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防己黄芪汤熬多久
- 2、防己黄芪汤的配方
- 3、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与作用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 4、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与作用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 5、防己黄芪汤怎么做
- 6、防己黄芪汤的君药是( )。
- 7、防己黄芪汤治疗膝关节炎
- 8、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
- 9、防己黄芪汤中防己、黄芪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 10、防己黄芪汤的方义
防己黄芪汤熬多久
防己黄芪汤是中医方剂,具体配方为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甘草(炙)半两、白术三分。
在制作步骤方面,防己黄芪汤的熬制需要以下步骤:
1. 将以上四味药物研成粗末,每取五钱,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同置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开,小火炖煮约30分钟即可。
2. 将煮好的汤液去渣,取汁约15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75毫升。
在食材清单方面,防己黄芪汤需要的中药材有防己、黄芪、炙甘草和白术。
需要注意的是,在熬制防己黄芪汤时,需要按照以上配方进行配比,同时也要注意火候和熬制时间,以免影响药效。
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大约20分钟左右即可。防己黄芪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用量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6g,白术9g。
防己黄芪汤的配方
防己黄芪汤的配方需要用到防己、黄芪、甘草、白术这4种原料。
1、防己
该中药属多年生落叶藤本,熬汤需要放12g。以植物的根入药。块根通常圆柱状,肉质,深入地下,长3~15cm,直径1~5cm;外皮淡棕色或棕褐色;具横纹。
2、黄芪
该中药属豆科黄芪属植物,熬防己黄芪汤时需要放15g。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
3、甘草
豆科甘草属植物,熬防己黄芪汤时需要放6g炒好的甘草。该中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味甜;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呈椭圆形卵状,边缘或全缘微呈波状。
4、白术
多年生草本植物,熬防己黄芪汤时需要放9g。该中药地下根较为粗大,略呈拳状,外表灰黄色;茎直立,无毛,中下部茎生有叶片,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
防己黄芪汤的出处介绍: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成书不久即散乱于世。至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宫藏书匮中发现蠹简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书分上、中、下3卷,实为《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与作用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1 益气祛风 防己黄芪汤是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方剂,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这类人群适量饮用防己黄芪汤,具有很好的益气祛风作用,方剂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
2 健脾利水 防己黄芪汤中方剂和黄芪都具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其次黄芪性温,归脾、肺经,对于人体脾胃具有一定好处,与方剂益气制成方剂,具有一定健脾利水的作用,对于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等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3 美容护肤 防己黄芪汤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糖分以及多种矿物质成分,泡水适量饮用,可以帮助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减少肌肤的色素沉着,使肌肤光泽,具有一定美容养颜的作用。
4 调节血糖 防己黄芪汤中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一定调节血糖的作用,苯乙双胍及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作用,对于血糖不稳定者来说,可以适量饮用防己黄芪汤进行缓解。
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与作用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5 防己黄芪汤的食用方式 1.防己黄芪汤 首先准备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白术9g;将其各自冲洗干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将其煮开,煮开之后转小火慢炖,大约10-15分钟左右即可。
6 防己黄芪汤的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表虚不固、患风水风湿证者。
禁忌人群:水湿壅盛肿甚者、阴虚无湿热者。
不宜同食:无特殊同食禁忌。
防己黄芪汤怎么做
防己黄芪汤怎么做
一、使用方法
【现代用量】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甘草6g生姜3g大枣2枚
【现代用法】上六味,以水800ml,煎取300ml,温服,服后取微汗。
【药理作用】主要有利尿,抗炎,解热,止痛,强心,降压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1.利尿:黄芪、白术、防已均可使尿量显著增加,前二者尚可促进电解质的排出,尤其是钠的排出。防已剂量过大会使尿量减少。
2.抗炎及抗过敏:防己和甘草均有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抗过敏反应的作用。
3.解热、止痛:汉防已有解热作用,甘草、生姜有止痛作用。
4.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黄芪、白术均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防已有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5.强心与降压: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作用。
防己黄芪汤其实可以更好的起到利尿抗炎解热,以及止痛的功效和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血液免疫功能,从而更多的去预防疾病的伤害。
防己黄芪汤的君药是( )。
【答案】:C
防己黄芪汤的配伍意义:为卫表正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证而设。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行水消肿,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助黄芪补气实卫,为臣药;放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调药,为使药。
防己黄芪汤治疗膝关节炎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组成:防己、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
遇到一个中年女性,体胖,膝关节疼,而且感觉膝关节发沉,有明显的怕冷,怕风的表现,脉象浮中取虚滑
给他用了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
防己,黄芪,炒白术,茯苓,牛膝,威灵仙,桂枝,赤芍,甘草
治疗两周,基本走路会感觉非常轻松,上下楼梯没有之前的沉重感
我觉得防己这个药,针对膝关节是一个很好的专病专药,而且尤其是有些膝关节有积液的病人,用上防己再合适不过了。
黄芪,大补气血,祛风散邪,对于很多体质比较虚的人,可以重用黄芪
牛膝顾名思义,针对膝关节再好不过了
…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所治皮水,系指“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状如周痹”之证。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
防己黄芪汤主治为风水表虚证,故方中以黄芪与防己配伍,固表祛风而行水,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脉浮。
一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几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尿蛋白(十十+),红白细胞(+)。防已黄芪汤:防已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掰)。嘱其长期服,一年后痊愈。
—名狼疮性肾炎并慢性尿毒症患者,女,16岁,全身浮肿,腰痛剧烈,呕吐时作,二便不通,颜面咣白,表情淡漠。血尿素氮58 mg/L,血肌酐1.65 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25.6Vol%,尿蛋白(+++)。予防己黄苠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防己30g,黄芪30g,白术30g,甘草6g,附片9g(先煎),大黄10g(后下)。3剂。药后呕恶已平,大便已通,小便3~5次/日,每次300 m1。守方再进3剂,呕吐已止,精神好转。仍守前方,大黄改为粉剂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7剂。服后浮肿消退,饮食增加。继进上方7剂后,尿毒症近期缓解,病情稳定。
使用防己黄芪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黄芪体质”的识别是关键。“黄芪体质”是指适用于黄芪类力的一种体质类型,以巾老年人多见。特征如下:面色黄门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外形呈浮肿貌,日无光彩。肌肉松软,腹部较膨满,但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相对显得深凹,编者谓之“黄芪肚”。整个人就像一个盛水的皮囊。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营养过剩、缺乏体力运动往往足该体质形成的原因。
其二,与类似方作鉴别。本方与越婢汤都治疗“风水”,所主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区别在于:越婢汤适合麻黄体质者,体力比较充实,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黄芪汤适合黄芪体质者,体力比较低下,皮肤较细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汤证病程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黄芪汤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伴有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防己茯苓汤也主水气,与本方相比,少白术而重用茯苓,无生姜、大枣而有桂枝。所主为“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本方所主水气侧重于下身,以身重汗出为主证。防己茯苓汤可看作防己黄芪汤和苓桂剂的合方,其镇静作用要强于本方。
其三,关于本方的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是后人改动,而《干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加味或合方时,可用小剂。
防己茯苓汤:防己9g ?茯苓18g ?黄芪9g ?桂枝9g ?甘草6g
上5味,以水1000ml,煮取2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治]
主证:皮水,外证肤肿,按之没指,四肢肿甚而聂聂困动,舌苔白滑,脉沉。
副证:肢体欠温,不恶风,口不渴。
(临证加减)
1.水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以行气利水。
2.下肢多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牛膝、木瓜,以行气消肿。
3.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赤小豆、玉米须,以健脾利湿。
4。临证以《金匮》防己茯苓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收到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
5、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于本方中加生姜、芍药各二两,白术三两,名木防己汤。
6.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已汤。
7、论防己茯苓汤证的特点:本方证的特点是水肿病人四肢聂聂动,聂聂是形容肌肉轻微跳动的意思。这种动风征兆的出现,是因水气太盛,阴遏阳气流通所致。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郁极而动,所以出现动风现象。此与肝阳化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欲镇其风,必通其阳;欲通其阳,必利其水,故以防己、茯苓利水,桂枝、茯苓通阳。茯苓一身而兼二任,故其用量较其他药加倍。
(原文)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 ?.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词语注解] ?①聂(zhe ?哲):轻微而动。聂,树叶动貌。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皮水是“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此言
“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二者是一致的,此突出防己茯苓汤证属皮水,但
肿势较甚而已。正如黄树曾所曰:不兼风邪,但有水行皮间者,曰皮水,故皮水不恶风
也。此证四肢聂聂动,为水在皮肤之故,脾主四肢,其阳不足,水湿泛溢,故水气在皮
肤中,四肢肿盛,阳被水湿之气所遏,水气相击,故四肢聂聂动。结合临床“四肢聂聂
动”不是必有之症,这里以此说明水势甚而已。本证属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
所致,故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利水,益气消肿。
(方药分析) ?防己、黄芪利水除湿益气,使水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利水,
使水从下而去;桂枝与黄芪相伍,能通阳行痹,鼓舞卫气,助肌表水湿之气消散;甘草
益气调和诸药,助黄芪补脾,脾气盛则水邪易除。本方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桂、苓而
是。现将二方比较于下。
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比较表
防已黄芪汤 防已茯苓汤
┏━━━━━━━━━┳━━━━━━━━━━━━━━━━━┳━━━━━━━━━━━━━━━━━┓
┃药物组成与分量 ?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 ?黄芪一两一分 ?┃防己、黄芪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 ?┃
┃ ? ? ? ? ? ? ? ? ?┃白术七钱 ?生姜4片 ?大枣一枚 ? ? ? ┃二两桂枝三两 ? ? ? ? ? ? ? ? ? ? ?┃
┣━━━━━┳━━━╋━━━━━━━━━━━━━━━━━╋━━━━━━━━━━━━━━━━━┫
┃ ? ? ? ? ?┃ ?主 ?┃ ?风 ? ?水 ? ? ? ? ? ? ? ? ? ? ? ?┃ ?皮 ? ?水 ? ? ? ? ? ? ? ? ? ? ? ?┃
┃ ? ? ? ? ?┃ ?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病 ?┃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 ? ? ? ? ? ?┃ ?阳气被遏不运 ? ? ? ? ? ? ? ? ? ?┃
┃ ? ?应 ? ?┃ ? ? ?┃ ?风水相搏,卫表气虚 ? ? ? ? ? ? ?┃ ?水湿停于皮下 ? ? ? ? ? ? ? ? ? ?┃
┃ ? ? ? ? ?┃ ?机 ?┃ ?(水势较轻) ? ? ? ? ? ? ? ? ? ? ?┃ ?(水势较甚) ? ? ? ? ? ? ? ? ? ? ?┃
┃ ? ? ? ? ?┣━━━╋━━━━━━━━━━━━━━━━━╋━━━━━━━━━━━━━━━━━┫
┃ ? ?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症 ?┃ ?身肿且重,汗出恶风,脉浮 ? ? ? ?┃ ?四肢肿甚,且微动,脉浮 ? ? ? ? ?┃
┣━━━━━╋━━━┻━━━━━━━━━━━━━━━━━╋━━━━━━━━━━━━━━━━━┫
┃ ? ?功效 ?┃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 ? ? ? ? ? ? ? ? ? ?┃ ?通阳益气,分消水湿 ? ? ? ? ? ? ?┃
┗━━━━━┻━━━━━━━━━━━━━━━━━━━━━┻━━━━━━━━━━━━━━━━━┛
(文献选录] ?徐彬:按前皮水所注证皆不列,谓挈皮水二字,即概之也。又特揭言
四肢肿,聂聂动,以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药亦同防己黄芪汤,但
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
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耳.(《金匮
要略论注》)
沈目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
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
动,是因表虚也。盖肺与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令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
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芪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
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金匮要略编
注》)
尤怡: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
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
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
黄元御:阳受气于四末,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木郁风
动,故四肢聂聂动摇。黄芪桂枝发营卫而达木郁,苓甘防己,培中土而泄水气也。(《金
匮悬解》)
(临床应用) ?(1)治水肿:王氏治邱某,男,10岁。面目浮肿,渐及四肢已2月
余,晨起面目肿甚,下午足胫肿甚剧,小便不利,食欲减退,头晕,心悸,乏力,面色
虚黄,精神不振,脉虚弱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尿液检查:蛋白(++),红细
胞(+),白细胞(+)。证属脾肾虚弱,气化不能。治以健脾补肾,化气行水,防己茯
苓汤加味。防己12g,茯苓、熟地、山药各lOg,黄芪、薏仁、玉米须、白茅根各20g,白
术、泽泻、车前子各lOg,服药20剂,浮肿全消,尿液检查正常,但头晕、腰酸、乏力、
睡眠不佳,原方加炒枣仁、太子参、丹参,治之而愈。
(2)治妊娠子痛:日本报道妊娠8月余,突然发生子痈,伴有呕吐,头痛,全身浮肿,
尿量减少,血压170/110mmHg,尿蛋白阳性,用防己茯苓汤配用降压药治愈.
(3)治冠心病合并心衰:徐氏治陈某,男,60岁.冠心病8年,接诊时动则气喘,
心悸,夜不能平卧,颜面四肢浮肿,舌淡白,苔薄白,脉细软数,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合
并心衰。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水气上犯,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方选防己茯苓汤合茯苓
杏仁甘草汤,用药:防己、党参各20g,黄芪、茯苓各30g,白术、杏仁各10g,甘草3g,
服10剂后尿增喘减,夜能平卧,原方加红参,悸宁寐安,喘平息匀,随访两年,证情
平稳。
(4)治风湿热痹:徐氏治能某,女,50岁。先有下肢酸胀痛,近3月来右膝肿胀
灼痛,行走困难,西医诊断为关节炎,中西药治疗无效。来诊时患者面目浮肿苍黄,右
膝明显肿胀灼热,活动受限,口苦,尿黄,舌红,苔淡黄薄腻,脉沉细弦数,症属风湿
热痹,治以祛风止痛,燥湿清热,益气利水,选方防己茯苓汤合四妙散,用药:防己、牛
膝各15g,茯苓、黄芪各20g,白术、苍术、黄柏、金毛狗脊各10g,薏仁30g,10剂后
浮肿疼痛明显减轻,再服10剂灼痛消失,能行走上班工作。续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
访2年,未见复发。
(5)治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徐氏用本方加味治之有效。
(6)治膝关节慢性滑囊炎:邵氏用本方湿重者加苍术等,热重者加黄柏等,血虚
者加四物汤。
(现代研究) ?(1)冉氏介绍水气在肤,四肢聂聂动,为水有气化之渐,为湿之甚
者,故用防己除湿,桂枝佐之茯苓渗湿利水,使水湿之气从表解,从小便出,已化气者,
亦可通过呼吸代谢排除。方中黄芪有适应泵作用,调节皮肤汗腺功能,汗出多能止,无
汗能发,使失常者转为正常。
(2)邓氏发现汉防己利尿作用明显,可使尿量增加47%左右。
高氏报道汉防己甲素用治高血压病有显著疗效。
收藏 分享
来自:传播中医馆 ?> 《金匮要略药方研究及医案》
0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防已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
第60讲: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经方传真(25)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越婢加术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首页社会财经情感幽默健康
生活职场美图美女星座教育
留言交流联系我们
3G版| 触屏版| 电脑版| 客户端
?360doc( 京ICP证090625号)
防己黄芪汤中防己、黄芪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防己黄芪汤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已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防己黄芪汤的方义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