 ...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 ...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书》曰“亻平来以图”,天... 《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 ...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此皆湖中之美,但患 言不尽意 ,万不写一耳。诸涧出源入湖,故曰浚潭涧。涧长是以窈窕。... 《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五十九·二凶 ...乌羊,相寻即道。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尔。故略示怀, 言不尽意 ,主上圣恩,每厚法师,今在殿内住,想弟欲知消息,故及”... 《梁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九·萧子恪等 ...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语草隶法, 言不尽意 ,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势而已。十许年来,始见敕旨《论... 《梁书》卷五十·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 ...分理,唯务折衷。案辔文雅之场,而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但 言不尽意 ,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洗予闻。眇... 《梁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侯景 ...身。愿王且观其变”景然之,乃抗表曰:{臣闻“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意非言不宣,言非笔不尽,臣所以含愤蓄积,不能默... 《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二·齐高帝诸子上 ...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法, 言不尽意 ,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事而已。十许年,始见《敕旨论书...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一 ...;吴可读不能喻,故死争於后。窃痛可读殉死之忠,而又惜其遗摺之 言不尽意 也。可读未喻懿旨言外之意,而其遗摺未达之意,皇太后早鉴... 《尚书正义》卷一 尚书序 ...书者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故易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是言者意之筌蹄,书言相生者也。书者,舒也。《书纬·... 《春秋公羊传注疏》哀公卷二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四年) ...,则天下尽会,而《春秋说》特举此六国,时为之役,故遍举之,或 言不尽意 故也。  ○注“以诸”至“称子”。...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 ...孔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信矣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

言不尽意名词解释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出自《庄子·外物》。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用筌是为了得到鱼,语言是为了表达意蕴。领悟了意蕴的人觉得一切言语都不能准确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意蕴,是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

言不尽意的解释

言不尽意的解释(1).语言不能表达 思想 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晋 欧阳 建 《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 崇尚 ‘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 示意 有未尽。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二:“临纸哽塞,言不尽意。”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写就了也,我念一徧:不才妾 萧淑兰 病中作词一阕,词寄《 菩萨蛮 》,奉上文郎 云杰 翰座,谨望挽 回春 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2). 魏 晋 玄学命题。与“言尽意” 相对 。 三国 魏 荀粲 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词语分解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 言语 。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 洋洋 万言。 语助词,无义: 尽意的解释 ∶ 充分 表达 心意 、 情感 他这首诗尽意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 尽情 ; 尽兴 星期天尽意地玩了一天详细解释.充分表达心意。《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孔颖达 疏:“意有 深邃 委曲,非言可写,是言不尽意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什么意思?

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原文出处: 《周易·系辞上》。《周易·系辞上》的作者是“姬昌”。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易经》大有上九爻辞言:“从上天获得祐助,完全吉而无不利。”孔子说:“祐是扶助的意思,上天所扶助的是能顺大道的规范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笃守诚信的人,履守诚信,而思处处合顺于大道的规范,又能崇尚贤能的人,所以犹如从上天祐助他,如是完全吉利而没有不吉利的了。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的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
”乾坤也就是天地,它是《易经》的精蕴呀,乾坤既成列于上下,《易经》的道理也就肇定于其中了。如果乾坤毁灭的话,则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道理了,《易经》的道理不可被知解的话,则天地乾坤之道也几乎要息灭了。
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
?
扩展资料:
出处篇章:《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老庄,黄老学派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意是什么?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了解了吗?”
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表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了卦,全面表现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通过变化流通全面表现它的利益,鼓舞它动起来全面表现它的神奇。”
出自周易·系辞·上第十二章。《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扩展资料
天下的书本,不管是圣人的经典(圣人的书本叫经典,普通人的叫书本),还是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它真正要说的话。我们讲的话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意思。
有时候一句很好的话会变成坏意,被对方误会了。所以我们讲话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人类的文字语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种语文,到现在还很可怜,也还不能表达人类真正的意思。
假使真能表达意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文字语言不但不能表达人类的意思,更不能表达一切生物内的思想,它只是一个临时用的符号而已。——南怀瑾老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哪里

《易·系词上·原文》子曰:“书(1)不尽(2)言(3),言(4)不尽意(5)。”然则(6)圣人(7)之意其(8)不可见(9)乎?子曰:“圣人立(10)象(11)以(12)尽意。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意思。”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的事情去表达他的全部意思,
注释:(1)“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2)“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3)“言”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4)“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5)“意”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7)“圣人”编纂《易经》的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8)“其”表诘问。相当于“岂,难道”。《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9)“见”看到。《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0)“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11)“象”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12)“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出 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释义: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