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危致命,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怎么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0 04:18:3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怎么翻译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记载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包括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五人。内容涉及学习、道德和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传述和传播,对孔子形象的维护。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

【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

【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孔子因材施教。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局之下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把握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之所以可取,是由于熟能生巧所致。但是要把握大局,就需要超脱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君子着眼不停留在可观的小事小情上。西方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正好可以解释子夏的这句话。君子所为应该在大事上,这正是君子不为小道的原因。子夏是孔子后世传承和阐释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子夏所言“小道”我以为也是相对而言,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就是“小道”,正如有人说专业技能不是大学的全部一样,放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无疑是“小道”,所以覃彪喜告诫大学生“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这才是大学!就目前的世界的多元文化来看,各家各持己说,都有很深的见地,不可以拘泥一家之说,一旦拘泥一家就会走入迷信。孔子可能早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圣人无常师。大学之大,也就在能识其大,而不是拘泥细枝末节。

【原文】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都要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都不忘记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生命成长就是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的过程,有积累就必须不能单纯依靠记忆,做到“无忘”需要以理解所学为前提。对世界的新奇并弄懂其所以然,这就是生命的成长和进步。“好学”源于新奇。

【原文】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又不断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提问,认真思考,‘仁’就在这其中啊。”

【解读】复旦大学把子夏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这句话已经作为校训,来警示学生要不断的追求仁德。当初的校领导可谓用心良苦。

【原文】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达到圣王之道。”

【解读】百工成事,君子成道。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成事有可观之处,不过就是小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原文】19.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一般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

【解读】这是通常人的心理状态,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则勿惮改。对待过错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做人的境界之别。

【原文】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的形象应由三种不同的表现:远远地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讲话,严厉不苟。”

【解读】说的是领导者只有善于自我控制,才能在被管理者心目中树立起完美的形象。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所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取得老百姓信任后才去让他们做事;没有取得老百姓信任就让他们做事,老百姓就会以为君子是虐待他们;取得信任后才能去规劝,没有取得信任去规劝就会被人认为是在诽谤他。”

【解读】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子夏看透了人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任是多么重要,今人却不懂的这一点。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话说得多么中肯。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道德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读】大德与小德之别,非有大局观不能认识到。大德者逾闲在小德者那里就成了非议的把柄,所以大德者在小节上也应该尽力不授人以柄。小德者无法理解这个道理。《鸿门宴》中的樊哙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与子夏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从洒水扫地、迎送宾客、应对进退开始学习,是可以的,不过这是细枝末节。教育的根本却没有,怎么办?”子夏听说后说:“唉,子游的话错了。做君子的学问,哪一项先传授,哪一项后教给呢?就好像花草树木,要区别对待。追求做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有始有终、本末兼顾的教育学生,只有圣人能做到啊。”

【解读】这是子游与子夏传孔子之道时对教育的不同认识。探讨的是教育的起点问题,我以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从日常生活小事起,一点一点的培养习惯很重要。林格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子夏的教育正是从此入手。儒家“洒扫应对进退”之说与佛家“行住坐卧”体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儒佛两家都看到了教育的开端自形而下的具体的事物始这一点。

【原文】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担任官职有余力就要读书学习,读书学习很轻松的时候就应该去担任官职。”

【解读】子夏说的是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说的是作领导的如果工作有余闲的精力和时间,做事比较从容的时候,就应该抽出时间多读书。读书学习比较从容自己的时候就要到实践中去锻炼,以便验证所学。遗憾的是后世的人只功利地记得“学而优则仕”,却忘记了“仕而优则学”。今天的领导读书的有几人?工作从容、读书从容的人又有几何?

【原文】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服丧能够尽到悲哀之情就够了。”

【解读】凡事都有度,服丧也不能例外。

【原文】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学友子张的做法很是难能可贵,但是还没有到到仁的境界。”

【解读】子游对子张的评价。《朱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dàn)之意。

【原文】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仪表堂堂,却很难与他一道修养仁德。”

【解读】看来子张很难与同学相处。

【原文】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人没有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如果有也一定是为双亲居丧的时候。”

【解读】情至深处的时候自然会“自致”,人群中相比之下只有子女与双亲的感情至深,所以曾子才会这样说。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的都能做到;他那不变动父亲的臣下与父亲的政策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解读】孟庄子之孝,不改父道与父之故旧。

【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孙氏让阳肤做司法官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统治阶级失去道义,老百姓对统治阶级已经离心离德很久了。你如果弄清百姓犯罪的真情,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自以为明察而沾沾自喜。”

【解读】阳肤,相传是曾子的弟子。曾子告诫弟子对待犯人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心。

【原文】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所以君子厌恶处于不利的位置,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推到身上来。”

【解读】我所想到的使君子要长行善道,自强不息。要常常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切莫失足而致众归其恶。佛家有“五怖畏”,其中之一就是恶名,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

【原文】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谁都能看见;改正过错,人人都敬仰。”

【解读】圣人、君子也会犯错误,贵在能改过。与“小人之过必文”互对。

【原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掉,而是流传在人间。贤能的人能知道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知道细枝末节,到处都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解读】孔子是集大成者,圣人无常师。孔子除了向文献书本学习,还向实践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见贤思齐,所以无常师。

【原文】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膀那样高,能看见屋子里有多好。老师的墙高有无数丈,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入,就很难看到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太少了。叔孙武叔那样说,不是很自然吗?”

【解读】子贡之贤,不仅在于他对老师的那份情感。老师离世后,众弟子独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虽然他甚至自己算不上是老师最好的学生,但老师却永远是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子贡之贤,还在于他至死维护自己的老师,传播自己老师的学说。

【原文】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以诋毁的。别人的贤德,就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孔子的贤德,就如同日月,是无法逾越的。有人虽然想自绝,又怎么能伤害日月呢?这样做就更多见他不自量力。”

【解读】从子贡的这些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老师的忠诚爱戴。更能看出子贡的灵活、机智和智慧。这样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师生关系,纵然是北大清华的学子,也该愧对子贡。

【原文】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仲尼怎么会比你强呢?”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愚蠢和不明智,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没有人能赶得上,就如同天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能治理一个国家,就能做到所谓有所树立就能立得住,有所引导就能使老百姓跟着走,有所安抚就能使远人来归,有所号召就能得到响应,他在世的时候就誉满天下,他死的时候举国哀恸,谁能赶得上他呢?”

【解读】陈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与子贡同为孔门弟子,陈子禽小孔子40岁,子贡小孔子32岁。于此,可以看出同出一个师门的学生之间的差别。自此,我们也能看出子贡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能坚定地维护老师的形象和尊严。做到如此,没有师生的心心相印是很难做到的。有学生如此,做老师的也就了无遗憾了。

见危致命 的 出处 是

论语《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浅析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士:对人的美称。
致:献出。
敬:尊重,有礼貌。
期:代词,指前面的士。
已哉:语气词,啊。
子张说:士见到危难之时会为了道义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到可得利益的时候会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祭祀的时候会考虑到恭敬有礼,做丧事的时候会想到哀伤,他这样做就可以了啊。
作品原文
编辑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②,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③”[1]
作品注释
编辑
① 致命:授命,舍弃生命。致:给予;献出。[1]
② 思:反省,考虑。祭思敬是说祭祀时想想严不严肃,下用法同。
③ 其可已矣:如能做到这些,就算可以了。
作品译文
编辑
子张说:“士看见危难敢于献身,看见有所得就想到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要严肃,居丧时要悲哀,那也就可以了。”[1]
作品评语
编辑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能考虑自己那样的合乎道义与否。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2]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作品出处:
《论语》
简介: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作者: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选自《论语`子张》)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危难肯献出生命,见到利益想一想是否该得,祭祀的时候严肃恭敬。”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

子张第十九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说:“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
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称赞好人,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贤明的人,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执着钻研这些小技艺,恐怕会妨碍从事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笃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常常思考眼前的事,仁就在这中间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仍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如果仍有余力就去做官。”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居丧充分表达了哀思也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说:“仪表堂堂的子张啊,很难和他一起做到仁。”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会自动地充分表露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可以做到,而他不改换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孟氏让阳肤担任掌管刑罚的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丧失了正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时审出真情,就应该悲哀怜悯,而不要沾沾自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商纣王的无道,不像现在流传得那么严重。所以君子忌讳身染污行,因为一沾污行,天下的坏事就都归集到他身上去了。”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部分,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强些。”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
子贡说:“就用围墙作比喻吧,我家围墙只有齐肩高,从墙外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仞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雄美、房屋的富丽。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叔孙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恭了,仲尼岂能比你更有才能?”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聪明,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聪明,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师没人赶得上,就好像青天无法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
假如老师得到国家去治理的话,说要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跟着实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会协力同心。他活着时荣耀,死了令人哀痛,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论语译注之子张篇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论语子张篇的译注,欢迎阅读。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有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候考虑严肃恭敬,居丧时候考虑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⑴,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⑵?”
  【译文】
  子张说:“对于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忠实,[这种人,]有他不为多,没他不为少。”
  【注释】
  ⑴弘——此“弘”字就是今之“强”字。
  ⑵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两句疑是当日成语。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朋友。子张道:“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去交他,不可以交的拒绝他。”
  子张道:“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我是非常好的人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坏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道:“就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得到信仰以后才去动员百姓;否则百姓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信任以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上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
  子夏说:“人的重大节操不能逾越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道:“子夏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怎样可以呢?”
  子夏听了这话,便道:“咳!言游说错了!君子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最后讲述呢?学术犹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君子的学术,如何可以歪曲?[依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不能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的为人高得不可攀了,难以携带别人一同进入仁德。”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时候,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亡的时候罢!”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⑴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做到的。”
  【注释】
  ⑴孟庄子——鲁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人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结合来看。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道:“现今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假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得意!”
  20子贡曰:“纣⑴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
  子贡说:“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注释】
  ⑴纣——殷商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23叔孙武叔⑴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⑵,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⑶,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⑷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罢,那么,武叔他老人家的这话,不也是自然的吗?”
  【注释】
  ⑴叔孙武叔——鲁大夫,名州仇。
  ⑵宫墙——“宫”有围障的意义,如《礼记丧大记》:“君为庐宫之”。“宫墙”当系一词,犹如今天的“围墙”。
  ⑶仞——七尺曰仞。
  ⑷官——“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这里也是指房舍而言。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⑴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⑵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道:“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祗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注释】
  ⑴以——此也,这里作副词用。
  ⑵多——副词,祗也,适也。
  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道:“您对仲尼是客气罢,是谦让罢,难道他真比您还强吗?”
  子贡道:“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样能够赶得上呢?”

;

致命伤的成语 致命伤的成语是什么

致命伤的成语有:遍体鳞伤,见危致命,临危致命。 致命伤的成语有:见危致命,遍体鳞伤,临危致命。2:结构是、致(左右结构)命(上下结构)伤(左右结构)。3:拼音是、zhì mìng shāng。4:注音是、ㄓ_ㄇ一ㄥ_ㄕㄤ。5:词性是、名词。致命伤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致命伤zhìmìngshāng。(1)致人于死亡的创伤,比喻导致失败的关键问题。二、引证解释⒈足以造成死亡的损伤。例如:他受的是致命伤,只活了三天。⒉比喻要害之处。引鲁迅《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用玩笑来应付敌人,自然也是一种好战法,但触着之处,须是对手的致命伤。”三、国语词典可以致人于死的创伤。如:「他的骄傲自大,是他事业失败的致命伤。」四、网络解释致命伤致命伤:恐怖小说集致命伤:罗志祥演唱歌曲关于致命伤的词语遍体鳞伤临危致命见危致命致命遂志谷贱伤农不伤脾胃三致志散伤丑害图财致命致命一餐关于致命伤的造句1、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2、人类会因累积的学习和经验,告诉自己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让拒绝尝试变成自己的习惯,那正是创造力最大的致命伤。3、在水上,鹰能叼鱼;在水底,鱼可食鹰。在这里,此强彼弱。您善于在最差的学生身上捕捉闪光点,也善于在最好的学生那里发现致命伤。您精心地培育、培育使一棵棵幼苗都成了栋梁。4、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5、他轻松的语气让我始料未及,原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致命伤害,可以这么轻描淡写得如同吟风弄月。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致命伤的详细信息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的解释

意思是: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一、原文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二、翻译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三、出处
《论语·子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赏析
《论语·子张》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三、作者简介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这句话的意思是: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白话释义: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子张说:“执行德却不能弘扬它,信奉道却不笃定,这样的人可有可无。”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子张之言,核心是加强道德修养。在这里,德指的是个人应具备的德行,道指的是做人应坚持的道义。子张通过对道德修养中的两种不当行为,即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的批判,提出了道德修养应该达到的标准是“弘、笃”。
“执德不弘”是从德行上说的。执是抓住,执德就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意思,但是执德这一表达要比修德形象得多。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控制人性中的弱点。
这些弱点,比如贪婪、懒惰、懦弱、自私等,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
因此,要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好的人,就必须对人性中的这些弱点进行控制,让仁善的一面得以表现。因此,修德要紧抓不放,因为一旦放松,就会弃善为恶。所以,道德修养不仅要坚持,还要牢牢坚持。
交友之道,子夏和子张同为孔子的学生,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东汉蔡邕在《正交论》中对二人同门而异见作了解释:“商也宽,故告之以距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意思是,子夏为人太宽厚,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孔子劝导要会拒绝,因此子夏得到的示意是“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而子张为人太苛责,因而孔子劝导他为人要宽容,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就能扩大交友圈子,因此子张从孔子处得到的示意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夏和子张对交友问题的看法有冲突,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两种观点并不能分出谁对谁错来,都有其合理性。
  解释:自己拥有道德修养却不把它发扬光大,信仰道义的心不坚定, (这种人)怎么能算有道德?有没有他不是一样吗?
  释义如下:
  1、弘:弘扬,发扬光大。一说,“弘”即今之“强”字,坚强,坚定不移——炳麟《广论语骈枝》
  2、“焉能”句:意谓无足轻重;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有他没他一样。“亡”同“无”。
自己拥有道德修养却不把它发扬光大,相信真理的心不坚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说是拥有了道德修养,怎么能说是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人呢?
翻译: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一、出处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论语·子张》。
二、原文节选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原文节选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子张》篇是《论语》的第19篇,共计25章。主要的内容为集中记载了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人的言辞。《子张》一篇中,辑录子张的言辞3章,子夏的言辞10章,子游的言辞2章,曾子的言辞4章、子贡的言辞6章。
二、赏析
《子张》篇中,孔门弟子虽然在尊奉孔子地位,践行孔子思想,弘扬儒学精神等基本问题上有高度的一致,但是,作为具体的个体,他们的秉性气质、境界器局、行为方法、思维模式以及关注问题的侧重点,却是各具特点,有所差异,各得孔子之道的一部分精髓要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