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勠力同心还是戮力同心,勠力同心和戮力同心哪个正确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5 18:49:01 浏览28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勠力同心”和“戮力同心”哪个正确

两个都正确。
一、勠力同心
意思: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白话文:“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当穆公友好,勠同心协力,把盟誓,再加上婚姻。”
二、同心戮力
意思是指齐心合力。
出处: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白话文:“《汤誓》说:“为了取得元圣,与他们同心协力,以治天下。’”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同心协力:
意思: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白话文:
况且天下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了,但是被困在险阻而不能进的,难道勇敢智慧不够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勠力同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心戮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心协力

是“戮力同心”还是“勠力同心”?

是“勠力同心”。
勠力同心,读音:[lù lì tóng xīn]
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心。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写法为勠力同心。例如: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才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扩展资料亦作“ 戮力壹心 ”。 谓齐心协力。戮,通“ 勠 ”。
《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2],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参考资料勠力同心_百度百科
是“勠力同心”。
勠力同心,读音:[lù lì tóng xīn]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
“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扩展资料:
古文中,亦作“ 戮力壹心 ”。 谓齐心协力。戮,通“ 勠 ”。但这是通假字,现今不再用。
1、《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 ,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译文:从前我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表明,再用婚姻加深两国关系。
2、《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译文:《汤誓》说:“求到大圣,和他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3、王錂《春芜记·宸游》:“自受命以来,幸仗诸大夫戮力同心,交邻御侮。”
译文:自从领命以来,有幸仰仗各位大人同心协力,使得与邻相交,得以抵御外晦。
参考资料:勠力同心 百度百科
是勠力同心。
释义:
1、勠力:并力,合力;
2、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左传》原文作“戮力同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作“勠力同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参考资料:勠力同心-百度百科
正确的表述是“勠力同心”。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
“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简介: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勠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勠力同心
是勠力同心。“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
[ lù lì tóng xīn ]
1. 【解释】:勠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2. 【出自】:《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
3. 【示例】:以为足下当~,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扩展资料“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成语故事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勠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勠力同心
应当是“勠力同心”。
这是汉语里的一个成语,它的读音拼音写作“lù lì tóng xīn”
涵义:指不同的人或一个队伍里的人思想保持一致,齐心团结,合力牢固。
典故出自古文《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
注:《左传》原文中写作“戮力同心”,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修订为“勠力同心”,现应写作“勠力同心”。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
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
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
《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左传

勠力同心正确还是戮力同心正确?

现在是以勠力同心作为正确。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及以前以「戮力同心」为正,第 6 版以「勠力同心」为正。
勠力同心,汉语成语。
拼音:lù lì tóng xīn
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左传》原文作“戮力同心”,《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作“勠力同心”
扩展资料:
“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亦作“ 戮力壹心 ”。 谓齐心协力。戮,通“ 勠 ”。
《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 [2] ,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戮力同心,共成王事。”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丈夫与其自投网罗,为天下笑,曷若相与戮力同心,赴蹈汤火,岂徒脱祸,兼富贵可求。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自受命以来,幸仗诸大夫戮力同心,交邻御侮。”
清 魏源《圣武记》卷九:“其宣谕各路领兵大小诸臣,戮力同心,刻期灭贼。”
参考资料:
勠力同心(成语)_百度百科

勠力同心和戮力同心哪个正确

勠力同心”和“戮力同心”都是正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勠力同心”出自《尚书》中的“勠力同心,同力以临其事”,意思是众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通常用于形容众人合作达成某一目标的场景。“戮力同心”则是出自《礼记》中的“戮力同心,同心戮力”,意思是众人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多用于形容团队或集体面临困难、危险等情况下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场景。

勠力同心还是戮力同心?

是勠力同心。“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勠”的意思为:并,合。 而“戮”的意思为:杀。
勠力同心
[ lù lì tóng xīn ]
1. 【解释】:勠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2. 【出自】:《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勠力同心,以治天下。’”
3. 【示例】:以为足下当~,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4.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扩展资料“勠力同心”和“齐心协力”,都含有“思想一致,行动上共同努力”的意思,但“勠力同心”偏重在“同心”,用在思想非常一致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偏重在“齐心”,多用在思想一致而做某件事时。
成语故事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勠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勠力同心

是戮力同心还是勠力同心 在汉字听写大会上说是勠可是高中课本上写的戮

是“勠力同心”。
勠力同心,读音:[lù lì tóng xīn]
释义: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与万众齐心同意。
例句:
只要全国勠力同心,一定可以克服困难,古今中外多见多难兴邦的例子。
现在全县人民勠力同心,争取在三年内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我国勠力同心,力图自强,有望成为世界强国。
“上下同欲者胜”,说的就是只有勠力同心才能获取胜利。
古来一国振兴,当为王者掌权,万民受领,勠力同心,不存芥蒂。
勠力同心【成语】:勠力同心(勠力同心) 【解释】:齐心合力。《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後汉书·袁绍传》:“今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梁书·韦粲传》【成语】:勠力同心(勠力同心)【解释】:齐心合力。《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後汉书·袁绍传》:“今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梁书·韦粲传》:“臣子当勠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

祝你好运!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戮力同心
“勠力同心”一词原本写为“戮力同心”,“勠”本为“戮”的异体字,但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该字词做出了规范:“勠”不再作为“戮”的异体字,“戮力同心”应写为“勠力同心”。

戮力同心和勠力同心是不是一个词语

戮力同心和勠力同心是同义词,都是正确的成语。
1、戮力同心
【拼音】:[ lù lì tóng xīn ]
【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出自】:《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示例】:以为足下当~,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2、勠力同心
【拼音】:[ lù lì tóng xīn ]
【解释】:齐心合力。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 献公 及 穆公 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示例】:今欲与卿勠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团结一致
扩展资料一、戮力同心相关例句
1、省经济奇迹是全国人民戮力同心所造就的。
2、全民戮力同心,为国家前途打拚奋斗。
3、情况既已至此,大家只有戮力同心,才能渡过难关。
4、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才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勠力同心相关例句
1、眼前的难关,只有靠大家勠力同心,才能度过。
2、只要公司同仁勠力同心,必然可以再创更为亮丽的佳绩。
3、但无论如何,人民希望我们勠力同心。
4、我们就应该勠力同心,共同面对。

勠力同心和戮力同心的区别

没有区别。古文中“戮”通“勠”,这个成语的意思为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戮力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合力攻敌
反义词: 众叛亲离、分化瓦解、四分五裂、各行其是、分崩离析、自相残杀、人心如面、一盘散沙、同床异梦、离心离德、自相残害
成语典故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暴君。他荒淫无道,凶狠残暴,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商是一个诸侯小国,位于夏朝的东面。商的国君汤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联络各地诸侯,积极积蓄力量,并遍访贤士准备推翻夏桀的统治。
一天,有人报告商汤说,贤士伊尹正在莘国的郊外隐居。商汤听了立刻派使者带上重金厚礼去请伊尹前来。商汤派使臣去了两次,但伊尹都没有答应,于是商汤便亲自去请。他的一片诚意感动了伊尹,伊尹最终决定辅佐商汤推翻夏朝统治。在伊尹的辅佐下,商的国力日益强盛,于是商汤决定兴师伐夏。
在大军出发之前,商汤在军中发布的誓师文告写道:“夏朝君主桀罪恶滔天,老天也决意要消灭他。上天让贤士伊尹来辅佐我,要我同他齐心合力(这里的齐心合力就是翻译的戮力同心的意思,原文就是该成语),治理天下。
你们要奋勇战斗,帮我完成上天交予的任务。”两军交战后,商军英勇善战,而夏军却士气全无,终于被打得溃不成军,四下逃散。由于商汤和伊尹君臣同心合力,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

什么力同心

勠力同心(lù lì tóng xīn)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
译文:从前我们先君献公、穆公友好,同心协力,把盟誓。
近义词: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近义词
1、同心同德,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 xīn tóng dé,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自《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译文: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
2、万众一心,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 zhòng yī xīn ,意思是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自《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译文:万众一心,还是挡不住,何况十万呢!
勠力同心,(拼音:lù lì tóng xī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
“勠力同心”意思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勠力:合力,并力)。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该成语在句中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昔逮我献公 ,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成语寓意:
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不需要通过与人合作就能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最大动力。
合作融洽,最终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者的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这就是“勠力同心”及“齐心协力”最通俗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