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米亚鞑靼人,鞑靼人是什么民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00:55:39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鞑靼人是什么民族

鞑靼人是塔塔尔族。
鞑靼人,分为白色人种鞑靼和黄色人种鞑靼,白色人种鞑靼指的是操突厥语族的民族,黄色人种鞑靼指的是操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的民族。鞑靼一词的由来,历史上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指的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操突厥语族的塔塔尔部,是室韦部柔然大檀可汗后裔及部民与白种人融合而来。
鞑靼人在俄罗斯的数量约600万人。大都分布在欧洲部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克里米亚等地。他们主要分为伏尔加-乌拉尔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也有少部分东正教和无神论者。
鞑靼人的历史社会变迁介绍:
鞑靼人在各个汗国境内都发展到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贵族阶层保持其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到俄罗斯统治时代仍无改变;平民中的明显阶级分别是商人和农民。以喀山汗国为例,政府首脑是喀山汗,他的部分家族成员纳入俄罗斯贵族行列,这些都是根据16世纪双方直接协议而定的。鞑靼人社会内部这种阶层划分形式,一直延续到俄罗斯革命才告终结。
自9世纪至15世纪期间,鞑靼人的经济活动变得以农牧业混合为主,迄今仍是这样。鞑靼人还发展了手工业传统,有木器、陶器、皮革制品、布疋、金属器皿等。他们还以善于经商著称。在18至19世纪时,他们在不断扩张中的俄罗斯帝国范围内获得有利地位,在新获得的中亚领土上充任商业代理人和政治代理人、教师、乃至行政官吏。

生活在克里米亚700年的鞑靼人,为何在3天之内遭到全族强搬?

因为鞑靼人在历史上和俄罗斯发生了冲突,因为种族歧视,所以被苏联的军队进行强搬。是俄罗斯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地理位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次也是因为整体的情况发生了不同,而且也有着一些东西在威胁着他们。
主要还是因为这些鞑靼人在二战中背叛了苏联,让苏联高层十分愤怒,所以赶走了这些鞑靼人。
因为他们和俄罗斯人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后来俄罗斯人占据了先机,最终将他们流放了。
生活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之所以在二战结束以后,会被强制驱离。从表面原因来看,是在于当地的鞑靼人对于德国人的到来并没有进行强烈的抵抗,反而是充当了急先锋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二狗子。可是从内部原因来看,主要还是在于鞑靼人与斯拉夫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所引发的。
曾经属于蒙古的鞑靼人
早在13世纪初期,此时的鞑靼人仍然还是属于金帐汗国信奉萨满教,在15世纪的时候生活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人,就已经开始逐渐皈依伊斯兰教接下来还建立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汗国,然而他所依靠的却是奥斯曼帝国。而沙皇俄国为了能够获得南方的出海口,为了能够夺得克里米亚半岛与土耳其开展了上百年的战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生活在该地区的达达人深受战争的磨难,而俄国人是信奉东正教因此无论是从生活习俗,还是民族宗教等等诸多原因,导致与沙俄之间的关系是离心离德,并没有真正的臣服。
全面俄化加剧紧张
虽然民族之间的紧张关系,直到10月革命以后,在当时列宁的领导下稍微有一些缓和。可是在1927年的时候,由于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迫使当地的鞑靼人不得不关闭清真寺以及学校,甚至在小学阶段,俄语就成为了学生的必选科目。然而全面俄化的策略使的民族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这也为接下来的变故埋下了伏笔。
德国人的到来
在二战期间,虽然有2万多名鞑靼人参加了红军,但是当德国军队进入到克里米亚半岛时,在当地的大量居民对于纳粹德国的到来并没有予以英勇的反击,反而是夹道欢迎。甚至就连当地的年轻人也自愿参与到对苏军的作战当中,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表现导致在二战结束以后,民族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甚至就连苏联高层大多数人士都认为,生活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背叛了国家,必须要对这个民族进行严重的惩罚。

知乎: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奥斯曼的关系?

盟友。鞑靼人。鞑靼人是土耳其族裔,和土耳其关系密切,而克里米亚就成了“奥斯曼故土”1478年,资源匮乏的鞑靼人傍上了奥斯曼。他们的祖先同样来自蒙古高原,在文化、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得到奥斯曼的强援。

苏联境内的十几万鞑靼人,为何会三天内被强制驱离?

因为他们不服从苏联政府管制。总以为自己本族人有十几万,可以自行规定自己的制度。他们属于顽劣的民族,带点野性心理,很难管理。
苏联内务部队有组织地集合克里米亚鞑靼人,仅用三天时间,强迫180041名鞑靼人装进了火车,前往中亚地区
受到苏联军队的强制措施。虽然有十几万人,但是由于苏联军队的强制措施,因此全部驱离。
因为石达令和他的苏修帝国泄饿致极
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
1944年5月18日清晨,苏联内务部队有组织地集合克里米亚鞑靼人,仅用三天时间,强迫180041名鞑靼人装进了火车,前往中亚地区。从此告别生活了700年的克里米亚。为什么苏联会将鞑靼人全族流放呢?
八字不合
触发这次强搬危机,根源在于鞑靼人和俄罗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13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蒙古突厥诸部纵横欧亚大陆。欧洲人畏之如虎,将其统称为“Tatar”或“Tartar”,意为“说蒙古语的部落”。
上图_  15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北部是初创时期的克里米亚汗国,南部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的殖民地和西多罗公国
1237年,从属于蒙古钦察汗国的鞑靼人逐渐定居克里米亚。1430年,鞑靼人不仅昄依伊斯兰教,还脱离钦察汗国,自建克里米亚汗国。1478年,资源匮乏的鞑靼人傍上了奥斯曼。他们的祖先同样来自蒙古高原,在文化、宗教、习俗、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共通性。
得到奥斯曼的强援,克里米亚汗国变身东欧“恶邻”,四处侵扰,蚕食土地,抢劫财物,掠夺人口,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深受其害。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围攻莫斯科,“俘虏了俄罗斯近 15 万人,尸骸塞满莫斯科河。”
据天主教传教士卡尔·久拜的统计:“每年从克里米亚半岛中转卖出的奴隶均有两万人,在克里米亚鞑靼人立国之初的 14 世纪直至 16 世纪末的 200 余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三百万名奴隶。”两个民族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结下了梁子。
上图_ 克里米亚鞑靼人
宗教纷争
鞑靼人和俄罗斯人的不和,还有宗教因素的干扰。公元988年,基辅公国弗拉基米尔大公迎娶了拜占庭王朝安娜公主,标志着两国达成同盟。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弗拉基米尔大公放弃原来的多神教,在塞瓦斯托波尔郊区的克森尼索奉东正教为国教,接受该教教义,奉该教为国教,命令罗斯人接受洗礼。
13世纪后,罗斯部族由于封建割据,分裂为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支。东正教成为联结三者的精神纽带。生活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笃信伊斯兰教,视对方为“异教徒”。双方宗教的对立势如水火。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数十万鞑靼人背井离乡。1897年人口统计时,当地的鞑靼人仅有18.8万人,占总人数的1/3,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却占了45%。坚守故土的鞑靼人,有40%在十月革命前没有土地。宗教上的对抗,无形中撕裂了当地社会,为将来的强搬埋下了伏笔。
上图_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战争搅局
沙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状态,维持到了17世纪下半叶。莫斯科公国在伊凡雷帝的统治下,迅速扩张,而奥斯曼政治腐败,日益衰落。实力渐强的沙俄开始对奥斯曼说“不”,展开连番血战。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对外宣布:克里米亚是自己“带给俄国的嫁妆”。尽管土地被征服,鞑靼人依旧没有放弃。
在俄土12轮世纪大战以及苏俄内斗期间,鞑靼人总是站在俄罗斯人的对立面。十月革命后,列宁试图缓解民族紧张气氛,成立了以鞑靼人为主体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当时鞑靼语和俄语并列为官方语言,鞑靼文化、教育和艺术得到了扶持和保护。
好景不长,受1927年的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超过3万名知识精英遭到流放,大部分伊斯兰阿訇被处决或流放。政府强行关闭了106所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俄语为鞑靼学校的必修课,就连地名也实施全面“俄化”。激进的民族政策,无形中增添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仇恨。
上图_ 苏联地图
二战时,苏联发出全国总动员令,近2.5万名鞑靼青年应征参加红军,战争期间有十多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不过,当纳粹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米亚时,这些鞑靼人纷纷开了小差。一个叫科乌什的村庄,有130名鞑靼人参加红军,结果有122人做了逃兵。
据当年联共(布)克里米亚州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根据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在德国军队对克里米亚半岛实施占领时,在苏达克区的各个鞑靼村,大多数村民都参加了欢迎德国人的活动。村民们端出葡萄、水果和甜酒等好吃的东西,盛情款待了德国人。”
上图_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波兰裔纳粹德国高级指挥官
鞑靼人的反叛还得到了德军的证实。纳粹第11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回忆:“鞑靼居民大部分都对我们很友善, 鞑靼人一下子就站在了我们这一边。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了希望, 我们成了他们摆脱布尔什维克枷锁的解放者,一个鞑靼人组成的慰问团来看我,带来了很多水果,还带来了一件手工织物, 希望把它敬献给鞑靼人的救星‘阿道夫先生’。”
一位名叫奥托·奥兰多夫的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审判时供述,他曾主抓由鞑靼男子组成“自卫队”,很多鞑靼人自愿甚至整村参加针对苏联游击队在克里米亚的行动。曾任克里米亚游击联合司令部政委尼古拉·卢 戈沃伊在一封信里哀叹:“在克里米亚半岛, 各游击队意想不到地遭到了鞑靼人前所未有的敌视。”经历了二战,鞑靼人和俄罗斯人裂痕加深,也为战后遭受胜利者的清算和报复提供了借口。
上图_ 参加德军的克里米亚鞑靼人
高层强令
鞑靼人突遭强搬,是苏联内务部执行最高决议的结果。1944年5月7日,即德军全部撤离克里米亚的第六天,苏联特种兵对藏匿的鞑靼人进行突击检查,缴获步枪5395支、自动步枪250支、机枪337挺、迫击炮31门以及大量军械弹药。
苏联高层认为卫国战争时,居住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整个民族集体背叛”苏联,“帮助纳粹德国占领军”,必须对该民族进行整体惩罚。5月11日,斯大林签署5859号决议,要求内务部在限期内把“所有鞑靼人必须从克里米亚领土驱逐出去,到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区作为特殊定居者永久定居。”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一周后,政府投入了23000名官兵、100辆吉普车、250卡车以及67个火车梯队,实施了这项决议。事后,被流放的鞑靼人透露,当时自己只有15分钟时间收拾行李。鞑靼人为自己的“神助攻”,付出了代价。
强搬途中,列车缺乏饮食供应,鞑靼人纷纷饿毙。迁入中亚的鞑靼人,也没那么幸运。当地的特殊定居点对迁入人数估计不足,导致交通、医疗、温饱、住房等基础保障设施严重不足,加上痢疾、伤寒、疟疾、疥疮等疾病肆虐,鞑靼人减员严重。至1948年,迁入乌兹别克斯坦的鞑靼人死亡率高达29.6%。鞑靼人的不幸,只是苏联众多民族问题的一个缩影,给冷战结束后留下了安全隐患。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观胜 《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民族流放》
【2】彭 华 《克里米亚——鞑靼人失落的天堂》
【3】朱 辉 《被驱逐的苏联境内鞑靼人》
【4】曲 升 谢琦琦 《20世纪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流亡与回归问题初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战期间,为何居住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被苏联强行驱逐?

二战末期的1944年,苏联最高领导人以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理由,将世代居住于此的数十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强行移民到了中亚地区。1921年成立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被改名为克里米亚州。
克里米亚半岛在强制移民或者叫集体流放期间,数十万鞑靼人流离失所,据说,仅在流放过程中,因疾病、饥饿或其他原因死亡的鞑靼人超过46%。可以说,发生于1944年的强制移民,对于鞑靼人而言就是一场血泪史。
这场被苏联强制移民的行动结果就是,原来占据多数、是克里米亚主流居民的鞑靼人,在如今的克里米亚成了少数。克里米亚地区人口构成变成了60%为俄罗斯人,24%为乌克兰人,鞑靼人在克里米亚几乎可忽略不计。
克里米亚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克里米亚从乌克兰回归俄罗斯的事件,其实也“得益”于当年苏联政府的强制移民。因为正是由于克里米亚的居民俄罗斯人占据绝对优势,才能最终爆发了这样的活动。
为什么原来居住于克里米亚的大量鞑靼人会被强制流放呢?
其实,在二战末期,尤其是苏德战场苏联转败为胜,取得战场优势之后,不仅仅是位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许多在苏联境内的少数族裔开始被大规模放逐。例如,居住于车臣地区的车臣人、位于印古什共和国的印古什人等等,都是被大规模流放的对象。
苏联地图这些少数族裔被迫背井离乡,被迁居千里甚至万里之遥的他乡,原因就因为苏联政府的一道命令。这道命令,自然是由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签署的。
而斯大林之所以签署这样的命令,是因为斯大林和苏联政府认为: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很多鞑靼人背叛了祖国,他们不但没有捍卫苏联,反而站在了敌人、也就是德国的一边,并加入了德国的志愿部队与红军作战。也就是说,苏联认为鞑靼人在苏联卫国期间当了“汉奸”,成为苏联叛徒。
也因此,苏联决定将鞑靼人人强制迁出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克里米亚地区,苏联认为鞑靼人已经“无权”在克里米亚生活,并将他们永久性的迁到了位于中亚的乌兹别克地区。
鞑靼骑兵当时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也曾回忆说,在战争期间,他们(苏联政府)接到了少数族裔大规模叛变的报告,在灿烂的苏德战场上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是苏联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苏联决定将居住于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大量少数族裔驱逐,不给他们背叛苏联的“机会”。
那么,在苏联卫国期间,真的有大量鞑靼人加入纳粹军队,与苏联作对吗?苏联的指责并非全部冤枉了鞑靼人。在苏德战场期间,德国的确曾向非俄罗斯人的苏联少数族裔承诺,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独立。也因此,这些包括鞑靼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对于德国人产生好感,也的确有一些人因此加入了德国人成立的苏联“伪军”。
但是,这种行为并非鞑靼人的全民行为,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罢了。而事实上,在苏德战争期间,至少2万多克里米亚男性鞑靼人加入了苏联红军,并在战场上与德国军队浴血奋战。很显然,苏联不加分辨、粗暴乃至于毫无人性的驱逐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
苏联军队更何况,驱逐鞑靼人的行为是在1944年,此时在苏德战场,苏联已经取得了全面战略优势,苏联政府既有时间、也有足够的精力,可以对于背叛者进行鉴别分离,而不是将整个族群作为背叛者强制迁移。
苏联强制迁移鞑靼人的行为的背后,未必没有借此机会彻底将克里米亚地区俄罗斯化的目的。而显然,苏联的这一行为也取得了他们预想的目的。
与此同时,曾经建立强大的克里米亚汗国,并与俄罗斯发生数百年战争的鞑靼人,与俄罗斯人还有深刻的旧怨。双方甚至可以称之为世仇。早在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之后,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人建立的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南俄一代最具实力的国家。
克里米亚汗国骑兵继承了蒙古游牧特性的克里米亚汗国,也对于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进行了频繁的侵略。例如在1572年,克里米亚汗国曾围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并掳掠了俄罗斯超过15万的人口作为奴隶。
捕捉俄罗斯人作为奴隶也成为了克里米亚汗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在克里米亚汗国存在的200余年间,鞑靼人贩卖了数百万的俄罗斯奴隶。这样的历史,在俄罗斯人看来自然是深仇大恨。双方的世仇,也未必不是苏联最终驱逐鞑靼人的原因之一。

鞑靼人是中国人吗?

鞑靼人不是中国人。鞑靼人是东欧伏尔加河中游地域的居民,史上在东亚地区日常生活的人。鞑靼人在俄罗斯的数量约600万人。大都分布在欧洲部分、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地域、西伯利亚、克里米亚等地。他们主要可分为伏尔加-乌拉尔鞑靼人、西伯利亚鞑靼人、阿斯特拉罕鞑靼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有少部分东正教和无神论者。
鞑靼人的历史
从根源上来说,鞑靼人并不是中国这边的人,鞑靼人的祖先是波斯人,他们是因为逃避战乱而逃到了我国的西北草原地区。刚刚来到草原地区的波斯人就是最早版本的鞑靼人,他们毕竟属于外来人,强龙不压地头蛇,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鞑靼人都是必须要对蒙古人俯首称臣,草原上蒙古人是一把手,鞑靼人只是一个附庸种族。

克里米亚的人口民族

除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外岛上还有约26万重归故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约1000说突厥语的犹太教徒卡拉伊姆人、斯拉夫化的德意志人(部分意见认为是东哥德人直系后裔)、罗姆人、波兰人、阿塞拜疆人、朝鲜人、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尤其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克里米亚德意志人的数目在1941年是45,000人。 1944年,70000希腊人从克里米亚随着200,000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其他民族一起被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从1989年到2001年,尽管有重归故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克里米亚的人口还是减少了396,795人,占1989年人口的16.33%。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人口再减少39,400人,较2001年下降约2%。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的结果,克里米亚总人口数为2,033,700。全部人口中民族构成为:俄罗斯人58.32%,乌克兰人24.32%,克里米亚鞑靼人12.10%,白俄罗斯人1.44%,鞑靼人0.54%,亚美尼亚人0.43%,犹太人0.22%,意大利人0.015%。每40个有一个来自前苏联以外的地区。3/4的人离开克里米亚迁往乌克兰,每20个有一个迁移到西方。

想知道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在哪?

在乌克兰东南角,靠近俄罗斯,战略,军事要地
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上的一个半岛,也是乌克兰的一个自治共和国,首都是辛菲罗波尔。克里米亚又译作克里木半岛,面积25,500平方公里,人口250万。
哥们儿,我回答的不够准确吗
看地图,乌克兰南边那个大岛
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前世今生
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是乌克兰目前唯一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6100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克里米亚之名,源自塔塔尔语“克里木”,鞑靼人在这里建立了克里木汗国,已生息七百余年。然而今天,鞑靼人口却只占克里米亚的12%,接近60%的人口却是近代移民来的俄罗斯人。
鞑靼人,乃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金帐汗国)的主体民族,原本是西方对蒙古民族的泛称。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时,只拥有4000户蒙古军士,通过融合当地占大多数的阿速(阿兰)人、钦察(康居)人等突厥语各族后,逐渐形成了东欧地区的鞑靼民族。
15世纪,金帐汗国开始解体,分裂成多个汗国。其中,术赤后人哈吉·格莱成立了克里木汗国。该汗国一度称雄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以金帐汗继承人自居,乌克兰、俄罗斯地区都曾遭到克里木汗国的频繁侵略。
但是,落后的游牧国家最终不敌逐渐开化的俄罗斯帝国。几乎与英法西葡等早期殖民帝国海外殖民扩张同一时期,接受东正教加冕为沙皇的莫斯科大公国正式称为沙俄帝国,也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与西葡英法荷等西欧国家侵占的是海外殖民地不同的是,沙俄的殖民扩张目标主要是周边邻国。1777年,克里木汗国沦为俄罗斯的附庸,1783年被正式吞并,但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并未心甘情愿接受俄国人的统治,而是不断掀起反抗运动,俄国人在残酷镇压反抗运动的同时为牢牢控制新征服的地区不断地组织移民,大量的俄罗斯族人持续迁入克里米亚,并推行俄语和东正教,力图消灭鞑靼人的历史文化,对鞑靼人进行“同化”。此后,克里米亚成为俄国的一个省份,战略地位很重要,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对黑海地区的控制力,在1854年至1856年间曾爆发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二次世界大战中,克里米亚半岛也多次爆发血腥战役,包括刻赤战役、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等。
1921年,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宣告成立,隶属俄罗斯联邦。此时,尽管俄罗斯族人的数量已很庞大,但克里米亚的主体民族仍然是鞑靼人。然而在1944年后,斯大林以许多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由,将全部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移民至中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被改为克里米亚州,大量的俄罗斯族人被迁入克里米亚,克里米亚的人口结构和民族分布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数十万鞑靼人流离失所,据称有46%的人在流放中死于饥饿或疾病,数十年后才被允许回归故乡。1954年苏联为加强对有离心倾向的乌克兰的控制,赫鲁晓夫以乌俄“结盟”300周年为名义把俄族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由于苏联当时的体制和俄罗斯族在苏联内的特殊地位,此举当时并未引起纷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议会曾单方面通过决议要求废除1954年苏联把克里米亚划入乌克兰的决议,将克里米亚“收回”俄国,遭到乌克兰政府的拒绝,最后俄、乌、克三方以成立内部自治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维持俄国在黑海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的驻军达成妥协。
后来鞑靼人开始了回归运动,苏联解体后这个回归过程也一直在继续,但目前人口仍然仅有20余万。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的结果,克里米亚总人口数为2,033,700。全部人口中民族构成为:俄罗斯人58.32%,乌克兰人24.32%,克里米亚鞑靼人12.10%,白俄罗斯人1.44%,鞑靼人0.54%,亚美尼亚人0.43%,犹太人0.22%,意大利人0.015%。克里米亚从乌克兰“回归”俄罗斯的呼声很高,但大部分鞑靼人却坚决表示反对,却因处于少数地位,所发出的声音难以发挥决定作用

克里米亚半岛的历史

克里米亚半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孕育着人类文明。在今天,有足够证据表明在克里木半岛定居最早的是凯尔特人。而克里米亚半岛历史纷争也较多,自西元前6世纪以来为希腊人所居住,而内陆地区则由西徐亚人(Scythians)占据。公元前438年,这里曾建立了与雅典关系良好的博斯普鲁斯王国,向雅典提供谷物等商品。公元前15年,克里米亚称臣于罗马帝国。在此后长达10多个世纪中,克里米亚半岛相继被哥特人、匈奴人、可萨人、拜占庭、金帐汗国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古代称作陶鲁斯的切尔松尼斯(Tauric Chersonese),后来,半岛属于克里米亚博斯普鲁斯王国;但该王国在蛮族入侵时即告崩溃。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克里米亚鞑靼族居住之地,首府为巴赫奇萨赖(Bakhchisaray)。直到1783年,俄国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塔夫里达州管辖。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苏俄)一部分。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于苏俄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以克里米亚鞑靼人在战争中同纳粹德国合作为由,将鞑靼族整体迁往中亚等地,自治共和国也改为克里米亚州。1944年,鞑靼人的“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Crimean A.S.S.R.)因被指控与纳粹勾结而被撤销。1945年约有35万鞑靼人被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尽管1967年在法律上为他们恢复了名誉,但不允许他们回到克里米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许多鞑靼人得以重返克里米亚定居。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17世纪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19世纪中叶,这里爆发了以俄罗斯为一方,英国、法国、土耳其、皮埃蒙特和奥地利为另一方的,漫长而艰苦的“克里米亚战争”。虽然这场拉锯战以西方盟国最终艰难取胜而告终,但沙俄军队在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里击败英国轻骑兵而挽回了一些颜面。尽管如此,当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感:一方面,领土变更是在强盛时期的苏联国内进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占据特殊地位,“划归”事件并未触及到俄罗斯的根本利益。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开始与俄国“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半岛划归当时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久地划归乌克兰所有。于是俄罗斯一些政党和团体就以克里米亚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以及“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决议不合法”为由,提出不放弃“任何一寸神圣的领土”。来自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国家杜马议员库里扬诺维奇表示:“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2014年3月11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发布声明,议会81位出席议员有78人投下赞成票,“宣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独立”。但乌克兰政府未予以承认。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归属公投结果以97%赞成的得票率获得通过,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正式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脱离乌克兰,成立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准备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乌克兰当局在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布之后随即宣布克里米亚议会的决定非法。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天发表联合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与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相违背,因此此次公投是非法的,其结果将不被承认。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也发表声明,称克里米亚公投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投结果。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一项与克里米亚有关接纳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并组建新的俄罗斯联邦主体的条约草案,并于21日正式设立克里米亚联邦管区,包含克里米亚共和国与联邦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两个联邦主体。2014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签署了经联邦议会批准的克里米亚入俄条约,以及规定其地位及边界等细节的宪法条例。这标志着克里米亚入俄的法律程序全部完成。

克里米亚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克里米亚面积是2.55万平方公里,人口是约250万人。
克里米亚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西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是一个自治共和国,其中俄罗斯人占主体,乌克兰人居次,还有少数克里米亚鞑靼人和白俄罗斯人等,当地居民主要说俄语,首府为辛菲罗波尔,俄罗斯与乌克兰在该地区存在主权争议。
克里米亚人口特点有:
1、外貌
克里米亚人大多数人都源自伏尔加河布尔加斯人,伏尔加河地区的芬兰—乌戈尔语系民族和斯拉夫人的混合,因此他们普遍带有蒙古人特征的但肤色和头发颜色较浅。克里米亚鞑靼人在外观上与南欧和东欧的居民相似,主要是深色肤色和深色头发。
2、服饰
男子:裤子(阔腿裤),吊带背心,长袖衬衫,乔巴外套,深色长衫,长袍,腰带,圆顶帽。妇女:宽松长裙,下围兜,吊带背心,特色头饰。服装颜色:绿色,淡紫色,蓝色,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