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适,高适是唐宋几大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19 17:47:18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高适:在不惑之年拥有达观灵魂的大丈夫

董卿在《朗读者》中说:“等待,是人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我们凭借着智慧和耐力,与未来做一个交换。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一份考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除非到达终点,没有人能够评价等待的价值。”但却有无数人,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选择了放弃。

而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他的前半生在流浪中等待,才有了后半生在等待中奋起。他就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字达夫。名如其人,他是一个豁达洒脱的人,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生于武周盛世,可却并没有在盛世的大唐找到自己的一份出路。

46岁以前,他数次科举、数次落第。对于古代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为了读书而读书,读成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书生。可他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满腹书生意气,带着剑,提着酒,随着父亲看尽大江南北,游过万水千山。看到他,恍然觉得古人即便不科考、不中第,人生依旧可以过得恣意非常。

可事实上,就像大多数人评价的那样,高适的前半生并不如意。一个落第的举人,过着半流浪半乞讨的生活,不仅不被别人看的起,可能还常常会让自己的内心难安。毕竟,古人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你怀着满腔抱负想建功立业,家人也等着你靠读书光宗耀祖,可你却只能靠游历勉强生存。想来,即便是豁达如高适,也难免会彻夜难眠。

20岁启程,46岁中第。26年里,他从长安游至梁宋,由梁宋辗转燕赵,后重游长安,又再游荆楚,终再回长安。在这26年的漫长岁月中,他从意气风发,到而立成家,再到中年不惑。他变了,即便心胸在、报负在、风流在,但时间不是过客,它是实实在在敲打在人身上的,所以,他老了。若不是常年习武、常年游历,或许他已像大多数古人一样,早已是秉烛残年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常年习武之故,久经锻炼的健壮的身体给了他一个与人不同的中年生活。

终于,他等到了。

在一次次科考落第后,唐玄宗天宝8年,重回长安的高适,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荐举下,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只可怜高适,本以为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不惜冒着酷暑从南边赶回,可却只被封了县尉。也难怪高适感叹:“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于是,不过三年,便辞官而去。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所说,谁都不知道等待的结果是什么,但一定不能在等待中放弃希望。终于等到命运之神眷顾的高适,辞官不久即至河西,并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命为记事书记。且不论官职大小,最重要的是,高适在任途中,遇到了“安史之乱”。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胆小的人怕打仗,而胆大的人却能从战争中发现无限机遇。高适,就是后者。

安禄山起兵叛乱,哥舒翰兵败被杀,唐玄宗长安出逃。在这一片混乱的局势中,高适从小路赶上玄宗的队伍,告诉了他潼关失守的真相。由此,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被任命为侍御史。

真正有能力的人,一但将他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他便一定会脱颖而出。诚然,身为侍御史的高适,凭借着自己的文武之长,以及满腔抱负,为唐王朝做了很多贡献,于是官职一升再升,最终做到了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后世称“高常侍”。期间,虽不免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但他有实力、肯作为,在安史之乱后愈发走向败落的唐王朝,他以老骥伏枥的进取之姿,一次次辗转彭州、蜀州、剑南等地,为官、为政、为民、为国。赤子之心不改,爱国之志难平,他用他的晚年之光照亮了晦暗不明的大唐。

诗人,总比常人更为感时伤怀。

每每送别,高适都无尽伤感、也无尽慷慨。在《送蔡山人》中,他写道:“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在和自己贫贱之交的董庭兰分别时,他又是一番慷慨,豪言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那颗不堪寂寞地跳动着的雄心,即便自己无人赏识、无人问津,也要豪迈的、慷慨的,顺从着自己的内心而活。

可有些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高适的苦,高适的悲,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梦里,他才能自己慢慢回想索味。胸藏鸿鹄志,心怀天下民。为国愿舍生,夜夜惆怅归。午夜梦回,当他想起自己半生无功,其寂寞和痛苦或许没有任何人能感同身受。

唐玄宗天宝3年,当高适与李白和杜甫同游大梁古城时,三个失意的大文人,在古城边举酒畅饮、慷慨怀古,感叹人生莫测,感慨岁不待人。于是,时年40的高适仰天长叹:“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也难怪元朝文人辛文房评价其“以气质自高,多胸臆之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唐才子传》)。世间人,少有意气风发的少年,却多有怀才不遇的文人。高适的诗,如同他们的心声一般,一字一句,皆拳拳心语;一词一曲,皆肺腑心声。于是,适诗“传播吟玩“之人既多且广,也自然是情理之中。

高适啊高适,面对年轻的你,面对迷茫的你,面对失意怅然的你,面对在经历过无数挫折、悲伤以后依然勇往直前的你,我充满了同情,但更多的,是敬佩。平心而论、将心比心,如果我是你,一定不会成为比你更好的自己。

看到这样的你,恍然想起清华大学对学生说的:“来路或许不易,命运或许不公,但请你,一定依然相信,我们能够拥有未来,追求卓越。”

在高适的这条人生之路上,他用了大半生去等待、去追寻,才最终在其晚年之时,达到了自己一生的顶峰。

唐朝永泰元年正月,高适卒,时年62岁。

有时候在想,一个已然年迈,早已难担重负的老人。究竟是靠什么作为动力,去辗转做官,去指挥抗敌,去直言上谏。

后来,我读着他的诗,跟着他的脚步,随着他的视线,一点一点,走进了他的生命。我看见他在出至塞上时,在《蓟门行·其四》中写道: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侍将军,

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高适亲眼目睹士兵们狩猎时的场面,亲眼目睹这群生龙活虎、武艺高强的边疆男儿,他对士卒们的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一次前方战争胜利后,他忙在《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写道: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斾翻。……

威棱战沙漠,忠义敢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解围凭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一场战役的胜利,他好像比皇帝还要高兴。当真有些“居庙堂之高而尤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味道,可能注定他这辈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啊。

当他在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西安时,他又在诗中写道:

行子送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英惆怅,看取宝刀雄。

“你为了建功立业远走万里,而我却只能如风中秋蓬一般居无定所、漂泊无依。”便是再高亢的词句,再激昂的曲调,也藏不住高适的满腹心事。是啊,他也想,想保家卫国,想功名万里。这份质朴的心意,他等了多久,就藏了多久。

恍然间,我懂了。

别说人到中年,即便是人之将死,只要有机会,高适就一定会去。去做官,去打仗,去做国家所有需要他做的事。这是一份执念,一份坚守,一份等待,一份追寻。

就像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年,身患重病的林则徐,即便早已行动不便,但清政府一声令下,派其去绞杀“太平天国”,他依然不顾自身安危,长途跋涉,最终,死在了路上。可或许对于林则徐来说,他死得其所,他死而无憾。

高适也是如此。他的达观,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梦想,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追寻。在追寻中等待,等待光明,等待希望,等待自己在被重用的那一天发光发热。

这样的高适,可爱得像孩子,执着得像孩子,也乐观得像孩子。

变成熟而不变世故,变年老而不变初心。这是我眼中的高适,是值得我们喜欢的最好的高适。

唐代高适简介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
后得哥舒翰赏识,入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
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人物生平
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大破敌军,高适作《信安王幕府诗》献给李祎幕下诸人,求引荐而无果。同年,还作有《蓟门五首》诗。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蓟门与王之涣、郭密之等老友往来酬赠,期间作有《酬李少府》《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等诗。同年冬,失望南归,途中作有《自蓟北归》诗。或云高适此番北上幽蓟,曾投身军中。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自蓟北南返宋中,一路漫游,拜访地方官吏韦济、薛据等人。期间作有《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邯郸少年行》《别韦五》《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寄宿田家》等诗。同年冬,梁洽去世。高适作有《哭单父梁九少府》诗悼念。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高适

高三十五君是高适吗

高三十五君不是高适。
1、高适与高三十五简介
高适(约653年-712年),字敬道,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边塞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军生活见长。高三十五(约675年-785年),字言忠,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以尤善诗文而闻名,被人称为"草堂子"。
2、高适的作品与特点
高适的诗作主要描绘了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等题材。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语言朴实直接,富有感情张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印象。高适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当时边塞人民的艰难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性。
3、高三十五的作品与特点
高三十五的作品大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文语言工整,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时事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高三十五的作品展现了唐朝中晚期社会政治的动荡与情感抒发的成熟水准。
4、高适与高三十五之间的区别
从作品题材上看,高适以边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而高三十五的作品则更加广泛,涵盖了更多的社会领域。在写作风格上,高适的语言较为质朴直接,而高三十五则更注重修辞与文采的运用。
两位文学家的创作时代也有较大差异,高适活跃于唐玄宗开元、永泰年间,而高三十五的创作时间更长,跨越了不同的朝代。
5、总结
虽然高适和高三十五都是唐代的文学家,但他们在作品内容、风格和创作时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高适以边塞题材见长,作品风格质朴直接;而高三十五的作品则更加广泛,语言较为修辞华丽。通过对两位文学家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特点和对唐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高适是唐宋几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简介 高适的资料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如何理解唐朝诗人唯达者高适也呢?

从周代起我国开始有封爵之赐,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侯,一般封与周姓诸侯国君,极少封给异姓诸侯国君。高适就是封的侯,也是因为封了侯,才被称为“诗之达者",显达也。能够成为自唐朝以来唯一的诗之达者,高适当然不是靠写诗就能够封侯了。
由于高适家境贫寒,年少孤贫,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到高适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靠躬耕田垄过活。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高适家学渊源,虽然贫寒,但不至于苦寒,所以高适从小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喜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曾写诗句“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年轻气盛时就表现出胸怀大志,带着股狂傲之气。
二十岁时,高适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然而无人提携的尴尬处境让他失意而归,长期“以求丐取给”,靠友人资助过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高适知天命之年时来运转,遇到生命的第一个贵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安史之乱是高适人生起伏的分水岭。战乱爆发前,高适不怎么得志,困顿了半辈子。战乱爆发后,高适处在斗争的第一线。当时他跟随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直接领导没了,就亲自跑去见唐玄宗,痛陈失败原因,表现的慷慨悲壮又信心满满,鼓励玄宗再战。
依照唐代陪葬规矩,其祖父陪葬皇陵的,子孙也可以死后陪葬皇陵。因此,高适出生时就顶着地府伴驾的大光环,在重视丧葬的过去,无疑为殊荣。他本人又在边塞军营多年,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眼光。
唐玄宗带着高适入蜀,为了平乱,玄宗打算让三个儿子分头带兵,高适反对,说你这样搞有可能会分裂。玄宗没听,结果永王李璘果然反了。而太子李亨没和玄宗在一起,带兵的太子已经宣布玄宗退位自己登基,夺了老爸的皇位。即位后李亨对高适高看了一眼,相信他的政治眼光,让他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李璘,结果兵不血刃李璘投降。
可以说,高适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长期漂泊,从军多年后又驰骋沙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真实情感。
从政,他虽然也有“负气敢言,权幸惮之”,以至于为官起起伏伏,但是不能抹杀高适政绩卓越,最终官至左散骑常侍, 因功封渤海县侯,到达“诗之达者”之位。

高适生平个人简历

高适生平个人简历   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沧州(河北景县)人,长期客居宋州(河南商丘)。少自负,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高适的爷爷是唐高宗时的大将军,父亲曾官到韶州长史,他少时即客居宋州读书学剑。20岁(开元十年,722)来岁时他西游长安首探仕路,结果的失意而归。由于高适平素不事产业,结果家道败落,只好靠朋友接济度日。
  731年,高适北游燕赵,希望从戎入幕而当官,呆了两年,还是无功而返,遂隐居淇上。到了开元23年(735年),高适再次入长安应试,仍然落第,他在长安一带约呆了近两年,再次回到梁宋。此后一直到749年,他都居宋州,但曾几度外出漫游:开元末游相州,744年与李杜共游汴州、宋州,同年秋末东游至灵壁、淮阴等地,745年游东平,46年到济南。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已近天命之年的高适被授封丘尉。当了三年,他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752年,曾与杜甫等五人同登慈恩寺赋诗。次年(753年)他接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往其幕中任掌书记。
  天宝14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诏病废在家的哥舒翰平乱,高适亦升为左拾遗,转监查御史,共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追赶玄宗,面陈得失,被升为谏议大夫。756年,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史,平定了永王李磷之乱。757年 ,有著名的睢阳之围,即是高适此前常居之地。758年,因权臣李辅国等讲他的坏话,被降为大子詹事。759年出任彭州刺史、后又转任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763年,吐蕃兵攻入长安,高适引兵与战,给其重创。764年高适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但转过年来(765年)他即因病逝世,终年64岁。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小评:可以看出,高适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一个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这一生,50岁之前是客居宋中30年,二入长安,一游燕赵,是困居与浪游时代,但诗歌创作则成就最大。此后当了三年封丘县尉(县公安局长),曾北上送过一次兵;然后是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二年,遇到安史大乱,命运发生转折。此后十年,他先战淮南,后抚西川,终归京都,上马领军,下马治民,功成封侯,不负他前五十年的一腔抱负。
  高适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直抒胸臆,不尚雕饰,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中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次则五古,其次七律、七绝。《高常侍集》中存诗240首。
   推荐阅读:

高适生平简历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你想具体了解一下他吗?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适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哦。
  高适生平简历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人物基本简介
  高适(701—765)汉族,唐代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 《高常侍集》 、 《中兴间气集》 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他出生非常穷困,甚至曾经以乞讨为生。后来到西塞。高适一直到五十岁时才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描写了西塞的生活:战场上的景象、士兵的生活和当地百姓少妇的情怀。高适后来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一直封到渤海县侯。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旧唐书·高适传》 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其诗以自叹遭遇不偶者为多数,但其边塞诗历来备受关注,诗风激昂雄健,风骨遒上,尤以七言歌行见长。元陈绎 《吟谱》 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有 《高常侍集》 十卷。诗存二百余首。今人整理的注本主要有刘开扬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中华书局1981年)、孙钦善 《高适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人物作品风格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人物诗作诗题
  一、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 《燕歌行》 、 《蓟门行五首》 、《塞上》、《塞下曲》、 《蓟中作》 、 《九曲词三首》 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 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东平路中遇大水》 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三、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 《古歌行》 、 《行路难二首》 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 《登百丈峰二首》 等。
  四、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象《别韦参军》 、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 《效古赠崔二》、 《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人物评价
  《河岳英灵集》: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诗镜总论》: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诗镜总论》:高达夫调响而急。
  《诗薮》: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诗源辨体》: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推荐阅读:

高适的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高适的简介。越快越好!!!!
解析: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