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朝存在了多少年呢
- 2、明朝共多少年?
- 3、明朝多少年历史
- 4、明朝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 5、明朝持续了多少年?
- 6、请问明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 7、明朝共有多少年?
- 8、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 9、清朝和明朝存在多少年
- 10、明朝存在几年
明朝存在了多少年呢
朱元璋的大明34年的,朱棣(伪明太祖)的伪明234年,伪明余孽39年
不到300年吧
如果不算南明是1368-1644共276年,如果算的话是315年(南明39年)
明朝共多少年?
明朝有多少年
27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饥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距今有多少年?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的开始距今已经有649年,明朝的结束距今373年。
明朝到现在有多少年历史?
明朝从公元1368年立国,距今646年,若从公元1644年明思宗自缢至今亦有370年。
大明朝一共多少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
完整的明王朝包括:
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所以广义的明代一共经历319年,狭义明代是指1368年-1644年,一共277年
明朝一共执政多少年?
·历史
·初年的强盛(1368-1436)
·明朝中期(1436-1573)
·明朝的衰亡(1573-1644)
明朝(1368年—1644) 南明(1644---1683)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传十六位皇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代)方被清军彻底灭绝。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明朝帝王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 应天孝陵
惠宗(惠帝)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允炆。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母妃吕氏。年号建文(1399年-1402年)无陵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年号永乐(1403年-1424年)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后。年号洪熙(1425年)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仁宗长子也。母诚孝昭后。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年号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裕陵
代宗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宣宗次子也。母贤妃吴氏。英宗即位,封郕王。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英宗长子也。母贵妃周氏。年号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年号 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孝宗长子也......>>
明朝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经历多少年多少位皇帝
明朝 1、太祖朱元璋(洪武 1368-1398) 2、惠帝朱允炆,太祖孙。(建文 1399-1402) 3、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子(永乐 1403-1424) 4、仁宗朱高炽,成祖长子。(洪熙 1425) 5、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宣德 1426-1435) 6、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正统 1436-1449; 天顺 1457-1464) 7、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弟。(景泰 1450-1456) 8、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成化 1465-1487) 9、孝宗朱佑樘,宪宗第三子。(弘治 1488-1505) 10、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正德 1506-1521) 11、世宗朱厚熜,宪宗第四子兴王佑杬子,孝宗侄,武宗堂弟。(嘉靖 1522-1566) 12、穆宗朱载垕,世宗第三子。 (隆庆 1567-1572) 13、神宗朱翊钧,穆宗第三子。(万历 1573-1620) 14、光宗朱常洛,神宗长子。(泰昌 1620) 15、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天启 1621-1627) 16、思宗朱由检,光宗第五子,熹宗弟。(崇祯 1628-1644)
明朝,清朝各统治多少年?
1、明朝共统治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共统治二百六十七年。
2、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3、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峰。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明朝和清朝各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1368-1644是276年清朝嘛.
有三种说法.
1.1616(建立后金)-191攻 296年
2.1636(改国号清)-1911 276年
3.1644(入关)-1911 268年
所以因此说法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啦~~
明朝多少年历史
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虽然才277年。但人们讲述明朝历史时,总是喜欢把建立政权之前朱元璋的创业史作为开始。而明粉们,则喜欢把南明诸朝乃至明郑时期的历史,算在明朝之内。
明朝历史一共276年。
明朝一共276年历史包括明朝(1368-1644年)以及南明(1644-1662年)和明郑时期(1662-1683年)的历史。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从朱元璋称帝开始,到崇祯自缢结束。
千秋伟业:
明帝国作为华夏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王朝,自然是有些不尽的辉煌。首先,从政治上来讲,朱元璋在位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使中华领土完全掌握在汉人手中,结束了蒙古族统治中原的局面。
并且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外扩张领土,使华夏版图在明代时达到极盛,万国来朝。在明代276年间,历代皇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使地方权力回归中央,地方藩王再也无力掀起事端。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五次北伐蒙古残部,使蒙古再也不敢进犯中原,使中原铁骑驰骋大漠;
在文化上,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改变了当时社会崇尚佛教的风气。并且明代前期的历代帝王很多都体察民情,轻摇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从经济上来看,当时明代的经济在当时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一直到万历年间后期,宰相张居正过世之后,皇帝开始昏庸,才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局面。
朱棣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向世界炫耀了中国国力的强盛,使得四方蛮夷都纳入了纳税国的范畴。
在明宣宗时期,出现了仁宣之治那样的盛世景象,受到外国使臣垂慕。当时明代的文化也是鼎盛,虽然也出现了八股取士那样的败笔。
但是不可否认,朱棣时期对于儒家的一系列的政策为“宏志中兴”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明穆宗时期,东西方交流十分频繁,各种科学技术不断传播。
也是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不过可惜由于一系列政策使资本主义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也足以可见当时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兴盛。
明代276年间,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民都生活富足,社会稳定,虽然明代历代帝王都具有尚武的风尚,多次征战,但几乎无一败绩,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明后期,经济无法支撑巨大的军事消耗,并且由于皇帝的错误决断,使得战争失败,国家开始走下坡路。
遗臭万年:
虽然明代有很多功绩都值得炫耀,但是从客观方面上来讲,明代依然有很多方面为人所诟病,否则也不会有人说它是黑暗的腐朽的。
明代时期,政治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说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宦官开始干涉政治,使得朝政不稳,其次,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制,建立内阁,自己亲自管辖六部。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皇帝无法兼顾各个方方面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宦官专政,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组织相继成立,使得全国上下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中。
并且在朱元璋时期,大肆屠杀有功之臣,使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这也间接导致了建成帝时期无人可用,使得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
明代的经济取得很大发展,在万历前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向世界炫耀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北击蒙古,东抗倭寇,无不令世界战栗。
但从万历后期开始,明代的经济就开始呈下滑趋势,并且明朝时期开始实行禁海令,无疑遏制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虽然后期废除,但仍然在那段时间里束缚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明朝后期地方藩王割据,土地大多集中在藩王手中,农民无力支付税收,并且那个时候官员贪污严重,赋税无法充盈国库,导致国库空虚,于是皇帝只能增加征税,百姓无力支付税收,于是纷纷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从明朝的文化上来讲最值得诟病的地方便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限制了当时文人的思想,使当时的读书人为了做官而读书,再无唐宋时期活跃的风气。
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曾评价八股取士说其不亚于焚书坑儒。并且从那时开始,中国的科技文化,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
而此时的西方正在进行思想解放,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与当时的明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近代中华民族埋下了苦难的种子。在明代276年间,王室尚武频繁征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朝堂上党派林立,暗潮汹涌,以当时的东林党为例,受到宦官排挤,不断受压迫,为了消灭东林党,东厂等特务机构到处抓人,人人苦不堪言。
虽然在明代276年间,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事情为人们所批判,但也不可否认,明代为华夏民族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彪炳史册。
继往开来,甚至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或许正是因为明代为中华民族埋下了苦难的种子,使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遭受了冰与火的洗礼,锻造了中国的脊梁,融入了中国的血肉,才能使中国当今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明朝逐渐没落的因素:
外戚:
就是皇帝家的亲戚出来干预朝政,例如隋朝就是外戚夺权。这一点,纵观明朝历史,明朝没有外戚势力做大并干政的现象。不仅不干政,明朝的外戚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还不出力,坐视明朝灭亡。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国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时明朝是内忧外患,而明朝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就让大家捐款,第一个就是要让国丈家捐款。没想到这位国丈哭穷,最后好不容易拿出来1.2两银子。这个时候周皇后自己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5000两银子交给她的父亲,想让这位国丈再增加3000两,这不就能凑到2万两。最后国丈捐了多少了呢?1万5千两,也就是国丈还贪了她女儿2000两银子。最后明朝灭亡,从这个国丈家里搜出几十万两白银,有国丈如此,明朝焉能不亡。
权相:
比如说这种事情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比较常见。这通常是因为宰相权力过大对皇权构成威胁。而明朝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明朝废除了丞相制。明朝初年,还是有宰相的,当时胡惟庸做宰相,但是朱元璋以胡惟庸密谋造反的名义杀了胡惟庸而且废除丞相制,并立下祖宗家法“有立宰相者杀”。从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权集于皇上,消除了过去权相篡权的可能。
强藩:
指的是地方势力做大,中央不能控制,比如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朝廷无法制约藩镇,而藩镇之间相争相斗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而明朝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明朝首创,而是早在北宋时期就解决了,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地方长官的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等权利分开,这就分化了事权,进而使得地方藩镇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明朝承袭了前朝这种制度。地方也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所以这一条明朝也没有。第五个,悍夷,指的是强大的游牧民族。中国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中原王朝的战争成本很高。相比较之下,少数民族可以做到兵民合一,所以战争的成本低。如果少数民族比较强大而中原王朝又比较虚弱,少数民族就有可能南下灭亡中原王朝,北宋和南宋都是这样灭亡的。明朝的少数民族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北方的蒙古,一个是东北的女真。蒙古族已经过了他的巅峰期,但是仍对明朝构成一定的威胁,土木堡之变和庚戌之乱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是蒙古的威胁远不如后来女真也就是满洲的威胁来的大。女真成为最后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女真崛起比较晚,所以在前面相当长的时间里面难以对明朝构成直接威胁。
宦官:
东汉和唐朝的灭亡都有太监的因素。明朝也是一个宦官专权很厉害的王朝,先后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一大批宦官把持朝政,把朝廷搞得无言瘴气。但是明朝的宦官专权与汉唐时期宦官专权有很大的不一样。明朝时期,中央专制主义已经畸形强化,导致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利。而汉唐时期一旦出现了权力很大的宦官,皇帝就是对宦官不满,也无可奈何。明朝则没有这种事情。明朝的宦官专权利用的是皇帝不想管而专权。如果皇帝想要管理朝政,即使是魏忠贤这样的历史上最牛的太监也可以迅速拿下。所以虽然明朝的宦官专权也很厉害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皇帝的权力。
民变:
就是农民起义。这个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史不绝书。但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恶化到不可调和下得产物。在封建王朝,农民但凡有条活路是不会造反的。而要等到社会矛盾恶化到大规模的民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明朝16位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1398年)1368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明,自称高皇帝明太祖在南京即位,在位期间采取轻徭薄赋来恢复社会的生产力,恢复了汉人的政权地位。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2、明惠帝朱允炆:
(1398年-1402年),是朱元璋的孙子,在这三年期间没有什么功绩就被其叔父朱棣赶下位。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3、明成祖朱棣:
(1402年-1424年),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主要功绩,我们熟知的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征战漠北、平定边疆。五次北伐蒙古残部,使蒙古再也不敢进犯中原,使中原铁骑驰骋大漠。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在位时,政治上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特殊管理机构。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后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4、明仁宗朱高炽:
(1424年-1425年),是朱棣的长子也可以说是明国太子,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治理社会矛盾,但其命运凄惨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死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5、明宣宗朱瞻基:
(1425-1435),是朱棣的孙子曾陪同朱棣一起征战边疆、成就了明朝的辉煌时期仁宣之治。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次年,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议,停止用兵交趾。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6、明英宗朱祁镇:
(1436-1449,1457-1464),在位期间发生土木之变被俘,1457年被放回后继续即位皇帝。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7、明代宗朱祁钰:
景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 葬于景泰陵(唯一一个在北京继位却没有葬入13陵的明代帝王)。英宗恨景帝薄待,谥为戾,称郕戾王,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丑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复称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书多称明代宗为景帝。
8、明宪宗朱见深:
纯皇帝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 葬于茂陵。朱见深登基之后,觉得也该改变目前的乱象了。即位伊始,先是处死了干政的宦官,树立了皇位。之后他又下旨为于谦平反,并恢复了于谦的儿子在朝中的官职,大力褒扬于谦对于大明王朝立下的丰功伟绩。
9、明孝宗朱祐樘:
敬皇帝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 葬于泰陵。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10、明武宗朱厚照:
毅皇帝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 葬于康陵。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朱厚照只不过喜欢玩乐,生在帝王家,期望获得自由,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
11、明世宗朱厚熜:
肃皇帝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 葬于永陵。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虽然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12、明穆宗朱载垕:
庄皇帝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 葬于昭陵。明穆宗朱载垕贪于女色,最后也是死于女色。由于纵欲过度,加上长期服食春药,他的身体没几年就每况日下,难以支撑了。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宫中传出了朱载垕病危的消息。在休养了两个月之后,他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后病逝于乾清宫。
13、明神宗朱翊钧:
显皇帝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 葬于定陵。自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当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如火如荼,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因此,明朝这艘大船在神宗统治期间,已是千疮百孔,濒于沉没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这位明朝在位最久,最为懒惰,最为贪婪的酒、色、财、气四毒俱精的皇帝,终于离开了人世。
14、明光宗朱常洛:
贞皇帝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葬于庆陵。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样,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因此朱常洛从小得不到父爱。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但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赢弱。
15、明熹宗朱由校:
悊皇帝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 葬于德陵。天启帝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天启帝即位时尽心尽力,因此,天启帝对这些东林党人也是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16、明毅宗朱由检:
烈皇帝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 葬于思陵。朱由检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遵守了明朝历代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终年33岁,在位17年。
明朝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 ,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明帝国就此灭亡,历时276年
这个学术上有争议。
一般都是采用的从朱元璋称帝(1368年)起,算到北京城被破,崇祯皇帝自缢(1644年)为止,总计276年这个说法。
争议的地方在于南明,因为南京同样是明朝首都,而崇祯帝自缢之时,整个南方仍在明朝手中。而且南京的明朝政府仍在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军队进行抗清和平乱。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南宋能算作正统政权,而南明不能?实际上南明的情况还比南宋好。因为南宋是没有首都的(临安并不是正式的首都)。
所以,如果计算南明时期,那就到了1662年,总为294年。
另外还有算是明郑时期的(1662-1683)那就有313年了。
如果从朱元璋称帝算到崇祯皇帝殉国,明朝统治时间为276年(1368-1644);
但如果算上南明,到永历帝被擒,明朝统治时间为294(1368-1662);
但目前国内主流基本认定明亡时间为1644,崇祯殉国之年,
郭沫若还曾经写过《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纪念明亡300年。
明朝时期(1368-1644)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朱元璋性格极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效仿了汉高祖刘邦大肆屠戮功臣,朱元璋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胡蓝党狱”牵连总人数在十多万人,一批批功臣宿将被无辜冤杀,许多无辜官员百姓也被牵连其中遭受灭族之祸,马皇后宽厚贤德多次劝荐挽救过很多许多人的性命,但马皇后是唯一能阻止朱元璋拿起屠刀的人,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杀伐更甚,直至其生命终结。这给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恶名,朱元璋的极端个性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固,却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 故宫
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明英宗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成化初期,明朝不时受到逐渐强大的建州女真侵扰,每年被掠大量财物,人民不堪其苦,成化帝多次招抚建州首领董山不成。成化三年,明廷诱使董山来朝谢罪之机斩杀董山,并由赵辅统兵5万出击建州,意在犁廷捣巢,朝鲜受到成化帝敕令而协同明军作战,此战失去头目董山的建州女真大败,军队被斩杀数万,从此一蹶不振,百年之后方得复苏。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武宗时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但贪图享乐。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人大规模侵入边境,正德帝御驾亲征击败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此役后果是,鞑靼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时期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 嘉靖帝
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 嘉靖一朝,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隆庆新政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是为神宗。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得到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14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门的机会上疏抨击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罢官为民。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民间工商业以及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万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万历48年,神宗病逝。 天启时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1627年十月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崇祯时期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6年冬,努尔哈赤死,袁崇焕为议和遣僧前去吊孝,遭到时任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激烈反对。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持续了多少年?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
27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朝建立于1368年元月——明朝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上吊身亡1644年,国祚共计277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如果这算灭亡 那么,我也可以说不是,我认为南明灭亡才是真正的灭亡,
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到后来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
抵抗满清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你懂了吗?
请问明朝一共存在了多少年?
1、明朝早起:开创与进取期。这个是从明太祖到明宣宗。也就是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建国到宣德十年(1435),67年。
2、中期,从正统元年(1436)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130年。
改革时期,从隆庆元年(1567)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15年。
3、晚期,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明神宗亲政,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扩展资料:
明朝历史纷争:
明朝历史(1364—1683年)即中国明朝以及南明和明郑时期的历史,属朝代专门史。从朱元璋建立西吴政权到明郑台湾被清军攻占,明朝前后延续319年。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趁势崛起,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开创洪武之治。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此间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发生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平稳。明武宗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明世宗驾崩后十数年,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代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16世纪隆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若干手工业行业中出现。
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然而因国本之争,逐渐疏于朝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政治混乱,史称万历怠政。明熹宗时,魏忠贤祸乱朝纲,到明思宗即位后由于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历史
明朝共有多少年?
明朝(1368年―1644年),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南明(1644年-1662年),传四帝,计18年。
明郑(1662年-1683年),历五王,计22年。
朝鲜孝宗北伐计划: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
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舜水看到清政权日趋坚固,复明无望,为了保全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朱之瑜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故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历史上,自夏商周起,到清朝为止,我们经历了分裂与统一,共诞生了83个王朝、559个帝王。这些帝王中,有性情仁厚、治国有方的明君,也有暴戾昏庸、欺压百姓的昏君。
历朝历代,有世人称赞的明君,就有祸国殃民的昏君。但有这样一个朝代,被网友们评为“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朝代,这个朝代便是明朝。
大家之所以认为明朝无明君,无非就是明朝的君主大多数会比较暴戾、有些特立独行罢了。有的皇帝诛杀功臣,有的皇帝喜欢斗蛐蛐、有的皇帝喜欢炼丹、有的皇帝却爱好做手工、甚至有一位皇帝几十年都没上过朝。
这些事情听起来确实是有些奇葩甚至是昏庸暴戾,但明朝真的无明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倘若明朝的皇帝全都如此昏庸,这个朝代也不可能在历史上存在了276年之久。
一、明朝的“奇葩”皇帝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贫困中起义,他征战南北,统一四方,最终建立了大明政权。可是朱元璋却生性多疑,他猜忌甚至杀害了诸多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株连甚广,可以说是明朝杀功臣最多的一位皇帝了。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少年英才,励精图治,但他宠信宦官,还想要效仿先祖征战蒙古。结果因为指挥不当,导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他本人也被俘,在北方呆了一年多才回到宫里。
然而回宫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经继承了帝位,朱祁镇回来后被封为太上皇,囚于南宫长达七年,后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协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才重新登上皇位。
明武宗朱照厚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他自幼聪慧,却不顾正业,朱厚照只喜欢骑射游玩。他登基以后,给自己封了好多官名,像是“镇国公”、“太师”等等,还十分喜欢给自己收义子。
据统计,他收的义子多达一百多人。而且他还不喜欢住在宫里,于是在宫外建了一座新宅子,叫做“豹房”,作为他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不过这个豹房更多是为了玩乐。
明朝共有276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始于太祖朱元璋,终于思宗朱由检,共16帝。
27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
明朝统治了276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4年。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 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 惠宗,后世称为 明惠帝。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0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7、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8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8、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3年。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6年。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12、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13、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7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16、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 (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1、明朝存在了27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 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
2、清朝也存在了276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扩展资料
1、大明开国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
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2、大清开国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多民族国家得到统一巩固,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也存在了276年。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2、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止于1683年明郑政权覆灭最后一个汉族的大一统王朝沦陷,历时超过半个世纪,其间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
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亘古所少见。
明清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装斗争。在这场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策略多为其他战争所不及,带给我们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
明清战争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大明王朝维护祖国统一,镇压民族分裂活动的战争。战争的双方,一为清朝(后金),一为明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这三个政权的性质各不相同。
明清之际的抵御满清侵略的战争不是为了维系朱家政权的战争,而是为了维系“汉家天下”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明朝共统治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共统治二百六十七年。
1、明朝,1368年―1644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2、清朝,1636年—1912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1、明朝领土: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2、清朝领土:
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但清朝尚获得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
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存在了296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
扩展资料一、明朝领土范围
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二、清朝领土范围
1760年,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
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
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1908年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清朝有296年。
历史简单说就是四个字:“兴盛衰亡”。清朝十二朝怎么分?我们习惯上就把它分四段,第一段清朝兴的历史,我个人算法就是三朝,天命、天聪、顺治,简称天天顺。第二段是强盛,康熙、雍正、乾隆,第三段是衰,大体上也三朝,嘉庆、道光、咸丰,第四段是亡:同治、光绪、宣统。这样清朝296年历史分作四段就好记了。
入关前期,开创基业,改革兴旺
给清朝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画像,就两个字“开创”。
努尔哈赤当年在辽东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的一个村子兴起,这个村子多大?全村的人用一口水井,就建在一个山上,这个山很奇怪,平地起的山,离地面大约有十米高,好像一个馒头切的,突然就起来了,顶是平的,上面修了围墙。围墙很简单,垒上石头铺上木头,再就是土。有多少人起兵啊?有人说有百人,我算了一下不到百人,大约四五十个人。然后是南征北战、东征西讨、顺者折服,逆者逃离。最后建立了一个大清王朝,这个基业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努尔哈赤创下基业的时候很悲苦,一生戎马生涯,44年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有一个广东人叫袁崇焕,那时候叫南蛮子,努尔哈赤起兵的第二年,袁崇焕才出生。有人说袁崇焕南征北战,是优秀军人、统帅,其实只是进士出身,当过知县。一种说法是他把努尔哈赤打伤了,一种说法是没打伤,我看还是打伤了,清史怎么不记载,能记载吗?袁崇焕把老祖宗打伤了,不能记载。嘉庆皇帝是雷劈死的,能记吗?有这事也不能记。所以袁崇焕是努尔哈赤的克星。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按照贝勒排行是第四大贝勒。给皇太极画像就两个字“改革”,革除努尔哈赤的弊病,把父亲的基业往前推进。举一个例子。努尔哈赤怀疑有好多的知识分子暗通明朝,下令杀,见一个杀一个,其中三百人逃到山顶,事情过了之后,人们也出来了,杀就没杀,分到贝勒家做奴仆,这些人死后,他的妻和女继续做这个贝勒家的妾或者是女奴。皇太极就做了一个改革,给这些人考试,考试及格了免除奴仆的身份,给她一个自由的身份,这些人很高兴。考完了以后身份就解放了,历史记载了四个字”民间大悦”,后来又考试了,选择出来十几个举人,就是清朝文官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二代皇太极的改革,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后来的清朝的崛起、迁都北京统一中原大概是没有可能。
顺治6岁就做了皇帝,继承了皇位,在位18年,24岁死的。周岁23岁,跟现在大学毕业的年龄差不多。给顺治画像怎么画?两个字“任性”。有人给顺治画像说“痴情”。我想痴情有一定道理,他是任性嘛。举例说:第一个例子,多尔衮死了,顺治对多尔衮先发布告示,宣读他的罪状,然后从庙里头把牌位撤出来,最大的举动就是把多尔衮的坟墓给挖了,尸体拿出来,鞭尸、焚尸。顺治作为皇帝有一点任性。多尔衮要活着也要说,没有我多尔衮你能做皇帝吗?没有我多尔衮你能入关吗?没有多尔衮你能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吗?多尔衮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有很大的功绩,顺治处理多尔衮的事情意气用事,感情用事,过于任性,没有客观对待。
第二个例子,顺治的董鄂妃死了,顺治悲痛得死去活来,不吃饭,不睡觉,剃了发要出家当和尚,这成何体统,你是大清朝的皇帝,你出了家这个事情怎么交代?这就是任性,忘记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你身负着国家和社稷的责任,所以给顺治画像就是“任性”。
“康雍乾”把清朝推向繁盛的高潮
顺治死了以后就是康熙,康熙8岁继位,做了61年皇帝,活到69岁。给康熙画像怎么画像,我说康熙有很多特点,最重要的特点是“学习”。康熙回家跟他妈妈说话是蒙古语,回宫廷里头是说满语,跟八旗的大臣内务府大臣商量事情,奏折一律是满语、满文,对汉族大臣说汉语,对进士、大学士用四书五经跟他们讨论问题。这是中学,还有西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都学。现在故宫里头有康熙用的计算机,手摇的,现在摇转的话还能用。故宫还有当年康熙做几何题的草稿纸,用过的三角尺。康熙可以说是中西兼读。他一天至少写一千个汉字。除了发高烧生病动不了之外,一年365天不间断,过年也不间断,一直到了晚年中风,右手不能写字的时候,他用左手批奏折,用左手写字。到木兰围场,下江南,坐轿子也好、坐船也好,手不停。他不仅是自己学习,他对子女也这样严格要求,他要求儿子们大约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起床到书房念书,五六岁的小孩,老师画出一段要念,《论语》、《四书》,必须念一百遍,念完之后还要背,会背也不行还要念。然后老师要考,老师拿着书,皇子背,康熙下朝之后去检查,康熙说背哪一段,就背哪一段,所以康熙35个儿子没有一个纨绔子弟,没有一个不学无术者。我想啊,清朝的皇子教育应当说在中国从秦始皇以来是最严格的,最好的。我们看看顺治的字,康熙的字,雍正的字,一直到光绪,每一个人的字都写得很好。可以说,康熙、雍正、乾隆的字比我们今天好多书法家写得还好。
康熙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不是喝了雍正送的人参汤死的?清史界的专家不这么认为。因为雍正当时在北京天坛代他父亲斋戒,必须父亲招他才能回去。临时招他回去,从宫里头直接到长春园,斋宫里头吃斋,不能吃荤,到了之后康熙不让进,他自己就不能进,就是进也到不了康熙身边,经过若干道检
查,康熙自己懂医学、药学,自己能开药方,北方人不宜吃人参,所以他不吃人参,爸爸反对吃人参,又不吃人参,你去献他不是碰钉子嘛,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可能的。
康熙临死前没有立嗣,那么雍正何帝之可夺?有人说是雍正篡位,我认为也不可能。唐太宗的宣武门之变,他是篡位,篡了兄弟的位。永乐皇帝靖难之役也是篡位,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雍正篡位是篡谁的位?他们兄弟合乎岁数的大约有20个,有点权力的有8个。这8个争夺皇位,雍正聪明一点就是他夺了,所以我说是雍正夺位。雍正夺到皇位之后13年,大刀阔斧奉行改革,雍正就是雷厉风行。雍正勤政、清朝的皇帝勤政,到什么程度?我看了康熙的起居录,每天早上大约8点钟就在皇宫的乾清宫听政,开朝廷会议,天天如此,不论寒暑,没有星期五星期六。过春节还有一些公务要处理,比如接见蒙古王公等。后来夏天改到现在的中南海,清朝皇帝的勤政不是一个皇帝,是所有皇帝。这在秦始皇以后的皇朝历史上应当是独一无二的。明朝不是这样的,万历不上朝几十年。明朝的皇帝很荒唐,清朝这种皇帝没有。雍正一天批几十个奏折,上午听政,下午接见大臣,自己还要读书学习,晚上还爱批奏折,那时候灯也不行,所以雍正眼睛不好,配了眼镜,他有好多副眼镜。
接下来就是他的儿子乾隆,乾隆很幸运,25岁顺理成章做了皇帝,一直做了60年,做到85岁,做了三年太上皇。在中国古代史是空前绝后的。
乾隆怎么画像,有人说是风流皇帝,我个人认为是文化皇帝。有些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说乾隆修《四库全书》,有人说这是毫无科学,书改了毁了,我说你只看了一面,还没有看到另一面,当时的书一个叫孤本,一个叫善本,很珍贵的,一个叫稿本,手稿,还有一个是抄本,互相传抄。乾隆把全国有用的书搜集到北京,雇了很多人在那写。大家有机会看一看《四库全书》,工工整整,一共七万多卷,浩大的文化工程,今天我们还得意这个,一些本子现在在国家图书馆,还有一个本子现在在兰州,前不久到兰州大学去看这个本子,我们看完以后就知道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把一部书分成七部,抄了七部。如果当时不修那些书,毁了,那不更可惜,清朝文化中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传承中华文明。
国运不昌,皇上无能,清朝走向衰落灭亡
乾隆完了之后是嘉庆,嘉庆就两个字“平庸”。嘉庆做了25年皇帝,做得漂亮的就一件事,把何珅惩罚了,其他没有什么大书特书的。
嘉庆完了到道光,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道光要负,从来没有人说过这个事,反正我是这么说了。道光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两个字画像“无能”,鸦片战争,英国打上门来了,用林则徐禁烟,又不能用到底,碰到困难又把他免了,一会禁烟,一会主战,一会求和,摇摆不定。作为一个政治家缺乏坚定性,英国不是现在的英国,当时和大清帝国的差距没有这么悬殊,这时候中国人已经四万万了,开始英国才来了5000来人吧,把子弹打完了你还怎么着,而且你后方印度传输也好,你长途跋涉,所以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应当负主要的历史责任。道光的无能导致了鸦片战争失败,导致了《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所有卖国者看。
道光完了之后就是咸丰。
咸丰赶上的时候不好,那边是英法联军,这边是太平天国,赶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但是有一条,英法联军打上门了,你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唱大戏,过生日,才三十几岁,着急什么?连着唱三天三夜,西方侵略者已经打到天津了,不借这个机会举行朝廷会议研究怎么抵抗?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带着家人跑了,还带着戏班子去,又听戏。带着一大批后妃,有人说咸丰还抽大烟,这个还要鉴定一下。咸丰不组织军民抗战,把包袱留给了恭亲王,自己跑了,条约签订让他回来还不回来,日夜歌舞升平。所以咸丰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同治是一个顽童,六岁做皇帝,执政十三年,十九岁死了。
后面就是光绪,光绪怎么画像,我说就两个字“不幸”。第一个不幸,光绪的父亲是醇亲王,他父亲见了他跪下称臣,他见了他父亲得称父亲,光绪是君,他是臣,光绪和他父亲不顺,不能过正常的父子生活。第二个不幸,不能跟他母亲过正常的母子生活,光绪看他妈妈可以吗?不可以,妈妈住在亲王府的北府,现在宋庆龄的故居。第三个不幸是慈禧这个妈,关系也不正常,又不是亲妈,又得叫亲妈。第四个,皇后又是妻子,又是监督人,远了不行,近了也不行。第五是妃子的问题,喜欢珍妃不行,慈禧要给你推到井下淹死。跟他兄弟之间关系也不行,我数了一下至少有八个不幸。光绪的死,除了一些材料之外,我又见到新的材料,启功写的回忆录,他的先辈在清朝当礼部尚书时亲闻,慈禧得痢疾很危险,光绪身体不好但是没有要命的地步。我看实录的记载,他每天到慈禧那请安,有时候还陪她吃饭,可见这个光绪病得并不厉害,厉害能去请安吗?厉害能陪吃晚饭吗?慈禧病危,礼部马上通知全国办丧事,值班太监从慈禧屋里出来,端着一个小饭碗往光绪的屋里走,经过礼部尚书的屋,礼部尚书主动打了一个招呼,你做什么的?说送一碗酸奶给皇上吃,就进了光绪的屋,过了大约不到一个时辰,光绪就死了,一会慈禧这屋也开始哭了。所以说这碗酸奶就是毒药,把光绪毒死了。光绪到底怎么死的?作为一个结论,还有待推敲。
最后就是宣统。宣统3岁登基,6岁退位,还相当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足以讨论。 明朝(1368年—1644年),经历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明朝276年,清朝276年。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 。
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2、清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末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扩展资料:
一、明朝历史大事介绍
1、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2、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
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清朝历史大事介绍
1、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清朝和明朝存在多少年
问题一:明朝,清朝各统治多少年? 1、明朝共统治二百七十六年,清朝共统治二百六十七年。
2、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3、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峰。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问题二:明朝在历史上存在多少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问题三:明朝存在的时间长还是清朝多少年? 明朝1368-1644揣276年. 共有十七个皇帝.
清朝嘛.
有三种说法.
1.1616(建立后金)-1911 296年
2.1636(改国号清)-1911 276年
3.1644(入关)-1911 268年
所以因此说法不同时间长短也不同啦~~
问题四:明朝和清朝各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1368-1644――276年
清: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历经276年
望采纳,谢谢!~
问题五:明朝和清朝各存在了多少年 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问题六:清朝经历了多少年? 清朝Qing Dynasty(1636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 年,定都北京
所以政权建立(后金)是 280年 十二帝
建立清是 是 276 十二帝 (努尔哈赤追封)一般算这个
成为全国政权是 268 十帝
十二帝
1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 天命 1616年~1626年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福陵
2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 天聪 崇德 1626年~1643年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昭陵
3 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 顺治 1643年~1661年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陵
4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康熙 1661年~1722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景陵
5 爱新觉罗?胤G(1678―1735) 雍正 1722年~1735年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泰陵
6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乾隆 1735年~1795年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裕陵
7 爱新觉罗?J琰(1760―1820) 嘉庆 1796年~1820年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昌陵
8 爱新觉罗?F宁(1782―1850) 道光 1820年~1850年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慕陵
9 爱新觉罗?奕}(1830―1861) 咸丰 1850年~1861年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定陵
10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 祺祥 同治 1861年~1875年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惠陵
11 爱新觉罗?载(1871―1908) 光绪 1875年~1908年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崇陵
12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
问题七: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每个朝代各自执政多少年? 要想知道,方法如下:
1查字典后面的朝代表!
2到图书馆去查专业资料!
3网络查询专业网站!
4历史书上!
5向同学及亲人询问!等等
要学会自学能力!这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统治年份: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7年10月
西楚 前206年2月 - 前203年12月
汉朝 前202年 - 220年
西汉 前202年2月 - 8年12月
新朝 9年 - 23年
东汉 25年 - 220年
三国 220年 - 280年
曹魏 220年 - 265年
蜀汉 221年 - 263年
孙吴 222年 - 280年
晋朝 265年 - 420年
西晋 265年 - 316年
东晋 317年 - 420年
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汉前赵 304年 - 329年
成汉 304年 - 347年
前凉 314年 - 376年
后赵 319年 - 351年
前燕 337年 - 370年
前秦 351年 - 394年
后秦 384年 - 417年
后燕 384年 - 407年
西秦 385年 - 431年
后凉 386年 - 403年
南凉 397年 - 414年
南燕 398年 - 410年
西凉 400年 - 421年
夏 407年 - 431年
北燕 407年 - 436年
北凉 397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北朝439年 - 581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东魏 534年 - 550年
北齐 550年 - 577年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后梁 907年 - 923年
后唐 923年 - 936年
后晋 936年 - 946年
后汉 947年 - 950年
后周 951年 - 960年
十国 (902年 - 979年)
吴越 (907年-978年,893年开始割据)
闽国 (909年-945年,893年开始割据,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 (924年-963年,907年开始割据,即荆南国)
楚国 (907年-951年,896年开始割据)
吴国 (902年-937年,892年开始割据)
南唐 (937年-975年)
南汉 (917年-971年,905年开始割据)
北汉 (951年-979年)
前蜀 (907年-925年,891年开始割据)
后蜀 (934年-965年,925年开始割据)
宋朝
北宋 960年 - 1127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辽朝 947年 - 1125年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西夏 10......>>
问题八:清朝打明朝用了多少年? 61年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部众三十人起兵。1644年明朝灭亡.
明朝存在几年
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共统治了中国276年,经历19位皇帝。
276年,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公元1368年 ~ 公元1644年
1368-1644总共276年
1368-1644
200多年
大概300多年
明朝(1368年—1644年),经历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