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 2、百什么不如一见成语
- 3、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典故
- 4、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 5、百闻不如一见 什么意思?
- 6、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 7、百闻不如一见成语
- 8、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造句
- 9、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1389
成语 : 百闻不如一见
注音 : 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 ㄐ|ㄢˋ
汉语拼音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参考词语 : 传闻不如亲见,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眼见
反义 : 以耳为目 , 贵耳贱目
近义 : 耳听为虚 , 眼见为实
释义 :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语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 △「闻之不若见之」
Emoji符号 : ??1??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百闻不如一见”对应Emoji表情符号“??1??”,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1??、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1??"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典源出自《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赵充国是武帝时破匈奴的大将军。宣帝时羌人入侵边疆,攻城夺地,杀害吏民。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赵充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带兵抗敌。宣帝问他需要带多少兵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情在遥远的地方是很难揣测的,我愿意亲自到西北边境去看看,然后拟好作战计画,再向陛下报告。」赵充国到了边境仔细考察后,拟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境,分化羌人的策略,不久西北边境终于安定。
典源 :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1>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2>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3>度,臣愿驰至金城4>,图上方略5>。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注解〕 (1)度:音ㄉㄨㄛˋ,推测。 (2)充国:指赵充国(西元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骑射,好兵法,熟悉匈奴与羌族的情况。武帝时破匈奴有功,拜中郎将;宣帝时破羌。其言屯田十二便,寓兵于农,为世所推重。卒諡壮。 (3)隃:音|ㄠˊ,远,同「遥」。 (4)金城:古郡。在今甘肃兰州之西北。 (5)图上方略:绘制地图,拟定攻讨计画,一同奏上。
书证 : 01.《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源) 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五.点烦》:「盖语曰:『百闻不如一见。』是以聚米为谷,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易悉。」 03.《金史.卷一○九.陈规列传》:「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臣尝任陕西官,近年又屡到陕西,兵将冗懦,恐不可用,未如圣料。」 04.清.唐甄《潜书.审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军中,虽上智如隔障别色,故曰『百闻不如一见』。」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用法说明 : 【语义说明】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 【使用类别】用在「眼见为真」的表述上。 【例 句】 <01>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0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03>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04>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05>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成语接龙
“见”字开头的成语
见异思迁
见猎心喜
见利忘义
见仁见智
见义勇为
见笑大方
见景生情
见惯司空
见仁见知
见异而迁
见义勇发
见利背恩
见义勇往
见利忘害
见义敢为
见少怪多
见义喜为
见噎废食
“百”字结尾的成语
五十笑百
事半功百
“百”字开头的成语
百折不挠
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百闻不如一见
百战百胜
百折不回
百年偕老
百事无成
百计千方
百紫千红
百无忌惮
百发穿杨
百结鹑衣
百出不穷
百金一诺
百折不磨
百挫不折
百世流芳
百中百发
百计千谋
“见”字结尾的成语
一孔之见
图穷匕见
百闻不如一见
井蛙之见
捉衿肘见
千闻不如一见
寡闻少见
捉襟肘见
有目共见
传闻不如亲见
一隙之见
司空惯见
仁智之见
寡闻陋见
肝胆相见
肘捉衿见
耳闻不如眼见
掣襟肘见
有眼共见
骇人闻见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分成的单字详解:
百, 闻, 不, 如, 一, 见。
百什么不如一见成语
成语:百闻不如一见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释义:闻:听见。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亲眼看到比听到更可靠。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叛),灭之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优。”
成语寓意:
"百闻不如一见"充分体现了赵充国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正是他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遇到任何事情,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获得真切的体会和经验,这是十分重要的。而"百闻不如一见",并不限制于军事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众说纷纭,人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就会被他人思想主宰。无论听别人说多少次,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为人处事,不止是别人要求做才做,而是别人没要求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
近义词: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千闻不如一见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词:道听途说
运用示例: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近代·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典故
成语典故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解释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造句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 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 道听途说
成语英译 it is better to see once than to hear a hundred times
成语故事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羌人不断骚乱,老将赵光国请求带兵围剿,到了边境后,他深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向汉宣帝建议采取友好的政策,只驻军不攻打,从此羌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百闻不如一见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 汉语成语 ,读音是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意思 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1] 中文名. 百闻不如一见. 外文名. 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 出 处. 《汉书·赵充国传》.
中文名:?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反义词:?见面不如闻名
外文名:?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í jiàn
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4]?
“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独立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4-5]?
百闻不如一见 什么意思?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面见比听到的好多了
就是当面见比听到的好多了
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百闻不如一见的中文解释
【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自】:《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示例】: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 道听途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百闻不如一见的英文翻译
1.Seeing is believing.
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释义: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拼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是听别人说百句,不如自己去试一试。
一、“百闻不如一见”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白话释义: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二、近义词——耳听为虚:
耳听为虚,意思是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出自汉·刘向《说苑·政理》。
三、反义词——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tīng tú shuō,意思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自《论语·阳货》。
扩展资料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
汉宣帝期间,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面对羌患,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成语
【汉字书写】 :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注音】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中性成语;常用于强调实地考察后的感受和重要性。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闻:听;听到别人谈论一百次,也不如自已亲眼看到一次。指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或者印象深刻的。
【百闻不如一见的近义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闻目睹、耳闻不如目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反义词】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汉宣帝时期。羌人经常出兵侵犯,当时年岁七十六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平定羌人的.入侵。汉宣帝体恤赵充国年岁已高,他问赵充国怎样能够抵挡羌人的部队。赵充国对汉宣帝说道:“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要自已到两国边界的地方实地考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战略计划,把作战图准备好才能够向皇上汇报。”汉宣帝见赵充国如此心细于是同意赵充国把作战计划制定起来。赵充国带着一支精兵一路考察,路上碰到了羌兵的队伍,两军厮杀一番赵充国下令不再追击,他跟将士们说:“我方将士刚刚安营扎寨,如果就此出击而遭到了敌人的埋伏,那很可能会吃大亏。”经过赵充国对实地地形的仔细研究,再结合从敌军俘虏嘴里得知对方的情况,充分了作了各方面的了解,最后才制定出了战斗的初步计划,从而上奏给汉宣帝,后来汉宣帝根据赵充国的作战计划将羌人的侵略平定于无形之中,老百姓从此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百闻不如一见例句】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我也久闻玄妙观是个名胜,乐得去逛一逛。谁知到得观前,大失所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刘醒老《赤壁》:“没等程汝怀介绍完,那胡高参便连呼:‘好字好字!李中堂大人果然了得,真百闻不如一见,我看天下没有第二人能写得了这三个字。’”
【百闻不如一见造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到了武夷山爬山越岭一番才知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都说股市即能让你成为达官贵人又能让你家徒四壁,真正入市以后才感受到什么叫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造句
百闻不如一见,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及 造句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释义] 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语出]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百;不能写作“白”。
[近义] 耳闻不如目见
[反义] 道听途说
[用法] 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更为确实。一般被引用;独立成句。一般作谓语。
[结构] 主谓式。
百闻不如一见的造句:
1、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参观,我才真正理解了大庆人艰苦的创业精神。
2、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有时文字描述,还不及一帧历史照片所蕴藏的丰富内容。
3、百闻不如一见,我决定亲自采访,以便把这二位治疗疱疹、湿疣、前列腺炎、尿道炎的优秀专家推荐给那些饱受顽疾折磨的患者。
4、在走访了基多古城之后,确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感。
5、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
6、早就听说大峡谷的美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美西之行使我开了眼界。
7、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8、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 经验 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9、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自己到那儿感受一下吧!
10、这位老学者大名鼎鼎,百闻不如一见,今日听他一场讲座,果然名不虚传。
11、今天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2、早就听说阿里山风光明媚,这次前去游览,果然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
13、少林功夫如此精湛,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4、听说洛阳龙门石窟闻名天下,百闻不如一见,不如咱们过去看看吧!
15、早就听说黄山风景好;这次去;果然景色如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16、视觉的形象最具体,最鲜明,最生动,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
17、午后进入举世闻名的红木森林,参观百闻不如一见的各种神木奇观,包括汽车穿越树洞,树屋商店,世界最高的树,巨人大道。
18、百闻不如一见,以前常听说澳洲大堡礁的海底景色如何美不胜收,这次前来浮潜,果然名不虚传!
19、另外,我公司还有几十种获奖专利技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20、有句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21、听说"鸟巢"很雄伟壮观,这次去看了一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2、不过,百闻不如一见,当秦朗真正见识到这一瓶百珍油的时候,才知道这东西的确是真正的灵药,难怪甘泉寺的住持和医生僧侣都是一幅痛惜万分的样子。
23、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见着本人,还真有一点霸气十足,孤孀冷傲的气势。
24、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25、对于那些来中国看比赛的老外来说,这场旅行和对这个国家的感知,一方面说,绝对能使他们得出一个"百闻不如一见"的结论,那就是这个古老的国度正在逐步的走向现代化,经济急速发展。
26、会场的展示橱窗被天饰装扮得灿烂辉煌,对一些同修而言,这是首次百闻不如一见地亲睹天饰。
27、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28、除所有形式的自由言论某种程度上就是努力建设上海,而这,百闻不如一见。
29、虽说可能难以置信,但真有一条蛇长着两个头的?是我看见的,百闻不如一见。
30、走访了基层后,魏书记证实了很多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31、读了李白的诗后,再亲临长江三峡感受"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32、庄大叔,你真是神人啊,原先我只是听说,还半信不信的,今天你真是让我开了眼了,百闻不如一见啊!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是不是一个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是成语成语故事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召集群巨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军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后来,赵充国来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一带),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硬打,下令进兵.赵充国不同意,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赵充国反复奏报,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赞成赵充国的人逐渐由原先的十分之三增至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赵充国的方案通过了,实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
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原文:“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译文: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故事)
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
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
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
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
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人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
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 *** ,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是啥意思?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意思是: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百见不如一干,意思是指自己亲眼看多少遍,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一次。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看别人做多少次,也不如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一次。寓意为: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扩展资料 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
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
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
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弹劾义渠安国奉使失职。
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
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大汉中央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
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
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
(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镇压。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
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
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
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
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焚烧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
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
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
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
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靖西北)属国,撤除屯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