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什么意思?
- 2、“孟尝高沽,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翻译!!!
- 3、阮籍在穷途之哭。
- 4、一个诗人搭着马车去陌生地方 然后痛哭的诗 是什么诗
- 5、阮籍——穷途之哭
- 6、经营短处失败的事例阮籍
- 7、穷途之哭的详细释义
- 8、阮籍:穷途之哭的猖狂,清醒的人最荒唐
- 9、阮籍穷途之哭的意思是什么?
- 10、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什么意思?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意思是:当年阮籍,狂放不羁,怎么能够效仿他外出游行时,走到尽头就大声哭泣的行为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唐代)
原文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表达的是:阮籍所处之世是乱世,而自己所处是盛世,所以自己应当积极进步,“不坠青云之志”,而不能像他那样学名士风流。
“孟尝高沽,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翻译!!!
孟尝君品德高洁,可空有报国的热情而无处施展;阮籍行为狂放,难道能学他没路可行就放声大哭的行径吗?
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出处:《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仍觉着神清气爽,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也是欢乐无比。北海虽然十分遥远,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王福峙谪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后。王勃前往省亲,过南昌而作。父福时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オ,因请为之。物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曲辞别,帅赠百,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这里所说的“二十九”是虚岁。
总之,这首《滕王阁序》是诗人为滕王阁而写的一首并序诗歌。
阮籍在穷途之哭。
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来源于《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其事,文字大致相同。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一个诗人搭着马车去陌生地方 然后痛哭的诗 是什么诗
滕王阁序中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
阮籍——穷途之哭
? ? ? 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阮籍在面临着决择,他穷途而返,却不知反向何处。
? ? ? 有一次,既籍独自驾车,走到没路的时候,他放声大哭。那么他为何而哭呢?因为阮籍正面临着决择,他有三个选择:死,当官,归隐。归隐是肯定不行,司马氏决对会把他找出来,死就更不行了,因为他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当官的选择在阮籍来那简直就等同于自杀。那么,他没有选择,又为什么哭呢?他在为自己的人生之路而哭,为大魏的路哭,他认为他的人生路和大魏的路都穷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痛苦和孤独,他认为自己活着和死了就没多大区别。
? ? ? 他的痛苦和孤独都化成了诗句,“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他在感慨又自己有志向却不能实现,“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达自己对大魏的忠心耿耿,也批评了司马的阴险诡诈。“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阮籍在倾诉他的孤独,没有知己的痛苦,“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在鸣”他叹息大魏己无力回天。
? ? ? 阮籍他这一生都是恪已持守的,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他一直坚坚守本心,连反对当时的礼的虚伪都尽心尽力,他的“外表”是痴醉的。他发出的情感从来都是由内的,别人说他无礼,不孝,可是他是实在的孝。
? ? ? 所以阮籍就是一个不忘初心,被逼的穷途末路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去打破常规,奋起力争的人。
经营短处失败的事例阮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掌握政权,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阮籍作为当世文人,报国无门,又整日为躲避迫害而提心吊胆,《晋书阮籍传》中说阮籍提及世人“并无臧否”,也就是说,他对别人没有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评价。在清醒时怕被人抓到言语上的把柄而多不敢言,只有借酩酊大醉时发泄心中的不满。
阮籍不平常的穷途之哭,看似疯癫,实则是对自己无能和满腔抑郁之情的发泄。他与司马氏关系与嵇康同司马的关系相比稍微接近,使其无法同嵇康一样正面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但他又不愿同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为司马氏服务,内心交加着矛盾,痛苦,于是便有了当街嚎啕的疯癫之举。
因此,“穷途之哭”既是阮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是对自己内心难以抒发的抑郁愤懑之情的发泄。
穷途之哭的详细释义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亦简称“穷途哭”、“途穷”。
阮籍:穷途之哭的猖狂,清醒的人最荒唐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你好,我是 青陵台主
本文共1802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他们都说我阮籍猖狂,
说我不羁,说我怪异,
他们不明白我的穷途之哭。
这穷途不是我面前这条路的穷途,
而是我人生的穷途,
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穷途。
我怎能不哭?
文武全才
清醒的人往往最荒唐,阮籍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
他出生三年之后父亲便去世了,是母亲将他抚养长大。这样的环境中,阮籍过得很辛苦,但还是勤学成才,八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
因为家境清贫,所以阮籍知道贫穷是怎样的可怕。这贫穷造就了他孤僻的性格,也促使他努力奋进。他在少年的时候学习击剑,学的还很不错,在曲城这个地方没有人比他更好了。这样的一个文武全才是很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能够去济世安国。
但是那个世道,不是怀着济世之志就真的能够澄清天下的。政局的混乱,他这只小虾米卷进去连一点风浪都掀不起,更不要说使河清海晏了。
阮籍是个很聪明的人,贫穷让他有足够的坚韧和敏锐,知道什么叫识时务。在他年少的时候,大概十六七岁吧,他的叔父带他去东郡。见了充州刺史王昶,他一天都没有说话,大概是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吧。如果一般人一天不说话大概要被当成哑巴了,或者让人觉得这个人不善言辞。
但是阮籍毕竟不是一般人,王昶觉得这个人是深不可测。由此可见他的魅力,虽然孤僻,在行为上也很内敛,但是气度却很不凡。
天下至慎
是金子总会发光,阮籍哪怕孤僻寡言,他的才学却被人看在眼里,广为流传。当时大家说他“俊而淑悦,为志高”,这句话传到了太尉蒋济的耳中,能人谁不想招到麾下?
蒋济想让他做自己的掾属。阮籍对蒋济还是很尊重的,虽然他不想应辟,但是也表现的很郑重: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的都亭,表示自己自己的身份不高,学识也不够,委婉的拒绝了。
谁知道这时候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误会:蒋济原先担心阮籍不会来,毕竟才子都是有些傲气的。所以得知他到了都亭,以为他愿意来为自己工作,特别的高兴,还专门派人去迎他。结果去接的人什么都没接到,因为阮籍已经回家了。这一下蒋济觉得自己被落了面子,他都派人出去了,人却没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蒋济就迁怒与下属王默。看到老大动怒了,王默也很害怕啊,他还想好好表现呢,于是就写信劝说阮籍;不仅如此,他还发动阮籍的邻居亲人一起劝,人多力量大嘛。果然,阮籍再怎么狷狂也不能拂了这么多人的面子,他勉强就任。但是毕竟强扭的瓜不甜,面子给到了,不久之后他就称病回家了。
?第一次出仕几乎就是意思意思,给蒋济一个面子。到了后期,曹家和司马氏争权夺势,政局十分混乱。最终以司马氏取胜,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和嵇康一样,都是忠于曹魏的,对司马氏心怀不满。他决定不掺和到那浑水之中,采取不问是非,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等人一起谈诗论道,游山玩水。
但是阮籍终究是阮籍,穷途末路会大哭,而不是像嵇康那样苦海无涯天作岸。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所以永远在挣扎。
如果说嵇康是狂,山涛是稳,那么阮籍就是慎。司马昭很想和他联姻。阮籍这个人特别的谨慎,他没有直接反对,而是接连醉了两个月,一直到司马昭不提这件事才作罢。
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永远是“莫谈国事”,一开口就是玄言,从来不说人长短。后来司马昭对阮籍的评价是:阮嗣宗至慎。
他的谨慎里面,有多少无奈啊。
无奈劝进
有句话叫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对于阮籍而言,出名并不是什么好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为清流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阮籍有才有名,很受人尊重,一直是司马家招揽的对象。
在皇权面前,他一个人是那么渺小,阮籍最终还是出仕了。司马昭想要篡位的时候,逼着阮籍写劝进书。哪怕阮籍日日大醉也无济于事,当初他用醉酒拒绝了司马氏的联姻,现在却逃不过写劝进书。
他已经老了,衰朽残年死不足惜,但是阮家怎么办?他自幼丧父,能够读书习武都是托福于族人。
嵇康已经被杀了,哪怕三千太学生集体请愿都没能让司马昭改变主意。算了吧,这恶名总要有人背,就他来吧。司马昭不过是想要个面子罢了,他写和不写都没太大影响,篡位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大笔一挥,劝进书出世,他的晚节,一生努力保持的清白,都因此而付诸东流。
写完之后一两个月,他静静的去了,循着嵇康的足迹,在另一片竹林继续清谈。
阮籍穷途之哭的意思是什么?
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自古文人家境大多清苦,阮籍也不列外,三岁丧父,母亲把他抚养长大。在父亲死后,家境清苦,但是阮籍异常的勤奋,最后成就大才。阮籍不但勤奋,而且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而且精通音律,终日弹琴长啸。
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不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这样的思想就注定阮籍的心高气傲,众做周知,史上大儒多是些忠烈之士。
那么我们来看看,阮籍为什么要哭呢?据传,阮籍一生哭过三次,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阮籍三哭”还不只是像普通人那般的哭,阮籍第一哭:哭母亲,第二哭:哭兵家女,第三哭:哭穷途。阮籍一哭的原因是他母亲的去世。阮籍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被母亲拉扯大。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当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对手要求停止,但是阮籍却铁青着脸不肯就此停下,一定要决出个胜负。等到下完棋后,饮酒两斗,哭的吐血三升。在他母亲下葬时,阮籍喝酒吃肉后才向母亲的遗体告别,并且又痛哭吐血。阮籍二哭是为兵家之女而哭。兵家之女既有才华,又有美貌,却在还未出嫁时就已身亡。阮籍从兵家之女的情况联想到了自己,他自己身负极高的才华和学识,却得不到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只能任凭时光飞逝,虚无度过人生。哭的撕心裂肺。
直到行至路的尽头,他突然泪流满面,哭嚎出声,之后调转车头,换了一条路走,但是又走到了尽头,再次嚎啕大哭。在这次哭中,阮籍从无论怎么走都会行至尽头的情况想到了当下穷途末路的知己,不由悲从中来。放声痛哭。
阮籍的那三声哭颇有传说中的神功隔山打牛的效果。除了哭声与常人不同,阮籍的三次哭号还饱含着一定的意义,都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与绝望。
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无路可走了吗?
真的无路可走了吗?
无处可去了吗?
真的无处可去了吗?
广武涧的风,是那么的凉。掠过耳边,如同刀割一般。
还要往前走吗?
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了。
可纵然回头,哪里又是归途?
还是他,早已经把来时的路彻底忘记。
灼灼西隤日,
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
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
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
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
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
中路将安归?
很久以前,他的朋友曾经称呼他为:“嗣宗”。
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名字,一个承载了家族期望的名字。
他所要承嗣的阮家,是一个起于汉末,兴于魏晋的书香门第。虽不是高门大户,但家中却以文士著名,他的父亲,阮瑀,就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善解音律,能鼓琴,又长于书记章表,曹操的军国章表多出自他与同僚陈琳之手。
只可惜,他的父亲,却过早去世了。
与叔夜一样,他在母亲与长兄的溺爱中长大。因为这份溺爱,又由着他过高的天分和灵性,他的天性,也和叔夜一样,奔放无忌,放浪不羁,自然万物,都是他的心灵自由驰骋的大世界。
年轻的他,多么向往变成一只巨鸟,一飞冲天,如鹏翔九天,如鲲泳于海,纵然现实是逼仄的,而人的心,却依然可以充满想象,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未被任何外物污染,不为任何世俗牵绊。
归去来兮
《咏怀》之二十一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他的声音,和竹林七贤所有的声音一样,终不免逐渐暗淡,逐渐消失。
中国的 历史 ,对于如阮籍嵇康这样的人,时代往往是错乱的。
乱世,于他们而言,纵然不幸,却是一个黄金时代。乱世之中,人人都在逐鹿中原,没有余力对思想进行大钳制,大清理,相反,却需要对这些新鲜的思想进行利用,从而转化成为执掌天下的资源。因此,这些充满创造力和批判精神的心灵,还可以自由发挥,无拘无束。
然而,乱世终将结束。
新的王朝即将诞生,新的统一即将开始。
所有的声音,都将在日趋严酷的打压下,逐渐归于沉寂。
他,终归是不曾像叔夜那样天真,悄然间,他仿佛已经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宿命。
苏门长啸
《咏怀》之二十二
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
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
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
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
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
无处可去了吗?
真的无处可去了吗?
那些来自心底的质问,一次次如炸雷般响起。
他很累,很累很累了,这个世间,最累的事,莫过于无数次的自我质疑。
往前走,前面已是断壁深渊。
往回退,后面早已荆棘遍布。
而停留在原地,那凛冽的寒风让人深入骨髓的寒冷。
他突然感到了恐惧。
苏门长啸
《咏怀》之二十三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他想到了山涛。
他很早就认识山涛了,在山涛寒微并未出仕之时,他和山涛,就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
山涛,是一个很有远见洞察的人,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曹魏,终究守不住那三分天下。于是,在司马师取代曹爽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之时,他迅速改换门庭,如今,已经官至尚书吏部郎了。
山涛心中,一直有一份心怀天下的抱负,即使有过怀疑,依然能坚持初心。
他也想到了嵇康。
嵇康,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即使,他并没有那么可亲。
他总是那么率直,那么纯真,他几乎从来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意,也不会考虑他人或者世界的眼光,他任性的活着,无知无惧,无求无待。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风姿卓绝的嵇康,执拗尖锐的嵇康,豁达潇洒的嵇康,激愤嫉俗的嵇康,淡然从容的嵇康,宁为玉碎的嵇康……
这么多人围观了他的死,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内心?
所以,有人说他是幼稚无知不通世情,也有人说他在为理想殉道。他的一举一动一生行藏,都是传奇,都是谜语。
可是最终,山涛走了,嵇康死了,只剩下自己,既成不了嵇康的围观者,也不愿去沾染这个污浊世间的半分责任,更无法决然的舍弃一切,舍弃宝贵的生命,去做那一只奋不顾身扑火的飞蛾。
所以,现如今,他是谁了?他还能去哪了?
阮籍
《咏怀》之十四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眼前,已是万丈深渊。
黄昏的太阳,早已沉没在远处的连绵山脉后,一些余光,如血的浸染了周围的云彩。
他原本想长啸,可是,他啸不出来。
他原本想狂喊,可是,他也喊不出来。
他原本想大哭,可是,他居然一滴眼泪也没有。
那些失去的东西,已如眼前的陡峭山崖一样,深不见底,无法唤起记忆中的任何一点回响。
他本想选择遗忘的。
他本以为自己是怯懦的。
那些沉重,绝望,郁结和惨痛,他多想将它们一起扔下茫茫的悬崖,从此不复相见,不复感喟,不复心痛。
可他也一直明白,一直一直很明白——
他做不到。
苏门长啸
《咏怀》之八十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
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
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
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
生命,终究是可贵的。
那些流淌过的血,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毕竟,真真实实的来过。
就像曾经走过的路,即使总有一天,会走到绝境,可是,他毕竟来过。
至于血有没有白流,命有没有白丢,路是否白走,答案,谁能知道?
答案,也许本来就没有意义。
因为它只在心里,只在自己的心里。
——虽然,那是仅存心间的最后一点残念。
最后一点希望。
苏门长啸
《咏怀》之九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山涧的泉水,顺着山缘流淌着,偶尔遇见尖锐的岩石,发出叮咚的悦耳声响。
沿路的野花,顺次开去,有几株被车轮碾过,陷落于车辙之间,却还有淡淡的香味,混合着泥土的湿味,飘溢于黄昏的气息间。
路过的大鸟,长鸣一声,仿若悲戚,仿若长吟,张开白色的翅膀,流逝于天空和血色残阳的尽头,它是为谁哀伤?为谁悲悼?
……
他不得不原路返回了,因为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有的,只有悬崖千丈。
或许,悬崖千丈之前,依然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他已经看不到了。
千百年后的人,是否能看见?
他的眼泪,早已泗泪滂沱。
苏门长啸
《咏怀》之十八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君子在何计,叹息未合幷。
瞻仰景山松,可以慰吾情。
没有路了,没有路了,他在心中一遍遍的默念。
没有路了,确实没有路了。
沿途的风光,飞速的朝着回忆飞逝而去。
他知道,这或许是他做最后一次失路之悲了。
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拿出那把琴,那把曾经陪伴他无数孤独时光的琴。
第一个琴音冒出来了的时候,他心惊了。
——是《广陵散》
那是嵇康的琴,是嵇康的曲,是嵇康的声音。
唯有心中长存刚烈之气的嵇康,才能体会到的有去无回的刺客之声。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无路可走依然勉力前行。
这琴音,终究是要随着嵇康的去世消失于这茫茫时空中的。
它不该出现在这里。
可是,它却出现在了他的琴弦之上。纵然,只是残音稀声。
阮籍
《咏怀》之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
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
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
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
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
有些事,他注定不能遗忘。
有些命运,他注定不能逃避。
那又如何,都交付这穷途末路吧……
清风入我怀,
夕阳从此逝。
他抚摸着他的琴。望着前方。
来时和去时,同一条路,又有何不同了?
此生此世,他注定在这来时去时,隐时现时,穷时达时之间徘徊。
这徘徊,留待千百年后的人去评说吧。
这一刻,他惟愿忘记,他叫做阮籍。
《咏怀》之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更多”竹林七贤“相关文章
何人道我是酒狂
呼“啸”而过的魏晋
籍的青白眼
阮籍骑驴上东平
那个天真的孩子——嵇康
嵇康打铁
约一个共同的月亮
嵇康之死与司马昭之心
《广陵散》的前世今生
广陵琴音
“搭头”吕安
心存事外,于时俯仰的山涛
任诞不拘说阮咸
刘伶的智慧
关于“竹林七贤”的人设形象~~
佯醉的阮籍——图说魏晋系列之竹林七贤
嵇康的广陵散——图说魏晋系列之竹林七贤
山涛的官瘾——图说魏晋系列之竹林七贤
阮咸与“阮咸”——图说魏晋系列之竹林七贤
刘伶《酒德颂》——图说魏晋之竹林七贤
书生向秀——图说魏晋系列之竹林七贤
小时了了的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