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路撒冷王国,中世纪的3大骑士团,其中最有名的是如何被消灭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7 08:25:42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耶路撒冷在哪里?


对于耶路撒冷大家一定对这个城市感到很陌生,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充满着宗教色彩的城市吧。
耶路撒冷在哪个国家:以色列首都
耶路撒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耶路撒冷在历史上有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有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耶路撒冷是世界上重要的旅游中心。
耶路撒冷:一座宗教圣城
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体现出古老与现代的对立,它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不同的宗教。耶路撒冷旧城被一层城墙围绕,分为四个区:犹太区、基督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
耶路撒冷的魅力在于她的神秘和神圣的宗教色彩,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被三大宗教——犹太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认定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地城市。犹太教的圣殿哭墙便在此处,圣经曾多次述及此城是上帝祝福的城市;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清真寺——金顶清真寺所在地;对于基督教来说,这里是耶稣传福音、背十字架受钉以及复活的圣地。这里保存着完善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千万信徒来此朝拜敬仰。三大教的信徒都热爱圣城,为了争夺圣地,几千年来这里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直到今天,仍然有人说,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在战乱中,它先后18次被毁灭,成为废墟后,毁城者还要用犁再铲一遍,灭绝任何让人怀念的种子,但它又一次次奇迹般地重建,每一次复兴后依然汇聚着世上最狂热的爱和恨。
耶路撒冷的大体历史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纪菲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建国,由封建领主建立起来的法兰克式的封建国家。
1174年著名的耶路撒冷传奇国王,鲍德温四世即位,后于1185年因麻风病英年早逝,年仅24岁。
1187年9月2日,在萨拉丁的进攻下,耶路撒冷守军投降,萨拉丁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
二战后,犹太人大量从其他地区迁入,同时驱逐巴勒斯坦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成分。

耶路撒冷属于哪个国家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确切的说,耶路撒冷古代属于希伯来人(古代以色列人)的聚居区,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耶和华神殿。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即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他同样因为建筑巴比伦塔而闻名)掳掠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到巴比伦为奴,从此犹太人流浪世界各地。
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耶路撒冷的文化介绍:
虽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圣地而闻名世界,不过该市同样也拥有许多的文化艺术场所。以色列博物馆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每年吸引将近100万游客,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以色列国外。80000平方米博物馆包括几个艺术机构,主要收藏来自全于世界考古学、雕塑和传统艺术品。
以色列博物馆最著名的人文类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纪中叶在距离耶路撒冷不远处发现。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馆的“圣书之龛”中。这座博物馆在本地区儿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万名儿童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部。
以色列博物馆在耶路撒冷市内拥有3个附属的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博物馆(前巴勒斯坦考古学博物馆)、蒂肖博物馆和佩里艺术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馆开放于1938年,位于东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纪上半叶发现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馆位于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艺术家安娜·蒂肖的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耶路撒冷

在你看来哈丁战役中耶路撒冷王国为什么会战败呢?

当时耶路撒冷王国内忧外患,实力派权臣之间矛盾不断,耶路撒冷国王乔弗里听信谗言,没有采纳雷蒙德的建议,可以说如果整场战争由雷蒙德指挥,那么耶路撒冷王国不至于一战而亡。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对于当时的耶路撒冷王国来说,他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而且十字军也是在以一个比较分裂的状态,所以他注定会战败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部队与中央脱节, 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指挥,所以导致了对方有可乘之机,导致了失败。
主要是那个时候对于情况的判断不是那么准确,而且能力也不是特别强,所以他会失败。
哈丁战役发生在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死后。摄政王雷蒙德因为宫廷上的内讧辞职,回到了他妻子的领地太巴列。此时,十字军处于分裂状态。尽管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出于对鲍德温四世的尊重,已经注意到耶路撒冷的政治动荡,但他仍然遵守他们之间的五年停战协议,没有采取行动。
战前,双方的力量对比有很大差异。当时由萨拉丁统治的阿尤布王朝包括埃及、叙利亚、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可以说,它的领土辽阔,军队众多。诸将归心。仅萨拉丁的军队袭击太巴列市的士兵,袭击人数超过6万人,埃米尔的军队也正在源源不断的奉命赶来。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居伊-吕西尼,尽管他没有稳定的根基,但下令在几乎国内的城堡之中能征善战部队,并拼凑在一起的最大力量,拼凑出了当时耶路撒冷王国所能出动的最大兵力:一千两百名骑士、两千由各族武士组成的轻骑兵、近一万人的步兵。
耶路撒冷王国是拉丁民族建立的殖民地封建王国。当地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耶路撒冷王国的人民分为四级。最低一级是阿拉伯农民和手工业者,第三级是犹太商人和手工业者,第二级是信奉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派的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最高一级是拉丁朝圣者和贵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差别待遇,各种各样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以及持续不断的疾病困扰着十字军之主。这些微妙的威胁阻碍了圣地的稳定和发展。
在哈丁战役中,基督教军队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路上,它不得不穿过一片贫瘠的高原。此外,天气很热,但基督教军队没有携带足够的水。在热水和水短缺的情况下,士兵们穿着重装甲行进。战斗还没有开始,结果已经确定。这些精疲力竭的士兵根本没有战斗能力,最后不得不被屠杀。

耶路撒冷现在属于哪个国家?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拓展资料:控制权转移
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该市期间,耶路撒冷变成了一个基督教中心,建造了圣墓教堂。当时,虽然仍然禁止犹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们已经开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来到西墙前哭泣。在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统治下,这座城市在基督教势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时在宗教方面相对宽容,从5世纪开始,犹太人重新被允许住在耶路撒冷。
638年,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就是耶路撒冷。虽然《古兰经》中从未提到过耶路撒冷,但伊斯兰传统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兰经》的。于是,在691年,阿拉伯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在登霄石,即圣殿山圣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圆顶清真寺(萨赫拉清真寺)。
传说在这个地方亚伯拉罕准备以他的儿子作奉献祭,犹太人认为他奉献的是小儿子以撒(Isaak,又译易司哈格),穆斯林认为他奉献的是大儿子伊希梅尔(Isimael,又译以实玛利或依市玛耳)。三个世纪后他们又在这里建造了阿克萨清真寺。
在穆斯林统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较宽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犹太人在缴纳人头税后,可以获得自治权。但11世纪初,埃及的哈里发下令摧毁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包围了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十字军进城后,屠杀了城内大多数穆斯林和犹太人。此后到1291年,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穆斯林不准入城。
1173年,一个来到耶路撒冷的人写说,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满了东正教教徒、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格鲁吉亚人,只有200名犹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萨拉丁又重新占领了耶路撒冷 。
1219年,大马士革的苏丹下令将城墙销毁,1228年-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组织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与埃及签定条约,得到耶路撒冷。
1239年,他开始重建城墙,但不久它们又被拆毁。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又重建城墙。1244年,被蒙古亡国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领耶路撒冷,教皇英诺森四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但无法夺回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驱逐,1260年,埃及奴隶骑兵马木鲁克夺取该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围的村庄避难。
1482年,一个来此访问的多明我会教士说耶路撒冷是一个“几个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恶的集合”。作为罪恶他列举了撒拉逊人、希腊人、叙利亚人、东正教徒、景教徒、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玛洛尼教徒、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犹太人。只有罗马天主教徒“在他们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来,来将所有的国家纳入罗马教会的统治下。”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耶路撒冷,他们控制该市,直到20世纪。这时,耶路撒冷重新开始繁荣,城墙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内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奥斯曼帝国后来的无能统治机构使耶路撒冷的经济陷入了缓慢的衰退。
到19世纪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个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个部分: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亚美尼亚人,穆斯林主要住在圣殿山附近(东北),基督徒主要住在圣墓教堂附近(西北),犹太人主要住在哭墙上方的山坡上(东南),亚美尼亚人主要住在西南。
虽然这个分化并不绝对,但后来它是英国管理时期(1917年至1948年)将城市分为四个区的基础。各大宗教内部又包括了许多教派,比如圣墓教堂同时归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教会、埃及教会和埃塞俄比亚教会使用,各教派之间互相冲突,以至于圣坛的钥匙要交给一个“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19世纪,耶路撒冷发生了一些对这座城市产生了长期影响的变化,它们的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对耶路撒冷争执的根本。首先是从沙皇俄国、东欧和中东,不断有犹太人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这里,这改变了城市内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极端正统派的犹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们回到这里,准备死后安葬在橄榄山上;
另一些是年轻的学生,他们随同家庭到这里来,等待救世主的来临。与此同时,趁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欧洲殖民国家开始将它们的影响伸向耶路撒冷。这也是一个基督教复苏的时期,许多基督教派派传教士来到耶路撒冷来转化穆斯林和犹太人,他们相信这可以加速耶稣再次降临人间。
最后,欧洲殖民主义与宗教热诚也引起了考古学家对《圣经》中所描述的地区,尤其是对耶路撒冷发生兴趣。一些考古队做了一些很引人瞩目的发现,这就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耶路撒冷的兴趣。
到18世纪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经拥挤不堪。居民开始在城墙外建新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城门外建造了一幢大楼。首先开始在城外建造的当地居民是犹太人。其他人模仿他们的榜样开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区。最后,这些居民区不断扩大,连接到一起,成为新城。
当1917年12月11日英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新城已经形成一片错综复杂的居民区群,每个居民区有一个不同的种族构成。在英国统治下,这个发展继续下去,最后,老城区演变为一个贫穷的老居民区。英国人规定耶路撒冷的建筑外表必须是沙岩做成的,来保护城市原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7年,英军中东总司令艾伦比(Edmund Allenby)将军向土耳其发动总攻,取得耶路撒冷战役的胜利,占领了该市。国际联盟在1922年批准贝尔福宣言,委托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并帮助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托管时期该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园郊区并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如希伯来大学创建于1925年。
巴以纷争
犹太移民增加,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也逐渐升级。
1939年二战前夕,英国公布《巴勒斯坦白皮书》停止犹太人的移民,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高度自治。战后,德国集中营解放的几十万犹太囚徒偷渡到巴勒斯坦,压力增加,英国未妥善处理巴以矛盾,且拒绝接受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该举动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并促使犹太人针对英国暴力活动迅速升级。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巴勒斯坦问题交联合国处理。在进行调查以后,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辩论巴勒斯坦问题,以33票对13票通过分立建国方案,对于耶路撒冷,则计划成立一个联合国管理下的特别国际政权,不属于犹太人国家也不属于阿拉伯人国家的一部分。不过,这个计划未实现。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联合国管辖,归属待定。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耶路撒冷西被新成立以色列国占领,东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外约旦(今约旦)占领。除英国、巴勒斯坦,其他国家都没有承认约旦对耶路撒冷东部和西岸的占领。
1949年,以色列和约旦签订停战协定,划定的停火线穿过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后直到1967年,东西耶路撒冷分别属于约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
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东部,立刻开始将整个城市规入以色列的控制。占领6.4平方千米的原约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千米的西岸并将这块地方改名为“东耶路撒冷”。被占领地区的居民假如自动放弃他们的约旦国籍的话可以获得以色列国籍,多数人没有接受。
1967年和1973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的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占领土,但以色列置若罔闻。
1980年以色列国会制定《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确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未得到国家承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成为未来巴勒斯坦国不可分割的首都,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谴责。
1984年,伊斯兰会议耶路撒冷委员会特别会议决定5月18日为耶路撒冷日,以抗议以色列的占领。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承认。
1988年,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包括中国近100个国家承认。在耶路撒冷的一幅阿拉法特画像前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写道:“耶路撒冷,不得到你,我的梦想将不会完整!”。
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根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93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达成的原则宣言,双方将在和谈的最后阶段,即1996年5月以后对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举行谈判。在此之前,双方均不得采取改变人口结构等措施以改变圣城现状。然而以色列自1980年5月单方面宣布耶城为其永久首都以来,多次征用圣城土地,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企图通过征地计划在解决耶路撒冷问题之前造成耶路撒冷犹太化的既成事实。
1995年4月28日,以色列政府决定征用53公顷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这是15年以来在耶路撒冷东区规模最大的征地活动。此举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
以色列领导人还多次宣称耶路撒冷做为其首都的地位不可改变。1995年1月30日,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称“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以色列建国前从未有过一个巴勒斯坦国。”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统一的、唯一的和永久的首都”,针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巴勒斯坦方面也重申巴勒斯坦人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
2017年12月6日,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公开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争议与不满,导致巴以地区冲突程度上升。
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耶路撒冷属于以色列。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拓展资料:
耶路撒冷(阿拉伯语:????? ?????? 、英语:Jerusalem、希伯来语:??????? 、拉丁语: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资源来源:百度百科-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由于巴以双方都想要,所以根据当初联合国的决议,由联合国管理。
可实际上是由以色列控制的。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
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确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由于巴以双方都想要,所以根据当初联合国的决议,由联合国管理。可实际上是由以色列控制的。
拓展资料
耶路撒冷(阿拉伯语:????? ?????? 、英语:Jerusalem、希伯来语:??????? 、拉丁语: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成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
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均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最特别的地方是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它于198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老城分为4个区:
基督区(Christian Quarter):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位于老城西北部。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
犹太区(Jewish Quarter):位于老城南部,著名的哭墙就位于这个区,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位于老城东部,包含著名的圆石清真寺(相传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
亚美尼亚区(Armenian Quarter):位于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个区。
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包括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耶路撒冷名称的准确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l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l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
撒冷这个地名出现在《创世纪》14章,是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他为来到这里的亚伯拉罕祝福。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为和平,因而耶路撒冷有“和平之城”之称。
在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的名称是??????或??? ???????。????意为圣地,在词前加冠词???成为??????,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同样的,????意为房屋、住宅,???????意为神圣的(人)、圣洁的(人),两词合起来组成??? ??????则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圣人之家即圣地。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语叫“古茨”意为“圣城”。最著名的是1公里见方的老城,其城墙高12米,有8座城门,其中包括基督、阿拉伯、犹太、亚美尼亚4个区。老城东南0.14平方公里的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耶路撒冷
在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派几辆坦克就可以随意进出,拦不住的!
耶路撒冷(阿拉伯语:????? ?????? 、英语:Jerusalem、希伯来语:??????? 、拉丁语: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简介: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扩展资料:
政治:
耶路撒冷市议会有31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其中包括一名市长(现任市长尤里·鲁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长。市议会的其余成员是不领薪水的志愿者(pro bono publiko)。议员们大部分辩论和协商在私下进行,但耶路撒冷市议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公开会议。在内,宗教政党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权力中心,占据席位的大多数。
2018年5月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成员艾哈迈德·马吉达拉尼说,巴领导层决定重新启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东耶路撒冷市政府。
经济:
历史上,耶路撒冷由于远离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经济几乎完全依靠宗教朝圣,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数游客都会参观西墙和耶路撒冷老城。不过,自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远远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圣地。
许多统计数据均表明耶路撒冷经济的增长。但是,以巴勒斯坦人为主的东耶路撒冷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耶路撒冷。不过,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业人口的比率(76.1%)则高于犹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业率(8.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
工作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于特拉维夫(58.0%)和海法(52.4%)。耶路撒冷的贫困人口猛增,从2001年到2007年,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为5940新舍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维夫工人低1350舍客勒。
为了保护该市独特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不准许发展重工业;而且耶路撒冷只有大约2.2% 的土地用于工业和基础设施。相比之下,特拉维夫用于工业和基础设施土地的比重达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
虽然特拉维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设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术企业数量正在增加。各种类型的大公司进驻北耶路撒冷的哈·获兹威姆(Har Hotzvim)地区,包括Intel、梯瓦制药(Teva 制药)和ECI电信。工业园区完成后将包括超过100个企业、一个消防站、一所学校,占地53公顷。
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经济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仅为该地区提供大量工作职位,而且对有潜力的公司提供津贴和奖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耶路撒冷

哈丁战役中耶路撒冷王国为何会战败?

公元1180年,麻风王鲍德温四世的姐姐西比拉嫁给吕济尼昂的君伊,王国分为两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哈丁战役的惨败。拉丁王国内部各种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复杂性以及鲍德温四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和他儿子在位的整个时间内经常发生权势斗争。长时期的贵族统治和以科特尼的阿格尼丝(鲍德温四世和西比拉女王的母后)及其亲戚和其他宫廷大臣为首的阴谋集团的胡作非为从精神上摧毁了这个王国,这一点是导致王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命运最后还是在哈丁角决定的。
雷蒙德从太巴列来向居伊和西比拉称臣,掩盖了已经大大伤害了王国的内部纷争。然而,掩盖纷争的只是一张一捅即破的薄纸。人们不能不对哈丁之战前夜的居伊抱一点同情。他戴着王冠,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像在大风天中站在塔尖上一样。在萨富里雅他被争吵不休的贵族们闹得焦头烂额。他自己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整个军队、整个国家的命运就系在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身上。
7月初,耶路撒冷王国的大军驻扎在萨富里雅喷泉,此地位于没有城墙的萨富里雅镇以南1英里处,周围是肥沃的耕地,溪水充足,夏天也不缺水。如前所述,萨富里雅和太巴列相距15英里,其间地面崎岖不平,由于无水而干裂荒芜,一支2万人的大军肯定不适于呆在那里。
前面已经讲过居伊决定向萨富里雅进军之前发生的事情:萨拉丁进攻太巴列(很可能是为了诱使法兰克人离开营地);埃施瓦伯爵夫人请求宗主前去援救;她丈夫力主留在萨富里雅而不去救援(这是个正确军事主张);居伊先是同意雷蒙德的意见,后在雷纳尔德和杰勒德的极力劝说下又改变了主意。当然,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
关于雷蒙德在萨富里雅会议(也可能是在此前的阿卡会议)上讲了些什么,当代或近代的各种叙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在多大程度上没有用事后的眼光添枝加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关于雷蒙德在会上反对过进军迎敌的说法几乎肯定是真实的。他首先提醒会议:尽管遇到危险的毕竟是他的妻子和他的领地,但他相信,埃施瓦不会受到伤害,而且以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复太巴列。他指出:在沿途没有水而且沿途还要受到敌人袭扰的情况下进军15英里,真是愚蠢透顶,这样做正好给撒拉丁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使他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地点与一支又渴又乏的军队交战。据说他最后还提醒会议注意:拉丁的军事战略一贯是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交战,因为穆斯林只要一时打不赢就会灰心丧气。因此,他主张就地防守[ 注:有些记载称:他甚至建议撤到沿海以确保避免交战。不过这一点看来不大可能。] ;他断定,撒拉丁或者会来进攻,或者无可奈何地解散部队。
雷蒙德的话句句在理,看来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可不知为什么,与雷蒙德一样久经沙场的雷纳尔德和杰勒德后来竟向国王居伊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也许他们不会仅仅出于对雷蒙德的仇恨就置自己的生死和全军的安危于不顾吧!或者他们果真相信雷蒙德是个叛徒,妄图把部队引入敌人的圈套?看来这也极不可能(尽管他们无疑希望国王对此信以为真)。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确实认为,基督徒可以打赢,至少可以在交战之前找到水。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认真考虑过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十字军若是在天亮之前出发,在凉爽的清晨走上三四个小时,午后不久即可与敌交火,那时还不至于太渴。他们未能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拔营太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阿拉伯轻骑兵的袭扰。在这个问题上,居伊的战术可能有失误之处。因为他本应用足够的步兵以致命的弓箭压制住那些打了就跑的土耳其人,不让他们靠近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后卫,就象1183年他统率部队时所做的那样。据说箭矢并不缺乏,可能是用牲口驮着的。杰勒德是当时在场的最懂行的军人,看来很可能是他明确表示:雷蒙德的主张是错误的;前突尽管有风险,但却是值得的。他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居伊最终作出进军的决定则更多是出于个人考虑。为了消灭撒拉丁和他的军队,他已经把整个王国的骑兵集合起来。拒绝交战(尤其是不顾圣殿骑士团大头领的反对而拒绝交战)可能会严重动摇本已十分不稳的王位。当时他一定回想起了1183年,那年(那时他还是摄政王)他在萨富里雅集结了差不多同样规模的一支军队,并把它带到戈里亚特潭。在那里,他占据了有利地形,与撒拉丁对峙。尽管几乎所有的骑士都敦促他出战,可是5天之内他除了散布失败和怀疑情绪之外,什么也没有做,直至穆斯林部队散去。鲍德温认为这是卑鄙怯懦的行径,十分恼怒,并罢免了他的摄政王职务。
还应该考虑到埃施瓦伯爵夫人的呼吁。雷蒙德断言她不会受到伤害,这样说可能是不对的。不管怎样,封臣受难时国王前去救援,这已是公认的职责。当然,也并非总能兑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王上一次履行此种责任是应作恶多端的雷纳尔德的请求,而正是他几年之后撕毁和约,借口是:他管辖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最后一个因素是居伊和雷蒙德之间的私人关系。起初居伊成为国王时,雷蒙德威胁要进行武装干涉,拒绝参加加冕典礼。如今,在居伊登上王位后的第一次战斗中,雷蒙德会不会有意把居伊引向毁灭呢?这似乎有些捕风捉影,但雷纳尔德和杰勒德是心狠手辣、搬弄是非的能手,无需他们多说,居伊就可能信以为真。
事后看来,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当1187年7月3日(星期五)吕济尼昂的居伊下令进军时,他就已经输掉了十字军参加的历次战斗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他违背传统,尤其是在没有预备队作后盾的情况下,拿部队作不必要的冒险。为此,他一直为人们所谴责;但过分责备他也不公道,因为他当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他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另外,依笔者之见,他自信能取胜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条件是他要合理地使用部队,而实际上他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
进军的决定显然是这场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部队投入行动后,还有另一个有待作出的关键性决定。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又很难说清楚,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有关阿拉伯军队的部署情况的各种说法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作出各种推测自然容易,但真要提出结论性的观点却必需有足够的事实作根据。
如果综合一下当代或近代传说中的一致点,我们似乎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在那个时期,从萨富里雅有两条路通往太巴列:一条向东南方向,经萨卜特村通向加利利湖南端,然后沿湖畔向北;另一条在马里斯卡尔西亚村和卢比亚村之间向北,穿过哈丁到哈马姆干河,这条河在太巴列以北流入加利利湖。这两条路距太巴列都是20英里左右。可能还有第三条路:从萨卜特村岔出去的更直接的路。
关于萨拉丁部队的确切位置,编年史家没有说得很清楚。毫无疑问,他控制着哈丁角地区和太巴列山脉的北部;但在战斗前一天他在萨卜特村(在其集结地以南4英里处)还有部队吗?可能他在那里留下了一个支队,还派了另一支队去守卫加利利湖南端的森纳布拉桥,但可能两个地方人数都不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据说居伊中打算走南线的。
居伊的主力部队午后到达马里斯卡尔西亚和卢比亚两村之间的地带时,已经感到厌战,后卫部队更是如此。雷蒙德率领的先头部队看来没有受到敌军大的袭扰。他几次派人送信给后面催促国王继续前行,因为那个地区的泉水已经干涸,他十分清楚部队急需用水。基于某种原因,他建议居伊折向北行。这意味着居伊需要通过哈丁杀出一条路,以便寻找水源。可能雷蒙德在萨卜特村已与敌人交过火,认为那条路线难以通过。从我们掌握的少量资料来看,似乎通过北路成功的可能性最小。如果我们相信雷蒙德手下的一些骑士把行军路线出卖给撒拉丁的说法(不过,这很可能是后来某些人为了进一步指责雷蒙德的所谓背叛行为而杜撰出来的),那么雷蒙德选择北路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路线的选择很快便成为第二位的问题了。不幸的居伊发现自己不得不再次为激烈对立的两派作仲裁人。这两派都各执己意,互不相让。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坚决主张当天不再前进而就地宿营,他说自己的部队在反敌人骚扰的战斗中一直首当其冲,不宜再与敌人交战;而雷蒙德则同样斩钉截铁地表示,如果再过15个小时部队仍喝不上水,谁也不要指望打赢这一仗。居伊再次拒绝了雷蒙德的主张,下令部队就地宿营过夜。
事态的发展再次证明雷蒙德的主张是正确的;历史学家大都谴责居伊作出这一致命的错误决定。实际上,他可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因为如果他下令继续向哈丁前进,向来自行其事的军事骑士团是否会听命于他又是个大问题。象以往一样,步兵是战斗的关键因素。第二天,他们干渴难忍,束手无策。几个小时之前他们是不是就渴成这个样子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说实在的,人们也无从知道雷蒙德究竟为什么建议走这条最难走的路线。如果穿过萨卜特继续前行,是有可能到达加利利湖而避免这场灾难的。
居伊决定拿他的王国冒战争的危险,这是个勇敢的决定,或许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愚蠢的决定。如果他是个能力更强、运气更好的将军,胜利很可能是十拿九稳的,阿拉伯人对此十分清楚。战争的胜败往往就差在毫厘之间。有些胜利名垂青史,有些胜利被人遗忘;但后人却很少宽恕失败。不管怎样,在大难临头之际,国王表现得还算坚强。

《天国王朝》讲述的是什么历史?

《天国王朝》的历史背景是:十二世纪的法国,青年铁匠巴里安在素未谋面的父亲引导下,因缘际会加入十字军的队伍,前进耶路撒冷。
《天国王朝》是一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奥兰多·布鲁姆、伊娃·格林、爱德华·诺顿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片讲述了12世纪耶路撒冷王国陷入危机,一个铁匠伊贝林的贝里昂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
《天国王朝》创作背景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一直想拍一部关于中世纪和骑士的电影,尤其是十字军故事,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期望,这样的角色深深吸引着他。
斯科特心里勾勒的原型人物是个凡人,却卷入了大时代,一个人物历经了辛酸痛苦和悲剧,成为真正的英雄,他能够承受一切,拒绝被洪流冲散或带走。斯科特电影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这样的处境。
天国王朝,他描述的是西方的一个历史,主要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历史,关于麦家地区,那些地方的历史
《天国王朝》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D3vh7fGytvRBTj5ke-wnA
?pwd=1234 提取码:1234
该片讲述了12世纪耶路撒冷王国陷入危机,一个铁匠伊贝林的贝里昂保卫耶路撒冷城并对抗想从基督徒手上重新夺回耶路撒冷的伊斯兰领袖萨拉丁的故事。在历史中,杰拉德在王国的军事、政治上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影片中却没有出现过杰拉德的身影,耶路撒冷最后的命运都是贝里安一个人在挽救。
《天国王朝》的人物历史背景:
鲁西永的居伊与沙蒂永的雷纳德:
历史上的这两个人,他们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也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极端,首先他们是十字军军事贵族,杀的人肯定是不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热衷于去做无意义的杀戮。
电影里面Guy和Ray成了嗜杀成性的刽子手,为了满足自己的杀人欲望,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掀起血雨腥风。事实上当他们已经到了十字军王国的高层,不是想干嘛干嘛,一切都要考虑到今后的长期安排。

耶路撒冷是在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地区?

在巴勒斯坦地区
都不是,它在中东!是犹太人就是现在的以色列
以色列
  楼主你好!
  耶路撒冷在中东,现在在以色列境内,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同时认为是首都。
  确切的说,耶路撒冷古代属于希伯来人(古代以色列人)的聚居区,大卫王和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耶和华神殿。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即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他同样因为建筑巴比伦塔而闻名)掳掠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到巴比伦为奴,从此犹太人流浪世界各地。
  所以说耶路撒冷肯定和古埃及没什么关系,是属于巴比伦王国的,但不是古巴比伦,而是新巴比伦王国,所以你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
  以下是百度百科上的东西,都能倡导,自己再看看吧:
  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和平之城”。巴勒斯坦首都,20世纪30年代以色列复辟,1950年定都耶路撒冷(多数国家和联合国都未承认),因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布为首都的城市。耶路撒冷是世界闻名的古城,人口80.1万(2011),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相传公元前十世纪,以色列的大卫王曾在此筑城建都。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手打,个人答案,来自自己的已采纳回答。
  有问题望追问!没有问题满意望及时采纳!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中世纪的3大骑士团,其中最有名的是如何被消灭的?

古代的欧洲盛产马匹,而且欧洲马明显要比亚洲马强壮,比如英国的夏尔马,高度可以达到2.6米,体重差不多有一吨,可以拉动5吨重的货物;除了英国马以外,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国,也都有非常优秀的马匹,这是古代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加上欧洲的平原地貌,所以古代的欧洲,骑士是最主要的战斗力,尤其是后来铁器锻造工艺达到标准后,重装骑兵大量出现;重装骑兵的强大就不用多说了吧,在古代欧洲战场上,那就是堪称“坦克”一级的存在,几乎没有匹敌的存在。
而骑士一般都是以团为单位,所以又被为骑士团;在欧洲骑士团历史中,最有名的还是莫过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三大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以及圣殿骑士团;这三大骑士团,当时就是教廷麾下的三把锋利的刀,沾满鲜血。
他们都是疯狂的教徒,所以当教廷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化身为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他们不畏惧死亡,他们把牺牲当成荣耀,但他们把投降当成最极端的可耻。三大骑士团的存在让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损失惨重。虽然阿拉伯帝国也有极为强悍的骑兵,而且也有宗教加持,但却仍然难以抵挡这三大骑士团的冲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和意义了;起初,是因为伊斯兰教的疯狂扩张,不仅占领了天主教的圣城——耶路撒冷,更是一度打到了欧洲法国的心脏部位。这让欧洲的幕后统治者——天主教感到耻辱,当时的天主教,权力甚至在各国国王之上。
天主教教皇就是中世纪欧洲的实际统治者,在整合了各国的全部力量之后,位于罗马的教皇,发动了东征;这表面上看是欧洲和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但背后也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宗教的对抗,往往才是最残忍的。
当时具体死了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据不完整资料显示,十字军东征总计打了接近200年,先后发生了九次大型战役,双方总参战人数达到两百万以上,其中无辜死亡的平民就无法统计了;但是双方,每攻下一座城市,都是一场堪称浩劫般的屠戮。鲜血,染红了整个地中海沿岸的土地。
医院骑士团又被称之为又被称为马耳他骑士团或善堂骑士团。所以医院骑士团在战后曾成立“马耳他骑士国”,骑士团在马耳他岛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世纪,后被拿破仑所打败,岛上骑士团的教堂和修道院被法军洗劫一空。骑士团从此分裂,一部分逃到了俄罗斯,但更多的是去了法国。
1834年骑士团在罗马重建总部,终于再次稳定下来。骑士团的军事使命已经完结,此后主要从事慈善事业。如今,马耳他骑士团仍然是联合国的观察员组织,它的总部设在罗马,享有外交权力,但是马耳他(医院)大厦主权依旧属于意大利,而不是马耳他骑士团。
再来看看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的成员基本为德意志贵族组成,所以条顿骑士团的纪律严明,且成员极端自律,说其为机器也毫不为过。条顿骑士团是三大骑士团中建立时间最晚的一个,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
条顿骑士团出现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率领德意志军队率先开赴小亚细亚,可惜红胡子半道崩殂,他的儿子施瓦本公爵继承遗志继续东征。条顿骑士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条顿骑士团究竟有多强大呢?他们通过五十多年的流血屠杀,甚至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独立政权—骑士团国,其活动范围和一度占据整个东北欧,但是随着外部强大压力及内部矛盾,条顿骑士团逐渐没落,直至1809年,拿破仑侵入德意志后,宣布禁止条顿骑士团,骑士团仅在奥地利有容身之处。
直到1834年,条顿骑士团才得以再次公开活动,此时他们的产业大部已经世俗化。1929年,条顿骑士团改组为一个纯宗教的骑士团,其名称也由条顿骑士团变成德意志骑士团。如今德意志骑士团一共有大约1000名成员,他们主要从事慈善事业,包括照料病人和老人。分为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文尼亚五区进行管理,其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最后要说的这个圣殿骑士团,想必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至少喜欢玩游戏的人和喜欢看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圣殿骑士团,没错,圣殿骑士团才是当时的教廷真正最直属的核心力量;不过圣殿骑士团的成员却大多是法兰西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公元1119年,雨果·德·帕英和格弗雷·德·圣欧莫以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作为根据地成立一个修士会,以保卫朝圣者的安全,并攻击异教徒。该寺建于昔日所罗门圣殿的废墟之上,修士会因此得名,成员起初九人。1129年,圣殿骑士团得到罗马教廷正式支持,拥有诸多特权,遂迅速增长其规模、势力和财富,甚至发展出最早的银行业。
圣殿骑士团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被认为是十字军时代东方真正的主人,耶路撒冷王国要对抗阿拉伯人主要就靠他们的力量。但同时,他们的财富之巨大只能用富可敌国来形容。12世纪末期,圣殿骑士团在基督世界拥有9000座庄园或领地。有一段时间骑士团甚至拥有整个塞浦路斯岛。它在欧洲的年收入粗略估计有600万英镑。
这些庄园以及其它财产使圣殿骑士团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为其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的富有使他们能够维持一支强大的职业军队,即便在战场上损失巨大,他们也能迅速恢复,但这财富最终也使他们走向毁灭。13世纪末,西欧封建主在东方所建的殖民地全部被消灭殆尽之后,圣殿骑士团被迫离开巴勒斯坦,转入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活动。
而当时统治法国的腓力四世,正陷于财政极其困难的窘境之中。觊觎骑士团的财产,他暗中与受他保护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合谋,指控圣殿骑士团为异端, 于1307年发出了逮捕法国境内全体圣殿骑士的密令。结果,大批圣殿骑士在侦讯过程中被折磨死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瓦解。公元1312年,身处亚维农教廷的教宗克雷芒五世被腓力四世施压,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
当初以强大的战力和巨额财富闻名于世的圣殿骑士团,就以这样悲惨的结局而告终,当真是凄惨;如今的圣殿骑士团相比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了,仅存在于游戏和小说中。

十字军有哪些厉害的大将?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布永的戈弗雷、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二世、 曼努埃尔·伯托米特斯、布洛涅的鲍德温等等。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主帅狮心王理查 阿尔苏夫之战中,他负责指挥步兵与补给车队 特鲁瓦公爵亨利三世 不是太完全,先凑合着看吧。
布洛涅的鲍德温、布永的戈弗雷、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坦克雷德、图卢兹的雷蒙德、狮心王理查、路易七世、康拉德三世、出师未捷洗个澡的红胡子巴巴罗萨等等。
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名义发动的战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十字军大将:
1. 坦克雷德:士麦那的征服者,在意大利的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希腊人国王狄奥多图斯三世。
2. 鲍德温:十字军国家安条克公国的创立者,十字军东征期间安条克-埃德萨伯爵。
3. 戈弗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之一,耶路撒冷王国第一任国王。
4. 康拉德:德意志王国的国王。
5. 亨利:英格兰国王。
6. 菲利普:法国国王。
7. 萨拉丁:伊斯兰教阿尤布王朝的苏丹。
8. 鲍德温:安条克大公,安条克之围期间战死。
9. 布尔通:十字军东征期间一个有影响的法国骑士。
10. 库曼: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一世。
11. 居伊·威廉:安条克公国科尼亚的领主。
12. 勒布朗·夏特维尔:安条克公国提尔的领主。
13. 纳瓦尔国王:统治安达卢斯和格拉纳达的阿布·哈桑。
14. 皇帝红胡子:巴巴罗萨,侵略小亚细亚时被淹死。
15. 英国皇储狮心理查: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6. 瓦尔德侯爵威廉·马奎斯·德·瓦洛瓦:马耳他骑士团的骑士。
17. 国王塞浦路斯乔治二世:尼科西亚的领主,后成为塞浦路斯岛的国王。
18. 萨里伯爵理查德: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参加者。
19. 图卢兹伯爵圣殿骑士团团长阿尔菲:被教皇开除教籍的人,汪达尔人背教者。
20. 克桑道西莫斯:医院骑士团团长,后被选为马耳他岛总督。
21. 坦克雷德·德·瓦洛瓦:西西里晚祷事件中率领法国军队参战的法国贵族。
22. 黑太子的父亲亨利三世:英国爱德华一世的儿子,被称为“无效率的亨利”。
23. 国王拜占庭康斯坦丁十一世:君士坦丁堡的皇帝。
24. 国王突尼斯的居伊:安茹帝国的第一任国王。
25. 王后玛丽·德·普罗旺斯:安茹帝国的王后,和法国十字军一起打败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军队。
26. 国王匈牙利阿尔帕德三世:参加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是最后一次。
27. 国王波兰的梅什科二世:波兰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的马刺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基督教国王,他在963年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那里获得了波美拉尼亚和鲁恩伯格(卢布林)的宗主权。
28. 国王波西米亚的奥托卡二世:参加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29. 国王基辅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信奉东正教,因此他与罗马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关系不大可能亲和,是历史上最后一个能统一整个东斯拉夫的人。

安条克公国和耶路撒冷王国是从属关系吗?

安条克公国在名义上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但实际上各自独立
安条克公国在名义上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但实际上各自独立。
公元1096年,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启程,先后占领了爱德萨、安条克、耶路撒冷。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南部建立起了4个十字军国家,它们分别是:爱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特里波公国。伯国和公国在名义上附属于耶路撒冷王国,但实际上各自独立。为了加强统治,十字军还在占领区建立了一批“僧侣骑士团”,一种特殊的宗教性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直属教皇,负责保卫占领区和镇压反抗活动。
1187 年,萨拉丁灭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还一直存在,一直到1268年,才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