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成现代汉语
- 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原文
- 3、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自哪里?
- 4、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哪首古文记载的
- 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啥意思?
-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
- 7、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原文
- 8、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意思
- 9、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 10、生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后一句是什么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成现代汉语
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同是怜悯抚恤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原文
《礼记·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不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啊?
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而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出自哪里?
选自《礼记·礼运》。
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知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道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内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容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老人可以善终,年壮有力,有能力的人可以得到重用,年幼的可以有人抚养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身体残疾的人都能得到抚养。
《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学家戴圣《大道之行也》尊敬长辈不仅仅限于家长和熟悉的长者,在公共场所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尊敬长辈的习惯。如在公交汽车上遇到老人,要主动让座;看见老人过街,要主动上前搀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尊重了别人的长辈,别人也会尊重你的长辈,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圈。
作为子女,我们应当热爱和尊敬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心怀感激之情;要虚心接受父母的忠告和教诲,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关怀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别外,对一些必须掌握的行为礼仪,尊老,要老有所养,对老人生活上多加照顾。人岁数大了,生活中总有很多的困难和不便之处,我们年轻人要处处体谅他们,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尊老,还要从精神上给老人以尊重和安慰。
3、今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最大的问题,也许不再是缺吃少穿了,而是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安慰。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呼唤的是儿女对父母,也是年轻人对长辈的尊敬孝顺。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在自己冲动的时候,如果发生了对长辈无礼的举动,如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事后一定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亲自去给父母道歉。希望“尊老爱幼”仅供参考哦
出自《礼记·礼运》
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
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
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扩展资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哪首古文记载的
是《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是《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拓展资料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作品简介:
《 大道之行 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大道之行也》
出自《礼记·礼运》
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是哪首古文记载的?可以把这句话抄到网上,然后就会出现的。
《礼记·礼运篇》。
【作品出处】
作品出自《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则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而作。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品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财物,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就不会有人盗窃财物,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作品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
4.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5.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
7.修:培养。
8. 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9.子其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10.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11.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12.有所长(zhǎng):能够顺利成长。
13.有所养:能够得到供养。
1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干事。者,……的人。
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16.归,女子出嫁。
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9.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20.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21.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
22.故:所以,因此。
23.外户而不闭: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闭,把门闩插上。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 ,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啥意思?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出自 西汉 戴圣《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
《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根据郑玄的话,认为“名《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阴转旋之道”。《礼运》实际上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康有为为《礼运》作注,在注解中发挥了他有关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
翻译一: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翻译二: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上古五帝时,天子之位不私传子孙而授予大圣大德,诸侯之位不世袭而选择贤者和能人,世道淳朴无欺,大家和睦共处。所以都不会只赡养自己的双亲,不会只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时代,天下的老人都得到赡养而终其余年,天下的壮年都不爱其力而奉养老幼,天下的幼童都得到养育而长大成人,天下的鳏寡孤独残废疾病者都得到救助而安心生活。男人各有职分,各尽所能;女人各有归宿,各得其愿。财货天下共有,人人厌恶抛弃浪费,因为收藏财货不是为自己,别人有需要就拿出来给予他;做事各尽所能,人人厌恶惜力或者不出力,因为做事不是为自己。天下一心,如亲如子,图谋之事就会闭塞而不起;有需求就会给予,就不会有人盗窃;有能力就会获得职位,就不会有乱贼。因此天下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
希望给予你帮助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不只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孩子,让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让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因此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老人可以善终,年壮有力,有能力的人可以得到重用,年幼的可以有人抚养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幼而无父,身体残疾的人都能得到抚养。
拓展资料一、出自
选自《礼记·礼运》。
二、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
翻译: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大道之行也》,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②之行也,天下为③公,选贤与(jǔ)(通“举”)能④,讲信修睦⑤。故人不独亲⑥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⑦皆有所养,男有分⑧,女有归⑨。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⑩;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是故⒀谋闭而不兴⒁,盗窃乱贼而不作⒂,故⒃外户⒄而不闭⒅,是谓⒆大同⒇。
编辑本段译文
在政治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围)。因此人们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做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让老年人能终享晚年,让壮年人被社会所重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因此大门就不用关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编辑本段注释
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6. 故:所以。 17. 谓:叫做。 18.〔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相关问答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做人只应当只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对待,不应当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教养,而是应当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使中年人能够实现其价值,青年人以及小孩有自己的特长,是丧偶者、孤苦无依者、残疾人以及生病的人的生活都有保障。
翻译: 所以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使老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得到供养。 ( 我们也刚好学到这课 ,是按教材翻译的 ,望你满意。)
翻译:因此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使老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翻译: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大道之行也》,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原文
《大道之行也》
孔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意思
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只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有用武之地,幼童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重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出处: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礼记·礼运大同篇》。
原文节选: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当政的时期,我孔丘未能赶得上,但我有志于此。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选拔贤能之人当政,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
扩展资料
《礼运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礼运”:大家皆在”礼”的道路上走,”运”行不息。人人知道明礼,从不明白处,载运到明白处。 “大同”: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人人爱彼如己。
没有欺骗的行为,以诚相待”,互相援助。大同,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礼记》中提出来,极力提倡”天下为公”。
简单地说,大同乃是你我一样,没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分别。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就是极乐世界。 “大道之行也”: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行持的一个法则。
这个光明大道,你也可以走,我也可以走,并非私人的道路。你修则你的大道光明,我修则我的大道光明。这条光明平坦的大道,直接通达大同世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只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
终其天年,中年人能有用武之地,幼童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
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重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释义:因此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要使老人得以安享天年,成人有用武之地,儿童可以健康成长,鳏寡孤独的人及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希望帮到你哦!!
人不应认为自己的亲人才是亲人,自己的孩子才是孩子,要使老人安年所终,壮年都有施展抱负的岗位,小孩都能快乐成长,就连那些固执,孤身一人,残疾的人都可以有奉养。
意思: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出自:汉 戴圣《礼记 大道之行也》
原文选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释义: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为:是,表判断。:单独。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
扩展资料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意思是:鳏夫、寡妇、孤儿、独身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那也就差不多可以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等不到那一天了。
“鳏”:死了妻子的丈夫。“寡”:死了丈夫的妻子。“孤”:失去父母的孩子。“独”:失去儿子的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的老人,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那也就差不多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孝敬父母,但父母却已经离去了。
生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后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原文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大道之行也》一文,全文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