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意思?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 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什么?
-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什么?
-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么意思 ?
-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 9、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赏析
-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意思?
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帮助的人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帮助的人少。 得到帮助极少的人,亲戚都要背叛他;得到帮助极多的人,天下人都愿归顺他。虽然有时天时、地利对战争进程有一定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人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物资、占据有利地形而战败逃窜的屡见不鲜,就是因为战争中人的因素比自然条件和物资武器重要得多。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民心,发挥人的因素呢?那就是得道。“得道”就是实行仁政德政,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直道而行,以德服人。而不是靠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或靠权术计谋收服部众。“得道多助”,正义的事业必定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具有巨大的道义作用和神奇威力。而践踏正义,丧失民心的人,必然“失道寡助”,众叛亲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事实上孟子提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千古名言,确立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军事学上的重要法则,令人赞叹,大到治理国家、战争,小到处理企业、单位日常事务,人心的向背都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看完你们知道了吗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节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释义: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扩展资料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指的是孟子主张的“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了仁政,施行“仁政”就会“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在这里,孟子通过“得道”和“失道”的后果——“多助”和“寡助”的鲜明对比,充分说明了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又将“多助”和“寡助”的后果向纵深引出,推论出人和在统一天下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一个人如果经常做好事,就会到大家的拥护和信任。相反,一个人经常做坏事,别人就会远离他
我认为,一个人德行操守好,就会受到大家的推崇和喜爱,在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帮助和支持,
反之,一个人没有德行也不诚信,就会受到大家的疏远和防范,在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少有人帮助和支持。
意思是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读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出处: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扩展资料
《孟子·公孙丑下》创作背景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如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作者在开篇即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该中心论点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是:坚 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鉴赏
文章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 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资料扩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 得道”和“ 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么意思 ?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参考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百度百科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
作品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全文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白话文意思是“合乎正义的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人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拓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意思是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就必然陷于孤立。
本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道是一个宽广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看待古文时,不但要看通作者本身的意思,还要以现代实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 〖解释〗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日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中心论点:
即为篇首的两句话,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更多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f0407161582123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道:道义道德。\x0d\x0a寡:少。\x0d\x0a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x0d\x0a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注释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著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6) [环]围。(7) [之]代这座城(8) [而]连词表转折。(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10)[而]连词表递进。(11)[是] 这。(12)[也] 表判断语气,「是」。(13)[非]不是。(14)[池]护城河。(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17)[米粟]粮食。(18)[多]充足。(19)[委]放弃。(20)[而] 连词表顺承。(21)[去]离开。(22)[之] 代词,代「城」。(23)[故] 所以。(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25)[以] 凭借。(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27)[固]巩固。(28)[国]国防。(29)[山溪]山河。(30)[险] 险要。(31)[威] 震慑,树立威望。(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34)[寡]少。(35)[之至]到达极点。(36)[畔]通「叛」,背叛。(37)[顺] 归顺,服从(38)[以] 凭借。(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0)[故] 所以。(41)[有] 要么,或者。(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现象 通假字(1)畔(pan),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1)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3)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4)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春和景明:和煦(5)去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6)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7)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坚守(8)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9)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简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诗词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诗词作者:【 先秦 】 孟子及其弟子 诗词归类: 【初中文言文】、【议论】、【哲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解释〗道:道义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7)攻之而(8)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
城非不高也,池(11)非不深也,兵革(12)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13)而(14)去(15)之(16),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17)曰:域(18)民不以(19 )封疆(20)之界,固(21)国(22)不以山溪 (23)之险,威(24)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以(31)天下之(32)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33 )君子有(34)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而]连词表顺承。
(8)[而]连词表转折。
(9)[是] 这。
(10)[也] 表判断语气,“是”。
(11) [池]护城河。
(12)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3)[委]放弃。
(14)[而] 连词表顺承。
(15)[去]离开。
(16)[之] 它,代“城”。
(17)[故] 所以。
(18)[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9)[以] 凭借。
(20) [封疆]划定的疆界。
(21) [固]巩固。
(22)[国]国防。
(23) [山溪]山河。
(24) [威] 威慑。
(2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下同。
(2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寡] 少。
(28)[至]极点。
(29)[畔]通“叛”,背叛。
(30)[顺] 归顺,服从
(31)[以] 凭借。
(32)[之] 结构助词,的。
(33)[故] 所以。
(34)[有] 或者。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攻它却不能取胜。围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看完你们知道了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