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 2、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 3、什么是中庸之道
- 4、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的
- 5、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 6、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 7、中庸之道名词解释
- 8、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9、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儒家孔子的经典思想之一,因为中庸的丰富内涵以及深远的智慧,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客将“中庸之道”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如果从为人处世上来理解中庸,我们可以看到“中庸”的调和与灵活。
换句话说,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包含“和而不同”的君子智慧,亦有“无可无不可”灵活处事原则,是治疗“偏激”与“狭隘”的一剂良药。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中庸”绝对不是赞扬盲目折中的老好人,所谓“无可无不可”指的是“恰到好处”,而非盲目取中间,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1、中庸之道中内涵“和而不同”的君子品格在孔子看来,君子是理想人格,是最接近“道”的存在,也是君子身上的重要特质之一。
《中庸》一书曾记录: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庸”在孔子心里,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重要区别。
关于中庸与君子与小人,在《论语》中,孔子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行中庸之道的君子是讲求一个“和”字的,这个“和”字的核心在于“度”的把握,既能谋求“大同”,也能根据实际保留相应的“特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强调灵活但不失原则的包容性。
而小人与君子不一样,小人没有那么强的包容性,他们甚至会有“老好人”的外表,十分具有迷惑性,表面和善,但是内心想法趋于极端,而且十分固执己见,这样久了,内在未免狭隘,整个人也容易变得偏执且“腹黑”。
2、中庸之道中“无可无不可”的灵活处事原则有人将中庸之道作简单的字面意义解读,认为中庸讲求的就是“取中间”、“两边不得罪”,上面颜小二已经说了,“两边不得罪”的“老好人”,趋近于孔子最厌恶的“小人”。
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是有“原则”的,这种原则会指引君子朝着“大同”的方向走去,但是面对“大同”中不那么“顺从”的“逆流”,君子的态度是“有原则的引导”,而不会为了两边不得罪就盲目取中间。
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说的就是“两边不得罪”、没有自己原则性、扰乱大是大非之社会秩序的人。
或者这样说,我们心里的君子“温润如玉”,但是“温润”不代表“好欺负”,更不代表“无原则”,君子是“灵活”的,面对不同的情况,他们更多是从大局出发,不偏执,有全局观,因此,君子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有“争锋相对”的情况出现,这是中庸之道之君子原则性的体现。
但是,面对不同的观点,深谙中庸之道的君子往往有更全面的客观性,他们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应该理解的、包容可以包容的,走出一条虽各具特色、但大方向一致的道路,这是君子的灵活性的体现。
3、“文质彬彬”里的中庸之道:既要质朴,也得有文采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中庸之道”其实是君子的修身之道,既要有不偏不倚的原则性,在“不走极端”这件事上稳定不变,又要有“无可无不可”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关于这一点,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便是孔子在告诉我们,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没有文采,这样略显粗野;但是文采太过,不够质朴,这样便显得虚浮,所谓文质彬彬,就是既要有质朴,也要有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不倚,方为君子。
推而广之,在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中,所谓中庸之道,更多是告诉我们要有原则,但也要有灵活性,将灵活寓于原则之中,我们不会没了规矩,但亦不会太过死板,于此才能真正做到井然有序而充满活力,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把握两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不多不少正好恰好。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世风日下,中庸横行。”诸如此句不绝于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详细的
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扩展资料: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来不过廖廖数人可以接近或者达到。
但国人平常语境中,似乎“中庸”又成了最易获得的品行,人人具备,以至于还要尽量地避开,何以故?此所谓“中庸”非儒家之“中庸”,实乃一种“折衷主义”罢了。上面还有人言“中庸”是一种完美主义,倒有点接近但实则似是而非。
“中庸”是一种德行,也是儒家所设定的一个人所能达到一种最高人生境界,而不是什么主义,亦不是行事方法和效应。
那什么是“中庸”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去看个究竟。
《中庸》原文不过三千余字,可配合朱子《中庸章句》一起看,至于现代学者关于“中庸”最佳的论著,个人私下里最推崇杜维明先生的《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题主若可仔细看完后这些著作,对“中庸”的理解便可超过下面许多答主,这里面有许多也还不曾读过原文。
现仅分享下自己阅读后所获得一二理解,但限于个人资质,其实并没有实得,只是撷取些章句中的解释便当做了自己的理解,
其间还有诸多误解之处,还望先进者可以指点一番,这亦是愚强做回答的用意所在。
一,“中庸”即“恒用中和”
中庸,是儒家的至高德行。其中“中”指“中和”;“庸”则兼摄两义,1.庸,用也;2.庸,常也,恒也,即一息不可已也。故《中庸》首章有“不可须臾离也”之语;则依此可将“中庸”解作“恒用中和”
二,“中”“和”但这其中的难点还在于“中和”二字的理解。“中”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并无难理解之处,如人常说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是。但儒家著作《中庸》中的“中”已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如同《老子》中的“道”一样,并不可单纯地用字面意思来理解,欲知其为何物,还应回到文献本身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注:“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换言之,“中”在《中庸》中是指天所赋予而人所固有之“性”。何为性呢?1.“性”指先天具有,使人得以成为人的特质,故《中庸》第一句即为:“天命之谓性”;2.“性”是“情”得以发生的内在依据,故曰“情之未发为性”。那儒家为何要将人“性”用“中”指称呢?因为儒家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性本善。(这里不做论证)因为其至善,所以一定无所偏倚,是一种极致状态,之所以用“中”来命名,即是为了强调“性”的这种特征。
现在再来反观“和”,同样回到文献本身。《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上节言未发为性,则已发便是指情,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一类,未发之性即是至善,则由至善之性而发的情也应是善的,故称其为“和”,和者,无所乖戾之谓。
人性本善本“中”,其所发之情也应该为善为“和”。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之所发多为恶为戾,这并不是“性”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受制于身体的欲望以及人心后天的被蒙蔽,“中”之性仍在,但所发已不为“和”。
因此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来祛除人心上的蒙蔽,使其重新恢复“中”的面貌,儒家《中庸》一书即是在讲这种修养复性的方法。
三,再回到“中庸”一词好了,既然弄明白了“中庸”一词的原始含义,那么当孔子评价一个人中庸的时候,我们也就明白了,他指的实际是:
这个人已达到或近乎至境,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心体至善无碍,无有一丝私心蒙蔽,惟有天理流行其间,故其所言所动,无不合乎大道。又孔子自述其“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其实便是这种境界的最善描述。
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庸》一书中,孔子不止一次感慨“中庸”难以达到,而被孔子认为具有这种品德的人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颜渊廖廖几位,亦可见“中庸”的可贵之处。
但所言如何做到,则实在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等同于如何达到儒家所言的圣人之境,儒家所有典籍都是在讲这个问题,略举之,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也,《中庸》的“致中和”是也,朱子的“居敬穷理”“存天理灭人欲”是也,象山的“发明本心”是也,阳明的“致良知”亦是也。
欲学此道者需要自己去择取,然后投诸实践,毕生用功不懈,或可侥幸达至。
很多时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难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经营入世的生活 最难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处事 所以最难的是 在两者之间 达成一条中道 在两者当中 保持一种平衡
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中:折中;庸:平常。
成语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辨形:庸,不能写作“佣”。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成语例子: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人老是把一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又知之甚少。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人!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产生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孔子说这话的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当时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子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有人就此会言,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子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对中庸之道“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心。
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作者:郑琳芳)
很多时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难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经营入世的生活 最难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处事 所以最难的是 在两者之间 达成一条中道 在两者当中 保持一种平衡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
作为成语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延伸深一层的含义,即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识延展: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造句:
(1)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3)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4)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
(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同样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难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经营入世的生活 最难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处事 所以最难的是 在两者之间 达成一条中道 在两者当中 保持一种平衡
中庸是儒学一切的基础,中庸之道的核心,强调的是中和与平衡,对什么事都不偏执.中庸就是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强调以静制动)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成语】:中庸之道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拓展解释】: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名词解释
中庸之道名词解释:中庸之道,汉语成语,拼音是 zhōng yōng zhī dào,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道:道理,这里指处世哲学。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中庸之道的“中”是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中庸之道造句如下:
1、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柔中带刚的中庸之道,很适合肖邦这种诗意的音乐。不理解肖邦音乐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乐其实是非常激昂的。
2、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3、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人生需要努力践行“中庸之道”,即“人生需要努力践行中庸之道,即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为,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庸之道,决不是如有些世俗观念所说的折中、妥协和无原则。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条的,它要求做事为人,没有、也不应当采取某一不变的固定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应当坚持“义”的原则(不是简单的“讲义气”的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要特别注意,这决不意味着办事做人无原则和见风使舵。)
朱熹注解: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
“中庸之道”实在高明,更限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几句话讲明中庸之道,希望更详细具体了解的读者,请阅读《中庸》(原文)、《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和《南怀瑾选集》等大家之见并深思慎取。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历代圣贤的推崇。可惜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发展的冲击,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被人们误解甚深。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扩展资料:
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的“庸”所具有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平常的人事,关心现实世界、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不是去迷恋那些古怪的、启示的、抽象的、神秘的宗教妖魔之事,或者无法进行实践的形而上幻想。第二层意思就是《中庸》里说的道统思想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平常的,只是人们没有发觉而已。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
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圆滑,不偏激,说话无明显取向,表达意见比较柔和温婉,就算对于你不赞同的事情,表态也是比较婉转,温和。也就是说话做事尽量不得罪人。
意思做人要保持沉稳而且有素质的人,讲道德有礼貌,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好的建议。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历代圣贤的推崇。可惜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科技发展的冲击,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被人们误解甚深。
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扩展资料:
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