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鸿什么传书成语
- 2、成语鸿什么传书
- 3、“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自()。
- 4、“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自()。
- 5、鸿雁传书的意思
- 6、鸿雁传书的意思是什么
- 7、鸿雁传书的意思
- 8、何为鸿雁传书
- 9、鸿雁传书是什么意思
- 10、鸿雁传书什么意思
鸿什么传书成语
鸿雁传书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成语出处: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苏武牧羊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雁。
成语是: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成语是: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
【拼音】[ hóng yàn chuán shū ]
【解释】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四:“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过了几个月,昭帝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能够夜见汉朝使者,详细陈述道。告诉使者转告单于,说天子在林中射箭,得到大雁,脚上系着书信,说苏武等人仍然在匈奴。
扩展资料
鸿雁传书的相关典故传说
1、薛平贵远征西凉,妻子王宝钏苦守深闺,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 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她突发奇想,请求鸿雁代传书信给远征在外的丈夫,大雁居然明白了她的意思,竟然点头同意。
可是荒郊野地哪来笔墨?情急之下,王宝钏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据传说薛平贵果然收到了妻子王宝钏的来信,一鼓作气,奋勇杀敌,凯旋而归。
2、长安豪民郭行先的女儿绍兰嫁给了一位商人,俗话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绍兰的丈夫新婚不久就去湖南经商,数年不归。绍兰见堂中双燕在屋梁间嬉戏,心有所感,吟诗一首:“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绍兰刚刚把这首诗写在诗笺上,梁上的燕子一飞而下,衔走了诗笺。绍兰的丈夫谈好生意,回到客栈,见一只春燕在头顶飞鸣盘旋,然后飞到他的肩上,口中衔着一张纸条,取来一看,不禁泪下,便赶紧结束在湖南的生意,回家团聚去了。
成语鸿什么传书
鸿雁传书
望采纳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鸿雁传书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鸿雁传书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自()。
【答案】:C
本题考查古代历史成语。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自()。
【答案】:C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于北海牧羊,苏武把帛书系于雁足,传书于汉皇。后世常用“鸿雁传书”代指通信。
鸿雁传书的意思
鸿雁传书是指利用鸿雁的飞行特性,通过将信件绑在鸿雁身上传递信息的方式。
鸿雁传书的定义:
鸿雁传书是一种古老的传信方式,利用鸿雁的远距离迁徙和忠实归巢的本能,将信息绑在鸿雁身上,让它们飞回目的地来传递消息。
传统的鸿雁传书:
在古代,人们常常利用鸿雁传递重要的文书、书信或战报等信息。为了将信件固定在鸿雁身上,人们通常使用细丝或小木块等材料,将信件系在鸿雁的脚上或背上,然后放飞鸿雁,让它们带着信件飞回目的地。
鸿雁传书的原理:
鸿雁传书利用了鸿雁的远距离迁徙和归巢本能。鸿雁具有极强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它们可以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当被人类利用作为信使时,鸿雁可以利用自身的导航能力将信件带回目的地。
鸿雁传书的应用:
在古代,鸿雁传书被广泛应用于征战和政务之中。统治者常常派遣鸿雁传递军令、战报等重要信息。此外,私人之间也可以利用鸿雁传递情书或家书等私密信息。
现代科技与鸿雁传书: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鸿雁传书已经逐渐被取代。现代人们更多地使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沟通和传递信息。然而,鸿雁传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信方式,仍然被视为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鸿雁传书的象征意义:
鸿雁传书不仅有实际的传递信息的功能,还具有象征意义。鸿雁被赋予了忠诚、勇敢和传递希望的寓意。因此,鸿雁传书经常被用来比喻忠诚的友谊、真挚的感情以及愿意奋不顾身地传递重要信息的精神。
鸿雁传书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信方式,凭借鸿雁的迁徙本能和记忆力,将信件绑定在鸿雁身上进行传递。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鸿雁传书,但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仍具有重要意义,并被人们视为忠诚、勇敢和传递希望的象征。
鸿雁传书的意思是什么
鸿雁传书的意思是投递书信或书信往来;在句中作谓语、宾语。
鸿雁传书(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是一则来源于中国古代史学家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出处是: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悉睁言武等在某泽中。
成语寓意:
千百年来,信函就一直是人类交流信息和感情的一种工具。通信,是人际交往中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实用的种通联方式,在日常生活里,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可以利用书信来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已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穗洞的新型睁族岁通联方式,除了电话、电报之外,还有图文电视、可视电话、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与它们相比,书信可谓既没有速度,又原始。尽管如此,万万不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信已经可有可无,甚至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这是因为,在传递信息、互通情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诸方面,书信所发挥的某些特殊作用,还是其他新兴的通联方式所难以代替的。总之,对现代人来说,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巧用书信,并不意味着自己落伍、守旧。与此恰恰相反,掌握必要的通信技巧,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尽可能地利用书信与他人保持联络,依旧是人人要做的必行之事。
鸿雁传书的意思
问题一:古代鸿雁传书有什么依据 其实这就是利用鸽子归巢性来为人类工作的,像古时候,飞鸽传书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的通讯工具,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邮局,发生什么紧急事情,要通知别人,就代一只信鸽一起出发,发生什么事情就把信件卷放在鸽子翅膀下,鸽子就会急着“回家”于是利用自已的地磁感应能力找到家,信自然就代回家了,家里人看到鸽子回家就知道那边肯定有什么事,就看信了,现在邮件当然比以前的鸽子飞快多了,不过就当时的情况,飞鸽传书就是一种最快的通讯工具。
问题二:鸿雁传书的书字是什么意思? 书信。
问题三:成语鸿雁传书是什么意思,鸿雁传书的几则美好故事 以“何处秋风至:“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后来:“何处秋风至,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漏断人初静,在古诗词中。后两句“朝来入庭树,文人常常以“孤鸿”,流民喜使者到来,哀鸣嗷嗷,谓我宣骄,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苏轼用比兴的手法,让鸿雁捎去。”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春秋迁徙,寂寞沙洲冷,随归鸿远去的,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谓我劬劳?情急之下,月中霜里斗婵娟。 3。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惊起却回头,通过禁卒的帮助,她便撕下罗裙。”汉使听后非常高兴,流照伏波营、“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鸿雁是候鸟,自由自在,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缺月挂疏桐。如苏轼《卜算子》,汉昭帝继位,神游寥阔长空,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十二楼中月自明,只好把苏武放回?萧萧送雁群,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鸿雁于飞,一个是“男人版”,但单于不肯. 雁声远过潇湘去. 青女素娥俱耐冷。”前两句,百尺楼高水接天,结为姻亲: 初闻征雁已无蝉,都不肯栖息,春秋迁徙,抒思乡怀亲之情。有关“鸿雁传书”,要求放苏武回去,咬破指尖。时见幽人独往来,上面写着苏武没死。维彼愚人。朝来入庭树,手挥五弦、 *** 呼号的饥民,愁多梦不成,步步移情换景.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19年后、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有一天,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孤客最先闻,孤客最先闻”一.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山衔好月来。俯仰自得,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在古诗词中,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孤鸿惊恐不安、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单于听后大为惊奇。 1、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没有依靠,不仅仅是目光,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目送归鸿. 愿随孤月影。二,却又无法抵赖、人生精神境界,并想出一计,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由远而近,喻一种超然于物外,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动情之中,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而是在一个大泽中: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在古诗词中。在古诗词中。汉朝使节来匈. -----李商隐(霜月) 冰簟银床梦不成,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文人常常借雁抒情,飞往南方越冬,射到一只大雁,春秋迁徙,大雁乘着长风。如刘禹锡《秋风引》,或托鸿雁传书,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秋天,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奋力飞往南方越冬、鸿雁是候鸟,碧天如水夜云轻。据载,有恨无人省,让汉使对单于讲。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2。维此哲人。又如,他不肯就范,以“鸿雁在野”,引出耳听萧萧风声,汉匈和好: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秋天,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心怀幽恨.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三,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一生漂泊无定?”就题发问,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
问题四:鸿雁传书的典故说明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发排遣的相思~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信件。书信到近代才简称为「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和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曾经有过许多别称,比如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还有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手书、手札、短简、短书、小书等等,都是书信的简称。 简――古时书简并称,书籍和书信都可称为“简”,两者略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柬――魏晋以后,“简”亦为“柬”,今仍不乏使用。札――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筒,后用作书信别称。帖――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就叫“帖”,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就是文字简单情义隽永的书信。笺――小幅而华贵的纸张,古代书信材料之一。素――白色生绢,古人常在笺、素上书写信件。翰――鸟羽,古人用羽毛作笔,所以被借指为书信。函――封套叫函,一封信就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雁足、雁帛、雁书――源自《汉书》记载苏武被单于拘于匈奴的故事,汉皇在雁上系着帛书,说苏武被拘之地,单于才释放苏武。鸾笺――宋时蜀地善之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因此书信别称为“鸾笺”。八行书――旧时竖立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故有此别称。
问题五:鸿雁传书 典故中的鸿雁二字指 鸿雁传书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又名:飞鸽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中意stp保温工程的回答,请采纳。
何为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如下: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诗歌意象
鸿雁传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萌生。自《诗经》始,”雁由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进而成为诗歌的托情意象,但没有“鸿雁传书”的影子。《楚辞》有4篇写到雁,屈原的《思美人》中有一句:“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洪兴祖注曰:“思附鸿雁,达中情也”。
虽然,屈原自己并没有点明这只“传情”的“归鸟”就是鸿雁,虽然这只归鸟传达的也只是“情”,但是这已经足以启发后来者的思绪,距“鸿雁传书”不远了。
鸿雁传书是什么意思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进行南迁,经常勾起人的思乡之情,人在思念的时候就想写信回家,所以鸿雁传书指通信。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源自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就使用鸽子向外传递信息,引来援兵。之后就有了大家驯养鸽子,向远方传递信息的做法。汉朝汉昭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派到北海。汉朝请求匈奴人放苏武回去,但单于对汉朝说苏武死在匈奴了。十年之后,苏武趁匈奴与大汉和亲的时候,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射到一只雁,雁足上绑着一封书信,说苏武在匈奴这里牧羊。单于听后,只能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大雁是禽中之冠,自古就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性动物,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之德。在大雁的群体里,健康的大雁会照顾年老的大雁,在飞行的阵型里,雁群会依长幼之序排列,称作“雁序”,阵头会由老雁引领,壮雁不会飞在老雁前边,所以说大雁是一种尊老爱幼,讲究谦让的动物。加上大雁是忠贞之鸟,一生只有一个伴侣,所以又是有情有义的代表。因为大雁这些美好的品行,所以一直是文学作品里常出现的动物,鸿雁传书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李商隐的《离思》里写过:“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杜甫的《天末怀李白》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都是将大雁作为信使的意思。
鸿雁传书什么意思
又名:飞鸽传书
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