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全诗
- 2、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全诗??
-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全诗翻译
-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全诗是什么?
- 5、“抽刀断水水更流”是什么意思?
- 6、“抽刀断水水更流”是什么意思?
- 7、抽刀断水水更留出自哪一首诗 抽刀断水水更留的出处解释
-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什么意思?
- 9、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意思
- 10、“抽刀断水水更流”是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全诗
卷二 七言古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李白被一贬在贬的情况下而写.
能看出他不认输 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他是有理想有报复的人
没有人喜欢痛苦的滋味,谁也不能逃避痛苦的滋味。
人的一生中,为贫穷而痛苦,为孤寂而痛苦,为事业无成而痛苦,为失去爱情而痛苦,有为繁琐的生活而痛苦,为离别而痛苦......太苦了,太累了,不知何时是尽头,很少从中找到乐趣.痛苦是苦的交响曲,痛苦中有苦,当然也有乐。
面对痛苦,无法逃避,于是找到了解除痛苦的种种方法.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举杯销愁,时不得志的愤懑郁结,内心的愁苦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却又不能自拔。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总想让自己醒着,醒着也有痛苦,内心的痛苦,是软弱、无力、虚浮、飘渺的灵魂。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不肯轻易放下,自认为“执著”,名与利,空想的追求。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生活本来应该是公平的,是自己的付出够不够,所需的只是努力。
为了生活---让我们善待痛苦吧
呵呵,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的啊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心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来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此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长风:远风,大风。
2、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3、.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5、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6、 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7、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雄心壮志
8、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9、称(chèn)意:称心如意。
10、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11、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写作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的赏析:1、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2、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3、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4、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5、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6、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zm10.sm-tc.cn/?src=l4uLj8XQ0IiIiNGYioyXloiakdGQjZjQuIqsl5aompGgnMbKxsvLnMqcm9GejI%2BH&uid=b40afbdebd5c1b798800baf65b1c7ebc&hid=9c5e9b3978bb58c1e5b62b0945a572cc&pos=4&cid=9&time=1511777883243&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4000000402&bu=web&query=%E3%80%8A%E5%AE%A3%E5%B7%9E%E8%B0%A2%E8%83%B1%E6%A5%BC%E9%A5%AF%E5%88%AB%E6%A0%A1%E4%B9%A6%E5%8F%94%E4%BA%91+%E3%80%8B&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全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评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全诗翻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原文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
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786万余,人口4543万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明堂为紫微城正殿),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二年正月至二十四年十月一直都住在东都。此赋当是李白在开元二十三年前后游东都亲见紫微城明堂后所作。
按赋中有“臣白美颂”等字样,疑太白曾以此赋在东都洛阳进献玄宗。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全诗是什么?
全诗和译文如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昨日有人离吾而去~~~虽悲,无奈何矣~~~
当去则去,复去还留!何惧岁月惆怅蹉跎:)
今日某时某人某情某景,刹那间回到从前~~~
平静的湖面再起涟漓;
以为忘记了的,还在心里;淡然许久的,依然清晰;
一颦一笑,眉间眼里,一山一水,落霞白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都烦忧”
动情于此者,古今除李白,复有何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出自唐代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长风:远风,大风。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揽:摘取。销:另一版本为“消”。。称(chèn)意:称心如意。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抽刀断水水更流”是什么意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 意思是: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思是,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形容情绪感受不减反增。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拓展资料:《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是什么意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意思是: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
“抽刀断水水更流”出自唐·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句的意思是: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此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抽刀断水水更留出自哪一首诗 抽刀断水水更留的出处解释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下一句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叫《宣州谢楼饮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什么意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李白的诗中的两句。表面意思就是用刀断水,水流的更快举杯消愁愁却更深。深意是指用不切合实际,且没有意义的手段来处理事物的方法是会越来越糟的。
语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文解释】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词语解释】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诗文赏析】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望采纳!!谢谢!!!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意思是: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意思是把刀子抽出来砍断水流,水反而更加流淌;把酒举起来解忧,但是解忧之后愁却更深。
【出处】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文节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抽出刀子,水依然流淌,举起酒杯,愁绪更加增长。
人生在世难免不如意,明天就要启程,随波逐流。”
【赏析】
这首诗通过豪放和自然的语言风格,表现了李白豁达豪迈的个性和面对人生起伏的豁达心态。诗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用平淡却又鲜明的比喻,表达了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会放下,顺其自然,不要让愁绪滋生,增加烦恼。
【创作背景】
李白写这首诗时,正在离别自己的好友谢朓。诗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的豪放情怀。
【注释】
“抽刀”是比喻采取强硬措施,但对事情本身并没有改变。
“水更流”则是表现出事情依然在继续发展。
【生活启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解决方法就能解决的,有时候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句话也表达了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时候,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一些措施,但结果却并不如我们所愿,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和烦恼。这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才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个人经验上,我曾经有过一个类似的经历。我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开始每天晚上都喝一些酒来放松自己。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酒来解决问题,而酒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最终,我不得不寻找其他的方法来缓解压力,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够解决的,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意思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思是:借着酒醉想要消除愁情,愁情却更加浓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全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是谁的诗句﹖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1)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是出自李白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评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