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00:04:54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西周多少年

西周275年,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
西周,又称西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存在时间跨足了多个世纪。西周王朝的确切年限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史书记载相对有限,而且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转折。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和历史记载,可以提供以下有关西周王朝历史时期的详细信息。
西周王朝的起始年代通常被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代表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西周的建立是由周武王(姬发)和他的弟弟周文王(姬诵)领导的周部的胜利所标志。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商朝统治,从而开创了西周时代。
西周王朝的初期以周武王和周文王的统治为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西周初期"。周武王和周文王的统治被认为是一个英明的时代,他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治理政策,以恢复社会秩序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策主要记录在《尚书》和《周易》等古代文献中。
西周王朝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西周初期、中期和晚期。在西周中期,国家稳定,并且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周宣王和周幽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君主,他们继续推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并建立了官僚体系,以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晚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内部压力包括封建地主的权力扩大和宗族的冲突,外部压力则包括来自诸侯国的威胁。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著名的"岳麓之战",其中周幽王被迫向诸侯国纣王的势力屈服,导致了周室的衰落。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主要记录在《国语》和《春秋》等古代文献中。
西周王朝的最后几十年经历了混乱和分裂,最终在公元前77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纣王的势力所废黜,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结束。这一时期的衰落和混乱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西周末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综上所述,西周王朝的历史时间跨足了几个世纪,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在其存在的时期内,西周王朝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包括其建立、巩固和最终的衰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具体的年代和事件有一些争议,但西周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代。

周朝为什么要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为什么要分为西周和东周介绍如下:
因为西安在洛阳西,洛阳在东,周幽王后,朝政变迁,国都从西安迁移到洛阳,之前为西周,之后为东周,所以前面的就叫东周,后面的叫西周。当时周文王姬昌反商,周武王姬发伐纣建立的周朝叫西周,周幽王为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而被申侯举兵攻打,然后西周灭亡,周幽王和王后申后的儿子继位,为周平王东迁,所以成为东周。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烽火戏诸侯”大家都熟知,周幽王被犬戎攻破镐京杀死,由申侯,鲁国,晋国,秦国扶持太子上位,迁都洛阳国号依然用周为了区别镐京的周后世习惯称为“东周”东周和西周是延续关系。幽王被杀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乃立前太子宜臼于申,就是后来的周平王,时镐京经过战乱,宫室残破,王畿荒芜,一时难于恢复,且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之威胁。
而雒邑自经周公营建为东都以来,已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其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于是平王乃决心将都城东迁,此后的周朝便被称为东周。

西周的国家制度是怎样的?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二、西周的宗法制
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西周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三、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井田制始于商朝,兴盛于周朝,瓦解于春秋
四、礼乐制
这种制度使得每个人各司其职,令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的服从于高等级的人,在经过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后,实在是维护统治的一件法宝,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闻乐见。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规定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这些人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相传。可见,这是一种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逐级逐层类推下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
应该肯定,这种世袭制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但它在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后,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成周、犬丘。
1、镐京
周文王灭崇(陕西关中)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
2、成周
成周是西周王朝的京师,位于河南洛阳,其名见于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是为成周,成周城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何尊铭文详细记载的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
3、犬丘
犬丘地区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以西的咸阳市,这里是周朝的起源地之一。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选择犬丘作为都城。此后,犬丘成为周朝的祭祀中心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周灭亡的因素
1、内部统治问题:西周建立初期,采取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等制度,这些制度的长期运行可能导致王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增强。特别是在西周晚期,多次出现王室内乱和诸侯的反叛行为,这使得西周的内部统治变得不稳定和薄弱。
2、外部侵略的压力:西周建立时,主要面临着来自商朝残余和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些威胁持续存在于西周的历史中,特别是公元前841年发生的那场“国人暴动”,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3、政治制度的缺陷:西周的政治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缺陷,如宗法制和分封制可能导致王权削弱和地方势力增强等。这些制度缺陷可能使得西周的政治运行出现许多问题,进而导致西周的灭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周

西周多少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後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後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统治了275年。
西周从建国到灭亡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西周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275年,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传12王11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我们中国的历史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因此这就是西周的建立。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立,西周自建国起共历11代12王,享国275年,西周初期成康之治政局稳定,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西周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首先表现在出现了一些比较锐利的农具,当时一些有关农事的诗篇,都是说用 比较锋利的耜在南亩中开展耕作。这些专用农具都是比较锋利的,当是金属制造的。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铁制农器的使用始于西周是可能的。
2、商业发展
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是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情景。

西周距今多少年啊?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距今(2016年)有3082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距今3000年,关于西周的都城到底宗周或是成周,在司马迁以前的学者哪里不存在争论。皆认为武王伐纣,都洛邑。
但经过司马迁的研究,他自己得出结论,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然,中国历代都以“定鼎”作为首都所在地,为何西周定鼎成周洛邑,而“镐京”却被认为是西周都城呢?
自此以后,西周都成周或是宗周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题,争论不断。有学者说都宗周的,有学者说都成周的。

东周和西周哪个先出现

西周先出现。
先有西周。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由周武王姬发创建的,都城为镐京,后来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先有西周。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国号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在《战国策》当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
而是西周国。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赧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
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赧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再称王,史家开始以秦纪年。

西周如何灭亡的?

西周灭亡
中文名称: 西周灭亡
发生时间: 公元前771年
所属年代: 西周时代
事件介绍
西周灭亡
公元前781年,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繁,周朝统治内外交困。
引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线是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余臣在公元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幽王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幽王即位后,交相发生的旱灾和地震使周朝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昏庸的周幽王对此竟然不闻不问,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他十分宠爱美妻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更加宠爱。他废了原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史官伯阳对幽王废嫡立庶的行径评论说,看来这次周朝已酿成了亡国之祸,谁也无法挽救了。幽王和褒姒不仅竟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而且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幽王为了穷奢极欲,提拔擅长逢迎拍马、钻营私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加重剥削,激起了民众的普遍不满。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十分恼怒,他联合缯(zèng)国和勾结了犬戎族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共同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幽王虽然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勤王。镐京被攻下,幽王带褒姒逃到骊山山麓被戎人杀死,褒姒被掳。从武王建立周王朝到幽王被杀,统治了约250年的西周王朝就这样灭亡了。

想知道西周距今多少年?

西周公元前1046-公园前771,距今约3052年至2777年。
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距今有多少年?

西周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771,距今约3052年至2777年。
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周朝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
走向灭亡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56年)至今(2022年)有3088年历史。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维持多久
西周有275年。西周的历史是在前1046至前771年,共275年历史。武王姬发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