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是什么时期,北魏是什么时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00:25:46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北魏是哪个朝代的?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是南北朝的一个朝代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建立了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扩展资料:
北魏的皇帝:
1、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 -409年11月6日),字涉珪,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
北魏王朝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后,拓跋珪随母亲贺兰氏流亡,寄居匈奴独孤部刘库仁部落长大。 [3-6] 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代王位于牛川,不久改称魏王。
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
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晚年沉湎酒色,刚愎自用,不睦兄弟。天赐六年(409年),他在清河王拓跋绍所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终年三十九岁。
永兴元年,齐王拓跋嗣即位后,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道武皇帝 ,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
2、拓跋嗣
拓跋嗣(392年-423年),即北魏明元帝(409年―423年),鲜卑族人,鲜卑名木末。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天兴六年(403年),封齐王,拜为相国,加封车骑大将军。
天赐六年十月,拓跋嗣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十月十三日(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二弟清河王拓跋绍,太子拓跋嗣在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登基,改年号“永兴”,为北魏明元帝。
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进攻刘宋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夺取刘宋领土三百里。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六日(12月24日),明元帝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 ,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是什么时候 北魏是什么时期

1、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又称后魏、拓跋魏或元魏。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
2、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

北魏 386年-534年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7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答:南北朝时期北朝5国:
北魏(386年-534年)开国君主:拓跋圭 首都:洛阳
东魏(534年-550年)开国君主:元善见 首都:邺
西魏(535年-557年)开国君主:元宝炬 首都:长安
北齐(550年-557年)开国君主:高洋 首都:邺
北周(557年-581年)开国君主:宇文觉 首都:长安

北魏是哪个朝代的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北魏是哪个朝代的,欢迎借鉴!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延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历史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立国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年,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统一部落
  鲜卑族所居的地区,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迁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迁和南移了,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鲜卑族来了以后,就与这一部分没有迁移的匈奴人融合起来,建立起部落联盟关系,把匈奴部落编入鲜卑部落联盟内,并以婚姻为纽带加强两族的关系。在氏族部落时代,通过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联盟关系的。自然在这个联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坚进攻什翼犍时,铁弗部首长刘卫辰曾与苻坚合作,向什翼犍进攻。什翼犍失败后,刘卫辰和另一铁弗族首长刘库仁两部强大起来。苻坚使他们以河为界,分别占有拓跋氏的故地,刘卫辰部居西,刘库仁部居东。
  刘卫辰、刘库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汉与匈奴和亲,以宗女嫁匈奴单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刘。这两部匈奴又都与拓跋鲜卑联姻。刘库仁母是拓跋郁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给刘库仁,把女儿嫁给刘卫辰。
  拓跋珪要复兴拓跋氏,首先就要与匈奴族的刘库仁、刘卫辰两个部落争夺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刘库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领导,刘卫辰则和拓跋珪展开了斗争。最后卫辰失败被杀,他的儿子赫连勃勃率残部南逃依附后秦姚兴。自河以南,诸部皆平,虏获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
  拓跋珪恢复了鲜卑拓跋氏的部落联盟领导地位后,开始向南北发展。这时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为落后的高车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鲜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后燕。
  拓跋珪击败了高车族。高车是游牧部落,是善战的骑兵。对高车族的`征服,增强了拓跋氏的战斗能力。
  北魏的经济
  西晋末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东晋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设官分职,制定刑法,国家机构逐步完备。拓跋部已经地进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太和五铢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年)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许多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在今河南安阳)冶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1.农业和手工业
  孝文帝改制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大约有五百多万户,三千多万口。
  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农民可以从事生产,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此后,直到神龟末年,政治虽然逐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官府的仓库还是装得相当充实的。
  北魏的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如契胡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景而已”。
  手工业也有所进步。绢布产量增加,绢价下降。魏初,每匹绢千钱,孝文帝以后降到二三百钱。榨油、酿酒、造纸、煮盐、冶铁等部门也有发展。
  2.商业
  北魏后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的城市有洛阳、邺和长安。
  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洛阳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当时经商的,除了列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北方贵族多喜欢“南货”,官府于南境立互市与南朝贸易。但禁止私人交易,许多官僚、贵族因“渡淮互市”被治罪。
  孝文帝改制后,铸五铢钱,但不少地区仍是“钱略不入市”。
  3.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
  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北魏的科学
  1.农学
  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中年以后,他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间,他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十卷,共九十二篇,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2.地理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全书四十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25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468年或472年。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执法很严,不畏强权,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因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

北魏是什么时期

北魏在历史上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北魏,从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由鲜卑族的拓拔珪所建立,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结束了动荡的局面,统一北方,为之后杨坚建立隋朝奠定了基础,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全面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著名的事件有哪些?
六镇之乱。这是发生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六镇是滞留在北方的六个镇,包括沃野镇、怀朔镇、武川、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随着北魏都城的南迁,这几个镇的贵族身份地位越来越低,心生不满,便产生了叛乱。
河阴之变。这是尔朱荣于拓跋皇族之间的争斗。尔朱荣,并非鲜卑族,是在六镇之乱之后崛起的。在平定了叛乱之后,尔朱荣的野心慢慢变大,与北魏朝廷相抗衡,杀死胡太后和朝臣两千余人,这便是河阴之变。

北魏是什么时候?

从386年至557年,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北魏时期对于石雕艺术拥有杰出成就。

北魏是什么时期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
北魏国号本是“魏”,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魏”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魏,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同时也区别于三国曹魏政权,因此还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的称呼。因北魏皇族出身的拓跋部有辫发的习俗,所以被南朝蔑称为索头虏,简称索虏,或称魏虏。
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社会趋于繁荣,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北魏铸造并发行货币“太和五铢”,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
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涌现《齐民要术》《水经注》《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学作品。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展现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
北魏的地理环境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468年或472年。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执法很严,不畏强权,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因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全书四十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25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魏

北魏是什么时期

北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由拓跋氏兴起,统一北边,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代替,由于在北边,史称北朝。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别称为“后魏”。

北魏是什么政权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
北魏在融入汉文化过程中,积极践行着“孝”对国家礼制、法制建设的指引,“隆礼重法”的治国方针也使得北魏迅速立足中原并取得了较为广泛的民族认同。
北魏还积极经营西域,重新恢复了对西域的宗主地位,对西域的部族、区域整合起到了催化作用。

北魏是哪个朝代?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第一个王朝。
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北魏的先民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者“后魏”(三国魏之后的魏)拓跋魏(拓跋氏所建的魏);在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后,也称元魏。
南北朝啊,花木兰就是北魏滴。
南北朝吧!五世纪的时候。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