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悝变法时间
- 2、李悝的变法包括哪些内容?李悝最后为何自杀?
- 3、魏国为什么推行李悝变法?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4、简述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 5、李悝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 6、李悝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 7、李悝变法的具体时间
- 8、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 9、如何评价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时间
李悝变法时间公元前422年。
李悝(kuī)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封建经济已经占据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由于新建立的封建政权面对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战国初期各个国家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变法起因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
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在魏国立国的早期,李悝并不在魏国的权力中枢之中,他曾经担任过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
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在经历了数年地方官磨砺后,李悝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李悝的变法包括哪些内容?李悝最后为何自杀?
我们一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商鞅变法。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李悝在魏国也进行了变法。李悝是我国历史上变法的第一人。
李悝(约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390年),又称李克,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始祖。据说他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
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占据今山西西南部的黄河以东地区,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经济发达。
魏国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招贤纳士,魏国逐渐强盛起来。
在魏国立国早期,李悝被任命为中山相和上地守。中山和上地,这两个地方都毗临秦国的西北边境上。李悝在治理中山和上地中显露出其非凡的才华,被魏文侯所赏识。再加上,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他的变法思想切中魏国的时弊,所以,被魏文侯任为相国,开始全面推行其变法主张。
李悝变法主要包括四大项:
1、废除奴隶制的世袭制,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了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的俸禄,用来招贤纳士,发展生产。
2、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正式废了中国传统上的“井田制”,鼓励人民垦荒种田,废除原来井田制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并对国家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出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实行法制。李悝收集各国的法律,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一一《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4、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士兵进行考核,奖励优秀者,并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长,重新进行队伍编排,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魏国经过李悝的变法,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而李悝本人也奉为法家的鼻祖。
李悝在魏国变法后,功成名就,那为什么后来自杀了呢?因为李悝不但制定了《法经》,还经常审理案件。有一次,他在审理一件案件时,嫌疑犯招供三年前有个杀人案也是他做的。李悝听后大惊失色,因为三年前的那个杀人案件,是他亲自审的,此案巳定案,这意味着李悝冤枉了好人,把无辜的人处死了,按照《法经》,自己应是死罪,为了维护《法经》的威严,李悝写好遗书,引咎自杀了。
魏国为什么推行李悝变法?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
起因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
在魏国立国的早期,李悝并不在魏国的权力中枢之中,他曾经担任过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地方,都是在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
早年的李悝,曾经多次率军和秦国交战,而他得到魏文侯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老师子夏是魏文侯的重臣,二则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
在经历了数年地方官磨砺后,李悝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经过
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
第一是:
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第二是:
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是:
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是:
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分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简述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答案要点】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2)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4)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多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5)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李悝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李悝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如下:
李悝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发生在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
李悝是战国时期的魏国政治家、法学家和军事家,他主张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以增强魏国的实力。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开始推行变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官僚制度,实行“法治”,制定法律,建立制度,整顿吏治。
经济方面: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鼓励农民勤耕织,增加生产;实行“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尽人之力”,鼓励人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实行“均贫富”,实行平籴法,防止富人兼并土地和贫民流离失所。
军事方面:实行“习兵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李悝变法的实施,使得魏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李悝的变法思想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总之,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它不仅增强了魏国的实力,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李悝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
李悝变法的具体时间
魏国--李悝变法(约前445年
李悝(约前455-约前395年),公元前422年被任命为相,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官僚:广义地讲统治阶级国家的国官吏都可以称为官僚。在贵族制下,大夫或士以上的人才能称为官,庶民或奴隶出身的家臣是不在官的范围之内的。《周礼·春官·大宗伯》:“六命赐官。”郑玄注:“使保自置其臣,治家邑如诸侯。”《礼记·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设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僚与官同义,同官又称同僚。《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僚。”僚,在春秋时代还是对奴隶的一种称谓。《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僚臣仆。”孔颖达疏:“僚,劳也,共劳事也。”官僚组成为一个词,初见于《国语·鲁语下》:“今吾子之教官僚。”韦昭注:“此景伯之属下僚耳,非同官之僚也。”官僚实即官奴。官僚制是从君主的家臣发展出来的,就其实质而言,所有的官僚都不过是君主的奴才。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体禄,把这些官职和体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2.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一一 《 法经 》 ,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绒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川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4.实行“平来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多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川这种方法限制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5.改革军制,精选武 士,中选者免除全家摇役,并奖给田宅。
如何评价李悝变法
一、李悝变法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对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三、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四、李悝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