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谁
- 2、歼8飞机的总设计师是谁?
- 3、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
- 4、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5、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是什么?
- 6、2023年全国十大劳模有谁?
- 7、2023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介绍
- 8、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词 从顾诵芬院士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 9、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 10、两院院士顾诵芬的一生是以什么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谁
2022年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是顾诵芬和王大中,他们从事的专业领域分别是飞机空气动力学和核工程和核安全。
一、顾诵芬简介
1、顾诵芬,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沈阳机械制造厂设计室空气动力组组长,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
2、还担任过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党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
二、王大中简介
1、王大中,男,于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1953年入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0年任清华核能所党委常委、设计室主任;1980年赴西德进修;982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歼8飞机的总设计师是谁?
顾诵芬(1930.2.4-)。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
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总公司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1954年起,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1956年设计“歼教Ⅰ”飞机突破机头进气型式,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为该机一次设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歼教六”飞机的设计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对“歼八”飞机的设计,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其性能全部优于原准机;1964年,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76年,开始参与歼8Ⅰ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又任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84年6月,歼8Ⅱ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2009年2月10日,顾诵芬在中国航空工业大型电视专题片《龙腾东方》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产大飞机将于2016年实现首飞,中国完全可能在2012年-2016年之间造出与空中客机A320、新一代波音737飞机抗衡的大型客机。
顾诵芬,
顾诵芬
顾诵芬
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
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是顾诵芬。
顾诵芬于1951年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之后进入航空工业局生产处工作;1952年至1956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工程师;1978年至1986年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年至1991年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担任航空航天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担任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11月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2年3月3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顾诵芬主要从事飞机的气动力设计。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是: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彭士禄、江梦南、航天追梦人。
1、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
2、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
3、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
4、朱彦夫
朱彦夫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
5、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
6、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
7、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
8、彭士禄
彭士禄4岁成为孤儿,8岁被抓缺芹进监狱,受尽拷打。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心投身祖国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9、江梦南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
10、航天追梦人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是什么?
1、彭士禄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2、顾诵芬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3、吴天一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4、陈贝儿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5、江梦南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2023年全国十大劳模有谁?
2023全国十大劳模有杨振宁、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苏炳添、朱彦夫、顾诵芬、陈贝儿、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具体事迹如下:
1、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
2、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3、苏炳添
在2023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4、朱彦夫
朱彦夫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5、顾诵芬
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6、陈贝儿
2023年初,无线电视策划制作12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宁夏、海南等六个省实地拍摄采访。
7、吴天一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8、江梦南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9、彭士禄
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改革开放后,他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10、航天追梦人
2023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2023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介绍
2023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有杨振宁、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苏炳添、朱彦夫、顾诵芬。
1、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3、苏炳添
在2023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决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4、朱彦夫
朱彦夫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5、顾诵芬
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词 从顾诵芬院士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顾诵芬在《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辞是这样的:像静水深流,在静水底涌动,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而关于顾诵芬的事迹还是有挺多的,不过大多数都飞机方面的成就。下面是关于“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词”的内容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顾诵芬的事迹有哪些 1、顾诵芬是飞机设计专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2、顾诵芬一直都投入在对飞机设计研究之中,他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与此同时,他也是歼击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
3、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以及参与了高、中、低三代飞机中的很多种飞机气动布局与全机的设计。
4、顾诵芬运用了系统工程管理的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的技术结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里面,成功研制出了歼811飞机。
从顾诵芬院士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从顾诵芬院士身上学到这些精神:勤奋、钻研、严谨、忍辱负重、勇于担当,他舍小家,为大家,远离名利,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21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张顺东李国秀夫妻、苏炳添、朱彦夫、陈贝儿、顾诵芬事迹及颁奖词如下:
1、杨振宁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事迹: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
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张顺东李国秀夫妻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事迹: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他的一只手,有力气也有“头脑”;她的一双脚,能切菜煮饭、能写字绣花、能取货找零。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3、苏炳添
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事迹: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中国飞人,亚洲之光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决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4、陈贝儿
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事迹:2021年,香港媒体人陈贝儿用12集高分纪录片《无穷之路》,记录下内地扶贫故事。为探究悬崖村易地搬迁的原因,有恐高症的她来回2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得不行;为呈现真实她举着自拍杆溜索过江,体验交通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5、顾诵芬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事迹: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
歼8首飞前夜总设计师压力大到惊醒,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人3次上天观察飞机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两院院士顾诵芬的一生是以什么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两院院士顾诵芬以信念坚定,传承一片丹心为祖国的爱国情怀,做青春追梦者;自力更生,传承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做奋进担当者;勤学苦读,传承爱岗敬业的实干精神,做博学笃行者为核心的精神。
顾诵芬,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工程师,沈阳机械制造厂设计室空气动力组组长。
中国航空研究院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党务理事,第三届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的学术成果: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1954年起,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
1956年,设计“歼教Ⅰ”飞机突破机头进气型式,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为该机一次设计成功作出重大贡献;“歼教六”飞机的设计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
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对“歼八”飞机的设计,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其性能全部优于原准机。1964年,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并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