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 2、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 3、趋炎附势的意思趋炎附势的解释趋炎附势接龙
- 4、趋炎附势什么意思
- 5、趋炎附势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 6、趋炎附势的意思
- 7、?趋炎附势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 8、趋炎附势的意思
- 9、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趋炎附势成语造句和典故
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解释】: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自】:《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例句】: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词 目:趋炎附势
发 音:qū yán fù shì
释 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 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常与“阿谀奉承”连用。
例子:
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场:“你也读过诗书,为何不自爱惜,去~。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意思: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趋炎附势
意思::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拼 音:qū yán fù shì
出 处:元·脱脱《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
近义词: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反义词:刚直不阿
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
【解释】: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自】:《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例】: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趋:是奉承和依附的意思,炎:比喻有权势的人。趋炎附势是指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阿谀奉承,跟屁虫,小喽啰,老大一死就落井下石的让我人。
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典 故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zhxr63的答案就是我的答案 词目 趋炎附势 发音 qū yán fù sh
趋炎附势的意思: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自】:《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译文】:如今的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想反折的。他能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看人家的脸色,以冀推车吗?
【近义词】卖身投靠、攀龙趋凤、趋势附热、攀高结贵、攀高接贵、曲意逢迎、攀龙附凤、避凉附炎、阿谀奉承、接贵攀高、龙攀凤附、如蚁附膻、巴高望上、溜须拍马
【反义词】一视同仁、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大义灭亲
扩展资料:
趋炎附势的近义词
1、攀高结贵
【解释】:指攀附结交高贵的人。同“攀高接贵”。
【出自】:清代·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死之后,你一满了服,就急急的要寻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译文】:我死了以后,你满了衣服,就急急忙忙的要寻找一头亲事,总要穷人家的女孩子,千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
2、攀龙附凤
【解释】: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出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译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3、阿谀奉承
【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出自】: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译文】:他拒绝小器具易盈,而且是个小人,在人面前不超过一味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的意思趋炎附势的解释趋炎附势接龙
成语名字:趋炎附势
成语发音:qū yán fù shì
成语解释:趋:趋向;迎合。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成语出处:宋 陈善《扪虱新话 趋炎附势自古而然》:“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成语繁体:趋炎坿势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势,不能读作“sì”。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
“趋炎附势”的意思是趋:趋向;迎合。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近义词: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反义词:刚正不阿。
“趋炎附势”的成语故事:宋真宗时馆阁校理李垂上书治理黄河水灾,特著书《导河形胜图》,由于宰相丁谓的阻拦没有得到实施,好心人劝他去拜访丁谓,李垂不但不去巴结,反而抨击他,被贬出京。后来回京,李伯康劝他去拜见新宰相,他说他不会去趋炎附势的。
造句如下:
1、他专好趋炎附势,谁都瞧不起他。
2、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不招人鄙视。
3、抗战时期,一些汉奸依靠日本侵略者,趋炎附势,欺压同胞,广大百姓对他们憎恨无比。
4、这种趋炎附势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5、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6、媒体名义上是自由的,虽然趋炎附势,而且常被官员骚扰。
7、目前社会上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令人痛心不已。
8、也许是人性的弱点吧!社会上像他那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人还真不少。
9、一个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气,有操守,不可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085 成语 趋炎附势 注音 ㄑㄩ ㄧㄢˊ ㄈㄨˋ ㄕˋ 汉语拼音 qū yán fù shì 释义 「趋炎附势」之「趋」,典源作「趣」。 「趣」通「趋」,此指依附。 炎,指有权势的人。 「趋炎附势」指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语本晋.王沈〈释时论〉。 「攀龙附凤」 典源 晋.王沈〈释时论〉(据《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王沈》引)东野丈人观时以居,隐耕污腴之墟。 有冰氏之子者,出自沍寒之谷,过而问涂。 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阴之乡。」 「奚适?」曰:「欲适煌煌之堂。」 丈人曰:「入煌煌之堂者,必有赫赫之光。 今子困于寒而欲求诸热,无得热之方。」 冰子瞿然曰:「胡为其然也?」丈人曰:「融融1>者皆趣2>热之士,其得炉冶3>之门者,惟挟炭之子。 苟非斯人,不如其已。」 ……丈人曰:「……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4>于华屋,疏饭5>袭迹于耨耕6>。 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举高誉者因资而随形……。」 〔注解〕(1)融融:和暖、光亮的样子。 (2)趣:通「趋」,向前,此指依附。 (3)炉冶:从事镕铸的工作。 冶,音|ㄝˇ,镕铸金属。 (4)继踵:比喻接连不断。 (5)疏饭:粗糙、不精细的饭菜。 (6)耨耕:指除草耕作的田野。 耨,音ㄋㄡˋ,除草的农具。 典故说明 王沈生于极端重视门第的晋朝,年轻时虽然很有文采,但出身寒门,还是无法打入上流社会,于是他写了篇〈释时论〉,以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其中提到:在温暖地方的人,都是喜欢热的人。 但能够知道冶炼金属的方法,只有掌炉漆炭的人。 就像想要打入上流社会,出身是很重要的。 出身卑贱的人,常常被人污辱;出身尊贵的人,却常得到荣耀。 肉食的有钱人不断出入于华厦,粗茶淡饭的穷人只能往来于田野。 讲求名利的人,向有势力的人逢迎谄媚;而讲求名声的,却因为钱财,而原形毕露。 实在是很令人感叹。 后来「趋炎附势」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依附权势。 书证 01.《朱子语类.卷八三.吕伯恭》:「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 02.宋.陈善《扪虱新话.卷六.趋炎附势》:「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孤尽带令。 』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03.宋.萧注〈与李泰伯书〉:「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 04.明.顾大典《青衫记》第一九出:「小旦:『莫不是弃青衿为赐绯。 』旦:『他也不是这样弃旧怜新的人。 』贴:『莫不是衣狐貉嫌袍敝。 』旦:『他也不是这样趋炎附势的人。 』」05.《隋唐演义》第八七回:「杨国忠总理朝政,一味逢君欺君,招权纳贿。 这些贪位慕禄、趋炎附势之徒,奔走其门如市。」 06.《荡寇志》第三六回:「此人才富学博,心灵智巧,善于词令,江湖上的人,也有大半相好,不过性情之中,太梗直些,不肯趋炎附势,所以有些势利小人反忌惮他。」 07.《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无奈他父亲又是个明道理、尚气节的人,不同那趋炎附势的世俗庸流。」 08.《三侠五义》第六二回:「观内当家的叫做吴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称绰号铁罗汉,一身好武艺,惯会趋炎附势。」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攀附权贵」、「谄媚讨好」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必理会他!<02>我瞧不起这种靠趋炎附势,得到重用的人。 <03>在我看来,他就是个趋炎附势的机会主义者。 <04>你与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深交,小心近墨者黑。 <05>一个人立身行世要有骨气,有操守,不可趋炎附势。 <06>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檐下不得不低头啊!<07>今天在会议上,他那趋炎附势的丑态,实在令人恶心。 <08>他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态令人不敢恭维。 <09>韩愈说:「君子要处心有道,行己有方。」 我又怎会趋炎附势呢?<10>想当年你还得意时,门庭若市,前来趋炎附势的亲戚朋友不知有多少? 近义词: 阿谀奉承,攀龙附凤 反义词: 中立不倚,刚正不阿 辨识 参考语词 附势趋权,趋炎附灶,趋炎附热,攀炎附热,趋权附势,趋炎奉势
趋炎附势的意思
“趋炎附势”意思是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附:迎合、依附。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示例:所有朋谊及那些趋炎附势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反义词:刚正不阿。
典故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直到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
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趋炎附势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读音】:qū yan fu shi 【例句】: 1.「趋炎附势」:时尚奢侈品牌须拥抱大众媒体 2.他们也不是趋炎附势或玩弄权术的人。 3.布朗太太是有名的趋炎附势的人。 4.看他那种趋炎附势的样子 5.一些小国家对柏林的发号施令和巴黎的趋炎附势非常反感。 6.可你们嘴里说的却是要我去趋炎附势。 7.媒体名义上是自由的,虽然趋炎附势,而且常被官员骚扰。 8.罗斯福有着出身贵族的自信满满,但却毫无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9.一个成了首相热点人选,一个趋炎附势希望取得商业胜利。 10.这个社会有很多趋炎附势的人存在,太虚伪太不知所谓了! 11.我们持久的友谊永远不会需要一位卑鄙的趋炎附势者,尤其是那些背弃民族和国家的人。 12.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一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双臂,飞也似地过去抱住她,欢迎是永远含笑地,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13.许多公职人员都趋炎附势,他们的工作都是因为过去的赞助;马德利 *** 中的许多人都缺少 *** 部门的工作经验。 14.描述虚情假意、牢骚不满、趋炎附势、对女士礼貌有加、经济窘迫、悲哀的形容词。 15.但他之后明了,那些人都一样--轻佻浮滥、趋炎附势,且舌粲莲花。
趋炎附势的意思
趋炎附势的意思是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读音:qū yán fù shì。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附:迎合、依附。比喻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
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近义词:卖身投靠、趋势附热、攀高结贵、曲意逢迎、攀龙附凤、避凉附炎、阿谀奉承、接贵攀高、龙攀凤附、如蚁附膻、巴高望上、溜须拍马、追名逐利、趋之若鹜。
反义词:一视同仁、洁身自好、刚正不阿、大义灭亲。
用法: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通常与“阿谀奉承”、“攀龙附凤”连用。
趋炎附势的造句赏析
1、不过,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和现实。
2、那种趋炎附势、钻头觅缝的人物,难免不招人鄙视。
3、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一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双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他。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5、那时的李家正是烈火烹油的好年景,那些趋炎附势投帖结交的所谓朋友不可胜数。
趋炎附势是什么意思?趋炎附势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趋炎附势 qū yán fù shì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趋炎附势】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趋炎附势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趋炎附势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趋:趋向;迎合。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成语出处] 宋·陈善《扪虱新话》:“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正音] 势;不能读作“sì”。
[辨形] 趋;不能写作“驱”。
[近义] 曲意逢迎 如蚁附膻
[反义] 刚直不阿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如蚁附膻”有别:~是直陈性的;能用于一群人;也能用于个人;“如蚁附膻”是比喻性的;只适用于一群人。
[例句] 抗战时期;一些汉奸依靠日本侵略者;~;欺压同胞;广大百姓对他们憎恨无比。
[成语故事]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知道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词语解释
? 示 例
? 例 句
? 典 故
? 故 事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词语解释[回目录] 词 目 趋炎附势
发 音 qū yán fù shì
释 义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成语 趋炎附势》王建峰 绘
《成语 趋炎附势》王建峰 绘
出 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
英 文 be a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性 质 贬义词语
示 例[回目录] 所有朋谊及那些~的,男男女女,都拥挤望周府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五回)
例 句[回目录] 一个在当地富人面前趋炎附势的小人。
典 故[回目录]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直到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才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他不久再次被贬。
故 事[回目录]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⑤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⑥得其处,则夜炳烈炬临⑨之⑦,蜂空群赴焰,尽殪,死。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⑧。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
1.血指:伤指。
2.连房刳取:把整个蜂巢割取下来;刳:剖开。
3.郭索:形容蟹急速爬行的样子。
4.殒:死。
5.窟:做窝
6.踪迹:跟踪寻找,动词
7.之:的
8.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
9.临∶靠近
10 得:得到,获得
淮河以北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蜂,它的尾部能将人蛰死;江南一带有一种很厉害螃蟹,它的螫可以对付老虎。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能捉很多,捕捉螃蟹的从不受伤。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的所在,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只知道趋炎附势,而不能安于居住的地方,它们的死是必然。
道理;趋炎附势,是没有好下场的。
“趋炎附势”考 作者 陈炳
近有老友王君来访,言及读古书碰到“趋炎附热”这成语,查新《辞海》没收,只收“趋炎附势”,因我是《辞海》老我,便问我何故。我一时语塞。
日前,查解放前旧《辞海》与《辞源》,均收有“趋炎附热”(但均不收“趋炎附势”),所举的例证都出自成书于元代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而解放后历次修订的新版《辞海》均改收“趋炎附势”为目,究其因,“趋炎附势”用得频率多呗。其实,“趋炎附势”与“趋炎附热”(新《辞海》似可保留此词目,便于查阅),这两个成语中的关键词是“炎势”、“炎热”,其词义相似:都是意指炙手可热、热势烫手,比喻气焰、权势灼热逼人;而有的人对之却追慕、巴结攀附,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唐代大诗圣杜甫在《丽人行》中就告诫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但历次新版《辞海》对“趋炎附势”的本源或曰出处的举证皆非最早的。如1999年版《辞海》“趋炎附势”:“指奔走权门或依附有势力的人。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显然这不是此成语的本源或曰最早的出处。成语与典故一样总是有其语源、典处的,故要阐释某一成语,就应尽量联系和引证其准确、密切、最初的本源;否则会误导读者。
对于“趋炎附势”的较早“出处”,笔者过去曾认为系源自《朱子语类·第八十三卷》:“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不过,近来在查考过程中,发现陈善《扪虱新语》里有题《趋炎附势自古而然》一段文字,照录如下:
熙宁初,王荆公用事,一时字多以甫,押字多以圈。时语云:“表德皆连甫,花书尽带圈。”当其盛时,谁不畏爱。唐令狐绹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狐冒令者,温庭筠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尽带令。”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自非盛德而居大位者,其不擅权以欺主,则必护短以立威,此亦小人常态,于今何足怪云。
这里,对“趋炎附势”的本源和含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可谓鞭辟入里。举了两种事证:一、“熙宁初”,即北宋神宗1068—1077年间,“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拜相后,朝野一时“多以甫”为字号,“表德”时,“皆连甫”。二、复姓令狐名绹(802—879)系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令狐楚之子,唐大和(827—835)时进士,后官至宰相,刹那世间竟有单姓狐者,也假冒为复姓令狐,于是“天下诸狐尽带令”!这两个例证丰富了“趋炎附势”的内涵,并将一批“自而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常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扪虱新语》也许是“趋炎附势”的最早出处、本源所在,因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陈善是南北宋之间的人,那可比朱熹的《朱子语类》所言要早些吧。笔者还想赘言一句:时至今日,那“自古而然”的“趋炎附势”的现象尚未根绝,但与其将讥讽、谴责的板子,打在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权谋私”、揩公肥私、“护短立威”、贪污腐化、制造怂恿“炎热炎势”的非法权势者的头上。在这一点上,也要找准“源头”。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42689.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