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是什么梗,卡夫卡是什么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25 18:40:51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卡夫卡是什么梗

卡夫卡这个词已被归纳为一种日常用语,用来形容无谓的、复杂的和不顺遂的历程,卡夫卡的原意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
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海唻边的洎头卡夫筿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首次出版。
《海边的卡夫卡》叙述了一个十五岁离家少年与一个名叫中田聪的人的经历,两个角色作两条线索来写,而且两人自始至终未曾相遇。少年化名“田村卡夫卡”,从东京中野区的家里出逃,一直到了四国的高知县;中田聪在1946年,也就是在读小学时遇到奇怪事件昏迷后丧失了记忆和读写能力,因此大半辈子碌碌无为,直到六十岁这年,有了一次奇异的经历。
《海边的卡夫卡》文本,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
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获得世界奇幻奖(World Fantasy Awards)。

卡夫卡是什么梗呢?

卡夫卡这个词这个梗用来形容无谓的、复杂的和不顺遂的历程。
卡夫卡的原意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他文章的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无谓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艺术特色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具体如下:
人们经常归纳总结伟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表现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词来理解他们:例如荷马式、莎士比亚式、乔伊斯式。而另外两个形容词似乎更适用於现代大多数情况,更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欧威尔型」和「卡夫卡」。
翻开英语辞典对「卡夫卡」具体的定义,通常会得到超现实与噩梦般的荒谬、怪奇和超展开的意思。牛津辞典将它解释为「压迫或噩梦般的性质」,而韦氏辞典则建议:「如噩梦般的复杂、荒谬,或不合逻辑的性质。」
然而,单用一个形容词来囊括作家的所有理念,似乎过於草率和困难;而欧威尔型或卡夫卡式等形容词的真正意义,则完全取决於对原作的理解。
艺术特色:
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言、日记的卡夫卡。
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卡夫卡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风格。

卡夫卡是什么梗?

卡夫卡被归纳为一种日常用语,用来形容无谓的、复杂的和不顺遂的历程,卡夫卡的原意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他文章的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无谓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本名为《海边的卡夫卡》的书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源于捷克语,本意为乌鸦。
很卡夫卡什么意思
很卡夫卡的意思其实就是表明你很厉害,表示你是一个很有文学气息的人,而且人文底蕴深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褒义的表达。
卡夫卡可能大家都知道,其实他是奥匈帝国一位有名的小说家,而且深受大家喜爱,写出了《审判》以及《变形记》等等出名的长篇小说。
所以其实如果一个人对你说:“哎呀,你真的很卡夫卡”,其实就是在表明,你就是那个像卡夫卡一样有文采的人,文学气息浓厚,而且不偏激,对政治立场也抱有旁观的态度,就如卡夫卡那般。

想问一下卡夫卡是什么梗?

卡夫卡这个词已被归纳为一种日常用语,用来形容无谓的、复杂的和不顺遂的历程。
卡夫卡的原意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他文章的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无谓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作品主题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明确的意涵。

土地测量员什么梗

卡夫卡城堡里面的K。早些年在《卡夫卡书简》中就已得知,城堡的原型于卡夫卡来说就是婚姻,而K就是卡夫卡,一个无论怎么努力也进不去人。)K到达村庄之后,是先寻找一个过夜的地方,如果他是城堡找来的土地测量员,那么,按照城堡在这篇文章里的行事风格,一定事先会给他安排好住处,并且有人迎接他,甚至,城堡压根不会寻找一个外人来担任土地测量员。K最初只是个行人,因为城堡在此地绝对的权威并且城堡帮自己圆谎,而产生了好奇,想要进入城堡,探寻并挑战当地的绝对真理,如同K自己说到,K在和城堡进行一场较量,结果,终其一生未能进入。没能剥夺城堡的神性,将“上帝已死”带到村庄中。

枉来人世,枉为世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做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要学有所成,必须要有生存之本,最好能给世界创造价值,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价值,做为人。要积得行善!
?
来源:幕府山(ID:mufushow)
自从有一个老作家出来说话,就开始有人骂其他作家不作为。
先给作家一个定义吧,要不,骂人都找不准对象,未免尴尬了些,我们经常出现骂错人的反转剧情,根子上是认知模糊。
只要能写字,就能写作,就可以成为作家,所以并不是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只是读者的多少有区别,影响的范围有不同。
“作家”是一个梗吗?
我也是一个写作的人,经常写一些不三不四不着四六的文章给大家看,博得眼球,顺带赚一些奶粉钱。相当之辛苦!
经常有新朋友说:
“呀,听说你是一个作家!”
我才不客气呢,笑着怼回去:
“你才是作家,你全家都是作家!”
来看看网络上其他“作家”们的作品,真不是我自甘堕落,可能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吧。只能甘拜下风。佩服!
看着可还行?开不开心?我反正是乐坏了,生活已经很苦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写严肃文学,我们的时代变得宽容了。“作家”已经成为了写作者的一个泛指称呼。
1万人与1000万人
作家的“正规”定义是“出版三本书以上的作者”,很抱歉告诉你,我是其中之一。一直都不太好意思承认自己是作家,就像“关怀爱情工作者”不好自称“我是鸡”,身份尴尬。
很多读者看我的文章不付费,相当于白嫖。我一个正规作家,沦落到写公号为生,谁之过?
所谓正规作家(出版过多部“纸书”作品),总计1万余人。省、市、县级在册作家(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过),约10万人。
每个人都曾经在某个瞬间有过“作家梦”,特别是中年人,除了保温杯里泡枸杞,还有“有生之年写一本自传”的想法。
把范围扩大一点,不管有没有出版,只要写出来被读者看见,不管是传统纸书、电子书、网络文学,还是公众号推文,只要长期从事写作的人都称为“作家”,这个群体有1000多万人。
谁还在写作,够“贱”啊
古龙(1938年6月7日-1985年9月21日),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南昌,出生于香港,定居台湾,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1985年,古龙与世长辞,震惊华文世界,年仅48岁。
古龙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那个年代,男女老少不看古龙的书,枉来人世。甚至不少文盲的启蒙读物是盗版印刷的古龙武侠小说。
十余年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拨号上网兴起,如果不知道痞子蔡是谁,基本相当于文盲,网络文学第一次来势汹汹。
后来,广西大学生老猪,吉林动画设计师王超、福建采购员张戬,伙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们,误打误撞杀进网络文学时代。
再后来,一个傻大个,毕业找不到工作,在父亲的汽配店打杂,搞网恋未果,父亲让他写小说,总算还是个文化人。后来他有一个笔名:唐家三少。
唐家三少,原名张威,1981年1月10日生于北京,网络小说作家。
2012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实体出版中,郑渊洁第一,收入2600万元。而唐家三少作为网络作家收入已达3300万元。
所有文学爱好者都欢欣鼓舞,加入了全民写网文看网文的队伍。泡沫之大,砰地一声,没炸,还有人在吹着更多泡沫。
《2018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电子阅读的读者已达4.3亿,37.7%读者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
传统网文平台,如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拥有3亿多存量用户,但是日活跃量只有1000多万,付费用户不足10%。
没看错!看书不要钱!但是写作的要吃饭,那怎么办?
凉拌啊!结果就是抄袭成风,洗稿无度。
我写一本书,十万字需要三年,已经很赶时间了。网文作者,只需要10天就可以写10万字,一本书300万字不算多,天撸了,都有三头六臂嘛!我hu了,菜残包鸟。
力挽狂澜与竭泽而渔,一念之差
为了帮助读者筛选网文内容,所以系统会进行处理,结果只能更费脑子去阅读了。读者加油!
为了能够让读者看见自己的大作,作者们是想尽办法,挖空心思,动用了各种才艺,包括外语十八级水平。
劳动不分贵贱,但是写作分
麦家,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当代著名作家、编剧。曾获矛盾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麦家曾说:
“如果给我一个权力,我就把网络消灭!网络文学99.9%是垃圾,0.1%是精华,但0.1%淹没在99.9%里。”
虽然话里透露着杀气,但是道出了“作家”的心酸,劣币驱逐良币,搅乱了生态。
这样糊弄自己,糊弄读者,应付平台的情况,哪还能出现提的上筷子的文学作品?
并不是中国作家沉默,而是被掩盖或埋藏了。这件事情已成事实,当人们需要作家的声音时,有没有回想过,是什么让他们死不死活不活的状态?
一个网络文学作者说:
“我们一天要写几千字,更新慢了一点,就会被下架,哪有时间去收集生活素材?”
网络只是传播的途径,不知何时变成一个门派,粗制滥造者不仅断送了自己的事业,也毁掉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学未来。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每天都是24小时,为什么我们变得焦虑,什么事情都急于眼前,总觉得事情当天就必须要有个结果?
作家原本不是拯救世界的群体,超人才是!
灾难面前,他们也是人,也有很多不得已,不是他们沉默,而是像你我一样,要生存,要吃饭,要活着。
他们所编排的文字需要在空中飞很长时间,什么时候能被读者看见,是需要机缘的……
不是所有写作的人都需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作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是工作,是生计,是糊日子。
文学大师“卡夫卡”生前不是作家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匈帝国作家(现属捷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卡夫卡生前只发表过一个短篇集,类似于附庸风雅的伪文青。
在短暂的四十余年里,卡夫卡的大部分时间游手好闲,写作也是无聊时打发时间。
卡夫卡的经典之作,在生前并没有出版,也就是说,世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的存在,直到他死了以后,作品轰动世界。为何生前看不见?为何生前没出版?你猜猜看,我猜是因为英年早逝,只能这么说。
卡夫卡曾给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留下遗嘱:
“……凡是我遗物中的一切稿件(即书箱里的、衣柜里的、写字台里的、家里和办公室里的,以及不论弄到什么地方去的,只要你发现到的),日记也好,手稿也好,别人和我自己的信件也好,等等,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地统统予以焚毁。……”
所幸卡夫卡未能如愿!他的书直到二战之后得以出版,其深度和形式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读者。
后世的读者,无疑应该感谢马克斯·布洛德,布洛德没有执行这份偏激的遗嘱,相反怀着珍爱的感情,不仅保存并搜集了所有文稿,而且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部作品以及日记和书信,使得这位伟大的作家没有被世界遗忘,作品影响之深远,布洛德的功绩无法估量。
卡夫卡笔下生活在绝望世界里的人物,其实是在越来越难以理解的世界里生活的现代人的生动写照。种种原因,当时难以出版。
虽然当时的卡夫卡寂寂无名,但是过后,他的作品走出了布拉格,走出了欧洲,影响着世界,成了世界级的文学巨匠,直至今日还在影响我们时代的文学氛围。
正在消失的一类人: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后,想用奖金买房子,是考虑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套91平米的房子里太挤。
注意到关键词没有?三代人一套房!当时莫言已经57岁了,可是拿了诺贝尔奖金啊,伟大的可以在人类历史上留一笔的作家,还在改善生活!
当时新闻报道都疯了,泱泱大国养不起一个作家?
沙漠舟(1969年-2011年8月25日),原名缪灯明,当代作家之精神楷模,出生于福建建阳。
沙漠舟的身世悲惨,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长篇自传《亲爱的苦难》和诗集《我的吉檀迦利》。2005年,出版《卓越者词典》,开展“理想与人生”全国巡回演讲,迄今已在大中小学演讲100余场,听众逾10万人次。2011年8月25日,因心力衰竭而逝世于福建建阳市立医院。生前穷到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称:
“稿费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作家只有30人。绝大多数作家收入比不上公司白领。作家沙漠舟去世之前最穷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
再划一下重点“全国年入百万的作家只有30人”,这是全国的情况!14亿人里的作家翘楚30人。
再给一组数据说明问题,中国百万富豪人数为7000万人,千万富豪有14万人,而亿万富豪也有15万人,与30人比较,作家会不会特别卑微?
剩下的大部分作家不如普通白领,人们却在要求一群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所谓“有名望的人”发声,麻烦各位好好看看书,别咸吃萝卜淡操心,比什么都强。看得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
如果要争论百年前为什么有那么多杰出的大作家,说完这事我的号就等于自杀了,不说可好?
你们可能都会觉得特别可笑,以我为例,写一篇文章能赚几十块打赏的钱,平均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可是要起早贪黑(这篇文章从早上6点写到了下午4点,已经十小时了)。写的不好还会被删文,或者号被莫名其妙封了,为了生计啊这是。“不沉默”,封了账号,你养我啊?
没有了阅读氛围,要作家何用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
世界范围来看年平均阅读量:俄罗斯人平均55本,德国人平均47本,日本人40本,法国人14本,韩国人11本……
不得不提,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4本书!
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0.3%,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得主中有29%是犹太人。并且他们在科学界、商业界以及文化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人均每年高达64本书的阅读想必是息息相关的!
大学借阅排行榜前三甲对比:
美国:塞缪尔的《文明的冲突》、柏拉图的《理想国》、尼克罗的《君主论》。
中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就这种读者的阅读氛围,还想让作家不沉默?能看出这六本书的区别是什么吗?
谁来定义作家该干什么,又不该干什么,该写什么,又不该写什么。
希望你也不再沉默,不说太多,每个月坚持最少看一本书,难吗?
只有回归正常的阅读生态,有坚定的读者,作家们才有生存空间,因为读者是作者的衣食父母,父母不养孩子,孩子哪有力气发声?
共渡难关,点 “在看”让更多人知道!

浅谈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个我一直看不懂的作家,曾经有一段疯狂阅读的时期,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灵魂。

生前他的作品并不出名,没有人关注,是金子总会发光,死后却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包括我喜欢的余华和村上春树。

这真是个用生命在写作的作家,读卡夫卡的小说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不要想着读懂这个作家,他就像梵高一样,是个真正的写作艺术家,风格极端另类的不像是地球人写出来的。


卡夫卡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变形记》,一个人被社会环境异化慢慢变成了甲虫,荒诞幽默,又让人陷入悲伤的沉思。

他的其他作品一部比一部难理解,虽然能认识他写的每一个字,但是你却看不懂他真正表达的意思,他的作品每个人看过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认知。被莫言马原等人推荐的八零后作家的《寻欢者不知所踪》就有卡夫卡的影子。

卡夫卡也是个风趣幽默的作家,他的幽默是卡夫卡式的幽默,只有真正欣赏的人才能看出来他作品中的“梗”。

他作品中的人物让人同情,不能融入身处的环境,孤独,彷徨,绝望。


曾经我曾暗搓搓的怀疑这个作家可能是个同性恋或者那方面不行或者有SM倾向,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弱势的个体,被马夫抢去女仆后又被病人家属剥光衣服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在流放地》中自己给自己上刑的军官,还有永远找不到《城堡》的K……

他的作品没有一句金句流传,他只是写着像伊索寓言迷宫般的隐喻,像丰富的矿山等待着后继者发掘。

曾经迷恋过一段时间卡夫卡的作品,他的写作就像一个镜子,我在其中看见了自己软弱无力和苍白,还有功利心。



卡夫卡又是离我们那么近的一个作家,他的孤独,悲伤,仿佛让我看到一个曾经的自己,一个人独自走着黑暗的夜路……

阅读《变形记》后续小说梗概,并思考卡夫卡为何要让格里高尔以甲壳虫的形象死?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经典作品,而其续篇小说则以《变形记后续》为名。故事继续描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成甲壳虫之后的遭遇和内心的挣扎。以下是《变形记后续》的梗概:格里高尔在被变成甲壳虫后,他的家人开始逐渐习惯了他的新身体。然而,社会对他的接纳却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被迫隐藏在家中的房间,无法外出工作或与外界交流。时间的推移,格里高尔渐渐变得孤独和绝望。与此同时,格里高尔的家人也面临着困境。他们努力寻找一种解决方法,希望能让格里高尔恢复原状。然而,医生们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格里高尔的父亲逐渐变得消沉,感到自责和无助。然而,在家人的努力下,格里高尔的姐妹发现了一个看似希望的线索。她找到了一位专门研究变形病的科学家,希望通过他的帮助解决格里高尔的困境。科学家对格里高尔的状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然而,最终的结果并不如预期。在实验过程中,格里高尔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不幸去世。尽管科学家尽力挽救他的生命,但甲壳虫形象的格里高尔终究无法逆转。卡夫卡为何要让格里高尔以甲壳虫的形象死呢?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一种解释是,卡夫卡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沦丧和孤立。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着他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异化和边缘化,他的死亡则展现了这种边缘化状态的终点。另一种解释是,卡夫卡通过甲壳虫形象的死亡,传达了对人性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格里高尔的变形使得他的身份、身体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彻底转变,而他的死亡代表了对于困境和绝望的无法逃避。总之,卡夫卡以甲壳虫的形象让格里高尔死去,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人性的困境。这一切都在《变形记后续》中得以体现。

《海边的卡夫卡》梗概梳理

《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一个15岁少年流浪的故事,将柔软未定型的灵魂如何追求自由成长的经历记录下来。

《海边的卡夫卡》分为奇数章和偶数章两个故事交替展开,平行推进。

奇数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岁的生日前独自离家出走前开始。他独自坐上了开往四国的巴士,出走的原因是为了寻找自己四岁时就已经抛弃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更是为了逃避他将弑父娶母的预言。卡夫卡四岁时母亲带着比自己年长的姐姐离家出走,不知何故,却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卡夫卡从来没有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当他在甲村图书馆的每一个房间里安顿下来时,仿佛是命运在冥冥之中引导,他产生了馆长佐伯是否就是当初离家出走的母亲的疑问。她每天都与少年时代的佐伯的幽灵在梦中邂逅,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和处于睡眠状态的佐伯发生了肉体关系。馆长佐伯女士是位50多岁意趣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最终在佐伯的劝说下,少年卡夫卡决定返回现实世界,开始新的生活。

偶数章以一位名叫中田的人为中心展开,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不仅丧失了记忆,而且失去了全部的读写能力,在东京,依靠救济勉强生活着,凭借能与猫交谈的能力,他操起了寻找走失猫的副业。中田在神志失控的情况下,与一位自称琼尼沃客的奇异人物不期而遇,在他面前,琼尼沃客用残酷的手段将猫进行连续杀戮,中田不得已将他刺死。中田醒来后决定离开东京西下,在旅途中与长途卡车司机新野相识,并结伴来到高松县,在高松县,中田突然产生了寻找入口之石的念头,新野在山德士上校的帮助下找到了石头,并且将其带回旅馆。在中田的命令下,新野用尽全力打开了这块入口之石。接着,在再次寻找中田脑中的某个地方的过程,他们到达了甲村图书馆,中田对佐伯说:“中田只有一半影子,和您同样。”他们都是分身一般的存在。佐伯将记载着自己人生的三册回忆录交给中田之后,静静地死去,同新野在河滩上将回忆录烧掉的中田也在沉睡中停止了呼吸。死后的中田嘴里钻出了一个滑溜溜的白色生物,新野拼尽全力杀死了他,并将入口之石关闭。完成了中田临终前的嘱托。

家住东京中野村的田村卡夫卡还是四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比自己年长的姐姐离家出走,田村卡夫卡无力左右父母的离异,也无法选择跟随母亲还是父亲。最终,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从此田村卡夫卡忍受着孤独,在父亲的冷酷与诅咒中成长。他离群索居,在学校,他是个好学生,但性格孤僻,没有任何朋友,他做事有计划,小心翼翼,也从来不惹是生非。而父亲却用希腊神话式的诅咒预感他的未来:“你最终将杀死父亲,并且玷污你的母亲和姐姐。”田村卡夫卡为了逃避这个可怕的诅咒成为了世界上最顽强的15岁少年,田村卡夫卡一个人乘坐长途大巴来到四国的高松县,告别了过去,去寻找自由与自我。田村卡夫卡在离家出走之后,在前往四国的旅途上认识了邻座一个比他年龄稍大的女孩樱花,离别之际樱花还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在那之后的某一个夜中田村卡夫卡梦到自己杀了他的父亲,之后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了花园小树林里,事实上,他的父亲就是在那一天死亡的,看着衣服上的血迹,不知所措。他首先是完全的惊吓,想到了父亲曾经对他的恶毒诅咒,战战兢兢之下,联系了曾经在车上留下电话号码的那个姐姐,即只有一面之缘的樱花来帮忙,并在樱花家里借宿一晚,晚上睡觉的时候,两个人共同睡在一张床上,但是却没有发生性关系,而在田村卡夫卡的梦里,他却与樱花发生了关系。田村卡夫卡怀疑自己。而后,田村卡夫卡在客房每夜都会见到一个少女幽灵,一个15岁的佐伯,并爱上了她,但白天看见现实的佐伯,他又发现少女佐伯潜伏在她的内心,田村卡夫卡搞不清自己究竟爱的是谁,佐伯与他交谈,她说,她15岁时相信有通向另一世界的入口,并试图寻找入口。后来,田村卡夫卡在佐伯睡眠状态下与她发生了性关系。

中田,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城市家庭,二战期间中田插班到三菱县的一所小学,在一次集体野游中,女教师因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中田施加暴力殴打,使他陷入了一种魂体脱离的昏迷状态,集体昏睡事件后,中田丧失了记忆,成为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智障的人,无法与人交流,但却能和猫对话,老人中田一生靠政府补贴孤独地生活着,天真纯朴如婴童的奇异老人中田靠一点可怜的养金过着极其简单的日子,连买电车票都不会,后来,他遇到了琼尼沃客,这个人以杀猫为业,还铮铮有词地说,我这么杀猫,不仅仅是为了取乐,我之所以杀猫,是为了收集猫的灵魂,用收集来的猫魂做一只特殊的笛子。其实,是田村卡夫卡的父亲化身虐杀猫的变态琼尼沃客,诱惑中田去他家看他肢解活猫,故意刺激中田,中田不堪忍受琼尼沃客对猫的残酷虐杀而将其杀死。琼尼沃客死的时间正好和田村卡夫卡梦中杀了自己父亲的时间吻合,杀人的时候,血喷到了中田的衣服和脸上,中田昏了过去,醒来后,却发现身上一滴血也没有,同时发现,自己失去了跟猫讲话沟通的能力。事故后,中田去自首,三言两语间警察断定中田精神有问题,就没有在意,把他打发走了。之后,中天打算离开事发地,但是他不会坐公交车,各种询问路人,遭遇不少白眼之后,才遇见几个善良的好人,帮他指路,给他搭车。最后,遇见了一个叫新野的货车司机,因为见到中田想起自己刚过世的爷爷,加上中田具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奇特的吸引力,给了中田需要的诸多帮助。中田的目的地也是四国,在去的途中,中田准确地预言了两次怪事:天上下活的沙丁鱼,下蚂蟥。为此,他感到有一份责任,必须找到一块入口石,一位外貌似肯德基创始人的山德士上校,自称姑且以人的形体出现,不是神,也不是佛,职责就是管理世界与世界的相互关系的老人找到新野,让他与一位哲学系女大学生发生性关系,作为寻找入口石的开始。最后老人给了新野一块入口石,新野将入口石交给了中田。

为了躲避警察,田村卡夫卡再次由大岛送到森林小屋,大岛告诫田村卡夫卡森林里极易迷路,切勿深入,二战期间,曾经有两个士兵演习时,在林中失踪。管理员大岛回到图书馆后,发现中田与新野也找到了这里,中田与佐伯见面,佐伯回忆起中田就是那幅画中的背景人物,并告诉他自己企图与男友活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中,因此,她打开了入口石,并为此受到了报应,20岁就终结了人生。她嘱托中田,将她记录20岁之后的人生的三册原稿烧掉,之后,佐伯平静地死去了。中田与新野遵嘱烧掉了原稿,不久,中田在一次沉睡中终止了呼吸并且中田死后,口中爬出了一个白色的怪物。田村卡夫卡在森林里沉思自己已经应验了父亲的诅咒,但恐怖和愤怒仍在折磨自己,自己将何去何从,他下定决心深入森林。遇到那两个失踪的士兵,他们声称留在这里没有打仗杀人,并把他领到了一个住所,这里与世隔绝,不会受任何伤害。此时,田村卡夫卡已经进入入口石的另一个世界,接着,他所爱的15岁的佐伯出现在他的住所,为他洗衣做饭,表示愿意随叫随到。但50岁的佐伯随后也到来了,劝说田村卡夫卡返回现实世界,即使那里无人爱他,佐伯承认她是他的母亲,为年幼时抛弃他表示道歉,田村卡夫卡原谅了她。新野在一头猫的指点下,用入口石砸死了从中田尸体里钻出的白色怪物,完成了中田生前的嘱托,关闭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田村卡夫卡因入口关闭得以离开虚幻的森林,回到甲村图书馆。

管理员大岛告诉他,佐伯已经死了,遗言是把那幅画赠给他,田村卡夫卡告别大岛之后,与樱花通过电话确立了姐弟关系,返回东京的家,决心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