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吴自良的介绍
- 2、吴自良的人物生平
- 3、吴自良的个人荣誉
- 4、吴自良的人物轶事
- 5、吴自良的主要贡献
- 6、除了邓稼先还有哪些是“两弹一星”
- 7、中国现代发明家有谁?
- 8、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 9、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
- 10、两弹一星的元勋有哪些
吴自良的介绍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1988年转向研究高温超导体YBCO中的氧扩散机制,求得了精确的氧扩散率和扩散激活能,在磁控溅射c取向薄膜中,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上海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吴自良的人物生平
1917年(民国六年)12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兄、姐抚养成人。1926年(民国十五年)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1929年毕业后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学习,1932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毕业后,考入北洋工学院,先读矿冶,后转学航空机械。1937年(民囯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北洋大学内迁陕西省城固县,与焦作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学院,吴自良随迁。1939年(民囯二十八年)吴自良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任设计员。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工厂遭日机轰炸后解散,撤退到昆明,他任中央机器厂副工程师。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吴自良在大姐的资助下,自费赴美留学,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师从物理冶金学家C.S巴瑞特(C.S Barrett)教授和物理学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R.Smoluchowshi)教授。留学期间,他悉心钻研物理冶金学,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完成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学位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49年,吴自良应聘到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主持“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1950年春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年底取道香港回国,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1951年夏,他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负责物理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担任物理冶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1956年,完成的苏联低合金钢40X 的代用品的研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0年代,上海冶金所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第十研究室联合攻关,吴自良兼任该室主任,主持研制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甲种分离膜,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70年代提出和指导了大规模合成电路用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 2015年1月7日,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超导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创办“吴自良超导英才班”,共同培养有志于从事材料物理和超导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本科生,为相关领域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吴自良的个人荣誉
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同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0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吴自良的人物轶事
要造原子弹,就必须先制造出“甲种分离膜”这一提炼浓缩铀的核心元件。周恩来总理要求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北京原子能所4家单位开展研究工作,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难关。研制“甲种分离膜”对外称“真空阀门”项目,但当时因为4家单位力量分散、工作重复、交流不便而妨碍了研制的进度。总理亲自找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和中科院领导交代了任务,中科院将该研制任务集中下达到上海冶金所,通知其他分离膜研究小组携带设备于1961年春节后到上海冶金所报到。于是,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所组成了第10研究室,对外称7支部。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任室主任、技术总负责。7支部下设3个组,各个组分工合作,联合攻关。想到当年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引起的轰动,现在有机会为制造自己国家的核燃料和原子弹出力,吴自良感到无尚光荣。他放下筹备已久的研究项目,全身心投入到会战之中。3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没有离开过实验室,每天检查各组的进展,随时解决各种问题。那时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过年过节也不休息。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吴自良和同志们一道住集体宿舍,吃大食堂,几天难见“荤腥”。1963年,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特地来到上海来听冶金所的工作报告。二机部则经常派人来查看工作进展。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正式报告:“‘心脏’被攻克,能在中等规模的工厂批量生产;元件性能良好,超过了苏联的元件;造价仅为原来估算的黄金价格的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了美、英、苏以外第4个独立掌握浓度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和核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这一天,吴自良终身难忘。 吴自良属蛇,离马年只差二十几天。他说:“我更愿意自己属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他还孜孜不倦地投入到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氧的扩散行为等的研究中。就算躺在病榻上,吴先生还是不停地在想着实验室里的事情。住院期间,只要学生去看望他,他就会用虚弱的声音要求学生提供文献资料、希望组织人员继续进行住院前的科研……课题组曾将一种很经典的材料物理研究方法用于当时刚刚发现、非常热门的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想马上发一篇文章。但吴自良却与课题人员反复讨论,从实验装置到实验结果、从结果分析到提出物理模型,并得出最终结论,前后改了五六稿,几个月后,由吴先生亲自执笔的文章终于定稿,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篇论文1989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很快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至今还保持着相当高的单篇论文引用率。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他还开授了多门课程,呕心沥血、辛勤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满腔热情地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为中国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自良,浦江县前吴人,著名国画家吴茀之是他的堂兄。在浦江念完小学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后又考入杭高。1937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程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吴自良参加工作后不久,由于战乱,他所在的工厂解散了。有关方面通知他,要想重操旧业,必须加入国民党。吴自良宁死不愿加入国民党。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且“永不录用”。吴自良在当时当医生的大姐资助下,计划自费赴美国留学,打算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然而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对他“永不录用”后,他只好改行。吴自良经他原来所在的中央机械厂厂长的推荐,以助教的名义经印度来到了那位厂长的母校———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今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物理冶金专业研究生。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苦学4年后,1948年,吴自良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他出任美国锡林腊丘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直至1950年底回国。 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院士虽然和金属物理材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可依然“凡心”未改,童心未泯。晚年的吴老,完全出于好玩,不惜花20元“巨资”,从自由市场上买回一只“叫哥哥”,也就是蝈蝈。老伴一听他买这么个小东西,竟用去一两斤猪肉钱,当即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个小东西,别人用2元钱就能买到的啊!”然而,能搞原子弹的老科家却孩子般得意地笑着:“20元不贵,这小家伙叫起来可好听呢!”叫哥哥叫挺欢,声音也十分好听,老两口都喜欢这个小东西,争着喂它吃毛豆。谁知过了几天,这原本叫得挺欢的叫哥哥竟然渐渐地不叫了!吴自良认真地望着在笼子里用两只前爪抱着一颗毛豆、一声不吭地大嚼大咽的叫哥哥,观察着。“老头子,你不是连原子弹都研究过吗?”站在一旁的老伴半开玩笑地说,“这蝈蝈为啥不叫的事,怎么说也比你那原子弹简单得多。你就给研究研究嘛!”照常理说,这老伴的话是完全不必当回事儿的。充其量再花20元去买一只嘛!吴自良却叫起真来。他仔细观察,并试着控制小东西的进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蝈蝈的胃口挺难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懒得再叫的。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一条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他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告诉老伴,两老口都严格照此办理,那叫哥哥不仅真得又重新叫了起来,而且还比以前叫得更欢、声音也更加好听了!于是,这享誉国内外的金属物理材料专家,便又获得了一个“蝈蝈专家”的美称。 吴自良在病榻上写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写到:“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他在回忆研制“甲种分离膜”那段经历时写到:“毛主席当年找来了科学元帅聂荣臻,亲自布置了要制成原子弹的任务,当时这个任务叫‘两弹一箭’。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口袋里装满了完成这个大工程的各个‘链条’”。“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此举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尼克松也‘打着白旗’来投降,毛主席脸上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人生一世,有此足矣!”吴自良为人非常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属高度机密,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惟一的受勋人员。获得奖励后吴自良多次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所里。他说,荣誉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个代表人物。2008年5月29日,其夫人徐仁及儿子吴康琪、吴丹琳完成了他的夙愿。
吴自良的主要贡献
1987年YBCO被发现后将超导体的临界温度Tc提高到液氮温度(77K)之上,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在其后的二年中,在各刊物上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引起了新的研究高潮。1988年吴自良参加了高温超导的研究工作。他的课题小组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在YBCO块体方面,认为氧只能在晶胞的底平面(ab平面)作二维扩散,扩散以空位机制进行,但因空位浓度高,关联因子近1的量级,使空位机制和间隙机制无从区别。扩散时原子的跳跃过程,完全可用内耗测出,并求出氧的点阵扩散系数。这些数据,至今仍被认为是氧扩散系数中的最精确数据。在YBCO外延膜方面,1992年国外文献已基本澄清这种外延膜是c—取向完整的细晶粒织构,测得晶料间的交角为~0.5°因此这种膜可视为单晶,晶粒雷同于单晶的镶嵌块。晶粒间界的刃位错密度可高达1010/cm2上标,足够钉扎磁通线的运动使这种Ⅱ类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高达>106/cm2(77K)。研究小组用冶金所自制的溅射外延膜,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出晶粒密度为2×108上标/cm2。摇摆曲线测出晶粒夹角~0.4°,求出的位错总密度达l010/cm2,得出和国外各家相同的结论。但鉴于这种c—取向织构膜的ab平面都平行于衬底平面,晶界刃位错都在ab面上,则刃位错的快速扩散管道必须在外延膜四周边面露头,若增氧处理前四周边面用铟封住,在400°C氮中加热1分钟,使其在YBCO膜和铟熔池(铟熔点163°C)界面生成一层氮化铟固态膜,此膜隔断了氧进入膜内的管道,快速扩散不再起作用。以封铟试样和不封铟试样作对比,进行450°C20分钟的加氧试验,不封铟试样的氧含量自6.00增至6.70,封铟样品自6.00。仅增至6.03,不到未封铟试样的5%。膜的尺寸为5mm×3mm×300nm,已知450°C氧的点阵扩散系数为6.67×10-13cm2/sec(用内耗求得),可以算出一个氧原子自膜边缘以点阵扩散的形式到达试样中线(距离1.5mm)所需的时间约须26年,而在加氧试验时只需20分钟就能使整块试样中的氧浓度达到6.70,说明加氧过程中氧的输入主要依靠刃位错的管道。因为氧的管道扩散系数Dp点阵扩散系数DL,在加氧过程中,氧可藉管道扩散在瞬间内将氧输运到织构中的任一颗晶粒的晶界(如此大大缩短了点阵扩散所需经历的距离),再以点阵扩散的模式输入每颗晶粒的内部,这部分氧可用X光衍射法测得。封铟后位错管道被堵塞,氧只能藉晶粒表面生长阶的级,自顶部沿螺旋形ab底平面往底部以点阵扩散模式输运。点阵扩散是很慢的输氧过程,所以封铟试样经450°C加氧处理后,进氧量不到未封铟试样的5%。
除了邓稼先还有哪些是“两弹一星”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世界知名学科奖项简介
“两弹一星”功勋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聂荣臻 两弹一星的元勋
国防大学 王志军
聂荣臻元帅
在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将帅中,早年留洋以图科技强国者不在少数。他们后来虽投笔从戎,却从未放弃过当年的理想,聂荣臻元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领导科技工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聂荣臻直接参加了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
■聂荣臻是中国“两弹一星”研制和试验的直接领导者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他8岁入私塾。后人高等小学,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学。在校内,他接触到《新青年》等杂志,曾与同学相约“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因参加抵制日货运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恰逢当时四川勤工俭学运动迅猛发展,他决定到西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聂荣臻到达法国,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邓小平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思想上也从“实业救国”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1922年,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他来到莫斯科,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后来与叶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培养的宝贵军事人才。
1925年,聂荣臻回国后,先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负责传达党的指示和调配干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他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成功地组织了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的第二十五师,参加南昌起义。同年12月,聂荣臻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并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
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赴上海转入地下,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他终日兜中揣一张月票在市内奔走,还练就一身跳电车甩掉特务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进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红一军团政委。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率领这支红军主力南征北战长达五年。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聂荣臻任第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指挥了平型关大战。此后,他率2O00多人进入五台山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半年多就将部队发展到4万人,建立了毛泽东称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1944年8月,聂荣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领导了华北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曾任北京市市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等职。1956年11月,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后又担任国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先后试验成功了“两弹”(核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
晚年的聂荣臻仍然关心国防科研和军队建设,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5月14日,这位共和国仅存的一位元帅,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3岁。
背景
■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为全国各省之最,聂荣臻所在的江津又为四川之冠
■以“实业救国”的理想始,最后又成为振兴国家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其人生轨迹反映出历史的必然
旧中国的极度贫穷落后,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和优质商品的入侵;刺激了当年一代青年学子奋起,寻找救国图强之路。聂荣臻的家乡四川虽然相对封闭,然而自从“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水道被洋轮驶入后,渴求外向发展且人口过剩的蜀中在近代形成了一股出外求学谋生的风潮,这个内陆省份的学子一跃而成为留学日、法等国的先进。五四运动后的两年中,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492人,为全国各省之最。这批四川学生中,又以聂荣臻所在的江津人最多,共有40多人。
他们起初多是胸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远涉重洋到西方学习科学知识。当时的欧洲正值十月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思潮活跃之际,不少留法青年由此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聂荣臻在1922年给父母的信中曾写道:“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这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决心先实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聂荣臻感到终于有条件实现青年时科技救国的理想,欣然接受了领导国家科技工作的重任。历史似乎在这里转了个弯,其实这也是中国特定的国情使然。如果不以革命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也不可能有科技强国的前提。聂荣臻后来曾说:“我的前半生参加了组织和建立武装队伍的工作,后半生找致力于组织和建立科技队伍的工作。”这是元帅才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
故事
■毛泽东曾对白求恩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黄土岭上巧设伏兵,折断日军“名将之花”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深入日本侵略军后方创建根据地,更显示出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主力力转往晋西南。聂荣臻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带一部分兵力与主力分手,从五台山区向周围广阔的地域发展,创建了敌后第一块最大的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当时,中共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赞扬,称这些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1938年3月,毛泽东曾对准备前往晋察冀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风趣地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晋察冀根据地处在华北战略腹地,对日军来说如芒刺在背,因而一再出动重兵“扫荡”,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晋察冀根据地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聂荣臻领导根据地军民与日寇周旋,一再从敌人的合击圈中跳出来,并在拖疲日军后给予其沉重打击。1939年11月,在聂荣臻直接指挥下,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城东南的黄土岭巧妙设伏,歼灭前来“扫荡”的日军800多人,其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也被八路军的迫击炮击毙。此人在日本军界被捧为精通“山地战”的“名将”,没想到在黄土岭一命呜呼。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统帅多田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在中国的抗战史上,于战斗前线当场击毙日寇中将衔军官此为首次。一向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发来电报,称此战胜利“足见我官兵杀敌荣勇,殊堪奖慰”。
■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为他的工作安排转达了中央设想的三个方案,聂帅毫不犹豫选择了“科技”
■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他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他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此后,根据中央的决心,聂荣臻统一组织全国大协作,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1966年10月成功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结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尖端武器的研制速度让世界惊叹不已。聂荣臻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聂荣臻元帅逝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和家属的意见,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大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烈士陵园中,以陪伴那些在戈壁中为研制“两弹”而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科研人员以及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大指战员。
1,屠守锷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槃一起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1940年屠守锷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吴自良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是上海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3,钱骥
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
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程开甲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5,杨嘉墀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守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自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开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嘉墀
中国现代发明家有谁?
中国的发明家有: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在上海出生,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
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3、邓稼先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王大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5、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学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大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屠呦呦
徐舜寿 飞机设计 1917-1968 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 徐舜寿--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8 年 7 月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先驱。
赵九章 动力气象学 1907~1968 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赵九章,他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个北半球气象站的天气图,并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
邹伯奇 数学 邹伯奇—— 1900 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格术补。
侯德榜 化学 1890~1974 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 侯德榜—— 1890~1974,中国著名化学家。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轰动了世界化学界,是世界制碱权威。他做了 500 次实验,分析了 2000 个样品,确定了新工艺,原料利用率达 98% 以上。国际上称候氏制碱法。
李政道、杨振宁 物理科学 当代 李政道、杨振宁—— 1957 年获得了爱因斯坦奖金和诺贝尔奖金。在当时物理科学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被二个年轻人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宇推翻了。并确定了“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当时李政道 30 岁,杨振宁 34 岁。
朱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 物理 当代 发表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及物质存在无限多层次的理论 朱元、胡宁、 何祚庥、戴元本——中国物理学家在 1956 年发表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及物质存在无限多层次的理论。
邓稼先 物理 1939~1984 原子弹 邓稼先--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两弹元勋。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只用了两年8个月就试验成功了氢弹。而法国用8年时间,美国用了7年时间,苏联用了4年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吴宪 首部“食物成分表” 吴宪—— 1928 年著有首部“食物成分表”。
吴健雄 物理 当代 证实电子是不对称地发射出来的 吴健雄—— 1956 年证实电子是不对称地发射出来的。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当代毕升——王选
制造国宝的人——张玉春发明多种名贵结晶釉
王永民---五笔字型
李官奇----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
钟春燕----将椰子水发酵制作的食用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张开逊----微型高灵敏温度传感器
李国坤——我国著名磁路发明家
1 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2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3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4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5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6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7 莘七娘 10 世纪 孔明灯,走马灯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8 裴秀 224~271 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 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9 马钧 机械设计 三国时代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10 李春 桥梁设计 605~617 赵州桥 李春—— 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11 丁缓 发明家 汉代 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 丁缓——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12 沈括 科学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13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14 毕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术 毕升—— 1041~1048 年,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 杜诗 91~不祥 水力鼓风机 杜诗—— 91 年,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16 浦元 三国时期 淬火技术 浦元—— 300 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17孙子 三国时期 孙子算经 孙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题为“物不知数”,写了“孙子算经”一书系统论述了筹算记数制。
18 秦九韶 数学 1202~1247 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国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19李治 数学 测园海镜李治——中国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20 沈括 宋朝沈括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并将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后人们把用磁铁制作的针成为指南针,还有指南桌。 13世纪到东方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
21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22 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1]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23 祖冲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舜寿 飞机设计 1917-1968 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 徐舜寿--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8 年 7 月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先驱。
赵九章 动力气象学 1907~1968 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赵九章,他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个北半球气象站的天气图,并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
邹伯奇 数学 邹伯奇—— 1900 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格术补。
侯德榜 化学 1890~1974 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 侯德榜—— 1890~1974,中国著名化学家。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轰动了世界化学界,是世界制碱权威。他做了 500 次实验,分析了 2000 个样品,确定了新工艺,原料利用率达 98% 以上。国际上称候氏制碱法。
李政道、杨振宁 物理科学 当代 李政道、杨振宁—— 1957 年获得了爱因斯坦奖金和诺贝尔奖金。在当时物理科学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被二个年轻人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宇推翻了。并确定了“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当时李政道 30 岁,杨振宁 34 岁。
徐舜寿 飞机设计 1917-1968 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 徐舜寿--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8 年 7 月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先驱。
赵九章 动力气象学 1907~1968 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赵九章,他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个北半球气象站的天气图,并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
邹伯奇 数学 邹伯奇—— 1900 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格术补。
侯德榜 化学 1890~1974 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 侯德榜—— 1890~1974,中国著名化学家。首创制碱方法,并著一书《制碱》,轰动了世界化学界,是世界制碱权威。他做了 500 次实验,分析了 2000 个样品,确定了新工艺,原料利用率达 98% 以上。国际上称候氏制碱法。
李政道、杨振宁 物理科学 当代 李政道、杨振宁—— 1957 年获得了爱因斯坦奖金和诺贝尔奖金。在当时物理科学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被二个年轻人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宇推翻了。并确定了“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当时李政道 30 岁,杨振宁 34 岁。
朱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 物理 当代 发表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及物质存在无限多层次的理论 朱元、胡宁、 何祚庥、戴元本——中国物理学家在 1956 年发表了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及物质存在无限多层次的理论。
邓稼先 物理 1939~1984 原子弹 邓稼先--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两弹元勋。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只用了两年8个月就试验成功了氢弹。而法国用8年时间,美国用了7年时间,苏联用了4年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吴宪 首部“食物成分表” 吴宪—— 1928 年著有首部“食物成分表”。
吴健雄 物理 当代 证实电子是不对称地发射出来的 吴健雄—— 1956 年证实电子是不对称地发射出来的。
中国现代发明家有很多,比如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邓稼先等。
一、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二、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吴自良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
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
四、陈芳允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陈能宽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陈能宽
百度百科-陈芳允
百度百科-吴自良
百度百科-邓稼先
百度百科-钱学森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一大批爱国的海归派,全部是旧中国培养欧美深造的,无一人是建国后培养的,两弹一星的成功主要是这批科学家从国外带回了技术,有没有毛泽东中国一样可以在其他领袖指示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其中研制东方红卫星的赵九章,火箭材料专家姚桐斌被毛煽动的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211.96.228.*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
1911.12.11~ 著名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196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级顾问。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1956年初,主持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设》报告书,并在1956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参与领导创建火箭、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统工程队伍;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视作品、散文、游戏等。
钱三强 ,原名钱秉穹,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孙家栋,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校长,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获得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终身成就奖。
1、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2、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3、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4、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5、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6、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7、程开甲(1918.08.03~ 2018.11.17)江苏吴江人,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8、杨嘉墀(1919.07~2006.06.11)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名单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奖项介绍: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7年2月13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5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哪些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钱骥、吴自良、屠守锷、黄纬禄、陈芳允、任新民、王大珩、钱学森、赵九章、王淦昌等。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文化特色
中国全国各地建有多处“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的纪念雕像和纪念建筑,“两弹一星”国防科技科普基地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中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1969年搬迁至此,1992年迁至绵阳科技城,历经23年。
中物院人在此先后组织完成了22次核试验的指挥实施和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