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魏的名人,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4 18:37:36 浏览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 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伯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忠贤
你好
历史名人
魏征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
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不知道魏忠贤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学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铁锤传》被选入高中课本。
历史名人
魏征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
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不知道魏忠贤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学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铁锤传》被选入高中课本。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姓

历史上魏姓的名人


1、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 。
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
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

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
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
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2、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
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3、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
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
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
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
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4、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
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
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
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
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在灾年的时候, *** 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5、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
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
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
魏武侯即位后仅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
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按照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
好在父亲给自己留下极为强大的家底。
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魏武侯终于可以一展宏图,征战天下。

魏姓历史名人

魏延,蜀汉时候的一员名将 义阳(河南省一代)人 与蜀国刘备一起往西方长征时被累迁为征西大将军 再之后被刘备封为南侯大将
魏毕万、魏延、魏徵、魏忠贤、魏源等。
1、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
2、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3、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4、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
5、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

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都有哪些? 魏 颗:春秋时代晋国魏叩亩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郸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 绛:即魏庄子,魏咧子,春秋时晋国卿。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 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 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 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 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 *** 。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撸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你好
历史名人
魏征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
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不知道魏忠贤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学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铁锤传》被选入高中课本。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魏延 三国的名将

中国古代名人姓魏的有几个 战国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唐朝著名大臣魏征,清朝末年睁眼看世界的魏源。

姓魏的明星 魏晨、魏斌、魏枫(网络歌手)、魏佳庆、魏佳艺、 魏如萱 、魏雪漫 、魏如昀 、魏瑛侠

姓魏的男歌手有哪些人 魏晨
魏枫
魏三
魏宗武
魏金栋
魏一宁
魏楚沅
魏晓
魏松
魏栾
魏星
魏然
魏积安
魏文亮
魏小麒

从古至今,魏姓的名人有哪些 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撸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D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
魏惠王,汉族,姬姓,名。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o。魏襄王之子。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
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魏氏的起源,姓魏的有哪些有名的历史人物。我悬赏50分。 魏姓源有四种: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魏姓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
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
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
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三
名人有:魏武子 魏颗 魏绛 魏 斯 魏相 魏 冉 魏延 魏征 太多了

姓魏的有多少人?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历史上有姓魏的才子吗?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姓名人

历史名人
魏征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
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不知道魏忠贤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学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铁锤传》被选入高中课本。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都有哪些?

1、魏颗
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
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2、魏绛
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3、魏斯
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4、魏收
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5、魏无忌
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历史名人
魏征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自序: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位终本郡太守。
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
不知道魏忠贤算不算???汗
魏禧
清朝文学家,著有《魏叔子文集》。其中《大铁锤传》被选入高中课本。
605位粉丝
1、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2、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2、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祖籍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3、魏无忌
魏无忌(信陵君,?-前243年),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著有《魏公子兵法》。
4、魏良辅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
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5、魏忠贤
魏忠贤(别名:李进忠,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明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明朝末期宦官,被封为“九千岁”。
他在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后掌管东厂,排斥异己,广结党羽,专断国政。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魏延、百度百科——魏征、百度百科——魏无忌、百度百科——魏良辅、百度百科——魏忠贤

姓魏的名人

魏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位。 历史上部分姓魏的名人
魏武子(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魏犨又称魏武子。《左传》载其为毕万之孙,《史记》载其为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勇力闻世。
战国魏文侯魏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年,继魏桓子即位。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GJ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魏冉,亦称穰侯,为中国战国时代的政治家。秦武王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推荐了白起,加上自己的战功,多次战胜魏赵等,得到很多赏赐,比王室更富有。范雎乘机向秦昭王说宣太后魏冉泾阳君高陵君等过份奢侈,于是秦昭王免去魏冉的相国位置,把魏冉等迁到关外封邑。
魏豹(?前年),秦末人。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魏相(?前年月日),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古代政治家,西汉著名大臣。他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霍光死后,官至丞相,封高平侯。
魏延(?-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魏元忠(?-年),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军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唐代众多的宰相中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
魏徵(年-年月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胜(~),中国南宋勇将。字彦威,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抗击金军,在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出兵南侵的时候,他率军三百,收复海州。年,他一度被贾和仲诬陷,后来魏胜被平反,改任楚州。在金国大将徒单克宁入侵时,魏胜力战而死。
魏良辅(-),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魏象枢(年月日年月日),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蔚州在康熙三十二年以前属山西省大同府)人。生于年九月二十日(月日),逝于年七月三十日(月日)。顺治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魏源(~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姓魏的女明星:
魏蔓魏雨琦魏佳庆魏如萱魏圣美魏秋桦魏靖轩魏敏芝魏晶等等。
姓魏的男明星:
魏君子魏宗万魏小海魏骏杰魏绍恩魏鹤龄魏鹏飞魏阿挺魏大航魏德礼魏晨魏千翔魏隽展魏德圣魏楠等等。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魏姓古代名人:
  1、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毕公,姓姬名高,乃周文王第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共同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使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而受害之臣有功,因而享有很高声誉,被封于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生四子,长子万留于毕国成为毕姓始祖;次子炳列封于魏,是魏姓的始祖; [三子封于冯,成为冯姓始祖;] 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潘邑,因以为氏,是为潘姓始祖。,。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2、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汉族,魏国人。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3、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即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唐代名臣。
  4、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倡导变革。
1.魏相
魏相(WEI XIANG?—前59), 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魏相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
魏延(WEI YAN?—234), 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
魏延
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华
魏华(WEI HUA),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华
唐代官吏、书法家,魏征次子魏叔瑜次子,仕至太子左庶子。为子时至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4.魏明
魏明(WEI MING), 移居余姚(今属浙江)。
魏明
唐代官吏。历仕莫州司马、右赞善大夫。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5.魏謩
魏謩(WEI MO,793—858), 字申之,内黄(今属河南)人,祖籍馆陶(今属河北)。
魏謩
唐代大臣。魏徵五世孙。大和七年进士历官左拾遗、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汾州刺史、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户部、吏部尚书,言论切直,无所畏避,官终守太子少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6.魏叔璘
魏叔璘(WEI SHULIN),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叔璘
唐代官吏。魏徵第四子。仕至礼部侍郎,为酷吏所杀。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7.魏叔玉
魏叔玉(WEI SHUYU),字思润,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叔玉
唐代官吏。魏徵长子。仕至光禄寺少卿。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8.魏元忠
魏元忠(WEI YUANZHONG?—707), 字尚节,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魏元忠
唐代大臣。太学生。历官直中书省、殿中侍御史、洛阳令、为酷吏陷害,流放三次,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兵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齐国公,贬思州务川尉,途中卒。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9.魏知古
魏知古(WEI ZHIGU,647—715), 字学诗,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魏知古
唐代大臣。乾封元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户部尚书、侍中,封梁国公,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0.魏徵
魏徵(WEI ZHENG,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徵
唐初大臣。历官隋武阳郡丞、唐太子洗马、谏议大夫,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受诏总撰定《周书》、《隋书》,时称良史,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素有胆识,每犯颜规谏,拜太子太师。魏徵全身像取自清刘源绘,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魏徵像取自清顾沅辑,清道光十年刻《古圣贤像传略》。魏徵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1.魏良瑞
魏良瑞(WEI LIANGRUI),余姚(今属浙江)人。
魏良瑞
宋代官吏。应贤良科。仕至从政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2.魏了翁
魏了翁(WEI LIAOWENG,1178—1237),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魏了翁
南宋大臣、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历知嘉定、汉州、眉州,入为兵部郎中、工部侍郎,遭诬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福州、福建安抚使。魏了翁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魏了翁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了翁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魏了翁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3.魏杞
魏杞(WEU QI,1120—1184), 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
魏杞
南宋大臣。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4.魏仁浦
魏仁浦(WEI RENPU,911—969), 字道济,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
魏仁浦
宋代大臣。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5.魏峣
魏峣(WEI YAO),明州鄞县人,徙居余姚(今均属浙江)。
魏峣
宋代官吏,仕至万年县知县、将仕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6.魏文盛
魏文盛(WEI WENSHENG),浙江余姚人。
魏文盛
元代官吏。仕至迪功郎。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7.魏瀚
魏瀚(WEI HAN), 字五松,浙江余姚人。
魏瀚
明代官吏。景泰甲戌进士。历仕北京佥都御史、知州、知府,江西方伯,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8.魏浣初
魏浣初(WEI HUANCHU,1580—?), 字仲雪,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
魏浣初
明代官吏、学者。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能诗词,有《诗经脉》、《四如山楼集》。魏浣初肖像明罗虚白绘,南京博物院藏。
19.魏骥
魏骥(WEI JI,1374—1471), 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
魏骥
明代官吏、学者。永乐三年举人,次年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永乐大典》,擢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致仕。能诗文,有《南斋摘稿》。魏骥侧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时刻《三才图会》。魏骥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0.魏廷实
魏廷实(WEI TINGSHI), 字笃甫,号可斋,浙江余姚人。
魏廷实
明代官吏。洪武间举茂才。仕至刑科给事中。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1.魏校
魏校(WEI XIAO,1483—1543), 字子材,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魏校
明代官吏、学者。弘治十六年进士。历南京刑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移疾归。嘉靖初起为广东提学副使,官至太常寺卿,寻致仕。私淑胡居仁主敬之说,主张理气合一,而贯通诸儒之说。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魏校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校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22.魏有本
魏有本(WEI YOUBEN,1483—1552), 字伯深,一字曰深,号浅斋,浙江余姚人。
魏有本
明代官吏。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大理寺少卿,官至右都御史总督漕运,致仕,有《浅斋文集》。魏有本像取自清代宣统二年洽礼堂《兰风魏氏宗谱》。
23.魏玉
清代官吏。国学生。仕至直隶州分州衔,儒林郎。钦旌五世同堂。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4.魏恭寿
魏恭寿(WEI GONGSHOU,1816—1861), 字玉麟,号慎斋,浙江余姚人。
魏恭寿
清代官吏。仕至儒林郎、加同知衔、奉政大夫、江苏侭先补用知县。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5.魏际瑞
魏际瑞(WEI JIRUI,1620—1677), 初名祥,字善伯,江西宁都人。
魏际瑞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弟魏禧、魏礼称宁都三魏,明亡,与弟及彭士望等居翠微峰,号“易堂九子”。康熙十六年奉清帅哲尔肯命说降吴三桂将韩大任,被杀。有《魏伯子文集》。魏际瑞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6.魏锦芳
魏锦芳(WEI JINFANG,1763—1831), 学名绣,字南台,号鲁斋,浙江余姚人。
魏锦芳
清代官吏。道光元年辛巳恩科进士。仕至候选州司马。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7.魏礼
魏礼(WEI LI,1628—1693), 字和公,晚自号吾庐,江西宁都人。
魏礼
清初文学家。明诸生。与兄魏祥、魏禧自为师友,称三魏。人称魏季子。性慷慨好义。寡言语,喜游,足迹便天下。五十后归居翠微峰顶。有《魏季子文集》。魏礼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8.魏禧
魏禧(WEI XI,1624—1681), 字叔子,一字冰叔,号俗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
魏禧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兄魏祥、弟魏礼自为师友,号宁都三魏。明亡,隐居翠微峰,筑易堂,与李腾蛟、彭士望等号“易堂九子”。四十岁后出游四方。康熙十七年坚拒博学鸿儒征。有《魏叔子集》、《左传经世》等。魏禧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9.魏源
魏源(WEI YUAN,1794—1857), 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
魏源
清代官吏、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熟于国故朝章,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潜心著述,有《古微堂诗文集》、《圣武记》、《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魏源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30.魏章林
魏章林(WEI ZHANGLIN), 字条梅,浙江余姚人。
魏章林
清代官吏。仕至宁波府鄞县教谕。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31.魏光焘
魏光焘(WEI GUANGTAO,1837—1916), 字午庄,湖南邵阳人。
魏光焘
清末官吏。早年隶左宗棠部,光绪时初任道员,累擢按察使、布政使,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募兵北上,与湖南巡抚呉大澄援辽抗日,在海城等地与敌多次激战,1895.3敌军进犯牛庄,指挥所部重创日军。魏光焘战后历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
32.魏裔介
魏裔介(WEI YIJIE,1616—1686),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
魏裔介
清代大臣、学者。顺治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敷陈剀切,多见施行。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魏裔介画像为清人绘,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魏延,魏征 。魏源
魏徵 魏忠贤
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3、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守葭萌关。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4、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大业十三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5、魏象枢
魏象枢,字环极,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
顺治三年中进士,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顺治四年,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十一年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顺治十六年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惠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象枢

作为名人都是令人尊重和敬佩的,历史上魏姓的名人?

1、魏舒: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在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仅此一件,就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2、魏攸:东汉末期人物,刘虞部下,东曹掾,右北平人。刘虞与公孙瓒因对外族的政见不同而日益磨擦。刘虞欲讨伐公孙瓒时作劝阻,因其认为公孙瓒尚有利用价值,故此刘虞暂停讨伐公孙瓒的打算。魏攸死后,刘虞忍无可忍下攻击公孙瓒,受公孙瓒反击溃败被斩。
3、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4、魏禧: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5、魏源: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