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砹的放射性为什么如此强烈?
- 2、含量仅10亿亿亿分之一的85号元素,它有何特别?怎么发现的?
- 3、很好奇,地球上的砹含量只有10亿亿亿分之一,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 4、砹-213是什么?释放出的能量有多大?
- 5、世界上最少的元素砹元素,为何那么稀少呢?
- 6、砹是什么?
- 7、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的是什么?它在地球的含量有多少?
- 8、砹(化学元素)详细资料大全
- 9、砹常温下是什么颜色的,什么状态的
砹的放射性为什么如此强烈?
砹是真正令元素收藏家感到泪丧的四种元素中的第一种。另外三种是钫(87)、锕(89)和镤(91)。氡(86)也会引起小小的烦恼,但不会那么多。
就像从氢(1)到铀(92),其中除了锝(43)以外的所有元素那样,砹被认为是天然存在的。但它的半衰期只有8.3小时,这意味着无论在什么时候天然存在的砹都不会存留很长时间。粗略的估算表明,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整个地球上存在的砹大约有1盎司,但每一天的1盎司砹都不是相同的那1盎司。通过储藏量大得多的铀(92)和钍(90)的衰变能够持续补充砹的供应。
元素收藏家特有的解决办法是展示含有铀或钍的放射性矿物标本,同时一边晃动着手一边谈论其中可能含有一到两个砹原子。可能含有一两个,但更多的情况是一个也没有。在北美洲深达10英里的所有地壳板块中,在任何时刻都大约有一万亿个天然产生的砹原子。你凭什么就相信在你那一小块岩石里就有机会存在一个砹原子?
含量仅10亿亿亿分之一的85号元素,它有何特别?怎么发现的?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来自于一场大爆炸,这场大爆炸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137.7亿年之前。
在这场大爆炸发生之前,宇宙什么都没有,时间也好、空间也好,包括各类元素,也都不存在。这也意味着,如今我们看到的宇宙,事实上都与当时的这场大爆炸有关,我们也都属于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演化的产物。
大爆炸发生之后,宇宙中充满了光和热,之后,伴随着宇宙的温度渐渐降低,宇宙中的第一个原子结构出现了,最早的氢原子、氦原子也诞生了,氢元素和氦元素,也成为了宇宙中最早的元素。
那么,随后的元素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需要与宇宙的进一步演化开始说起。在宇宙诞生了几亿年之后,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出现了。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恒星就是宇宙中的“元素炼丹炉”,通过第一代恒星的不断燃烧,宇宙中也不断拥有更加丰富的元素。那么,人类又是如何发现各类元素的呢?
元素周期表的诞生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了元素的存在,当然,从最早的元素被发现,到元素周期表的确立,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毕竟,从人类了解元素的存在,到人类可以彻底搞清楚每一个元素的性质,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可以,所以,一直到1789年,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才第一次列出了化学元素表,只不过,在这张表上,却只有33种化学元素。
虽然距离我们熟悉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仍然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已经是人类研究化学元素的 历史 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了。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1867年,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然而,很多化学元素中,却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
一名叫门捷列夫的年轻化学家,想要将这些化学元素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人类对于这些已知的化学元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终于,经过了大约2年左右的研究,门捷列夫终于发现了元素的周期规律,并且根据元素不同的原子量,将它们划分成了不同的周期,于是,人类 历史 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也随之诞生。
虽然在这之后,人类又发现了几十种元素,但是根据门捷列夫的研究规律,新发现的元素都可以准确填入到元素周期表之中,人类对于元素的了解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完善,那么,在目前已知的上百种元素中,最稀有的元素又是什么呢?
含量仅10亿亿亿分之一的85号元素
有一句话叫“真爱难寻”,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化学元素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真爱难寻”的定律,在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中,最最稀有的元素,就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85号元素——砹元素。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的?这需要从1940年的一场化学实验开始说起。在当时,来自美国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极其稀有的元素,这种元素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这也意味着,它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然而,含量却仅为10亿亿亿分之一,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真“砹”难寻。
那么,砹元素究竟为何这么珍贵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是因为在过去的70余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都没有搞清楚砹元素,因为砹元素的同位素,半衰期都非常短,这也让砹元素的同位素变得极其不稳定,自然,想要研究它,也就非常困难了。
当然,除了研究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之外,多年来,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寻找未知的元素,因为很多研究者都相信,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的元素没有被找到,比方说,如今科学家们对于未知元素的猜测,已经从119号元素发展到130号元素,不过,这些元素究竟是否真实存在,还是没有答案的。
未知的第8周期元素
学过化学的朋友都知道,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如今的元素周期表中,已经分为7个周期,16个族。不过,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元素周期表还存在着第8周期和第9周期,如今主要研究的,就是第8周期中的元素,有观点认为,第8周期中的元素,一共有50个,其中目前正处于研究中的119号元素,就是第8周期的开始。
那么,究竟119号元素是否存在呢?毕竟作为第8周期元素的开始,如果119号元素没有找到,后续的元素也就都无法得到证实。
目前,119号元素被研究者们称作“钫”元素,化学符号为Uue,它并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是属于一种合成元素。
什么是合成元素呢?简单来说,就是人造元素,通过人工的方法,在实验中去制造一些化学元素出来。现阶段,科学家们进行研究寻找的 ,都是合成元素,不过,因为对于119号元素的研究,也已经有多年 历史 了,而且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都在尝试合成119号元素,却没有什么进展。
这也让很多很多人怀疑,可能119号元素本身是不存在的,否则,怎么可能10多年的时间里,仍然一点起色都没有呢?
当然,这也可能与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无法通过人工手段来合成更多的元素有关,毕竟,科学研究本身就不容易,很多新元素、新事物的发现,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未来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类的发展,或许有一天,元素周期表中的第8周期也会被填满,甚至也会出现第9周期元素,一起拭目以待吧!
很好奇,地球上的砹含量只有10亿亿亿分之一,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砹(Astatine)是一种拥有极高放射性的化学元素,符号为At,原子序为85。地球上所有的砹都是更重的元素衰变过程中产生的。其同位素寿命都很短,其中最稳定的是砹-210,半衰期为8.5小时,因此任意时刻地壳中砹的含量都少于1克。
砹的发现过程非常曲折。
1869年门捷列夫所发表的元素周期表中,碘以下的位置为空格。在尼尔斯·玻尔确立了化学元素分类的物理基础后,确定第五个卤素应该在碘以下。在正式发现之前,这一元素被称为eka-碘,就是“碘之下一格”的意思。很多人尝试在自然中寻找该元素,但由于其含量极低,很多人都找错了。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选择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85号元素。但是经过复杂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一无所获。
1931年美国阿拉巴马理工学院的弗雷德·艾利森等人最先宣称他们发现了85号元素,他们将该元素命名为“alabamine”,符号Ab,以纪念学院所在地阿拉巴马州。
然而1934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H·G·麦克弗森证实艾利森的分析方法有错。
1937年,英属印度达卡(今孟加拉达卡市)的化学家拉真达拉·德也宣称发现85号元素。他将其命名为“dakin”,但也是错误的。
1936年,罗马尼亚物理学家霍里亚·胡卢贝伊和法国物理学家伊维特·哥舒瓦宣称发现元素85号。经由X射线分析, 于1939年他们发表另一篇支持并延伸过去资料的论文。 1944年,胡卢贝伊发表了他上次获得的资料摘要, 并宣称此资料印证了其他研究员的成果。他选择了“dor”作为85号元素的名字。1947年,胡卢贝伊的主张被奥地利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帕内特否认。
1940年,瑞士化学家瓦尔特·敏德宣布在镭A(即钋-218)的β衰变产物中发现85号元素,并以瑞士的拉丁文名称“Helvetia”将该元素命名为“helvetium”。不过后来推测是敏德实验所用的氡气受到了污染。
1942年,敏德与英国科学家爱丽丝·雷-史密斯合作,宣布在钍A(即钋-216)的β衰变产物中发现85号元素的另一同位素。他们将其命名为“anglo-helvetium”,其中的“anglo”是英国的意思。卡尔利克和贝尔奈同样无法重现这一结果。
1940年,戴尔·科尔森、肯尼斯·罗斯·麦肯西和埃米利奥·塞格雷终于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成功分离出该元素。他们并没有在自然界中寻找,而是在回旋加速器中对铋-209进行α粒子撞击来合成,产物迅速进行放射性衰变,因此发现团队将其取名为“Astatine”,词源为希腊文中的“不稳定”。
三年后,卡尔利克和贝尔奈在自然产生的衰变链中发现了该元素。此后科学家在一共四个自然衰变链中的三个当中发现了该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为砹元素的存在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在美国的大型离子加速器中,用加过速的氦原子,轰击铋209,就得到了砹。
自从卢瑟福提出了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人们制造新元素的方法就是拿加过速的质子,中子,α离子轰击各种原子核。这种方法简单粗暴,高速运动的各种小离子,克服巨大的电磁力,来到原子核内部。当它们与原子核的距离小到强作用力起主导地位时,它们就会被原子核俘获,使得原子序数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个元素就是人造元素,自然界不存在。
当然,有时也有例外,比如用中子轰击铀235,结果发生了核裂变。
砹-213是什么?释放出的能量有多大?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得到了砹,发现者包括伯克利教授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等。而砹-213是砹的一种同位素,半衰期为125纳秒(0.000000125秒)。至于释放出的能量,这个要看你问的是衰变还是裂变,以及何种形式的裂变了。这种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可以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数计算得到。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得到了砹,发现者包括伯克利教授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等。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稳定的一个是砹-210,半衰期为8.1小时。
毒性:
砹本身无毒,但其放出的射线对人体有害。动物实验证明,211At类似碘,易为人身的甲状腺所吸收。因此,砹放射出的α粒子对甲状腺组织起破坏作用。
参考资料
砹.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7-12-19]
砹-213是卤族化学元素之一,第一电离能为899.003kJ/mol。
砹属于ⅦA族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At,它的原子序是85。砹比碘像金属。它的活泼性较碘低。砹是在1940年初次被合成的。除了用α粒子轰击铋人工合成, 铀和钍也会自然地衰变成砹。砹已知的20多种同位素全都有放射性。
扩展资料:
砹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的性质同碘很相似,并有类似金属的性质。砹很不稳定,它刚出世8.3小时,便有一半砹的原子核已经分裂变成别的元素。
后来,人们在铀矿中也发现了砹。这说明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天然的砹。不过它的数量极少,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10个亿亿亿分之一,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
世界上最少的元素砹元素,为何那么稀少呢?
砹元素在地球的环境中,砹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的短暂,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后,砹原子就会分裂成别的元素,所以地壳中非常稀少。
因为砹元素的半衰期很短,而且放射性很强,这导致砹很难单独存在,很容易就半衰成别的元素。
主要是因为砹元素很不稳定,砹元素刚刚出现8.3小时,便有一半砹的原子核已经分裂变成别的元素,所以才稀少。
砹(Astatine,音ài ),她的英文意思在希腊语中是“不稳定的”,而汉字构成法是六大造字法(六书)中最普遍的的形声。左边是"石“属于形,说明其为类似于石头的而不是金属的东西(但实际上有金属性),而右边是取得和英文第一音节类似读音的一个声部。很有意思,和“爱”有相同的读音,这也是我要写这个元素的最大原因。人间有了爱,世界才更美好真诚;世界有了砹,化学才更完整迷人。
相比起来,砹算是比较委屈的一位了,和她地位相似的兄弟姐妹(同周期的其他元素) 都不是穿金就是戴银(都是钅旁),就数她是最朴质了,只是戴着玉石(石旁,其中,汞是常温下的液态金属,即本身是金属,而氡为惰性气体),自然,砹本身在常温下也是固体了,这也是为什么是“她”而不是“他”的原因。砹对大家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她没有金、银、铜、铁和锡那么容易见到,就像很难见到的名人大腕一样,所以就会有神秘感;说她熟悉,是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不管文理,高中学化学时,第一章卤素就要接触到,凭着刚开始拥有的学习热情,而且高一不分文理科,学好第一章基本没有问题,而且还会做一些相关的辅导题,所以下面这道题现在看起来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相似的感觉。
砹是第8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七主族第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族和周期的概念就类似于二维平面坐标系横纵坐标,也就是说,一个(族,周期)数对就可以唯一确定周期表中的元素,即像点与座标一一对应的一样,元素和(族,周期)坐标也是一一对应的),实际上,1986年IUPAC推荐了族的新表示法,即每一纵行为一族共18族,这样的话砹就是第17族第六周期,考虑到"族"的旧表示法仍有许多优势,现在这种旧的说法仍然占据主流。
砹是什么?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现在科学家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
砹是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的类碘,是莫斯莱所确定的原子序数为85的元素。它的发现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刚开始,化学家们根据门捷列夫的推断——类碘是一个卤素,是成盐的元素,就尝试从各种盐类里去寻找它们,但是一无所获。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特地选定了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它们。但是,经过辛劳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却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元素。
后来又有不少化学家尝试利用光谱技术以及利用原子量作为突破口去找这个元素,但都没有成功。
1931年,美国亚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王水和独居石作用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
1940年,意大利化学家西格雷也发现了第85号元素,它被命名为“砹(At)”。西格雷后来迁居到了美国,和美国科学家科里森、麦肯齐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用“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加速氦原子核,轰击金属铋209,由此制得了第85号元素——“亚碘”,就是砹。
砹就是爱[滑稽][滑稽][滑稽]
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的是什么?它在地球的含量有多少?
应该就是元素钋,在地壳中含量约为100万亿分之一,已经说是非常的稀有了,这是我们目前为止发现最稀有的一个元素。
就是砹,大概在地球上的存在数量只有25克,属于卤素族当中的一种元素。
砹,10亿亿亿分之一,这样的含量非常的低,也非常的少见。
我觉得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是砹,并且只有25克。
地球上最稀少的元素——砹
砹(At)是地表中最稀少的元素,大概仅有25克在自然状况下存有。砹是卤素族元素之一,卤素族元素也有氯.氟.碘等。1931年来源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的阿力生专家教授公布,在硫酸和独居石的作用下提纯发现了85号元素,而且还给这一元素取名为做Ab,但是没多久以后连磁光分析法本身都被指认为不科学,因此用这类方式 发现的元素也不会成立。
一直到1940年来源于意大利的化学家埃米利奥发现了85号元素,而且给它取名为At。之后他移居到美国,又与美国的生物学家科里森和麦肯齐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用素有“原子大炮”之称的回旋加速器加快氦原子核来轰击铋209,最后获得了最终85号元素——亚碘,也就是砹。
砹,原子序数为85,化学符号为At。这一化学符号来自于希腊语“astator”,是不确定,不稳定的含义。砹是一种极为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是镭.钍这种元素在自动分裂过程之中的一种物质,自然砹元素自身也归属于放射性元素。目前已发现质量数为196~219的所有砹同位素。而在此在其中,除开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之外,其他的全是根据人工核反应生成的。
好似astator所表示的意思一样,这类元素十分的不稳定,在砹元素刚被发现的8个钟头里,就会有一半的砹原子核分裂变成了其他元素。在这里当中最平稳的同位素是砹-210。但就算是那样,它的半衰期也不到8.1钟头,这或是最多的。因此在任何时刻,地表之中含有的砹都不可能超出50克,只是与银结合转化成无法溶解的AgAt。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元素这般稀少的一个关键缘故。
砹元素自身是无毒的,可是其放射出来的射线对人体有危害,依据很多的临床实验说明211At与碘相近。非常容易被人体甲状腺所吸收,因而砹释放出的粒子,对甲状腺组织有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
砹(化学元素)详细资料大全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得到了砹,发现者包括伯克利教授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等。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稳定的一个是砹-210,半衰期为8.1小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砹 外文名 :Astatine 原子量 :210 元素类型 :非金属单质 元素符号 :At 形态 :固态 发现人 :科森 共价半径 :150 pm 电负性标度 :Pauling scale:2.2 导热性 :1.7 W/(m·K) CAS号 :7440-68-8 熔点 :575K 密度 :6.35±0.15 g/cm 氧化态 :-1,+1,+3,+5,+7 基本信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砹同位素的核性质,毒性,发现简史,套用领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砹 【汉语拼音】ài 【英文名称】astatine 【CAS号】7440-68-8[5] 【元素符号】At 【原子序数】85 【周期系列】6 【族-系列】ⅦA—卤素 【密度】(At2)6.35±0.15g/cm (r.t) 【莫氏硬度】无数据 【性状】状似金属 【地壳中含量】3×10^-24 % 【相对原子质量】[210] 【共价半径】127 pm 【价电子排布】[Xe]4f14 5d10 6s2 6p5 【价电子在每能级排布】2,8,18,32,18,7 【电子层】KLMNOP 【外围电子层排布】6s26p5 【核电荷数】85 【氧化态】±1,3,5,7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 物理性质 【物质状态】固态、放射性 【熔点】575 K(302 ℃) 【沸点】643 K(370 ℃) 【摩尔体积】无数据 【汽化热】无数据 【熔化热】114 kJ/mol 【蒸气压】无数据 【声速】无数据 【电负性】2.2(鲍林标度) 【比热】无数据 【电导率】1.7 W/(m·K) 【热导率】15 W/(m·K) 【第一电离能】899.003kJ/mol(估计) 【同位素】砹-191至砹-229 【丰度】100% 【半衰期】8.1h 化学性质 砹是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属于ⅦA族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At,它的原子序是85。砹比碘像金属。它的活泼性较碘低。砹是在1940年初次被合成的。除了用α粒子轰击铋人工合成, 铀和钍也会自然地衰变成砹。砹已知的20多种同位素全都有放射性,半衰期最长的也只有8.1小时,所以在任何时候,地壳中砹的含量都少于50克。与银化合生成难溶解的AgAt。 根据卤素的颜色变化趋势,分子量和原子序数越大,颜色就越深。因此,砹将可能成为近黑色固体,它受热时升华成黑暗、紫色气体(比碘蒸气颜色深)。砹是卤族元素中 毒性最小 、比重最大的元素。(放射性元素毒性都不小!) 化合物:砹是镭、锕、钍这些元素自动分裂过程中的产物。砹本身也是放射性元素。 砹在大自然中又少又不稳定,寿命很短,这就使它们很难积聚,即使积聚到一克的纯元素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很难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尽管数量这样少,可是科学家却还是制得了砹的同位素20种。 虽然这些化合物主要是理论研究,但也在核医学上也有相关研究。砹有望与金属离子形成离子键,如钠。像其他卤素可以轻易从砹盐中将其置换出来。砹也可以与氢反应,形成砹化氢(HAt) ,其中当溶解在水中,形成氢砹酸。一些砹化合物实例是:NaAt(砹化钠)、MgAt2(砹化镁)、CAt4(砹化碳)、AgAt(砹化银)、At2O7(七氧化二砹)。 砹有-1、0、+1、+3、+5、+7等6种价态。它在溶液中的化学性质类似碘,当砹以游离元素形式存在于溶液中时,它可以被苯萃取。溶液中的元素砹可以被SO2还原,也可以被溴氧化。在卤族元素中砹最具正电性,它的具有共沉淀特性的氧化态类似于碘离子、游离碘和碘酸离子的氧化态。强氧化剂可使砹产生 一个砹酸离子,但得不到高砹酸离子 (perastatate),游离的砹极易获得。砹易沉积在铜、铋和银的表面上,也易沉积在含不溶的硫化物的沉淀中和新沉淀的碲元素上,砹这方面的性质和钋相似。 砹同位素的核性质 毒性 砹本身无毒,但其放出的射线对人体有害。动物实验证明,211At类似碘,易为人身的甲状腺所吸收。因此,砹放射出的α粒子对甲状腺组织起破坏作用。 发现简史 砹是门捷列夫曾经指出的类碘,是莫斯莱所确定的原子序数为85的元素。它的发现经历了弯曲的道路。 砹 刚开始,化学家们根据门捷列夫的推断——类碘是一个卤素,是成盐的元素,就尝试从各种盐类里去寻找它们,但是一无所获。 1925年7月英国化学家费里恩德特地选定了炎热的夏天去死海,寻找它们。但是,经过辛劳的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后,却丝毫没有发现这个元素。 后来又有不少化学家尝试利用光谱技术以及利用原子量作为突破口去找这个元素,但都没有成功。 1931年,美国阿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王水和独居石作用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元素符号定为Ab。可是不久,磁光分析法本身被否定了,利用它发现的元素也就不可能成立。 1940年,义大利化学家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发现了第85号元素,它被命名为“砹(At)”。在希腊文里,砹(Astatium)的意思是“不稳定”。西格雷后来迁居到了美国,和美国科学家科里森、麦肯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用“原子大炮”——回旋加速器加速氦原子核,轰击金属铋209,由此制得了第85号元素——“亚碘”,就是砹。 砹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的性质同碘很相似,并有类似金属的性质。砹很不稳定,它刚出世8.3小时,便有一半砹的原子核已经分裂变成别的元素。 后来,人们在铀矿中也发现了砹。这说明在大自然中存在着天然的砹。不过它的数量极少,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10个亿亿亿分之一,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 自然界存在的砹都是天然放射性衰变系的衰变产物。砹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有5At、At、At和2At等4种。在铀矿物中存在痕量的短寿命的砹同位素;在镭族放射性同位素中的镭A进行很微小的分支衰减时,产生 一个半衰期为2s的同位素At;在钶铀系中的钶K进行很微小的分支衰减时,产生 一个半衰期为0.9s的219At。砹在地壳中的存在量极微少,只有4×102 3,总量少于28.4g(约1英两)。用人工放射方法已发现质量数在196~219间全部砹同位素。 套用领域 砹除了最稳定同位素以外,由于极其短暂的半衰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实际套用,但较重的同位素有医疗用途。砹211是由于放出α粒子且半衰期为7.2小时这些特点,已被套用于放射治疗。在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砹211-碲胶体可以有效治疗而不会产生毒性,破坏正常组织。相比之下,放出β射线的含磷32的磷酸铬胶体则没有抗肿瘤活性。这一惊人的不同之处最令人信服的解释是致密电离和极小范围的α粒子排放。这些成果在以α粒子为放射源放疗人类肿瘤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砹已经用于医疗中。在诊断甲状腺症状的时候,常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31放出的砹射线很强,影响腺体周围的组织。而砹很容易沉积在甲状腺中,能起碘131同样的作用。它不放射砹射线,放出的砹粒子很容易为机体所吸收。制备:
砹常温下是什么颜色的,什么状态的
砹,原子序数85,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1940年美国科学家科森得到了砹。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其颜色大概为暗绿到暗黑色。固态,熔点:575 K(302 ℃),沸点:643 K(370 ℃)。
【性状】状似金 【物质状态】固态、放射
根据卤素的颜色变化趋势,分子量和原子序数越大,颜色就越深。因此,砹将可能成为近黑色固体,它受热时升华成黑暗、紫色气体(比碘蒸气颜色深)。
砹在常温下是固态的,放射性元素。其量少、不稳定、难于聚集,其 “庐山真面目”谁都没见过,颜色应比碘还要深,可能呈黑色固体。
砹,原子序数85。已发现质量数196~219的全部砹同位素,其中只有砹215、216、218、219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都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它的所有同位素中最稳定的一个是砹-210,半衰期为8.1小时。
砹的金属性质比碘还明显一些,可以与银化合形成极难还原的AgAt。砹与氢化合产生的氢砹酸(HAt)是最强的、最不稳定的氢卤酸,但腐蚀性是所有氢卤酸中最弱的。
扩展资料
砹元素的应用领域
砹除了最稳定同位素以外,由于极其短暂的半衰期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实际应用,但较重的同位素有医疗用途。砹211是由于放出α粒子且半衰期为7.2小时这些特点,已被应用于放射治疗。
资源砹已经用于医疗中。在诊断甲状腺症状的时候,常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碘131放出的砹射线很强,影响腺体周围的组织。而砹很容易沉积在甲状腺中,能起碘131同样的作用。它不放射砹射线,放出的砹粒子很容易为机体所吸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卤族元素——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