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保罗·高更人物介绍
- 2、高更有哪些代表作品?
- 3、高更《我们从哪里来》原画
- 4、高更《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艺术赏析》
- 5、象征主义的主导性人物:高更自画像系列
- 6、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名作赏析】
- 7、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创作背景是什么?
- 8、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高更《我们从哪里来》创作意图)
- 9、后印象派怪杰,高更的晚期作品赏析——《雪中的不列顿村》
保罗·高更人物介绍
保罗·高更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中文名:保罗·高更外文名:PaulGauguin国籍:法国出生地:巴黎出生日期:1848年6月7日逝世日期:1903年5月8日职业:画家、雕塑家信仰:基督教主要成就:后印象派三杰代表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48年6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圣母·德·洛莱特大街52号。1851年,高更全家(带着两个子女保罗和玛丽)赴秘鲁,在利玛度过4年。1855年,祖父去世,母亲携他离开秘鲁,返回法国奥尔良老家解决继承遗产问题,寄居在位于奥尔良城安丹街7号的伯父伊西多尔·高更家,进入小学学习。1859年,进小神学院学习。1865年,毅然放弃学业,被海运商业部雇佣,登上卢齐塔诺号,后在弗洛特舰队服役。1868年4月26日,在哈佛尔入伍,登上“吉隆姆·拿破仑”号战舰服役。1871年,结束海上生涯;4月23日退役,返回故里;同年,得到监护人阿罗沙的帮助,成为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拉菲尔特街);同年,开始练习绘画。业余画家时期1873年11月22日,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1874年7月,结识毕沙罗,经常去柯拉罗西美术学院。1876年,高更所有的休息日都埋头练习绘画,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1877年,迁居住宅,并在新住址结识雕塑家布欧。1880-1881年,迁居卡塞尔街8号,对绘画的兴趣日益加深,在那里住到1883年初;同年,借毕沙罗之助,参加独立画家展,第五、六届印象派画展。1882年5月,第七届印象派画展在圣诺奥莱街251号展出,克洛德·莫奈开始不愿意同高更一起展出,后经过毕沙罗、德加、雷诺阿与莫奈的长时间争论后,高更才得以参加这次画展。1883年1月,高更事先未曾与妻子、友人商量,毅然辞去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的职务,以便能整日绘画。1884年1月,为了紧缩开支,举家离开巴黎,迁居鲁昂;11月初,又迁往丹麦哥本哈根,投奔岳父家。后印象主义时期1885年年初,高更成为鲁贝迪里防雨布股份公司驻丹麦的代理人;6月,与家人决裂,带儿子克劳维斯返回巴黎,住在弗雷明胡同。1886年,参加印象派第八届画展,5月15日至6月15日在拉菲尔特街展出;6月,把克劳维斯送进安东尼寄宿学校之后,他首次去布列塔尼半岛,到了阿旺桥;8月,与爱米尔-贝尔纳相遇;11月,返回巴黎,与文森特·梵高相识;12月,患病住院一个月,生活贫困。1887年4月10日,与法国画家查理·拉瓦尔乘“圣纳泽尔”号船先后到巴拿马、多拔哥、马提尼克岛;12月,返回法兰西。1888年,返回法国后,身无分文,寄居在朋友埃米尔·苏菲奈克家(布拉街29号);10月初,应塞吕西斯之请指导他创作《护符》一画;10月-12月,前往南方城市阿尔与文森特·梵高相聚共同创作,直到同年圣诞节;同年,首次在布索和瓦拉东家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创作《说教后的幻觉》《洗衣妇》《玛德琳·伯纳尔肖像》综合象征主义时期1889年3月,在蒙特苏利大街25号租下一间画室;4月,去阿旺桥,然后在普尔迪“玛丽一亨利”旅店度过了冬天;同年,国际博览会开幕,结交爪哇人;同年,在苏菲奈克和伏尔庇尼开设的艺术咖啡馆举办“印象派与综合派画展”,高更的作品使未来的“纳比派”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印象。1890年1月28日,借居在苏菲奈克家中(丢朗—克雷街),后来在德朗勃尔街一旅馆租下一个房间;同年,迁居普尔迪,一直住到11月7日。1891年2月23日,在德鲁欧大厦拍卖作品;3月23日,举行宴会告别;4月4日,起程赴塔希提岛;6月8日,到达帕皮提,在离该首都4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里居住下来。晚年经历1892年,不顾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孤独,终年紧张工作,从事绘画与雕塑,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但是坚持写《诺阿·诺阿》并自己配上插图。1893年8月,身无分文,从塔希提岛返回法国马赛,叔叔季琪去世,继承一笔遗产;11月4日,在杜朗—吕埃尔家举行画展;同年,在维尔辛热托利克斯街6号租一画室。1894年1月,旅游布鲁塞尔;4—12月,先后到过阿旺桥与普尔迪,在孔卡诺村与一群水手殴斗踝骨受伤;12月,返回巴黎,发现同居女友安娜已把他画室中大部分物品偷走潜逃。1895年,因厌恶巴黎的生活,决定重返塔希提岛;2月18日,在德鲁欧大厦第二次进行作品拍卖,结局悲惨;3月,告别法兰西,启程再赴塔希提。1896年4月,在塔希提腿部旧创复发,痛苦不堪,绝望的念头一直不断地袭来。1898年2月14日,由于不堪欧洲人的蔑视以及贫困、失望、精疲力竭严重心灵打击,曾经服毒自杀未遂,痛苦不堪,后进医院进行恢复治疗,出院后为了生存,曾经到公共土木工程局和财产估价局供职。1899年6月,协助友人创办讽刺性刊物《黄蜂月刊》;8月独自创办《微笑报》。1900年,《黄蜂月刊》杂志因财源不足而停刊;3—11月,心力交瘁,已无法握笔作画;12月底进医院治疗。1901年,在塔希提的生活费用过于昂贵,高更卖掉他的土屋,迁至马克萨斯群岛中多米尼加岛上的一个小村镇阿图奥纳,把自己的新茅屋起名为“快乐之家”。1902年4月,将完成的近20幅作品寄往巴黎的代理商伏拉尔;8月,心脏病加重,双腿布满湿疹,已经无法医治,梅毒病菌也在日益侵蚀着他的躯体;同年,因为疾病不能作画,便改为写作,先后撰写完成了《一个艺术学徒的私语》《之前之后》。1903年3月13日,高更再次为保护土著人的利益而遭到非难。由于宪兵吉施奈依的诽谤,高更被殖民当局判处监禁3个月,罚款500法郎。他不服判决,想要上诉,但无法筹集去塔希提的路费,处境十分悲惨;5月8日上午11时,保罗·高更去世。人们在他的画架上看到的是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题名是《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个人生活家庭背景高更的父亲克劳维斯的原籍是奥尔良,在《民族报》当记者,后死于动脉瘤破裂症,葬于法敏堡(麦哲伦海峡)。母亲阿丽娜·玛丽的祖籍是秘鲁,她是圣西门派作家弗洛拉·特里斯坦的女儿。婚恋1871年,在贝尔丹证券交易所结识了丹麦女子梅特—索菲·迦德。1873年11月23日,在巴黎第九区市政厅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仪式在硕沙街路德派教堂举行。婚后他们定居巴黎。梅特是位身材高大、肩膀宽阔、体态匀称健美、思想自由、大胆泼辣,拖着一头迷人金发的靓丽女。梅特于1874年8月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爱米尔。1876年,女儿阿丽娜也降临人世。这高更和妻子、儿女在巴黎一同度过了11年安稳美满的家庭生活。两个人一共生育了5个子女。1885年,高更与妻子梅特分居。1890年,梅特决定带着子女定居丹麦。1893年,高更最后一次在哥本哈根与妻子梅特相聚。1895年3月起,高更离开法国,前往塔希提,此后再没有回来。这期间尽管他与妻子在感情上有隔阂,但是彼此之间仍然保持通信联系。1900年,高更的儿子克劳维斯病逝,友人未将实情告诉高更。1893年,高更和一名叫安娜的爪哇女人同居。1896年,高更和塔希提一位十四岁的少女巴护拉同居;同年12月,巴护拉产下一个女婴,但不久就夭折了。主要作品创作特点形式感高更的画作在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画面呈现出单纯而朴实、区域色彩平面化的特征,画面中的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高更使用特殊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将不同的物体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各元素之间的形式构成存在联系,使画作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高更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他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而空间感就由此产生了。色彩高更在画面形象上高更以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用线条来分割色彩,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传统的光影与明暗,放弃了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运用线条而不是运用体积感来处理画面中事物的边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看不到相近的调和色所塑造的事物,而是纯色的平涂、流畅的线条和朴实的颜色,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妙的装饰效果。(一)高更早期绘画色彩的特点1.色彩三原色的运用高更早期绘画是属于印象派画风的,印象派是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绘画只会着重考虑作品的总体效果,顾及不到枝节细部。以豪放的笔法做画,而作品就缺乏修饰效果,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而高更早期绘画作品深受毕沙罗的影响,他也采用印象派传统的用色方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绘制了一批带有浓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在1875年,他创作出《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高更直接在画布上抛开黑棕土黄三色,回归三原色,以绿色来画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黄色来表达积雪覆盖的河滩。2.绘画色彩与光影的结合因高更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而使高更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不满足感。1880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大胆地、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开始注重刻画细节。在对待光影处理方面,还有着鲜明的印象画派的特点。在他创作出《裸体习作》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到画中颜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黄紫对比色、裸体的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像是用微温的熨斗烫过似的肤色。他看重光影的变化,使用大面积色彩平涂的手法、颜色大胆强烈,注重物体的体积感、线条干净利落,构图简洁。(二)高更绘画中期的色彩表现—“综合主义”绘画理论的应用高更在巴黎认识了梵高,从梵高的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别具一格”。于是他开始尝试突破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1888年,他再度来到布列塔尼,结交了许多画家,这些画家的“简化形体,用线条勾画形体边缘,色彩使用平涂的画法”的观念影响到高更的绘画观。之后,欧洲开始流行日本浮世绘,而高更也非常喜欢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中平面平涂的技巧,艳丽的单色,流畅的线条都吸引着他,高更便把这些绘画观念进行修正和润饰,形成高更的“综合主义”绘画的基础理论,此后与印象派决裂。在高更的《布列塔尼的牧羊人》这幅画中,他从日本版画中学到用色彩来平铺画面,重色勾画物体边沿线。画面中,他用了不同的绿色,近景草地是深色的绿,屋子的前面是浅绿,远处的山是泛黄的绿,在不同的绿色之间夹带着红色的土地,使画面在对比中达到统一。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高更提升了自身的色彩修养。(三)高更绘画成熟期的色彩表现1.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在高更的风格成熟时期,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许多条状的色块,这些条状色块简洁明确,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更为和谐。1890年,高更的作品《蓝色屋顶》中,整幅画中多处用了条状色块,高更用绿色的条状色块来表达前景中的草地。围墙里头的房子和墙面也画成了色块,屋顶是橘黄色和褐色的,墙面是蓝紫灰的,他用不同颜色调和成的浅色来画院子里的地面,使人的视线就被蓝色屋顶的房子给吸引住。整个画面显得暖色调很多,但中间的屋顶是蓝色,这就压住了画面,在视觉上也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2.色彩纯度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高更早期绘画中色彩纯度不是很高,且许多颜色是过渡调和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画作中运用色彩的纯度。而大溪地之行,他看到美丽的大溪地的景色,他便把色彩直接涂抹在油画布上,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大溪地的喜爱之情。高更在作品《棕榈树下的大溪地女子》中,草地用的是纯度较高的黄绿,他不能与其他颜色一起调和,高更就是直接把颜色涂抹到画布上。这样显得画面的色彩纯度会很高。而高更运用色彩的纯度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后世影响高更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体现在理论和形式上、对绘画本质的信念上,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而艺术就是他所向往的某种生活方式。他的绘画风格、绘画形式,都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贯穿着神秘、原始、象征、主观的绘画理念。他从原始艺术和传统艺术中获取灵感,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和神秘感。他那粗犷、有力的绘画风格,以构思的大胆、线条的单纯、纯真净美而又鲜明的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的构图而触动人们的心灵,追求对形态和色彩的极富主观性的夸张,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各种原始艺术和象征艺术开拓了道路,指引了方向。人物评价美国艺术史家约翰·基西克: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更多地摆脱自然观察的束缚,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独立领悟更多的个人意义,这些在以前的艺术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高更有哪些代表作品?
高更一生的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品为《手捧红果的女人》、《雅克与天使搏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等。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原画
关于高更《我们从哪里来》的原画如下:
1、内容
1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2、赏析
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据画家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作品。因为此前,高更迫于贫困交加,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被救之后,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把在梦中的幻想与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为这样的构图,构思成这件巨作。
这是高更第二次来到塔希提岛的作品,画家贫病交加又丧爱女,决定在自杀前绘制这幅绝命之作。为此他曾说过,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整整一个月内,我几乎不分昼夜地以我前所未有的热情从事创作。我完全不用模特儿,在粗糙的麻袋布上直接作画,以至于看来十分粗糙,笔触相当草率。
确实,我自己也无法十分明确地断定。可是我认为这幅画比我以前的任何作品都要优秀。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
高更《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艺术赏析》
高更《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65cm×92.5cm
布面油画:1875年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藏
? ? ? ?《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作于1875年,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高更最早的作品之一,画的是雪景,而这个题材已由印象派画家莫奈和西斯莱画过多次。当年的高更只有27 岁,不过是个刚出道的“业余画家”,可是他的用色已是如此奇特:绿色的天空映照着绿色的河流,积雪覆盖的河滩则是一片黄色,仿佛整个世界笼罩于明亮的光晕中,真是匪夷所思。然而画家是多么出色地传达出了雪光云影映照下天地间那一片充满柔情的静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高更是不可能读过这首宋词的,可是他所要传达的意境和东方人的情思是如此贴近。
? ? ? ? 高更幼年时住在秘鲁的首都利马,那儿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终年没有降雨,更别说下雪了,在高更的记忆里充溢着阳光、绿荫和五彩缤纷的南国风物。因此,在描绘欧洲大陆的雪景时,始终以“异乡人”自居的高更倾述于笔下的恐怕是满腹的乡愁吧。不管怎样,他在运用色彩方面的“主观性” 是与生俱来的,是完全不同于莫奈与西斯莱的光影混色法的。
? ? ? ?请注意,画面中的暗部是由深浅不同的赭色涂抹而成,而赭色之于高更,正如同墨色之于任何一个中国水墨画家,是一刻也缺少不得的。这种赭色是深耕过后的土壤的颜色,是饱经日晒的印第安土著人的肤色,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高更血液中流淌的颜色。
象征主义的主导性人物:高更自画像系列
? ? ? ? ? ? ? ? ?高更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
? ? ?
? ?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他的画作充满大胆的色彩,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
? ? ? ?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现代艺术史中,灵感·家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 ? ? ? ? ?高更 ?献给梵高的自画像(悲惨世界)
? ? ? ? 这幅高更《献给梵高的自画像》中,你似乎都能听到高更在冷笑:“哼,没错,我去窑子就是为了那个。”但正是这种创作的感觉,让来到阿尔勒的梵高决定拒绝那种可疑的愉悦,或者至少限制了自己两周才去一次。当他们交换肖像时,梵高把自己画成佛教的和尚一般(献给高更的自画像),头发很短,背景是青瓷般的绿,让人陷入沉思。而高更把自己画得好像在挑衅,他的头似乎是一刀一刀凿出来的,如同非洲或是印加武士的半身像。后墙上有一幅埃米尔·博纳尔的肖像,那是他们共同的朋友。肖像下面,高更写下了富有同志情谊的题词:“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 ? ? ? ? ? ? ? ? 高更头顶光环的自画像
? ? ? ?高更的这件自画像作品是他自画像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幅,作品采用大面积的平涂法,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从而使画面产生层次感与空间感。“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独有的艺术,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完整的领略到高更的这种艺术风格。
? ? ?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名作赏析】
布面油画:尺寸:141*377 ? 时间:1897年
? ? ? ?这件作品是高更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画。这幅油画其意义远远超过以前的作品,画家高更称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高更临终前,他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这幅画中。
? ? ? ? 这幅画更是有许多画家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画中高更的眼睛看得那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他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油画中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
? ? ?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画家在1897年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完成的。据高更回忆说,当时期望描绘独自思考时所呈现出的一片幻境,以表现他自己同自然的交融以及他对无法理解的人类去之谜的苦恼,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此画的创作中,不分昼夜的工作了一个月。
? ? ? ? ? 这幅作品寓意在一片热带丛林中展开,中间有一位采摘野果的塔希提人,可能暗示亚当采摘智慧之果,他的右边坐着极为带婴孩的女子,远处两个穿长袍的妇女正热烈的交谈着,他左边的小女孩,青年妇女和老妇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背景有一尊神秘而古怪的神像,带有印度神的某些特征。地上有小猫,黑的羊鸟和蜥蜴,看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寓意。丛林深处是一片大海,从色彩和构图看,使人感觉像古老的原始传说,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 ? ? ? 与生与死、时间与空间的永恒中人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单纯朴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给人带来无忧无虑的精神愉悦吗?高更在这些难解之谜中痛苦地思索着,在和幅作品中,他把自己的思索用可视的形象呈现出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创作背景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是画家高更创作,创作背景如下:
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据画家自己说,这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作品。因为此前,高更迫于贫困交加,绝望到了自杀的地步,被救之后,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把在梦中的幻想与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综合为这样的构图,并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为题,构思成这件巨作。这幅画三段式构图中,从右向左,安排了三个主角,婴儿、采果的年轻人以及老妇人,轮流向我们诉说出生、过活和死亡的秘密。
这是人类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高更对自己内心省思的总结和他一生并未虚度的证明。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寓着画家哲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画作风格
高更的画作在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画面呈现出单纯而朴实、区域色彩平面化的特征,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使用特殊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将不同的物体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各元素之间的形式构成联系,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
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而空间感由此产生。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高更《我们从哪里来》创作意图)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是一幅充满哲学思考和生命意识的巨作。这幅画创作于高更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之后,它以原始而神秘的色彩,象征了生命的起源、过程和终结,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深思考。
在画中,高更以土地作为母亲,它赋予一切以生命,同时又使生命终结。画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象征意义。右边的三个女人围绕一个婴儿,象征着生命的诞生以及家人的精心呵护。摘果子的女人后面,还有两个人在窃窃私语,一个人在望着她们,象征着人们在思考生命这类深刻的哲学问题。
左边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只白色的鸟,象征着生命的终结。这种象征手法显示了高更对生命终结的直面和勇敢,他并没有避开这一自然法则,而是正面直视生命的终点。这种坦然面对生命的态度,为他的画作赋予了深远的哲学内涵。
高更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引人注目。他以原始、神秘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达出他对人类起源、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他的绘画风格摆脱了西方传统的明暗对比法、立体法等约束,以大胆、平涂的方式将色彩直接涂在画布上,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我们从哪里来》是高更在人生的低谷期创作的一幅作品,却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生命的深深思考和独特见解。画中元素象征生命的不同阶段和终结,以及人们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强烈的哲学意蕴。同时,高更的艺术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他追求原始人气质的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欧洲文明的影响,这种矛盾使得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而迷人。
这幅画是高更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反思,也是他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剖析。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见高更内心深处的痛苦、疑惑和思考,以及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
在画中,高更借用了原始艺术和宗教艺术的元素和形式,创造了一种既具有原始神秘感又具有现代感的画面效果。他的绘画风格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力量,同时又透露出他对现代文明的深深反思。
虽然这幅画中充满了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但它并不让人感到沉重或压抑。相反,它让人深思,让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无法逃避。而面对生命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我们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
总的来说,《我们从哪里来》是高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深思考和理解,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这幅画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高更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是:“这幅画暗示着它正在热带丛林中展开。中间有一个大溪地在采摘野果,可能暗示亚当在采摘智慧的果实。在他的右边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远处,两个穿着长袍的女人正在热情地交谈。他左边的小女孩、少妇和老妇人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背景中有一个神秘诡异的偶像,带有一些印度神的特征。从色彩和构图来看,让人感觉像是远古的原始传说,这样的标题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拓展:在这幅画中,左上角在黄色区域里是三行法文,翻译过来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右上角同样的黄色区域是高更的签名,两片黄色区域都画有花,可见高更的绘画中充满了装饰趣味。生与死向来都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难题,画面右下角部分是一个睡着的小孩,三个年龄大一点的女人围坐,象征着人们的出生。与婴儿对应的左下角蹲着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她表情忧伤,用手遮着面孔,旁边有一只红嘴的鸟。老年人象征着人类的衰老与死亡。画面中腰间围着白布的男子双手举起在摘树上的果实,象征着创世纪之初亚当摘的果子,预示着整个人类原罪的产生。同时男子把画面分开两个部分,在生与死之间,是生命的中间过程,属于最旺盛的时期,他连接着出生与死亡,连接着婴儿与老人整个生命的状态。男子身后是一个背对着的女人,和两个像从梦里走来的女人,她们像是幽灵,梦境里面的人一样,预示了高更相信灵魂这一神秘的东西。画面当中还画着各种动物,有牛、羊、狗、猫、鸡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命。作者简介:保罗高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位新闻记者,母亲有秘鲁人的血统。年轻的高更当过水手,异国的情调深深留在他的记忆中,并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中发生影响。高更30岁以后才真正走上美术的道路,受毕沙罗的影响,他曾多次参加印象派展览。1888年之后,高更的作品开始出现一些偏重主观幻想的、象征性的、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岛上完成的,纯朴的原始性的风土人情及热带自然环境是这些作品倾力表现的内容。高更还娶了个塔希提少女做妻子,从她那里,他了解到许多当地神话和宗教习俗,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
后印象派怪杰,高更的晚期作品赏析——《雪中的不列顿村》
《雪中的不列顿村》是十九世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晚期作品。高更与梵高和塞尚一样,早期都喜爱印象派风格,并致力于这种创作思想的实践,但后来又脱离印象派,走上了批判印象派的道路,开创了后印象派艺术风格。高更、梵高、塞尚被合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高更( Paul Gauguin)1848年生于巴黎,由于父亲从事新闻事业,在拿破仑三世政变时卷入政治斗争,全家被流放南美,那里的民族风情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最早的基础。他幼年丧父,青年时期先当过当水手,后来又加入海军,在军舰上服役两年,复员后在巴黎一家交易所里工作,事业获得成功,拥有丰厚的收入。1873年,他与一个丹麦女子结婚,生了五个孩子。因为经济上富裕,他便开始收藏艺术品,特别是他所爱好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他认识了印象派里年纪最大的画家毕沙罗以后,受到很大的影响,他早期的风景画完全模仿毕沙罗。
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高更在1883年毅然抛弃收入优厚的交易所工作与温暖的家庭生活,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但是他那印象派的画风,在当时并不受欢迎。1883年,他本打算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开一个个人画展,却被当局下令关闭了。由于没有工作,而他的作品又不被人们接收,他陷入了长期贫困,但他毫不气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坚持创作。
1887年,他与画家拉瓦尔一起到马提尼克岛去画画,在巴拿马运河建筑工地当过工人,攒了钱以后又到安蒂列斯群岛去画画。他此时的画风已脱离印象派,采用简单的装饰性平涂勾勒画法,色彩明丽,装饰性很强。由于高更对东方艺术、南美黑人艺术、土著雕刻具有强烈兴趣,因此他的画里充满了“原始”风情。
高更不喜欢城市文明,向往脱离世俗的自由生活,他在43岁时前往塔希提岛和多米尼克岛。以后的日子他几乎都在大洋洲,与毛利人一起度过。这一时期他在那里画了大量描绘土著人生活的油画,刻木刻,做木雕,还写了一本书《诺阿一诺阿》。
《雪中的不列顿村》虽是高更的晚期画作,但用的是传统的画法。此画是他两次去塔希提岛中间返回法国时,在布列塔尼农村里画的, 后来带到塔希提岛去加工。由于画的是雪景,因此画的色彩素静;构图以中心的小教堂尖顶为焦点,形成金字塔结构,使画面显得平稳;右边的几棵有枝权的树,以其树枝的变化活跃了全画,避免了静止、沉闷的气氛。虽然画的是白雪覆盖下的村庄,但画面感觉并不寒冷,反而让观众产生了温暖的遐想,仿佛透过屋顶上厚厚的积雪看到了室内壁炉中熊熊的火光和餐桌上香味诱人的食物,这就是这幅作品的魅力所在。
像许多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一样,高更作品的价值在他生前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以后才慢慢受到重视,被视为艺术珍品。此画1903年作为遗产拍卖时只值七法郎;1952年卖给卢佛尔美术馆时的售价竟达到三百万法郎之巨!
文学大师毛姆将高更的生平写成了一部传世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让人们了解了这位伟大画家特立独行的一生。高更超越人情世故的俗套,视财富为粪土,只听从内心的召唤,为了理想而舍弃一切的精神特质实在让人敬佩。 后世的人们想学习他,却学不到他的洒脱,更无法鼓起勇气像他那样睥睨世俗。一百多年来,高更以他的作品和精神骄傲地俯视着后来的人们,并将永远保持这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