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疫的症状是什么样的,鼠疫和瘟疫的区别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2 10:35:26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鼠疫和瘟疫的区别

症状不同。1、鼠疫的症状是产生剧烈的疼痛性红色丘疹,形成血性水疱,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疱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2、瘟疫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却具有传染性,多数临床患者主要以干咳,高热,乏力为主要临床症状。

怎样确定得了鼠疫?

可以通过查看症状来确定是否得了鼠疫,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
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一、鼠疫临床表现
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内进入休克或者更严重的状态。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症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症。
7、皮肤出现剧烈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僵直、谚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扩展资料:
鼠疫的类型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1、腺型鼠疫
腺型鼠疫 占85~90%。病人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
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2、肺鼠疫
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
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3、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
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
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4、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细菌的分离和鉴别、血清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等方式,确认是否得了鼠疫。
一、鼠疫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扩展资料
一、鼠疫的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北京不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输入和传播的风险。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
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
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三、预防办法
1、减少疫区活动区域
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
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防虫措施
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流行性鼠疫是最常见类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急性的,严重淋巴结炎,急性起病伴有寒战、高热以及头痛,继而出现淋巴结肿大,局部红肿,剧痛,多见于腹股沟,其次为腋下和颈部,可以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烦燥不安,嗜睡以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多数病人4到5天以后,淋巴结破溃而局部症状得到缓解,如及时治疗,病情通过一周可以恢复,严重者如治疗不及时,可于第3到5日,死于严重的毒血症,休克,继发败血症,或者是肺炎。有了以上的症状,则可确定患者得了鼠疫。
身体不舒服,还是去医院检查吧,这玩意传染性极强,你要带好口罩什么的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细菌的分离和鉴别、血清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等方式,确认是否得了鼠疫。
一、鼠疫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扩展资料
一、鼠疫的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北京不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输入和传播的风险。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
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
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三、预防办法
1、减少疫区活动区域
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
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防虫措施
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确认接诊2名鼠疫患者 目前已得到妥善救治

鼠疫的临床表现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一、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二、鼠疫的类型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1、腺型鼠疫
腺型鼠疫 占85~90%。病人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2、肺鼠疫
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3、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4、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扩展资料:
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一、不同鼠疫类型的临床表现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2、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3、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4、其他少见类型
a、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b、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性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隔离,就地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的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鼠疫首选链霉素,同时要注意给予对症治疗。
2、肺鼠疫是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重视肺鼠疫的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加强国际检疫以及严格的灭鼠灭蚤。再次要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性服药以及疫苗的预防接种等。
扩展资料:
鼠疫是如何进行传染的?
1、鼠疫的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
2、鼠疫的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
3、易感型人群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鼠疫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主要症状是什么啊?

鼠疫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髙热、体温骤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
重症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妄等。
鼠疫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

鼠疫是什么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一、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二、鼠疫的类型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1、腺型鼠疫
腺型鼠疫 占85~90%。病人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2、肺鼠疫
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3、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4、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扩展资料:
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人间鼠疫的传染源,一是染疫地动物;二是鼠疫病人。
  作为传染病的染疫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和黄胸鼠等,是家鼠鼠疫疫源地内,人间发生腺鼠疫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鼠疫病人特别是肺鼠疫患者,可通过飞沫向外排菌,引起肺鼠疫流行;腺鼠疫或其它型病人出现菌血症时,也可通过媒介昆虫的作用,成为腺鼠疫的传染源。
  鼠疫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
  鼠疫菌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给人:
  (1)
媒介昆虫:主要是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其它吸血虫媒,如硬蜱、臭虫、虱子等,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携带鼠疫菌。
  (2)
直接接触: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家畜)、媒介昆虫、鼠疫患者及其尸体,带菌分泌物和排泄物和排泄物直接接触皆可引起感染。人们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
  (3)
飞沫: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呼吸、谈话、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鼠疫,并迅速造成肺鼠疫大流行;在剥制染疫动物过程中,由于飞沫四溅并可通过呼吸道引起直接感染。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鼠疫的潜伏期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如发现以上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
一、鼠疫的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扩展资料
鼠疫的传播
1、传染源
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确认接诊2名鼠疫患者 目前已得到妥善救治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播快,病死率高。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蚤。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临床医生与鼠防人员要掌握鼠疫的一般知识及各型鼠疫的主要症状,疫区内鼠疫的流行季节。特别是对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血性痰,有急性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出现被迫姿式等更应注意。
不要担心,发现及时,完全能够治愈的。
鼠疫是由鼠疫菌引起的,是鼠传给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国际上定为第一号法定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鼠疫本来是啮齿动物的传染病,当鼠间流行鼠疫时,就会出现大批的病鼠和死鼠。鼠死后,它身上吸有鼠疫菌血液的跳蚤就会离开鼠体,找到活的动物吸血传染病菌,如果叮咬了人,人就会感染上鼠疫病。鼠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脑膜炎鼠疫等病型。

古籍中的鼠疫简介

鼠疫在古籍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鼠疫抉微·病情篇》,其中提到:“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这描述了鼠疫爆发前,老鼠大量死亡,人们接触这些老鼠,导致鼠疫爆发。
《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到:“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这里描述的是古代对于疫病的认识,包括大疫和小疫的区别以及疫病的季节性。
《鼠疫约编》中提到:“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这是对鼠疫名称的最直接解释。
《鼠疫治法》中提到:“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这强调了卫生的重要性,包括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总的来说,古籍中对鼠疫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症状、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中医·鼠疫鼠疫(plague)为病名。是指感染鼠疫杆菌引起的的烈性传染病。疫疠之一。又名核瘟。见《鼠疫抉微·病情篇》。鼠疫的病因鼠疫多因感触病鼠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约编》:“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鼠疫的症状鼠疫症见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全身尤以腋、胯起核,肿痛红热,或更见衄血、吐血、溲血、便血,或咳嗽气促,或迅速出现神志昏糊,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遇有病情,急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鼠疫的治疗治宜清血热,解疫毒,活血化瘀为主。关于疫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出《素问遗篇·刺法论》。病因病机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人所致。《类证治裁》卷一:“疫为时行疠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则一隅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其厉邪之来,皆从湿土郁蒸而发,触之成病,其后更相传染,必由口鼻吸受,流入募原。……疫为燥热毒疠,从无辛温发散之例,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至于大疫,又宜斟酌司天岁气方向,不拘一辙也。”西医·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
详见百科词条:鼠疫 [ 最后修订于2016/7/8 20:02:56 共44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鼠疫是种什么病?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鼠蚤传染给人类。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本病的传染性强,病死率很高,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流行。在欧洲历史上曾被称为“黑死病”,造成千百万人的死亡。近些年来,鼠疫的流行已经被控制,但偶有散发病例。也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鼠疫是一种甲类传染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它们主要通过水滴传播。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天,但急性病人也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病。最初的症状是头痛、双眼充血、咳嗽和困倦,与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相似。
是通过老鼠或者是跳蚤叮咬人体而进行传播的或者是误吃了被老鼠粪便或者是分泌物污染的食物或者是水,被携带的污染物通过空气飞沫被人体吸入而引起感染,表现为急性起病,寒战高热,体温突然升高到39到41摄氏度,头痛剧烈,有的时候会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病情严重的会出现意识不清,是一种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鼠疫是一种甲类传染病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感染了鼠疫后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不退,头痛剧烈,淋巴结肿痛,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咳血痰,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病人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出现紫绀,死亡的患者甚至全身紫绀,皮肤呈黑色,故被称为“黑死病”。
鼠疫在世界上曾发生过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洲,死亡不计其数。最严重时仅伦敦1周时间的死亡数就达到2000多例。这次鼠疫流行持续了近300年,清代乾隆壬子癸丑年(1792~1793年)间,从云南开始,我国许多省出现了鼠疫。当时我国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叫师道南,正好在云南省赵州,亲眼看到当时鼠疫流行的惨酷状况,并写了一首《鼠死行》的诗。诗中说:“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师道南写完此诗不久,便感染了鼠疫死去。第三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传播了32个国家,死亡上千万人。
由于鼠疫传播迅速,病死率高,因此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一直对鼠疫进行严密的监控,尤其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防止鼠疫在我国的传播。

鼠疫的症状

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
一、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二、鼠疫的类型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1、腺型鼠疫
腺型鼠疫 占85~90%。病人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2、肺鼠疫
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3、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4、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扩展资料:
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鼠疫的具体分型表现有哪些?

(1)腺型:主要是急性淋巴结发炎,以腹股沟、腋下为主,淋巴结红、肿、热、剧痛,患者可因疼痛而被迫处于特殊姿势,淋巴结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化脓溃破,伤口愈合慢。
(2)肺型:咳嗽,呼吸急,口唇、面色发紫,胸疼,泡沫血痰,咯血,临终时可因呼吸困难、缺氧而全身高度发紫。
(3)败血症型:迅速昏迷,全身广泛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
(4)轻型鼠疫: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很像上呼吸道感染,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5)其他型:皮肤型,在鼠疫杆菌侵入处红、肿,有黑色痂皮,易坏死而发生溃疡,与炭疽类似;脑膜型,高热、头痛、呕吐较重,烦躁、神志改变;肠型,有呕吐、腹痛、腹泻、下坠感、排黏液样血便;眼型,结膜充血、肿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咽型,扁桃体充血、水肿,有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

怎么检查自己得了鼠疫

这个是甲类传染病,俗称1号病,一个得病,就全国出名了。
发病率极低!
鼠疫的诊断标准为:
1. 流行病学资料 起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流行区 ,有鼠疫功物或病人接触史。
2. 临床表现 突然发病、高热、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早期衰竭、出血倾向 ,并有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或出现败血症等。
3. 实验室检查 从淋巴结穿刺液、脓、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菌和 (或)检出血清特异性 F1抗体。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有腺鼠疫、肺鼠疫、鼠疫败血症等型。传播方式是:腺鼠疫通过跳蚤叮咬传播,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剧痛,高烧;肺鼠疫通过剥食染疫动物或者病人呼吸飞沫经呼吸道传播,表现为高烧、咳嗽、血痰;败血型鼠疫鼠疫一般为继发感染。
个人鼠疫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有一下两个方面1、所在地区为鼠疫疫源地;2、疫源地处在活动期,有疫鼠。
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细菌的分离和鉴别、血清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等方式,确认是否得了鼠疫。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
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
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
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
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扩展资料:
一、患鼠疫的原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 " 人→人 " 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二、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传入。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予分别隔离,并于 6h 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接触者检疫 6 天。
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 6 次阴性,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 7 天。患者排泄物及用具应彻底消毒或焚毁。疫区封锁至少 9 天,大力开展捕鼠、灭鼠、消灭其他疫源动物,控制鼠间鼠疫。
2、切断传播途径
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