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
-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什么意思?
- 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什么意思?
- 5、黄河远上白云边,一片孤城万仞山。出处及含义
- 6、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是什么?
- 7、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全诗
- 8、“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是什么?
- 9、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
- 10、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出自哪首诗
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诗题一作《凉州词》。(2)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国秀》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3)孤城:似指玉门关。万仞:形容山极为高峻。仞,古代八尸为仞。(4)羌笛:由羌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曲》。(5)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简要评析] 这首诗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被王渔洋推为盛唐七绝压卷之作。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生动描绘旷远荒凉的塞外风光,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开始一句就烈军属得十分雄奇高远,诗人由下征上逆视,描绘的是远的承际倾泻而下,用“远上”二字,所谓“远上”是说作者的视线由眼前的滔滔黄河水向上游上溯而渐远渐至天边,只见河身越来越窄,浊浪越来越低,目力所见的黄河从汹涌澎湃竟然化为一线一脉,似从天际白云间隙中垂挂而下,以如此笔力写黄河,真可谓有神力相助不仅表现其邈远壮阔,而且极为自然传神。第二句描写戍守之地环境的险恶。高山矗立,直插天际,在这险峻的群山环绕之中,有一小小城堡,与万仞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近景。这两句“黄河”、“白云”,色彩对照,“一片孤城”、“万仞山”,大小相衬,高下相形,错综变化,形象鲜明。三四两句转写征人的思绪。这两句描写得十分精警,它既是由边地实景所触发,又巧妙地表达怨情。玉门关外春色来得很迟,在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光明媚,但边地还是黄沙漠漠,寒气侵人,此时此刻,听到笛中《折杨柳》的曲调,自然勾起思乡之情。唐时离别有折柳相赠之俗,关外春迟,无柳可折,再加上笛声的哀怨,征人的怨愁可知。这两句曲折蕴蓄,宛转深沉,构思精巧,造语自然。
"羌笛何须怨杨柳"出自王之涣的《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边塞风光,大气磅礴,韵调优美,颇具特色,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传世之作仅存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非常有名。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极高。
羌(qiāng)笛:古代羌族人自治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唐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杨柳”是指《折杨柳》曲调,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度:越过。
玉门关:边关名,汉代建造,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古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黄河奔腾而下,远远望去,仿佛来自那高山白日之间,一座城楼孤立在万仞高山的旁边。羌笛啊,何必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春风从不曾吹过那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兵怀乡之情的诗。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和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既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又突出了戍边士卒的悲凉境遇。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难免会勾起离愁别恨。但是诗人又“何须怨”来自我安慰,尽管“春风不度玉门关”,也要义不容辞的为国戍边。全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此诗由清纪晓岚减去一字改写的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原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目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
扩展资料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诗三百首 , 边塞 , 写景 , 将士 , 思乡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著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鉴赏二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佳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山无陵,江水为竭。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什么意思?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的耸峙在高山。何心用羌心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
前两句写旷远孤寂,后两句直接由景入情,这种诗句解析百度上一大堆,不知道为什么你还要浪费时间提问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鉴赏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什么意思?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出自《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原文如下: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如下: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扩展资料: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其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边,一片孤城万仞山。出处及含义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 “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诗名:《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自]: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度:越过。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说明]: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 “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是什么?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全诗: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解
①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远望黄河的源头。
②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③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④羌笛:属于一种乐器。
⑤何须:何必
⑥怨:埋怨
⑦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⑧度:吹到过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 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 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 “孤”相连用 (如 “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 “一座” 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 闻。羌笛奏着 《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 此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 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 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 “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 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文解释】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词语解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诗文赏析】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春风不度玉门关,读音为:[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释义为: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7、杨柳:柳条,又指《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8、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0、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全诗
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全诗如下: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是指远远向西望去。“远”作“直”。
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4、杨柳:柳条,又指《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
该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作者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一片孤城万仞山”上一句是什么?
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远望黄河像丝带一般好像飘到了天空中,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
”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7、何须:何必。
8、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出自哪首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出自:《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作者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
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