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二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 2、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上面
-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意思?
- 8、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 9、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二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励志做学问,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事情不会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的到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顺从自己的意愿,不越过法度”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我15岁立志于学习;30岁能够自立;40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70岁能随心所欲而不出规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励志做学问,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事情不会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的到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就顺从自己的意愿,不越过法度”。
出处《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扩展资料: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出自《论语》,《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对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立意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孔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拓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上面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十到五岁开始学习,到了30岁开始成家立业,40岁不会受诱惑,50虽就会相信老天自有安排,60岁就不会在意别人说你什么不好的,到了70岁心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违反规矩
百度知道提问
搜一搜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展开
我爱学习112 高粉答主
2021-06-11 天晴了,可以晒晒太阳
关注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的影响: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回答于 2021-06-11
赞同51
1
下一条回答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跨店满减,每满299减50!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爆款好物超高性价比!跨店每满299减50!
jd.com广告
培训学习班-上淘宝选好物,轻松下单,放心购物!
培训学习班-淘宝热卖好物,大牌汇聚,畅享购物!热卖优质商品,淘你满意!
simba.taobao.com广告
如何学习
¥33.7 元¥59.9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大家还在搜
八字算命
免费生辰八字算命详解
55有而至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愈距翻译
芒果娱乐
森林舞会电玩城下载
曼托假体丰胸
开个婴儿用品店需要多少钱
唇部整形术
培训机构网校平台-各类潮流单品,尽在淘宝热卖,快来选购!
淘宝热卖广告
道家典籍-京东11.11,火热进行中,跨店满减,每满299减50!
京东广告
2022-学为贵雅思培训
北京学为贵教育科技广告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子:孔子。2、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3、立:有所成就。4、惑:迷惑,疑惑。5、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7、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法度。此语出自《论语· 为政》。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这是《论语》十二章的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睡觉了去看海吧
回答于 2020-08-05
8点赞 1评论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上面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出处:《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教育小百科是我
回答于 2020-10-13
19点赞 3.0万浏览
30知天命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22个问题11,814,912人浏览
—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外星人存在吗?4.2光年外传来神秘呼唤,几乎和手机频率一样?
近日,在中科院的跨年演讲中,我国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向大家介绍了了一些科普知识,并且表明自
科学黑洞
回答于 2022-01-07
2.5万点赞 594评论
背靠大树,元宇宙会翻红VR设备吗?
元宇宙红了之后,配套的技术也跟着进入大众视野,VR技术就被誉为元宇宙的顶梁柱之一,但真正的事实是,V
科技新发现
回答于 2022-01-07
1.5万点赞 90评论
好的培训课程 优选AACTP国际好的培训课程!
根据国学相关内容为您推荐培训课程
昆明格易教育信息咨询广告
为何来到日本的京都,就好像回到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
京都是日本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也是日本境内号称为“千年古都”的旅游城市。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将日
历史大学堂
回答于 2022-01-07
6838点赞 125评论
取保候审担保人的风险和责任
视频回答
冯梦军律师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2评论
白银 怎么样培训优选AACTP国际认证班!
山东知了云学教育咨询广告
杜星霖的两任丈夫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她是否有“恋父情节”?
如果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甚至30岁的人,我们都会怀疑他到底看上了这个男人,
遇随情C
回答于 2022-10-25
1点赞 1932浏览
59岁毛阿敏满头白发现身机场,坦言“已走出丧夫之痛”她的状态恢复了吗?
毛阿敏是非常早期的歌手了,在20年前,毫不夸张的说,她就是大姐大般的存在,当时的他有多红呢?只要是央
大大的帅男孩
回答于 2022-09-20
15点赞 12评论
孩子从差生变成学霸,只因妈妈做了这件事..提高数学成绩34个方法
长沙狄申教育咨询有..广告
辞职了企业年金单位交的会收回吗
视频回答
律师左红敏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九里香养了很久还不开花,是什么原因?如何让九里香开花?
九里香又叫千里香、万里香,因为开花时香气浓郁,所以很受欢迎的喜爱。可是如果养护不好,九里香就会出现不
容姐花语
回答于 2021-08-31
13点赞 1.1万浏览
硬件学习培训华清培训可靠吗-能学会吗
北京华清远见科技发展广告
派出所说我网赌,我不去可以吗
视频回答
贾传超律师普法
回答于 2022-03-26
227点赞 4评论
李泽楷对大儿子李长治期望高,梁洛施才是赢家,对此你怎么看?
2007年, 李泽楷爱上了灰姑娘梁洛施。梁洛施2年内,一口气给他生了3个男孩,谁知,李泽楷对她说:“
小蕊娱乐课堂
回答于 2022-02-24
65点赞 9评论
迁安一男子种两百亩白薯遭老人组团偷挖,老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老人组团偷白薯的事件引来大家议论纷纷,在我看来老年人当然不能为所欲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依法行事,
小鱼摆摆不会摆
回答于 2022-09-24
13点赞 5评论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计入成本吗
视频回答
法律部落
回答于 2022-05-05
186点赞
退休工龄25年和30年有什么分别
视频回答
国樽律师事务所
回答于 2022-04-04
218点赞 9评论
邀请你来回答
西湖明月是什么生肖?西湖明月是什么动物
脑筋急转弯 谜语 文学回答
点击加载更多
孔子说:十五岁开始读书,三十岁开始成家,四十岁开始不受诱惑,五十岁安心接受命运,六十岁开始-.-不会了,七十岁想要做什么却来不及了,
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30岁能有所成就,40岁能遇到事情不再感到迷惑,50岁能懂得哪些事情是不为人力所配的,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做实到70岁才能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但不会越过规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共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谓“三十而立”,是指人在三十岁时能够独立、自主,能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方向。所谓“四十而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岁,已经见多识广,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不致于被假象所迷惑。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人在五十岁的时候,能认识并掌握自己的命运。所谓“六十而耳顺”,是指人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不致于偏信一方。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人到了七十岁,无论做什么,都能合乎规矩,不会超越规范。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形容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和生活态度。
"三十而立" 意指在人生30岁左右,应该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事业基础,能够为人立业、养家糊口,担当起社会责任。
"四十而不惑" 意思是在40岁左右,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不再迷惑于世事繁杂,对自己的目标和生活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十而知天命" 意味着在50岁左右,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余生,明白人生的方向和追求。
这句成语强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目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智慧,以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变化。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一、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出处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为政》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二、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三、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意思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30岁立三样,40岁两不惑,50岁知三点,人生才算活明白!
30岁的人,说老不老,但说小也不小,
正是奋斗的好年纪,要做到立身,立业,立家。
1、立身,指的是要确定自己的人生原则,行为操守,
有自己的思想品德,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说风就是雨,
内心坚定,不会被轻易改变。
2、立业,要有自己的事业,
经过几年的工作,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前途,
说到底,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
就像郭德纲说的,30岁之前怎么狂都行,
30岁之后,再狂就没出息了,
年轻时可以随便试错,到了30岁要定下方向。
3、立家,如今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
除了社会环境,还和本身自己的家庭责任感有关,
由于父母的溺爱、条件的改善,很多年轻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到了40岁,很多事情就不疑惑了。
1、对外,明白了社会。
不会再像年轻时候血气方刚,任性冲动,
知道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定位,生活的经历让我们少了一份激情,但多了一份沉稳,
少了冲动,多了冷静,
少了放纵,多了责任,
少了盲从,多了理智。
2、对内,明白了自己。
40岁以后,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有理想,但不妄想,
有希望,但不奢望,
有作为,但不妄为。
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过分乐观,但也不自卑消极,
人过40天过午,人生走过一半,心中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豁达。
五十知天命,到底应该知道什么?
这三点,要牢记。
第一点,知道自己的人生高度,不怨天。
人过五十,各方面的功能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能够平稳保持就已经不错,
知道自己的人生成就也就差不多了,不抱怨命运。
第二,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怨人。
经过二、三十年的打拼,事业基本定型,机会和机遇将会越来越少,
也不需要事事亲为去做,人生事业差不多就这样,
不抱怨别人,习惯自己的角色。
第三,意识到自己剩余的责任,不懈怠。
50岁,虽说不像年轻人一样这么有冲劲,
但毕竟还算是老当益壮,此时父母都已年迈,
孩子还在读书或初出茅庐,肩上的责任并没有减轻。
在这个人生最成熟,最稳重的年纪,
有压力,但要坦然;
大局已定,但毫不懈怠。
我是这样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
人,从婴儿到童年,再从童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青年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你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晃就到三十岁了吧?这期间你的父母己经步入老年期了,起码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那么,人生这前三十年你经历过的磨难、痛苦、欢乐、历练的基本成熟了;你的脾气、秉性、特性基本定型了;工作也基本稳定了,恐怕也娶妻生子了,所以才叫三十而立。
再经历十年的拼搏与锻炼,你已经看透了这个世间的一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世态炎凉,人心难测,悲欢离合,好事多谋。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向近收眼底,一目了然。这还不叫四十不惑吗?
人生,总共分三不同阶段:头三十年,中三十年,后三十年。头三十年我们是被别人养活,中三十年我们是拼搏三十年,后三十年是耄耋之年,也是残喘的三十年。可前后加到一起,你也不过三万三千天,就这么简单。回答完毕,谢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意思是是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而且不应该对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对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和妥善解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三十而立,是说人到30的时候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事业发展方向;四十而不惑,是说人在这个阶段应该成熟起来了,对人事物理应该都能参透。
满意请采纳( ⊙o⊙ )哇
意思是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原文(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
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来源于《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此本成为当时的比较可信的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三十自立 不管是事业 还是家庭 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四十不惑 不被迷惑 诱惑 坚持自己。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一辈子黄土半截了 随天随地 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六十耳顺 六十岁 自己上了年纪 多听些顺耳的事情 吃粮不问事 那些不顺耳的 也没有必要往心里去自己自在就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
-
-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当老师嘛,学费的定价!
每月交30块钱,没座位,听课时只能站着。
交40,有什么不知道的可以随便问。
交50,就能左右以后的命运,毕业后可以安排好的工作。
交60,不光具有以上权利待遇,老师说话都顺着你想听的说!
求采纳
翻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此句出自《论语》。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就十五的时候开始志向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 孔子 文化 年龄 成家立业
意思是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出处:《论语·为政》第四章
1、立:自立。指确立人生目标。
2、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知识。
3、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耳顺:指从别人的话中能分辨出好坏、是非、真假。
5、从心所欲:随心所欲。从,同随。
6、不逾矩:不超过规矩、法度。逾,越。矩,规矩,法度。
扩展资料
孔子一生从事的活动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治活动,时间较短,前后只有五年。他50岁的时候,开始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后又升迁为司寇。但他55岁时,便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长达14年之久,终不见用。
二是教育活动,时间相当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十而立”到35岁,收受第一批弟子;第二阶段,37岁到50岁,他的弟子已遍及各诸侯国;第三阶段,周游列国,返鲁。
到晚年他的教育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在这一时期,他的弟子已开始在一些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活动时,反思了自己为学一生,与年俱进的进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反映了一个人必须经过一个从自律到自觉的学习过程,才能达到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