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巨星 白矮星 超新星,太阳——红巨星——白矮星——“熄灭”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02 23:19:26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白矮星和红巨星之间诞生了一颗新星

MAGIC 捕捉到了白矮星和红巨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诞生了一颗新星 RS Ophiuchi。科学家们记录了伽马射线,其值为 250 吉电子伏特,是可见光能量的一千亿倍。

大约每 15 年,蛇夫座就会发生一次强大的爆炸。一颗名为RS Ophiuchi的新星的出现看起来就像有人打开和关闭了灯。新恒星通常诞生在两颗处于寄生关系的恒星系统中。一颗白矮星——一颗燃烧殆尽、密度极高的小恒星,在一茶匙的物质中重约一吨——围绕着一颗红巨星旋转。红巨星是一颗即将燃烧殆尽的古老恒星。

白矮星以垂死巨星的物质为食,巨星脱落了其外部的氢层,导致气体流向邻近的矮星。这种物质流动一直持续到白矮星自身过热。

随着恒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得过高,新形成的恒星壳在巨大的热核爆炸中被抛开。矮星保持不变,循环再次开始——直到奇观重复。

科学家们此前曾假设这种爆炸与极高的能量有关。两台 MAGIC 望远镜记录了 250 吉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这是有史以来在新星中测量到的最高能量之一。为了清楚起见,假设这种辐射比可见光的能量大一千亿倍。

MAGIC 在其他仪器测量不同波长的初始信号后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观察。“蛇夫座 RS 令人印象深刻的喷发表明 MAGIC 望远镜的快速响应确实得到了回报:它们只需要不到 30 秒就可以调谐到一个新目标,”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德国)的大卫格林说,在自然天文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作者之一。

爆炸后,几个激波前沿通过来自红巨星的恒星风和围绕双星系统的星际介质传播。这些冲击波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厂,粒子被加速到几乎光速。综合测量结果表明,伽马射线来自高能质子,即氢原子的原子核。

“它也使新星爆发成为宇宙射线的来源,”格林解释道。“然而,他们往往扮演当地英雄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们只对附近的宇宙射线做出贡献。宇宙射线的主要参与者是超新星遗迹。这种恒星爆炸产生的激波前沿比新星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强得多。”

为了充分理解这种与银河系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构,需要更多像本说明中报告的那样的观测。因此,MAGIC Collaboration 将继续在我们的银河系内外寻找“不安分”的物体。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熄灭”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

应该是:太阳—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但如果有两颗相同质量的太阳相互围绕旋转时,当其中一颗变成白矮星,那白矮星就会从另一颗恒星身上吸取能量,最后会发生超新星爆炸而演变成黑洞或中子星,
如果是大质量恒星则:大质量恒星—超新星(黑洞)—中子星(黑洞)(脉冲星).
这个演变规律是根据恒星的质量大小所决定的,

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中子星哪个密度最高?哪个最亮? 还有其他特点吗..

中子星密度最大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
超新星最亮,红巨星也很亮
红巨星是恒星接近灭亡时因不能维持支撑自己重量的稳定,变大,变成红巨星.
有时红巨星会变到原来的几亿倍大,
我们见到夜空中的星星,许多就是红巨星
恒星死亡时,它再也无法维持自身的稳定,大量气体等被以5%的光速抛出
当恒星爆发时的绝对光度超过太阳光度的100亿倍、中心温度可达100亿摄氏度,新星爆发时光度的10万倍时,就被天文学家称为超新星爆发了.
爆炸的同时,内核坍塌成为一个小天体,有时还不如地球大,一般这个小天体会是白矮星,少数情况会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大些.
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
有时恒星还会变成黑洞的,那个密度比宇宙里任何一个天体都大,但是最暗:不仅不发光还吸别的恒星发出的光.

白矮星吞食红巨星物质导致新星爆发:亮度暴增肉眼可见

蛇夫座RS是一个距离地球5000光年的周期性新星,最近这颗新星爆发了,其猛烈的爆炸使得蛇夫座RS亮度在一天内增加了600倍,亮度从12星等暴增到4.5星等,这个亮度虽然也很微弱,但是我们已经能够凭借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了。

虽然蛇夫座RS只是一个新星,还达不到超新星的级别,毕竟超新星爆发时候亮度经常能够增加几万甚至是上亿倍。

但是蛇夫座RS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属于周期性新星,每隔大约15年就会爆发一次,上次发生新星爆发还是在2006年。而更早的时候,蛇夫座RS也曾经于1985年、1967年、1958年、1933年、1898年爆发过,每次亮度都能够增加到5星等左右。

蛇夫座RS能够周期性的爆发是因为这是一个双星系统,里面包含了一颗白矮星和一颗M2级红巨星。白矮星会不断将红巨星的物质吸收过来,这样就会每隔大约15年的时间,白矮星吸收的物质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引发核聚变从而产生新星爆发。

在接下来的40天里,蛇夫座RS将会以每天0.1星等的速度慢慢变暗,而在接下来的65天里,蛇夫座RS的亮度会每天降低0.02星等,直到恢复到爆发前的亮度。

那么未来蛇夫座RS会变成什么样呢?参考质量最大的白矮星ZTF J1901+1458来说,如果白矮星能够持续获取红巨星的物质,最终可能会使得白矮星的质量突破钱德拉塞卡极限,从而使得白矮星发生超新星爆发变成一颗中子星。

恒星,行星,超新星,矮巨星,红巨星等等天体的概念

恒星是炙热的球状天体,中心进行核反应产生能量并加以释放。超新星是由大型的恒星演化而来的,大型恒星在晚期会膨胀成红色超巨星,星体不断的冷却而外层却一直在扩大,最后中心崩溃造成巨大的爆炸,形成超新星。
恒星是一种以气体核变发光发热的天体…而行星则是由岩石组成…有些气体星球虽然是气体组成…但是中心依然是由岩石组成…白矮星是由像我们太阳大小的恒星爆炸后的产物…他密度很大…体积很小…发的光也呈白色…红巨星是在太阳大小的恒星由于中心有了足够多的铁元素…导致重力过大…外部的物质向空间扩散…中心则向内压缩…看上去就像很大的火球…以后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白矮星是红巨星爆炸过后的产物…行星是指拥有围绕主星的轨迹、呈圆形、轨道中无其他天体存在…而矮行星则是轨道中有其他天体存在。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大的矮行星是倪神星…

宇宙中的天体密度等级大致是怎么样的

由大到小依次为:黑洞,白矮星,黑矮星,蓝巨星,红巨星,巨行星,行星。超新星无法评介。因为超新星是恒星爆炸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状态,爆炸后抛弃外层,留下白矮星或中子星。
能够比较的是: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行星>巨行星>蓝巨星>=红巨星>超新星。
这些天体的平均密度都是相对稳定的。
黑矮星是理论上白矮星释放完能量后的黑死天体。
行星的密度一般大于恒星。因为恒星实在太大,仅仅是核心比较致密。比如地球和太阳,虽然太阳的质量很大,但是它体积更大,平均密度才区区1.4g/立方厘米。。。对比地球,可谓稀薄得不能再稀薄了。。。地球表面随便1块石头,就比过太阳了。更不用说地球内部更加致密。
巨行星则小于行星。例如木星,是个气体星球,都是氢气和液氢啊。。。自然密度远比不上咱们的石皮铁核星球--地球了。
红巨星是恒星膨胀产物,毫无疑问更加稀薄。。
超新星是巨型恒星最终爆发喷射物质的状态,占据空间的体积自然更加大,所以稀薄得真是接近真空了。。。最接近宇宙空间的情况。
黑洞的密度有高有低。因为黑洞内可能是空空如也,所有的物质全部集中在中心的一个点上。黑洞的密度取决于黑洞的体积。有的巨型黑洞,覆盖范围极大,但是内部是空空的,那么密度可能比空气还稀薄。有的黑洞较小,则密度可能比白矮星、中子星还大。
记住,密度无限高的是黑洞中心,又称“奇点”,而不是黑洞!这是初学者常见误区。

超新星爆发:银河系千亿颗恒星的总亮度,竟然赶不上它这一颗?


前文提到过太阳在其一生的终点会从一颗白矮星变成钻石星球,其实恒星的宿命有好几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从红巨星演变成白矮星。但是极少数的超大质量恒星会从超红巨星演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而变成中子星和黑洞则需要经历超新星爆发时期。

科学家们测算过当一颗恒星在演化末期时,变成一颗白矮星,但会根据其质量分界,有些白矮星超过一定质量就会经过超新星爆发,最终称为一颗中子星或黑洞。
这个质量的界限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白矮星能达到的最高质量,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结果是印度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计算得出的。
也就是说当恒星在从红巨星演化成白矮星的过程中,有2种情况发生。
一、中低质量的恒星 演化成白矮星时的质量小于钱德拉塞卡极限(1.44倍太阳质量)时,那么这个演化过程会较为温和,恒星的核心坍缩,中心温度升高,从而使氢聚变成碳,最终当氢基本都聚变成碳后,恒星外层将被剥离,形成星云,剩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

二、超大质量恒星 ,一般都在8倍太阳质量以上。当这些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在形成白矮星时,超过了1.44倍太阳质量的钱德拉塞卡极限,由于恒星核心质量太大,会引起比形成白矮星更加猛烈的坍缩,温度会升的更加的高,核聚变产物已经从硅聚变到铁了。
当铁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同时引力坍缩也达到末期,其产生的引力势能会加热并驱散恒星的外层物质,引发起大规模的爆炸。
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 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有几大特点。
第一是在超新星爆发期较短,正常可以持续几周至几个月。
第二是在超新星爆发期间,会将外层的几乎所有物质以高达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爆射出去,同时会向外辐射出超巨大的电磁能量。普通的一颗超新星在爆发期间辐射出的总能量相当于太阳一生的辐射总能量!
第三是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相当惊人。超新星在爆发期间所发出的电磁辐射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正常的一个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光度可激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这个亮度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

我们在夜晚看天上的星星,有的星星很亮,看的很清楚,而有的光很微弱,几乎都看不到。这其实就是星星的亮度,天文学里叫星等来区分。星等由一个数值来体现,数值越小越亮。我们这里说的星等是目视星等。
太阳的目视星等是最高的,为-26.7星等。 满月的目视星等为-13星等。而在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目视星等为-1.45星等。

目前发现的亮度最亮的超新星是在2016年被中国科学团队发现的。
这颗超新星位于印第安 星座 ,被命名为ASASSN-15lh,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超新星,没有之一。
它的亮度相当于太阳的5700亿倍!这可是相当惊人的数值,因为整个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的总亮度只不过是这颗超新星亮度的1/20!
虽然这颗超新星的目视星等只有16.9,在夜空中肉眼无法看到。但这只是因为它离我们地球有38亿光年之远。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离我们只有8.6光年,如果把这颗超新星放在天狼星的位置上,那么从地球上看上去它的亮度和太阳没什么两样。

超新星在爆发过程中会产生巨量的重元素,为宇宙星际的大量物质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初级宇宙射线都是超新星爆发产生的。
超新星爆发可能会形成可孕育出新恒星的星云,引发附近星云中无数颗恒星的诞生。
整个太阳系的前身太阳星云,就是从80亿年前的银河系某处发生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后产生的星云中经过数十亿年演化而出的。
超新星爆发既是老年恒星辉煌的葬礼,又是新恒星诞生的推动者。

超新星在天文望远镜没有发明之前,都是靠肉眼去观察的,而肉眼能看到的星等最多就6-7星等。所以虽然超新星在整个宇宙中经常发生,但是由于距离地球太远,很多超新星爆发都是看不到的。

历史 上记载可确认肉眼能观测到的超新星只有6颗。
第一颗:公元185年12月7日,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人类 历史 上第一课超新星,据《后汉书·天文志》记载,这颗超新星是在东汉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公元185年12月7日)被发现的,这颗超新星照亮了整个星空长达八个月之久。
第二颗:公元1006年4月30日,中国宋朝司天监周克明发现并记录下来,这颗超新星也因此称作周伯星。这颗超新星位于豺狼座,是有史以来人类记录到的视亮度最高的超新星,据推断其亮度达到了-9等。这个亮度甚至媲美于月亮。
第三颗:公元1054年7月4日,这次超新星再次被宋朝天文学家观察并记录下来,它被国际上命名为中国超新星。这次的超星新爆发产生了蟹状星云。

第四颗:公元1572年11月初,多地都发现了这颗超新星,它是仙后座的第谷超新星爆发。这颗超新星距离地球7500光年,最亮的目视星等由-4等,可以与金星媲美。
第五颗:公元1604年10月9日,蛇夫座的开普勒超新星爆发,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详细观测并记录下来,目视星等达-2.5星等。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颗在银河系里发现的超新星。
第六颗:公元1987年2月24日,位于大麦哲伦星云的超新星爆发了,目视星等最高为3等。这也是最后一颗肉眼能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后的,留下来坍缩的恒星核心,最终会根据恒星的质量大小变成比白矮星密度还要大的中子星,以及密度最大的黑洞。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呦呦下次再给大家讲,大家要多多关注哦。

恒星的演变过程,简洁点,我只记得什么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什么的。

质量和太阳相当(或小点)的恒星:星云→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行星状星云→白矮星→黑矮星,寿命较长。
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星云→原恒星→主序星→亮星→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视质量而定,超大质量的变黑洞),寿命较短。
你的恒星演变过程是错误的!太阳作为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不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超新星是巨大的恒星演化到晚年所发生的一种极其强烈的爆炸现象。一颗恒星只有超过太阳的1.4倍才可能演化成一颗中子星!太阳的演变过成是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恒星的不同发展结果和顺序? 百度了解到许多关于恒星发展后的名词,包括红巨星,白矮星,超新星,中子星

以太阳为例:
原恒星 → 主序星 → 红巨星 → 白矮星 → 黑矮星。
质量小于0.08倍太阳质量:
原恒星 → 褐矮星
大于1.44倍太阳质量:
原恒星 → 主序星 → 红巨星 → (超)新星 → 中子星(行星状星云)→ 黑矮星
大于8倍太阳质量:
原恒星 → 主序星 → 红巨星 → 红超巨星 → 脉动变星 → 超新星 → 黑洞/中子星 → 黑洞蒸发/黑矮星
大于120倍太阳质量:
核聚变过于剧烈,极不稳定,易解体

请问太阳在50亿年后成为白矮星还是红巨星?

一般恒星的变化:
原恒星(幼年期)-- 主序前星(青年期)-- 主序星(壮年期)-- 红巨星(老年期)-- 白矮星(临终期)-- 黑矮星(终结)
恒星演变到主序星阶段(青壮年期)末期时,除了外壳部分,它内部的氢基本上已经转化成氦而使热核反应停止。这时,恒星的中心部分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使外壳急剧膨胀,整个恒星便像气球一样被吹大了。外壳的膨胀使恒星的表面积增大,表面温度降低,而总发光量增加。这样,它就变成了一颗亮度大温度低的红色星--红巨星。太阳的红巨星状态能维持10亿年。
然后向白矮星演化,在恒星的一系列核反应停止或接近尾声时,恒星外层的的物质挡不住中心的引力而发生收缩,直到与引力势均力敌,收缩才停止,白矮星便形成。收缩过程中释放出很大的能量是白矮星白热化,表面温度能高达1万摄氏度以上,这就是白矮星“白”的原因,而且只要到了白矮星阶段后就不会再产生爆发,迎接它的就只是慢慢变暗冷却,最后变成体积更小、密度更大、完全不能发光的黑矮星,太阳就是这样。
现在的太阳是主序星阶段,正处于稳定状态,到了太阳的老年期是红巨星,接下来是超巨星,然后可能是白矮星,也可能会爆发超新星,那不是太阳的新生而是太阳的葬礼,接着会慢慢冷却下来,成为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的白矮星.
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是太阳是随时间 的流失 质量回减小的
爱因斯坦的方程来~
红巨星,50亿年后,太阳的核能用完,开始膨胀,使用原子能等比铀更高能的物质来燃烧,开始高温,之后,太阳的直径是=本直径+日地距离,然后太阳地内部能量使用完毕,开始坍塌.收缩,变成白矮星,变成黑矮星或黑洞
是红巨星,那时太阳系将不存在了,
而后再变成白矮星
红巨星
红巨星。变成红巨星后再过50亿年变成白矮星或爆发为新星或超新星。若变为白矮星,后再变为黑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