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我国的史前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怎样的?
- 2、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哪首先发现的
- 3、龙山文化是继承什么文化发展起来的
- 4、新石器时代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究竟有何特色?
- 5、北辛文化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顺序
- 6、为什么费县的上冶是大汶口文化而古城是龙山文化?
- 7、良渚文化同期文化有哪些
- 8、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什么所替代
- 9、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从()发展而来的
- 10、大汶口遗址在哪里
我国的史前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怎样的?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青铜时代。中国史前文化一般指人类出现到文字出现之前的时代,意即历史记载信史前的时代。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扩展资料:
其它文化:
1、旧石器时代:
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
3、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4、青铜时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哪首先发现的
山东。根据查询山东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显示,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省首先发现的。龙山文化,于公元前三千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东北部分地区蓬勃发展,是中华文明从独立的新石器时代社区发展到第一个王朝国家的重要环节。
龙山文化是继承什么文化发展起来的
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
大汶口文化是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左右。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得到较快的发长,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开始出现大量陶器随葬,数量多达几十件。
甚至有的墓穴中埋葬着猪、狗、鸡、鸟,甚至狗头人身像等动物随葬品。而且墓主人之间死生有明显区别,这反映当时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陶器随葬的现象逐渐消失,埋葬的动物也更少,有的墓穴只有死者的兵器或石球,甚至是单个的生产工具,墓主人的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这一时期的黑陶文化十分发达,黑陶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东部的海平面开始上升,这一变化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海水上升,当地居民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进行迁移和调整生存方式。这也是龙山文化衰落的原因之一。
新石器时代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究竟有何特色?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众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的足迹,这不仅与中国处于东亚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中华文化自身悠久的历史分不开。伴随中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在中国各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相继发现了大量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山东省在其中更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那些出土、发迹于山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著名的同时具备代表意义的便是展厅中展示的制陶工艺大发展的大汶口文化、拥有美丽黑陶的龙山文化遗址。 这两个展厅不仅出土了世界少有的众多珍贵文物,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完成复现过去在山东地界生活的人们的整个生活场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远古祖先们的生活。
大汶口是一个著名旱作物的文化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人们发现大汶口文化类型达百余处,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的中南部以及江苏淮北一带。
大汶口文化的生活年代大约存在于前4300年至前2400年,考古学家一般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大汶口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明遗址,主要农作物为耐旱植物——栗是大汶口原始人民的主要食物。 在大汶口人们的生活中,渔猎和采集经济基本已经退居二线,其中还有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叫作鹿角锄。这种锄是用鹿角制成,对于人们的生产劳动起了很大的改进作用。同时,在大汶口遗址还发现了粮窖遗址,这充分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已经非常高,开始有了剩余粮食出现。同时,在大汶口的众多遗址中,人们还发现了大量家禽、家畜的骨骼,这反映了当时的原始人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而这些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遗址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农耕文化已经相当普及。
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陶器的发展上。 早期以红陶为主且器型较为简单,后来慢慢又衍生出灰陶、黑陶等类型,器型也越来越丰富。 在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出土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颜色亮丽、器型优美,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相当高的制陶水平。
同时, 在很多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很多刻文,尽管这些刻文还是处于图画实物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范,中华文明的文字就在这些文化滥觞中开始孕育、繁衍。
作为同样地处于山东的龙山文化,在文化遗风上都与大汶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考古学者的不断努力,先后发现典型龙山文化遗址达200多处。
龙山文化的农业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遗址发现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多种类,有专门翻土的、也有专门收割的,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家畜、家禽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其中羊的数量增加最为明显。
龙山文化在手工业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 它一方面继承了大汶口文化在石器制作上的工艺,同时开始制作了大量的骨器;另一方面,龙山文化的制玉工艺开始兴起,在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最后,龙山文化还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 ,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的两件铜锥。
最后值得一提的便是龙山文化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其中 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蛋壳黑陶和精美的白陶 。蛋壳黑陶是一种贵重的礼器,其表面漆黑光亮,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白陶则是龙山文化最为成熟的代表,达到了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
在山东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留下了广泛的活动足迹。而我们山东省博物馆展示的就是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看到的一大批珍贵、重要的文物。
人们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定居生活,人类也慢慢进入了农耕社会。与此同时,原始人类也能够发明、使用陶器,手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进步,这一切都构成了新石器时代的显著特征。
北辛文化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顺序
北辛,大汶口,龙山。北辛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州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为什么费县的上冶是大汶口文化而古城是龙山文化?
其实一般来说,同一个地区,出现不同时期的文化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
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可能不在一个时期,但是却在同一个地点,这是可以理解,因为原始人的发展经过了很长时期,短可以有几千年,长可以有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因此对于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文化,是完全有可能出现,如果是在同一时期,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划分为两种文化。
其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古文化,能同时在一个位置,也算是非常不错。
良渚文化同期文化有哪些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地区的一个文化,其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与良渚文化同期的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大汶口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地区,其存在时间与良渚文化有所重叠。大汶口文化的特点包括瓮棺葬、陶器上的镂孔和彩绘等。这一文化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水平。
2.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一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制陶业,特别是黑陶、灰陶和蛋壳黑陶的制作达到了高峰。此外,龙山文化还出现了城址、铜器、文字等文明因素,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较高的文明阶段。
3. 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该文化的特点包括瓮棺葬、玉石器和礼仪建筑等。石家河文化与良渚文化在玉器制作和礼仪制度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反映了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这些同期文化的存在,表明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道路,同时又通过交流和互动,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和礼仪制度可能对石家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则可能在黄河流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什么所替代
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他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祭坛和神庙的出现,说明绝对权力的出现。
在良渚文明的考古中,发现了石犁以及规划整齐有序的稻田遗迹,这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在良渚古城的考古中还发现了规划整齐有序的城墙和城内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在宫城内的莫角山遗址,出土了多达20万斤的碳化稻谷,莫角山位于宫城的内部,结合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说明这里是一个粮仓。
龙山文化简介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从()发展而来的
典型的龙山文化是从()发展而来的:大汶口文化
拓展资料:
一、简介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
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陶。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
在发掘的遗址中,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二、发掘过程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早是在1952年发掘滕县岗上村遗址,以及1952和1953年发掘江苏新沂花厅墓地发现的,但对其文化性质曾长期认作为龙山文化。直至1962、1963年发掘曲阜西夏侯遗址发现了其早于龙山文化的层位关系之后,才于1964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大汶口遗址在哪里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
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2]??。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
大汶口遗址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山西街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该遗址面积达8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2~4米,清理出墓葬189座,出土房址14座、灰坑120多个,绘有彩色花纹的陶器2000件,还有精致的石器、骨器和象牙器物等。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前224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夹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而大汶口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和南部边缘因河流历年冲刷破坏比较严重,而遗址的南部则被堡头村所占压,现存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约6400至4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
遗址文化层堆积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文化面貌几乎涵盖由早到晚整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并发现有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