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怜夜半虚前席,功名盖世今何在,可怜夜半虚前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7 01:43:57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可怜夜半虚前席

据材料记载:
有一次,汉文帝突然在半夜里紧急召见贾谊,也很礼遇的空出前面的位子让贾谊坐下。贾谊以为汉文帝有很重要的国家大事要商量,所以也就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等候备询,不料所问的尽是鬼神的事情,所谈的都和天
下苍生无关的话题,让贾谊很感失望,也让天下人很感不平,所以才会有这样充满无奈的诗句.
"虚前席"应是对"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无奈感叹.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1、原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3、简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虚前席就是身子前倾往前移动的意思,虚就是虚跪、臀不着腿,前席就是往前移动,表示听得专注,不知不觉身子前移了
拙见,从字面理解,他向前移到了半个席子的距离,但是这段距离是没有席子的,因此为虚,从而叫虚前席
不知可否!1
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1、意思: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2、出自:唐 李商隐《贾生》
3、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释义: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功名盖世今何在,可怜夜半虚前席。

意思是:吕将军现在声名鹊起,不可以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它了,您应该很重视他,可以借此机会去看望他。
此句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肥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扩展资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正当去陆口时,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邓当曾对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
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喝得正畅快时,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率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
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离开席子,坐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华谋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可怜夜半虚前席

前席在这里指的是面前的席位,也就是贾谊那个席位.之所以说虚,是因为大半夜的召贾谊来只为讲鬼神之事,而非天下大事,是白白把这个位置浪费了,所以叫虚.
宋代以前人民都是跪坐,在宋代才开始垂足坐,所以你看唐宋的建筑家具都有很大的区别.那么既然是跪坐,就必须有席子,臀部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听话听得入神了,身子向贾谊身边凑,于是身子的前半部分就空了出来,是为"虚".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
是“虚而前席”之意:
1。起而不跪谓之“虚席”----即虚着未跪之意
2。趋而前移谓之“前席”----即向前而席地意
3。“虚席”表示尊敬,而“前席”则表示专心
4。两个动作相连贯,表达皇帝的“求贤”之意
可惜“不问苍生问鬼神”,与“虚席”形成极大的反差。
也与“求贤。。。访。。。夜半虚前席”形成极大的反讽
======================
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贾生的诗意

贾生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求贤,在宣室中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

莫问苍天问鬼神.这句诗的出处

出处: 贾生 李商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 贾生 李商隐
原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应用: 鬼神句比较有现实意义
赏析: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晚唐 内容介绍
原文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注释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1)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侵扰,曾任大中大夫,后山为长沙王太傅。(2)宣室:汉未央宫前蓼的正室。访征询。逐臣:放逐之臣,指贾谊。贾谊被贬长沙之后,过了几年,汉文帝又把他如回长安,在宣室接见他。(3)才调:才气。更无伦:更无人能比得上。伦:比。(4)可怜:可惜。虚:空自、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汉文帝接见贾谊时刚举行过祭祀,因而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贾谊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因为谈得投机,汉文帝不自觉地坐席上把双膝移动靠近贾谊。接见结束后,文帝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5)苍生:老百姓。这两句说,汉文帝空自半夜前席向贾谊征询意见,但不问治理国家大事而询问鬼神之道。
[简要评析] 在晚唐的咏史诗中,李商隐是此类诗的佼佼者。这首诗也是一首咏史诗,从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上都独树一帜。与前一首诗有些相似,作者结合当时封建统治者求仙荒政的情况。作者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即唐代帝王也正像汉文帝那样,表似开明,实质却昏聩无能。他们将国家大事丢置于脑后,只想求得鬼神的保佑,长生不老,因而专搞求侧访道、采药炼丹等荒唐事。诗人借史事而对现实作了辛辣的讥讽。另一方面,作者也借汉代贾谊的遭际,发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之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李商隐是把君王能否采纳大臣在国政大略方面的正确主张作为君臣遇合的标准,而并非仅仅把大臣在个人升迁奖赏方面所得的恩宠作为标准,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表现了他的政治见解自有超凡脱俗之处。本诗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是运用了抑扬顿挫的笔法来表现题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诗的极终目的是要贬抑汉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但诗人在前面二句半中却偏偏使用了许多美好的赞扬性词语,如“求贤”、“访逐臣”、“才调无伦”、“夜半”、“前席”等,在读者面前出现的似乎是一片光明。有这等虚心求教的君王,有这等才识超群的大臣,又处在这等融洽和谐的氛围之中,还不能把国家治理好吗?三句中的另一半词语“可怜”、“虚”却仿佛是当头一棒,将诗人与读者的喜悦打散得全无,原来上面所说的美辞均是虚设的,没有根基的。再加以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直接揭出原委,就把读者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原来作者用的是先扬后抑、假扬真抑的艺术曲笔,这样写,写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实写当朝皇帝无心治国安邦,却用心思在“鬼神”,讽刺效果更加强烈,同时借古讽今的意义也异常明确。"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1、原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3、简析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文人李商隐用来讽刺汉文帝的诗句,说你汉文帝半夜把贾谊叫进宫里,不问苍天百姓的事宜,倒问起鬼神之事.
现在指一个人想说的,另一人都知道(就像贾谊想说的那些问题,文帝都知道),只是不是时候不说,拿其他话题来聊(如鬼神之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自己总结的。
这个是作者说:自己有满腹的经论,有渊博的学识,但是皇上却不识自己的大才,而是相信鬼神之说.一方面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一方面讽刺当时执政者的昏庸无能!
可惜汉文帝深夜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原文:
《贾生》
唐代: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扩展资料:
解析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是什么意思

1、解释: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2、出处:
李商隐《贾生》
3、全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全诗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1、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大家。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后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贾生》,源于《史记·屈贾列传》中关于汉文帝见贾生一事。其中有一句“贾生(贾谊)征见,孝文帝方受厘”。“方受厘”即刚刚祭拜过(想得到神灵好的保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之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接着写道:“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其中“前席”即把自己的坐席往前拉。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另辟蹊径,独具慧眼,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2、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 “宣室”即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即被贬之臣。“访”即咨询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这里一个“求”字,不但把汉文帝求贤若渴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也突出了汉文帝的真诚。一个“访”字,表现了汉文帝对待贤才态度之诚、之谦。特别是“逐臣”一词,很是有分量的,它不但说明汉文帝访过朝内那些贤士,而且连被贬逐的臣子也要访。这样,不但表现出贾谊的才华出众,人品的高尚,由此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甚至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诗歌开始,好似在表现文帝思贤若渴,一个明君的形象跃然而出。重点落在了描写文帝上,实则是诗人先“扬”一笔,为后面真的表现做了铺垫。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一句承接上一句而来。“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言被贬逐,一生抑郁不得志。在中国历史上,贾谊是第二个最有名望的被贬流放的文人(第一个是屈原)。他被贬后第三年召回长安,受到汉文帝的召见,并问事于宣室。“才调”即才华气格。“更无伦”即无以伦比。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贾谊的才华气格,确实是无与伦比的。诗人用“更无伦”强调并不赞叹了贾谊才华出众。真正表现出了一个是明主,一个是良臣。这里,诗歌由“求”而“访”,层层递进,通过“贾生才调更无论”,从侧面突出了汉文帝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君。可以说,对文帝来说,又是一“扬”。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一句紧承上句二转,直接进入写文帝。“可怜”即可惜。“夜半”即半夜。“虚”即空自、徒然、白白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按理说,移动坐席的应该是贾谊,而诗人却说是汉文帝,是为了表现汉文帝,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汉文帝求贤的态度。然而,诗人在诗句中首先用了一个“可怜”,针对上面一二句的描写,明显具有了转折意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再加上在“前席”之后加了的一个“虚”字,这样,不但对前面汉文帝求贤的一切作为都予以了否定,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的意味。这一句针对前面两句来说,在意义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但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这为后面进入诗人要揭示的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句是对诗歌的总结,是“合”,是诗人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苍生”即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章写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诗句的意思是说,他(汉文帝)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的事,而只不过问的是鬼神。诗人在这里,文帝的形象一下跌落,诗人的情感也一落千丈,“不问国事问鬼事”,这样,不但照应了上句中“虚前席”的意义,而且也更好地说明“访”的行为所体现的虚假行。作为一个帝王,不去关心人民生活,而关心的鬼神;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把文帝的实际行为与自己的本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不是把汉文帝的“求贤访臣”的虚假行为揭示的淋漓尽致吗?这些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其批判的锋芒也显而易见。
在艺术上,首先,结构完整。诗歌注重了诗歌的起承转合,在层层铺垫,层层推进中,为表现人物做了扎实的基础。其次,欲扬先抑。诗歌先把所要批判的人物推进到极点,最后一落千丈。语言含蓄、确切、恰当。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的意思及出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诗三百首 托古讽今 怀才不遇译文及注释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 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此诗句出自杜牧的这首“贾生”,是对统治者的讥讽,入木三分,写得的确出色。
“前席”中的“前”是个动词,它是指前伸、前探的意思。“虚前席”中的“虚”,是说文帝已经不是实实在在地坐在那里了,“虚前席”的意思是说,贾宜的谈话令文帝折服,不知不觉地把身子欠了起来并向贾宜的方向一点点前倾过去——听得很投入、很虔诚、很入神.
首先,“问鬼神”,未必就不是关心百姓和国家社稷。因为,到了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国策。而在此之前,汉朝一直是以老黄哲学为治国之道的。众所周知,老黄哲学是信奉鬼神的.换言之,汉文帝探寻鬼神之道并不有悖于治国之道。
其次,在汉朝历史上,主张削藩最坚决的有两个人,首推者就是贾宜(另一位就是景帝时期的晁错)。文帝时期,汉朝草创不久,又刚刚经历了吕后乱政,内忧尚未平息,而匈奴等外患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削藩,一旦惹得各路藩王群起造反,那么汉王朝的天下将不可收拾。所以,面对贾宜言之凿凿的削藩高论,为了不打击人家的赤诚之心,文帝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
最后,应该相信汉文帝的虔诚是真实的。文帝关心百姓、国家社稷,才有可能能够创建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扩展资料:
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贾生贾生①[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
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古诗赏析:唐·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2、意思: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3、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4、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扩展资料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