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的资料,有关火星的资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3 10:00:40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火星的资料...

1.英文名:Mars 2.颜色:红色 3.特征:火星的直径相当于地球的半径,不过表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面积。由左图可见,相较于地球,火星显得小多了,但由于轨迹、亮度不停变换,加上近代至现代以来观察到的多变的表面特征、地形、大气与气候,身为一个亲近邻居的火星仍不减对人们的吸引力。 4.直径(km):赤道半径: 3402.5 km (2114.2 mi) (0.533 倍于地球) 两极半径: 3377.4 km (2098.6 mi) (0.533 倍于地球) 5.与太阳的距离(km):远日点距离: 249
228
730 km 近日点距离: 206
644
545 km 6.第4接近太阳 7.卫星: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为火卫一(Phobos)与火卫二(Deimos),都和火星以潮汐力互相锁定,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因为火卫一的公转绕轨道比火星自转更快,所以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未来,火卫一将因轨道低于洛希极限而被瓦解。另一方面火卫二因为离火星足够远,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 两颗卫星是在1877年被阿瑟夫·浩尔(Asaph Hall)发现的,被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和德莫斯命名,在古希腊神话中皆为战神玛尔斯的儿子。 8.自转周期:1.025 957 地球日 (24.622 962 h)
参考: zh. *** /w/index?title=%E7%81%AB%E6%98%9F&variant=zh-#.E7.89.A9.E7.90.86.E7.89.B9.E5.BE.81
火星是个较细小的岩质行星,体积只有地球的一半多些。它跟地球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天24小时,季节形态类似,自转轴倾斜度接近……虽 此,火星仍有地方跟地球不相同:火星气温多在0℃以下,大气稀薄,几 乎没有氧气,大多是二氧化碳,地表被沙漠覆盖,而火星地表含有铁, 所以火星的颜色为啡或红色。两极地区有冰帽,称为极冠。 地形 火星像月球一样,地表有很多坑洞,但火星的坑洞已受火星的强风 (每小时500公里)的作用而风化。火星最令人注目的地形是水手峡谷(见上 图),阔70公里,深 6公里,长4000公里,是火星赤道周长的五分之一, 亦即由美国东岸至西岸距离。 火星最高的山是奥林帕斯山,高24公里,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 峰的三倍。 火星的北半球分布著很多古老火山和坑穴,而南半球大多是平原, 只有少量年青火山。而火星上经常刮强风,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从北 极一直横扫整个火星表面,因而在有风吹过时都会掀起一个高50公里由 尘埃组成的「墙」。有些人说发现火星上有金字塔,说是火星人做的, 其实这说法是错的,这些「金字塔」是由于一些山被火星上的强风所造 成的「墙」不断侵蚀,所以才被塑造成这个形状。 火星地表 火星上也有类似河流的地形,相信是由液态水流动所造成,但现在 火星的水去了哪里呢?有些可能在冻土下面,但大部分的水都在极冠 里,以固态存在,有理论认为,火星现时可能是冰河时期,原因可能和 地球某些的冰河时期的成因一样︰自转轴倾斜角度产生变化。 卫星 火星有两个卫星,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则,相信是由于火星的引力而 被俘虏的小行星。火卫一有两个特别之处︰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型坑洞, 根据其比例,撞到火卫一上的星体应该可以把火卫一撞碎,但事实却不 然;火卫一的公转周期比火星的自转周期还要快,因此在火星上看火卫 一是西升东落的,而且每日重复三次。 火卫一 火卫二 观测 火星在冲时用肉眼就能看到,但由于火星轨道偏心率大,因此在每次 冲时与地球的距离不是每次一样,最接近地球的冲称为大冲(或称为火星 大接近),平均每15至17年一次。 直径(地球=1) 0.53 质量(地球=1) 0.11 体积(地球=1) 0.15 密度(水=1) 3.93 重力(地球=1) 0.38 卫星数目 2 平均温度 -63℃ 最大星等 -2.8 自转轴倾斜(度) 25.2 自转周期(地球日) 1日37分 公转周期(地球日) 687日
火星色红似火,我国古时把火星叫做「荧惑」,认为火星出现时,必有战争;西方也不例外,把火星叫做Mars,是战神的意思。火星直径6794公里,约比地球小一半,质量是地球的0.107倍。火星的表面一样充满(陨石)坑洞、熔岩平原、巨大火山及峡谷。火星的大气层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组成,但云层很薄,它的大气压力只有地球百分之一。火星的表面温度从赤道20℃到极区的-140℃左右,而它的南北两个极区上都有一个由冰组成的永久极冠,冬季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会有部分结成冰,而造成大气压力的下降,但春、夏季时,极冠会缩小范围,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层中。另外,火星上有一巨大的奥林帕斯(Olympus)火山,高度达25公里,基部宽约600公里。因为火星的赤道面与轨道面交角是25.19度,与地球差不多,所以火星也有四季的变化,其自转周期是24小时37分。 质量(地球=1) 0.107 体积(地球=1) 0.151 平均密度 3.93 gm/cm 赤道表面重力(地球=1) 0.38 直径 6
780公里 轴倾斜(度) 24 轨道倾斜(度) 1.85 公转 1.88地球年 自转 24.62地球时 表面平均温度(摄氏) -140-20 卫星数 2 平均距离太阳(百万公里) 227.9 skycity/information(9)_4 火星的资料...
参考: 天之心
火星是个较细小的岩质行星,体积只有地球的一半多些。它跟地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天24小时,季节形态类似,自转轴倾斜度接近……虽此,火星仍有地方跟地球不相同:火星气温多在0℃以下,大气稀薄,几乎没有氧气,大多是二氧化碳,地表被沙漠覆盖,而火星地表含有铁,所以火星的颜色为啡或红色。两极地区有冰帽,称为极冠。 地型 火星像月球一样,地表有很多坑洞,但火星的坑洞已受火星的强风 (每小时500公里)的作用而风化。火星最令人注目的地形是水手峡谷,阔70公里,深 6公里,长4000公里,是火星赤道周长的五分之一,亦即由美国东岸至西岸距离。火星最高的山是奥林帕斯山,高24公里,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三倍。 火星的北半球分布著很多古老火山和坑穴,而南半球大多是平原, 只有少量年青火山。而火星上经常刮强风,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从北极一直横扫整个火星表面,因而在有风吹过时都会掀起一个高50公里由尘埃组成的「墙」。有些人说发现火星上有金字塔,说是火星人做的,其实这说法是错的,这些「金字塔」是由于一些山被火星上的强风所造成的「墙」不断侵蚀,所以才被塑造成这个形状。 火星地表 火星上也有类似河流的地形,相信是由液态水流动所造成,但现在 火星的水去了哪里呢?有些可能在冻土下面,但大部分的水都在极冠里,以固态存在,有理论认为,火星现时可能是冰河时期,原因可能和地球某些的冰河时期的成因一样︰自转轴倾斜角度产生变化。 卫星 火星有两个卫星,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则,相信是由于火星的引力而 被俘虏的小行星。火卫一有两个特别之处︰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型坑洞,根据其比例,撞到火卫一上的星体应该可以把火卫一撞碎,但事实却不然;火卫一的公转周期比火星的自转周期还要快,因此在火星上看火卫一是西升东落的,而且每日重复三次。 观测 火星在冲时用肉眼就能看到,但由于火星轨道偏心率大,因此在每次冲时与地球的距离不是每次一样,最接近地球的冲称为大冲(或称为火星大接近),平均每15至17年一次。 直径(地球=1) 0.53 质量(地球=1) 0.11 体积(地球=1) 0.15 密度(水=1) 3.93 重力(地球=1) 0.38 卫星数目 2 平均温度 -63℃ 最大星等 -2.8 自转轴倾斜(度) 25.2 自转周期(地球日) 1日37分 公转周期(地球日) 687日 2008-04-25 19:33:55 补充: 火星(Mars) 即常所说的红色行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第三小的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二分之一,体积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表面的重力约地球的三分之一强,自转周期是24小时37分。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稀薄,只有地球大气层的百分之一,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同时还有少量的云层和晨雾,而水只占大气比重的0.03%,非常干燥。因为大气层很稀薄,在火星上没有温室效应。火星赤道附近温度白天可达到27°C,在夜晚可降至零下111°C,可以说火星是一个冷而干的星球。

关于火星的资料

  1、火星(英语:Mars,拉丁语:Marti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我国古书上将火星称为“荧惑星”,西方古代(古罗马)称火星为“玛尔斯星”,在占星学中是十二星座白羊座的独一守护星,并非天蝎座的守护行星。

  2、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3、与地球相比,火星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4、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被隔离的矮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见,最高亮度可达-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动水。

有关火星的资料

有的
1781年,天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根据火星上那些标记随着火星自转而移动的方式,推断火星的自转轴也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角度几乎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角度相同。既然这样,火星就应该像地球那样有冬去春回,寒来暑往。
主要体现在两极冰盖大小的变化 夏季冰盖就缩小 冬天就扩大
我们知道,地球上一年时间的长度是365.25天,除了月球亦步亦趋地跟着地球绕太阳旋转,年的长度相同外,在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上,年的长度是有差异的。在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自转较慢,没有卫星或卫星很少)中,火星上的一年最为漫长,有687个地球日。既然火星自转轴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程度几乎相同,按说火星上的季节变化方式应与地球相同。但由于火星上每个季节的时间比地球上长一倍,再加上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所以火星上的每个季节都比地球上相同的季节要寒冷。另外,由于火星绕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比地球椭圆轨道要扁,导致火星南北半球的四季差异比地球上更为显著。由于同样的原因,火星上四季长度的差异也比地球上四季长度的差异更大。地球上各个季节长度的差异最多不超过5%,而火星上北半球的春季竟比秋季长1/3左右。
火 星 的 基 本 资 料
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火星排在地球的后面,列为第四。它的平均直径为6790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它的密度也比地球小,为3.933克/立方厘米(地球为5.52克/立方厘米)。火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28000000公里,环绕太阳一圈约相当于地球上的687天。火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4小时37分22.6秒,比地球的一天稍长一点儿。火星有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火星的自转轴同地球一样,也是倾斜的,同时因为它也具有大气,所以也和地球一样有四季节变化。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温度为零下23摄氏度。火星没有可检测出的磁场,连同它密度小的情况,可以认定它没有大型的金属内核。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其表面的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处的大气压。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约95%)是二氧化碳,有约 3%的氮,1~2%的氩,合起来约为0.1%的一氧化碳和氧,还有极少量的臭氧和氢,水汽的数量很少,随季节和位置而变化,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气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盖整个火星表面。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气中也飘浮着云,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气中云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极区的冬季,大气温度低于二氧化碳的凝固点,因而形成覆盖极区的浓雾状的干冰云。经测定,极区的云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纬度地区的冬季,温度也在冰点以下,水汽凝结,形成冰云。
由于火星轨道的偏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这就造成了火星同地球的距离有较大变化。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同发生冲日的月份有关。最小距离是在 8月底,在这前后发生的冲叫作近日点冲或大冲,此时火星同地球的距离只有 5,600万公里左右。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约687天,地球平均要经过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与火星相冲一次。这样,相冲的点约16年在轨道上转一圈。这就是说,火星大冲大约每15年或1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火星大冲发生在1986年 7月10日。今年火星冲日发生在北京时间8月29日2时,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时刻是8月27日18时。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5758005公里,是5万多年以来最近的一次。
火 星 的 地 貌
在望远镜中,火星呈现为一个明亮而模糊的微红色圆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在较大的望远镜中,还可以观测到线度至少几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区域: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随季节变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质史来说,南半部比较古老,表面崎岖而密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估计多半是在火星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亿年)形成的;北半部则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还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势普遍比南半部低,环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别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所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这些覆盖物均为较年轻的物质,可能源于火山或风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主要有:环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环形山的数量要少得多,环形山边缘坡度平缓(坡度都小于10°),不象月面环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这表明环形山曾受到严重的侵蚀。环形山可以分为两种:火山成因的环形山和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标准来看,火星表面的许多表面结构都算是巨型的。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和莫纳克亚两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径约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奥林匹斯火山直径约为550公里,高出周围地面27公里之多。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型火山,位于长达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这一地区比周围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状和结构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着火山侧面流下,形成从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辐射状的地形。许多直径 100公里左右的处于不同保存状态的火山,它们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于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最大的是海纳斯盆地,宽达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区环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环形山区差不多,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为40~45亿年。这些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数地区由于熔岩流的不断覆盖,古老的地表已不复存在。平原上的少数环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后受陨石撞击的记录。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位于赤道地区的巨大的峡谷。最大的一个是位于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峡谷,在赤道地区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围地面低6公里。峡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显的边界,并显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动的迹象。一些错综复杂的较小的峡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发期间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风或水的侵蚀造成。较大峡谷的成因至今还不知道。
现在的火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态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宽阔而弯曲的河床。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卫星图片显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同时具有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都朝着下坡方向流去。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滞性的液体造成的。这种液体估计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保存下来,还有一部分被禁锢在永久的极冠之中。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汽。自由流动的水看来是无法存在的。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气体,这种浓厚的原始大气会产生很强的温室效应,从而使火星表面温暖起来,造成有水在河里流动的条件。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其中的轻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际空间,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结合,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至于有些大的河床,估计是火山活动和地热融化了地下冰,出现大量的水冲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明显为水冲刷的沟壑似乎也证明火星至少以前有过水。
火 星 的 气 候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摄氏度以上。火星稀薄而干燥的大气使它表面的昼夜温差常常超过100摄氏度,远大于地球上昼夜温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摄氏度左右(约在午后一小时)。到了夜间,由于火星大气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温度很快下降,最低温度(在黎明前)在零下80摄氏度以下。火星两极地区温度更低,在漫长的极夜最低温度能降到零下139摄氏度。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观测到延伸几百公里的云。估计这是由于火星大气中的气流遇到高耸的环形山地形时被搅乱、上升,在膨胀时变冷所形成的凝固云。这种云都出现在大气中水蒸气增多的夏季。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其形状就像一种黄色的“云”。它是由火星低层大气中卷着尘粒的风构成的。大的尘暴在地面上用较大的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局部的尘暴在火星上经常出现。因为火星大气密度不到地球的1%,风速必须大于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尘粒移动,但一经吹动之后,即使风速较小,也能将尘粒带到高空。典型的尘暴中绝大部分尘粒估计直径约为10微米。最小的尘粒会被风带到50公里高空。大的尘暴多半发生在南半球的春末,当火星靠近近日点的时候。尘暴的发源地处在太阳直射的纬度线上,经常发生在海纳斯盆地以西几百公里的诺阿奇斯地区。中心尘云在最初几天慢慢扩展,然后很快蔓延开来,几星期内就完全覆盖南半球。特别大的尘暴还能扩展到北半球,进而掩盖整个行星。尘暴的起因看来与太阳的加热作用有关。火星过近日点时,太阳的加热作用大,引起大气温度的不稳定,从而产生最初扬起灰尘的扰动。然而,一旦尘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这种充满尘粒的空气就会比周围大气更热,因而急速上升。别处的空气又扑去填补它原来的位置,造成更强的地面风,形成更大的尘暴。尘暴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当尘暴最终分布到整个火星范围时,火星上温差减小,风逐渐平息,尘粒就慢慢地从大气里沉降下来。沉降过程至少要几个星期,尘暴激烈时可持续几个月之久。几乎每个火星年都要发生一次这种大规模的尘暴。火星上还常有一种沙尘卷风。
火 星 探 索
人类很久以前就认识了火星,许多人甚至相信火星上有河流和森林。这不仅是因为火星距离地球近,还办为它那主宰季节变化的自转轴倾角与地球非常接近,虽然那里一年相当于地球的两年,但一天的时间与地球差不多。过去人们通过简单的望远镜,发现火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阴影,觉得那是智慧生物开凿的运河。于是,火星的神秘增加了,人类对它的期望也与日俱增。
1962年11月起,前苏联发射了“火星号”系列探测器,1964~1977年美国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八个探测器。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火星的真面目,那是一个如月球般荒凉、遍布陨石坑的世界。
尽管如此,火星地表与地球的相似仍然使人们愿意相信火星曾经拥有过生命。主要的理由就是火星上有存在水的迹象,而水是生命之源。即使火星不曾有过生命,只要那里有水,人类就觉得倍感亲切。必竟在太阳系中,地球除了火星可以商量,再没有一个有可能帮她哺育生命的伙伴了。为此人类还要不懈地努力,争取在火星上耕耘出一片绿洲。也许会有一天,人类坐在火星上。

火星的资料

God mad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huǒ xīng]
火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火星(Mars)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天文符号是♂,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我国古书上将火星称为“荧惑”,西方古代(古罗马)称为“战神玛尔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前不久,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
与地球相比,火星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份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见,最高亮度可达-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火星存在流动水。
2016年8月24日将出现罕见的三星一线天文现象。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
火星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体积为15%,质量为11%,表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密度则比其他三颗类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还要小很多。 以半径、质量、表面重力来说,火星约介于地球和月球中间:火星直径 约为月球的两倍、地球的一半;质量约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约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星,中国则称为荧惑星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英文里前缀areo-即为火星,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与地球相比,地质活动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份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包括太阳系最高的山:奥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另一个独特的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火星两极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组成的极冠,而且上面覆盖的干冰会随季节消长。
火星到地球的距离
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两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大约每15年出现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离曾经达到约5880万公里,而在2018年两者之间的距离将达到5760万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仅为约5576万公里,是6万年来最近的一次。
不过据天文学家推算,在从公元1600年到2400年这800年间,火星与地球的近距离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据推算结果,到2366年9月2日,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为约5571万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两者将更为接近,距离为约5569万公里。
一般来说,火星和地球距离近的年份是最适合登陆火星和在地面对火星观测的时机。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所以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在希腊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后来的古希腊人把火星作为战神阿瑞斯,而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人的神话,将其称为“战神玛尔斯”。北欧神话里,火星是战神提尔。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中国古称“荧惑星”,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着火它的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星体运动
自转与公转
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1.52AU(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以下称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35.244秒,或1.027491251地球日。
火星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节长度约为两倍。由于火星轨道离心率大约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节长度不一致,又因远日点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长约40天2009年10月26日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为夏至,北半球处春季。
火星轨道和地球的一样,受太阳系其他天体影响而不断变动。轨道离心率有两个变化周期,分别是9万6千年和2.1百万年,于0.002至0.12间变化;而地球的是十万年和41.3万年等,于0.005至0.058间变化(见米兰科维奇循环)目前火星与地球最短距离正慢慢减小。至于自转轴倾角,火星是25.19度,但可由13度至40度间变化周期一千多万年,不像地球的稳定处于22.1和24.5度间,是因为火星没有如月球般的巨大卫星来维持自转轴。也因没有大卫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转周期变化小,不像地球的会被慢慢拉长,因此现今两行星的自转周期相近只是暂时现象。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见,亮度可达-2.9,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阳暗,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
火星的卫星
火卫一(Phobos,英语发音"FOH bus"中译:弗伯斯)呈土豆形状,一日围绕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 它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也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在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火卫二(英语发音:Deimos ,中译:戴摩斯)是火星最小的一颗卫星,平均半径为6.2千米(3.9英里),逃逸速度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较小和较外侧的已知卫星,另一颗是火卫一 (弗伯斯)。 火卫二与火星的距离是23,460千米(14,580英里)以30.3小时的周期环绕火星,轨道速度为每秒1.35公里。
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二是阿瑞斯(火星)与阿芙罗狄蒂(金星)的另一个儿子。“deim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惊慌”。
地形地貌
火星和地球一样拥有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火星基本
真实的火星地表景观
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由于重力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与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强烈的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而两者之间以明显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众多峡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极则有以干冰和水冰组成的极冠,风成沙丘亦广布整个星球。
地貌还原
2013年1月初,一位名叫Kevin Gill的软件工程师利用自己的学识以及从NASA那里 获得的火星地形资料成功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火星。
令人惊讶的是,Kevin Gill所制作火星原貌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克隆版本的地球,其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海洋、山川以及沙漠。Kevin Gill介绍说,他在制作这些火星的地貌复原图时严格遵照了NASA火星轨道探测器所提供的地形资料来进行,同时也考虑到了一些地理纬度以及大气环境对气候以及地表特征的影响。
比如,火星的奥林匹斯山以及其它环形的火山由于其海拔较高,所以并没有像平原地区那样覆盖众多的绿色植被,而在制作火星赤道附近的地表时Kevin Gill则借鉴了地球萨哈拉大沙漠以及澳洲中部沙漠的地形纹理。
同样的手法还被用于制作火星高纬度、低纬度以及极地地区的地貌,其中高纬度的纹理素材来自于地球上的苔原及冰川地貌,火星极地的纹理素材来自于俄罗斯北部地区,而火星热带和亚热带的纹理素材则取自地球上的南美洲和非洲雨林地区。
不过,Kevin Gill也坦言自己只是出于兴趣才制作这些火星的地表复原图,其本身的科学性并不强,但他本人希望借此来引起更多人对于这颗红色星球的兴趣。

火星知识(有关火星的资料)

1、有关火星的资料。
2、有关火星的资料英语简介。
3、有关火星的资料50字。
4、有关火星的资料300字。

1.火星上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和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
2.但除此之外,火星和地球相差就很大了。
3.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
4.浓厚的二氧化碳大气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温,但在火星上情况却正好相反。
5.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而根本无法保存热量。
6.??这导致火星表面温度极低,很少超过0℃,在夜晚,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
7.火星被称为红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它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
8.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
9.??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
10.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
11.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
12.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
13.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
14.??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
15.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
16.火星表面有一条巨大的“水手谷”。
17.这是一个长约4000公里的巨大峡谷,它是在远古时期的洪水和火山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8.??火星上的巨大火山--奥林匹斯山高约2万7千米,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三倍。
19.它是太阳系中最高的山峰。
20.火星有两个微小的卫星,直径都不到80公里,看起来更象是被俘获的小行星。
21.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和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
22.??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
23.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
24.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
25.??所有这些都继续使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极大的兴趣。
26.质量6。
27.421e23kg赤道半径3,397。
28.2km平均密度3。
29.94gm/cm^3平均日距227,940,000km自转周期24。
30.??6229小时公转周期686。
31.98天赤道地表重力3。
32.72m/sec^2赤道逃逸速度5。
33.02km/sec最低地表温度-140°C平均地表温度-63°C最高地表温度20°C大气压力0。
34.??007bars大气组成二氧化碳95。
35.32%氮2。
36.7%氩1。
37.5%氧0。
38.13%一氧化碳0。
39.07%水0。
40.??03%其他0。
41.000291%。

火星多大?

直径:6794
千米
质量:
6.4191e20

火星(mars)是距太阳第4近,也是太阳系中第7
火星
大行星。
公转轨道: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而远的次序计为第四颗,比地球小,公转周期约687天,自转周期约24小时37分。
公转周期:686.98天
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秒
行星直径:6794
千米
质量:
6.4191e20

赤道地表重力加速度: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火星大气密度是有地球的1%,非常干燥,温度低,表面平均温度零下63℃,水和二氧化碳易冻结,高级生命无法生存。
火星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所以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作为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战神玛尔斯及火星符号
火星古称荧惑,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着火,它的
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火星体积1.631 8×1011立方千米,只有地球的15%。火星质量6.418 5×1023千克,只有地球的10%。
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1.52AU(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以下称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35.244秒,或1.027491251地球日。
火星自转轴倾角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节长度约为两倍。由于火星轨道离心率大约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节长度不一致,又因远日点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长约40天。2009年10月26日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为夏至,北半球处春季。
火星轨道和地球的一样,受太阳系其他天体影响而不断变动。轨道离心率有两个变化周期,分别是9万6千年和2.1百万年,于0.002至0.12间变化;而地球的是十万年和41.3万年等。
扩展资料
火星和地球一样拥有多样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由于重力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与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
南北半球的地形有着强烈的对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则是充满陨石坑的古老高地,而两者之间以明显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众多峡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极则有以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组成的极冠,风成沙丘亦广布整个星球。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
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
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应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
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有关火星的资料


更新1: 以上最少8条 THX
火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第四颗行星,介于地球与小行星群之间,距离太阳约1.52AU,体积大小仅为地球的1/6,而重量为地球的1/10. 为类地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 火星的地形外观 由以往对于火星的观察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 可以直接由中型望远镜看到火星两极的白色极区,以及红色的表面,这意味着火星的大气并不浓厚,不像金星一样遮盖了整个表面. 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仅次于金星,因此成为不错的研究题材,利用哈伯望远镜做观测,即可拍到火星表面的影像. 在探测船所拍摄的火星照片中,可以看到火星表面有如运河一般的痕迹 ,左边的照片,为火星中纬度的地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地表的刻痕.因此在早期的研究中,一度以为火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干旱时期,因此智慧生物火星人在表面建构了网状的输水网 ,将极区的水运往低纬地区灌溉,不过这个说法已经被推翻了. 经由更精确的照片资料显示,这些火星的"运河",可能根本就没有水的存在. 至目前为止(2001年),也没有发现火星上的高等生命活动. 火星表面地形极富变化,北半球有占总表面积30%的年轻低洼平原,南半球是遍布陨石坑的古老高地,因此是个北低南高的不对称结构. 在火星的南北两极 ,有水冰及干冰堆积而成的巨大极冠. 火星表面的极冠大部份为干冰所构成的,在夏季时,会发现极冠的干冰退缩,而冬季时极冠扩张. 地表还有奥林帕斯山以及水手峡谷等大型的地形构造. 奥林帕斯山为火星表面最巨大的火山 ,高达27公里,足足比地球上最高峰圣母峰高上三倍. 山脉绵延600公里,约为台湾的1.5倍长. 而大型峡谷水手峡谷长超过4000公里,占火星周长的五分之一. 是非常显著的大型地形. 火星的表面环境  由于科幻小说以及电影情节的影响 ,使得人类一直深深的认为,火星是人类第二颗可以掌握的行星,而在火星上,可能有火星人的存在. 在某些方面上 ,这可能是正确的,因为火星的表面环境是九大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 虽然火星的大小与地球不相称,但是火星在自转轴偏向(25.19度,跟地球的23.44度相近),自转速度(1.026个地球日),以及表面温度,都与地球十分类似. 因此火星上也有与地球类似的四季之分,一天的时间与地球相似,大家不需要改变生活作息习惯,而温度看起来也较金星与水星宜人的多. 人们对于未来对火星的研究充满兴趣跟期待. 基于这 些理由,NASA预定的火星观测计画中,每两年就会发射两艘探测船,作火星的探测工作. 另外之所以会选择每隔两年就发射火星探测船,是因为火星每两年就会接近地球一次,这时候火星探测船可以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火星. 星体结构 据推测 ,火星中心有个以铁为主要成份的核,并含有硫、镁等轻元素,火星的核所占比例,应较地球小. 核的外层则厚厚地包覆著一层富含氧化镁的矽酸盐地函,表面为岩质的地壳. 火星的密度为类地行星中最低的 大气结构 火星拥有稀薄的大气 ,约有95%是二氧化碳、3%是氮气,与金星一样,以二氧化碳为主,但厚度相差很多,因此表面仍然冰冷. 而水蒸气仅占0.03%,非常干燥. 火星表面的平均气温很低,即使赤道一带也才摄氏零下50度,极少的时间火星温度会在0度以上. 美国的卫星在长期监测火星表面的结果中发现 ,在火星表面常常会有大规模的沙尘暴发生,所涵盖的范围甚至可达遍布全球的地步. 卫星 火星有弗伯斯和迪摩斯这两颗扁圆形的小卫星. 佛伯斯较大 迪摩斯较小 由于这两颗卫星体积较小 重力不够强大 其外型都不是圆形的. 火星靠内侧的弗伯斯(Phobos)是27X21X19公里的橄榄球形 ,以大约8小时的周期公转. 距离火星约九千公里. 左边的图片为维京1号(Viking 1)探测船所传回的照片,可以看到左上方的大型坑洞斯地克尼,达10公里,大小约为其直径的1/2 火星靠外侧的卫星迪摩斯(Deimos)是15X12X11公里的椭圆体,以三十小时左右的周期公转. 轨道距离火星约两万三千公里. 两颗卫星的公转方向和火星的自转方向相同。左边的图片为维京1号(Viking 1)探测船所传回的照片. 火星的观测资讯 火星的视直径变化亦很大 ,由合的 3.5秒到大冲的25.7秒,因此,一般小型的望远镜只能在每两年的冲附近才可观察到火星的极冠和灰暗区域. 火星的星等最高可达-2.9等,呈现明亮的橘红色,在双筒望远镜中为一个小橘点. 利用肉眼观察则可以看到一个偏红不易闪烁的亮星. 火星的公转周期为687天 ,大约是两年左右,因此火星的冲(接近地球)的发生约每两年才会发生一次.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NASA每隔两年才发射两艘探测船到火星. 最近的一次火星大冲是发生在2003年8月27日 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仅5千6百万公里 是六千年来最接近的一次. 这次火星大冲的当天火星的视直径达到25.1角秒. 星等在大冲当天达到-2.9等 1.特征 火星的直径相当于地球的半径,不过表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面积。由左图可见,相较于地球,火星显得小多了,但由于轨迹、亮度不停变换,加上近代至现代以来观察到的多变的表面特征、地形、大气与气候,身为一个亲近邻居的火星仍不减对人们的吸引力。 2.温度 最小 平均 最大 ?87 °C ?46 °C ?5 °C 4.颜色 血红色 6.卫星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为火卫一(Phobos)与火卫二(Deimos),都和火星以潮汐力互相锁定,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因为火卫一的公转绕轨道比火星自转更快,所以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未来,火卫一将因轨道低于洛希极限而被瓦解。另一方面火卫二因为离火星足够远,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两颗卫星是在1877年被阿瑟夫?浩尔(Asaph Hall)发现的,被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和德莫斯命名,在古希腊神话中皆为战神玛尔斯的儿子. 7.体积 1.631 8×1011 km3 (0.151 倍于地球) 8.人类探索历史 自1964~1977年的13年间,美国共发射8个火星探测器,有的绕火星运转,有的在火星着陆。对火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绘制了火星地面图。 许多空间飞行器,包括许多人造卫星、登陆舱和漫游器,已经被苏联、美国、欧洲和日本发射向火星用以研究行星的表面、大气、和地理。大约三分之二去往火星的空间飞行器在计划未完成或是刚刚开始时便出现问题而因此导致任务失败。 因为火星的位置,和其他很多种原因,火星是人类宇宙探索中(除了地球外)最了解的行星。 9.怎么诞生 I do not know 火星是个较细小的岩质行星,体积只有地球的一半多些。它跟地球有 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天24小时,季节形态类似,自转轴倾斜度接近……虽 此,火星仍有地方跟地球不相同:火星气温多在0℃以下,大气稀薄,几 乎没有氧气,大多是二氧化碳,地表被沙漠覆盖,而火星地表含有铁, 所以火星的颜色为啡或红色。两极地区有冰帽,称为极冠。 地形 火星像月球一样,地表有很多坑洞,但火星的坑洞已受火星的强风 (每小时500公里)的作用而风化。火星最令人注目的地形是水手峡谷(见上 图),阔70公里,深 6公里,长4000公里,是火星赤道周长的五分之一, 亦即由美国东岸至西岸距离。 火星最高的山是奥林帕斯山,高24公里,是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 峰的三倍。 火星的北半球分布著很多古老火山和坑穴,而南半球大多是平原, 只有少量年青火山。而火星上经常刮强风,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从北 极一直横扫整个火星表面,因而在有风吹过时都会掀起一个高50公里由 尘埃组成的「墙」。有些人说发现火星上有金字塔,说是火星人做的, 其实这说法是错的,这些「金字塔」是由于一些山被火星上的强风所造 成的「墙」不断侵蚀,所以才被塑造成这个形状。 火星地表 火星上也有类似河流的地形,相信是由液态水流动所造成,但现在 火星的水去了哪里呢?有些可能在冻土下面,但大部分的水都在极冠 里,以固态存在,有理论认为,火星现时可能是冰河时期,原因可能和 地球某些的冰河时期的成因一样︰自转轴倾斜角度产生变化。 卫星 火星有两个卫星,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则,相信是由于火星的引力而 被俘虏的小行星。火卫一有两个特别之处︰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型坑洞, 根据其比例,撞到火卫一上的星体应该可以把火卫一撞碎,但事实却不 然;火卫一的公转周期比火星的自转周期还要快,因此在火星上看火卫 一是西升东落的,而且每日重复三次。 火卫一 火卫二 观测 火星在冲时用肉眼就能看到,但由于火星轨道偏心率大,因此在每次 冲时与地球的距离不是每次一样,最接近地球的冲称为大冲(或称为火星 大接近),平均每15至17年一次。 直径(地球=1) 0.53 质量(地球=1) 0.11 体积(地球=1) 0.15 密度(水=1) 3.93 重力(地球=1) 0.38 卫星数目 2 平均温度 -63℃ 最大星等 -2.8 自转轴倾斜(度) 25.2 自转周期(地球日) 1日37分 公转周期(地球日) 687日 .geocities/astronomyfri/01-5

关于火星的资料有哪些

1、大小:火星直径为6779千米。
2、命名: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古巴比伦人称其为“红色星球”,在古中国,火星被称为荧惑。
3、位置:火星离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
4、温度: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火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
5、大气: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主要由遗留下的二氧化碳、氮气、氩气、微量的氧气和水汽组成。
大小:火星直径为6779千米。命名: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古巴比伦人称其为“红色星球”,在古中国,火星被称为荧惑。位置:火星离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温度: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火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
1、大小:火星直径为6779千米。
2、命名: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古巴比伦人称其为“红色星球”,在古中国,火星被称为荧惑。
3、位置:火星离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
4、温度: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火星的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160℃。
5、大气: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非常干燥,主要由遗留下的二氧化碳、氮气、氩气、微量的氧气和水汽组成。

火星概况

火星,我国古代称荧惑,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距日顺序为排行第四的行星,距太阳平均距离约1.52天文单位(约22794×104km)。火星平均直径约6753.385km,约为地球平均直径的53%(地球平均直径为12742.236km);质量为0.657×1021 t,约为地球的11%(地球质量为5.976×1021 t);密度为水的3.9倍。火星公转周期为687日,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火星赤道面与轨道面成23 °59′交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23°26′33″)相近。因此,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但每季不是3个月而是6个月左右。火星上也有大气,但大气相当稀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150。
图1-1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一
a—奥林匹斯火山锥;b—三斑火山锥;c—火山穹窿;d—科普雷特斯(断谷)串珠状河流
火星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CO2)占95%,氮(N2)占3%,氩(Ar)占1%~2%,氧(O2)占 0.1%~0.4%,水(H2O)占 0.01%~0.1%,还有少量一氧化碳(CO)和氢(H2)以及微量的甲烷(CH4)、氖(Ne)、氪(Kr)和氙(Xe)。
火星上的表面温度以赤道上白昼最高,可达+28℃,但到了夜间则降低到-132℃。火星两极各有一块白色区域叫极冠(图1-1),主要成分为水冰,可能有少量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CO2)或水冰与干冰的混合物。极冠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温度高时甚至会消失,在寒冷的冬季则又重新增大。由于火星各处气温差异较大,因而风速较大,最低风速为1.1m/s,最高风速可达7.2m/s以上,相当于地球上的4~5级的风力。平均风速为4.3m/s,此时已成为强风暴。有资料记载,最大风暴发生于1971年的大尘暴,估计风速达270km/h(即75m/s),自1971年9月下旬开始,直至1972年1月上旬才完全平息。
火星表面成分,目前尚无直接的化学分析结果,但据目前探测,主要为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
火星土壤由红色细粒、角砾碎屑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为:O(50%),Si(15%~30%),Fe(15%~16%),Al(2%~7%),Ca(3%~8%)等,其中含O及Fe高,说明火星过去曾经有相当丰富的水存在过。
图1-2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二
火星表面地形起伏较大,其中科普雷特斯峡谷谷底比周围平原深达5~6km,希腊盆地起伏高差可达7km,奥林匹斯山高出周围平原达20km,比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出1倍多(图1-1、1-2)。
火星上有广阔的海洋(图1-3)、大小明显不同和密集的陨击坑及巨大的盆地、峡谷、河道、山脉、火山、断裂构造等。希腊盆地直径达2000km,科普雷特斯大峡谷长超过2700km,宽400~500km。河道主要发育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河道向源分叉,下游变宽,有的河道围绕火山区形成火山泉水的河流特征。火星山脉多为发育于陨击坑周边或已残破的陨击坑残余山体(图1-2)。
图1-3 火星地貌地质影像图之三
火星上火山发育普遍,有典型的火山锥,如著名的奥林匹斯火山、三斑火山等,奥林匹斯火山锥高出平原约24km,基座宽达700km,山顶有直径达65km的巨大火山口。古老的破火山口及火山堆积物布满整个火山高原。在火星海区还有深海火山喷发熔岩流和大量小的火山锥、熔岩丘、熔岩饼分布。
火星上断裂亦常见,走向以NW、NE、SN和EW方向为主。在近代火山喷发区周边常形成辐射状断裂系统。
火星上陨击坑不但大小悬殊,分布也极不均匀,最大陨击坑直径达上千千米以上,最小的不及百米。在陨击高原区陨击坑最密集,在海区及现代火山区分布密度最小。
图1-4 火星展开地貌与地质图
a-奥林匹斯火山锥;b-三斑火山锥
火星陨击坑形态,除发育与月球上相似的盆状、碗状、辐射状等之外,在火星海区和两极极冠区及其附近,还常形成特有的波环状、圆盘状陨击坑。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火星上曾有过冰川发育,可见有U形谷、冰蚀平原区、冰川堆积区、冰川漂砾、冰水沉积分布。
火星地质发展按前人资料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①形成期;②古塞尔锡斯隆起期;③火山广泛喷发期;④辐射状断裂形成期;⑤新火山活动期。
据我们目前研究结果,可将火星地质发展由老到新划分为:李氏纪、孙氏纪、周氏纪、景氏纪和现代纪。这是为纪念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李四光教授、孙殿卿教授、周慕林教授、景才瑞教授等进行命名的。
火星赤道附近主要地貌、地质如图1-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