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 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 3、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 4、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意思
-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 9、“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意思,是因为在这句话中,孔子表达了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
他认为,在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的老师,向他学习。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直接模仿或复制别人的行为或思想,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去学习那些他认为善的品德或优点,同时也要警惕和避免那些他认为不善或不良的行为或习惯。
2、重要的思想
通过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思想不仅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智慧。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好的东西,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机会改正和提高自己。
3、含义
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含义是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警惕和避免那些不良的行为或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倡导谦虚好学的精神、谦虚好学的精神
1、谦虚好学的精神
人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向他人学习。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也是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向书本和专家学习,还要关注身边的人,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2、谦虚好学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选择应该符合道德原则,对他人和社会有益。
在做出选择时,要认真分析利弊得失,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影响。同时也要学会从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原文)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并强调选择的时候是根据当下现实为标准,不是根据个人喜好、师承等因素
详解:何谓三人?为何不是五、十人?二人呢?这些问题,大概从来没人能回答与正视过。其实,所谓三人,指的是“君、父、师”,三类最值得尊重的人,“三人行”,与“君、父、师”同行。人,要取法其上,难道和几个大淫贼同行,还“必有我师焉”?那是同性而不是同行。如果按上面及通常解释,三人都是植物人,那你和三植物人同行,如何“必有我师焉”?植物人依然是人,那么其善者人如何从?其不善者又如何改?这不是抬杠,而是原来的解释太愚蠢可笑。
“必有我师焉”,“必”,倘若;“有”,具有“;“师”,师法;“焉”,于此。孔子更注重在现实的当下印证,而对“君、父、师”,孔子并不一味肯定,觉得一定要有可师法的地方,而是更强调,如果没有其他标准,是不能确认其善与不善。这个标准,只可能是当下的现实。“君、父、师”,无论有什么理论和看法,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的现实成为永恒的准则,这样才存在后面“择”的可能。
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可以师法的地方,孔子给出如下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选取,以当下的现实为标准选取,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师承、派别去选取;“善”,完善;“从”,通“纵”,广泛;“从之”,使之从,使善者广泛,将完善的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中应用、检验;“改之”,使之改;将不善者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改”,除了修改,还有强调“重新、再”的意思,这种修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进行直到完善。
前两章说了“好学”对内圣外王的意义,本章更指出,站在“好学”的标准下,对“君、父、师”为代表的前人遗产,应该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脱离这个前提,所谓师法,不过是尸法而已。而孔子、论语,永远活在鲜活的现实之中。
白话直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与“君、父、师”同行,倘若有让我师法的在此:选取他们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应用、检验,选取他们不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
孔子说的意思就是: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师,
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
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
改正自己的不善。
意思就是:三个人一起行路,必然有一个人做我的老师,选择人善良的方面,向他学习,选择人不善良的人的地方改正它。
孔子说:“三个人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然后学习它,选择他们的缺点(发现自己身上有他们的缺点)然后改正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扩展资料:
所谓老师,乃是先知事理而能传授于他人者 。任何一个人,即使是再好学,再善学,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理。因而,众人在一起,知识只有交集,而没有究全的同集 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圆圈就会越来越大。
别人的知识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品德有善恶两个方面,取长补短,扬善弃恶,可以使自己获得教益,取得进步。
同时,这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
意思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原文: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见贤思齐
[成语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典故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选择别人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近义词]力争上游、取法乎上、见德思齐
[反义词]见利忘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意思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用这句话勉励其弟子,让其弟子懂得谦虚和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肯定有一个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好的习惯去学,不好的习惯改掉。
初中的时候学过,现在忘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用这句话勉励其弟子,让其弟子懂得谦虚和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述而》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
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什么意思 孔子说:“三个人并排行走,必定有一个能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找出缺点来改正。” 好像是这么翻译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著学习这些优点,他们中的缺点我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帮我解释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焉,其,善是什么意思)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 “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其”:代词,指“他们”。 “善”:好的,优点 全句意思是: 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焉什么意思? 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就像“必定有我老师的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 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选择他们中的优点跟从著学习这些优点,他们中的缺点我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说的意思就是学习他人之长,如果他人身上有不好的,我就应该检查自身,有了不好的地方改知,没有加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什么? 主张的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努力学习。 要善于从任何人那里发现对方的优势并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应该选取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如果发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论语》述而篇原文节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什么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就去改正它。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选择他们好的地方跟随他并且学习他,不好的地方就自己改正它 。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选择好的东西学习,而不好的就丢掉 大概意思 语句组织的不是很好 理解下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要谦虚,要善于学习,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不要总以为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即便是对方有缺点,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警示和鞭策。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有一些人拥有我们自己没有的优点、长处和好的品质。我们应该选择这些人中的善良、优秀的人来学习,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因为自己有一些小小的优点、长处和好的品质就自以为是。因为总会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加优秀,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译文: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此句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