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论语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什么意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出处
- 3、往之不谏来者可追什么意思 来者不谏往者可追
- 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
- 5、已往不谏,来着可追什么意思?
-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 7、请问“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
- 9、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正确的原文应该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作者:孔子
朝代:春秋末期鲁国
白话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解析:过去的种种错就错了,追悔已来不及,但将来的一切还是可以预料,还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发展。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
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扩展资料: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2、《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
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句话什么意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出处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过去了的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未来的还来得及。说明人应抓住以后的时光,奋发努力,而不要沉浸在对过去的追悔之中。
2、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往之不谏来者可追什么意思 来者不谏往者可追
1、往之不谏来者可追【解释】: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2、往之不谏来者可追【出处】:《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自《论语。微子》,记录了楚地一个名叫“接舆“的狂人,在路过孔子车旁的时候,对着孔子唱出来的话。
往者:过往的人(已经故去的人)。
谏:规劝。
来者:后来的人(还生存着的人)。
犹:还。
追:来得及(改变)
此句字面意思是:已经故去的人,已经无法去规劝他(做出改变、改进、改善);但目前还生存的人还是来得及(改变、改善)的。
引申出去的意思就是:已往的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但是当前或者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去做改变和改善。
已往不谏,来着可追什么意思?
"已往不谏,来着可追"是一句成语,意为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但对未来可以有所追求。它的字面意思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能劝诫,前方的路还可以追赶”。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该向前看,在未来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沉湎于过去的错误或失败中。
1、已往不谏,来者庶几。——出自宋 · 刘一止《自作真赞》
白话译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自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白话译文:我已经不再想挽回弥补过去的事了,因为我知道我更要去追求未来。
3、已往虽非悔,方来尚可追。——出自宋 · 刘弇《伤友人潘镇之失意七十韵》
白话译文:以往的事虽然后悔了,但仍可以重新开始追求未来。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忆秦娥·娄山关》
白话译文:莫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现在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先秦 · 佚名《楚狂接舆歌》
白话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言下之意是,重新开始。
原句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它的意思:是指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汉语拼音
wǎng zhě bù kě jiàn,lái zhě yóu kě zhuī
出处
《论语·微子》选自《论语》第十八章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经过孔子身边,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德行会如此衰落?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再补救。 算了吧,算了吧! 现在的执政者无可救药啊!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往者:过去的所作所为。2、谏:挽回,规劝。3、来者:未来的事。4、犹:还。5、追:努力争取,赶上。
运用
《汉书·李寻传》:“本在积任母后之家,非一日之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书籍简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原文】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④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呼既不是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④辟:同“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
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于没有能够和他谈。
【读解】
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至于是不是“裸奔”,那可就不知道了。
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脱离开具体的所指,我们今天来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那还是很有启发的。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就是说过去的是不能够改变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未来的事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春秋·接舆《凤歌》
[今译]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赏析]《凤歌》是有“楚国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一支歌。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能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以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但涵意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
[原作]风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意思是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出自《论语·微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全文(节选)如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如下: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释义如下:
往者:过去的所作所为;谏:挽回,规劝;
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努力争取,赶上。
扩展资料:楚狂接舆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
其实,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请问“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再追回,但是未来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
往者可谏,来者可追的意思就是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还可来得及赶上。
这句话其实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缩写,其含义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将要到来的东西还是值得追求一下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
意思: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此语出自《论语·微子》。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原句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④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 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于没有能够和他谈。
词语注释:
1、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呼既不是姓名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辟:同“避”。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
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
凤凰啊,凤凰!为什么道德衰败了?过去的无法挽回,将来的还可补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的执政者危险之极。
意思是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罢休吧罢休吧!现在当官的有多么危险!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微子》。
原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注释——谏:止住,挽救。已:罢休,停止。殆:危险。
扩展资料:
1,作品赏析
全歌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凤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只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
“德之衰”,是说美好的品德愈来愈少,品德修养愈来愈差,凤鸟不像凤鸟,孔子不像孔子了。凤鸟本该在政治清明时出现,而现 在世道昏乱时竟然也出现了,以此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
疑问副词“何”字的运用,更增强了对孔子的作为表示怀疑与否定的分量。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往者”句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已无法劝阻。
“来者”句说,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避免,是要孔子知错改过、避乱隐居的意思。两句合起来,重点落在后一句上,与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意思正好相当。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已而”是劝孔子别再一意孤行,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算了吧”、“罢休吧”。什么原因呢?“今之从政者殆而”,这虽是泛说当今从政的人处境险恶,又是专门唱给孔子听的,主要用意还在于警喻、提醒孔子。
2,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