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族简介,宝安文化宝安语言文化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5 18:28:5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 *** 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 保安” 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 *** ” 、“ 保安回” 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保安族信仰 *** 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 保安刀” 。
  保安族历史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保安族原是13 世纪后,随“ 西域亲军” 东来这里的已信仰 *** 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长期与当地回、东乡、撒拉、藏、汉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渐形成。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 *** 教、习俗与当地 *** 相近,而称其为“ 保安回” 。1950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 *** 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 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保安族音乐
  保安族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有六千九百余人, 主要居住在甘肃省宁夏大河家等县。保安族的言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无文字, 通用汉语。他们信仰 *** 教。
  保安族人常用『 花儿』 来抒发人们的内心感情, 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 即兴而歌。这首『 花儿』以其独特的乐句, 表达了青年男女踏青时的欢乐心情。
  保安族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保安族庆节
  保安族人长期以来信奉 *** 教。 *** 教影响着保安族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保安族的节日活动中,几乎全部都属于 *** 宗教节日。
  开斋节在 *** 历九月斋戒期满后开斋之后的三天为节日。斋日一般以见新月始,下月再见新月为终。保安人在节日里首先进行礼拜。礼拜之后,开展其他节日活动。走亲访友,请客送礼,结伴游玩,青年男女聚会歌舞。人民 *** 规定,各地可放假一至三日,并搞好物资供应,以保证群众欢庆节日。
  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婚礼十分有趣,婚礼选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举行。婚礼当日由男方率亲朋数十人的迎亲队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两位年轻貌美的妇女参加,在女家进行祝福仪式时,阿訇要从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盘红枣和核桃,由院内年轻人争抢,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轻人向新郎讨要“ 奴工木哈” ,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说明:你娶走我们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当女方送亲队送新娘离家时,让新娘从自己的房门到大门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麦、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内唱“ 宴席曲” ,有问有答,十分热闹。唱着唱着,欢乐的人们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边舞边向大门退去,表示婚礼已接近尾声。新娘进门后,3 日不吃婆家的饭,由娘家送来,以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傃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傃,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 *** 、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
  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garrison of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including elements of the PLA Ground Forces, PLA Navy, and PLA Air Force; these forces are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Beijing and under administrative control of the adjacent Guangzhou Military Region
  保安族建筑
  保安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 半边楼” 、“ 全楼” 和“ 四合院” 之分。
  “ 半边楼” 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 全楼” 相对“ 半边楼” 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 半边楼” 同。花瑶、盘瑶多居“ 全楼” 。
  “ 四合院” 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 全楼” 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 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保安族习俗
  保安族宗教
  信仰 *** 教,属逊尼派。少数人信奉新教。

保安族在中国的哪里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具体分布情况: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20074人(2010年)。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有14116人,占总人口的88.5%,主要分布在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习惯上称之为“保安三庄”)和刘集乡的高赵李家村、柳沟乡的斜套村。其余的11.5%则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聚居区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语,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保安”系本族自称。旧时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而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_、蜜圈圈和油香。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居住,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

保安族的历史保安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简介

保安区的保安使用保安语,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会说中文和汉语。“保安”是一个自称的家庭。过去因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似,故称“保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根据自己的意愿命名为宝安。根据传说、语言特征、民族特点和生活习俗,一般认为保安是自元代以来就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群体。他们定居在青海省铜仁市,与当地的蒙古族和藏族有着长期的联系和天然的融合。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根据1954年的语言调查,确定为阿尔泰蒙古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宝安人擅长做面食。香油、芝麻、糯米和凉面是西域的传统美食。保安族曾经生活在青海铜仁地区。1227年成吉思汗统治蒙古的第22年,包括铜仁在内的河州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中亚的一些蒙古军队和有色日本人定居在“坦玛红军”驻扎的地区,被称为“边防军”和“营员”。在元世祖后期,“坛町县”被纳入人民的民族,成为一个家庭。从此,定居铜仁的士官长成了保安族的祖先。明代有保安城、夏庄、嘎撒,称为“三宝村”;这里的当地人和藏族人称保安为“嘿嘿”,也就是“惠惠”。清朝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1858年至1863年,保安员被迫离开青海同仁保安厅,转战甘肃贺州大河家一带。保安迁徙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皈依喇嘛教,被迫迁徙。当Sherib、Ribaoshanga、Ilas、Galazzi等保安同意离开时,遭到Maba部落和Garzhaidong部落的攻击,并联系了Wufangtou等部落,他们在夜间包围了保安城。该市的一些保安被杀或被俘,大多数人匆忙逃离。西藏琅琊族的洪布安古瓦、阿克瓦里丹、阿克力带领群众从保安后面的雁荡山下来,在北部高原水洞拦住保安。他们和夏庄的保安一起爬上多马纳尔山,越过郎家部落的边界,被押解到加龙口以东。直到解放前,甘河滩、梅坡等地的保安仍称琅琊族为“阿旺苍”,以救其命,有时还会邀其娱乐,从而维护了兄弟民族间的传统友谊。在马贾拉、马三高和史的带领下,居住在隆务西岸加沙的保安放弃家园,在哈萨纳卡部落的护送下,在循化街安顿下来。到达循化后,保安人员被撒拉族安置在苏志宫、茶甲宫、戒毒所和察汗寺。

保安族文化 保安族语言文化简介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是保安人的重要交际工具,但大部分保安人也懂得当地的汉语。保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以及达斡尔语有一定关系,是蒙古语族中具有个性的语言。保安语分大河家、同仁两种方言。约有四分之三的保安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
现代保安语(以大河家方言为代表)有十一个元音、二十六个辅音。其主要特征是:语音方面,存在着与中世纪蒙古语词首[h]相对应的[h]、[f];词尾保留有短元音。词首元音和词首音节脱离现象比较突出。元音和谐现象不复存在。这是我国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已知的唯一的没有元音和谐的语言。
在词汇方面,保安语还保留着中世纪蒙古语里曾经使用一些古老的语词,而这些语词在现代蒙古词里已经不再使用,或仅在个别方言土语里继续使用着。汉语借词约占保安语常用词的40%以上。借词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日常用语、基本词汇、新词术词等。
此外,不同地区的保安语中还不同程度地借用了藏语词语。


青海同仁地区保安语中的藏语借词较多,约占保安语词汇的42.6%,借词范围有日常生活用品、动植物名称、行业称谓、佛教用语待。
这些藏语借词,在词义方面大多与原词相等或接近,少部分借词虽在使用时发生了变化,但词义之间仍保持着某种联系。保安语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突厥语借词,即使在信仰佛教的土族所操的保安语里,也有突厥语借词。可见突厥语借词在保安族东迁之前,居住在青海同仁时期已经借入。

保安族简介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通常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兼通汉语。从事农业、手工业。
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自治县。面积91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吹麻滩镇。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1981年成立的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735—4309米。属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全县共辖16个乡、2个镇,145个行政村,1296个合作社,总人口22.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1.69万人,占总人口的96.5%,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10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其中:2001年贫困面下降到4.4%。

宝安文化宝安语言文化简介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书面语言。语言是保安重要的沟通工具,但大部分保安也懂当地中文。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语系的东乡语、土族语、东部的裕固族语、达斡尔语有一定的关系,是蒙古语系中特有的语言。宝安方言分为大河家话和铜仁话。大约四分之三的保安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现代保安话有11个元音,26个辅音。其主要特点是:在发音上,有[h]和[f]与中古蒙古语的前缀[h]相对应;短元音保留在单词的末尾。第一个元音和第一个音节之间的分隔非常明显。元音和谐不再存在。这是中国阿尔泰语系中唯一没有元音和谐的语言。在词汇方面,保安语还保留了一些中古蒙古语使用的古词,但这些词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只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继续使用。汉语借词占安全语言常用词的40%以上。外来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日常用语、基本词汇、新词等等。此外,藏语词汇不同程度地借用了不同地区的安全语言。青海铜仁保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藏语借词,占保安语言词汇的42.6%。外来词包括日常用品、动植物名称、商业名称和佛教术语。这些藏语借词大多与原词意义相同或相近。虽然有些外来词在使用中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意义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保安语中有一定数量的土耳其借词,甚至在信奉佛教的土耳其人所说的保安语中也有。可见,在保安族东移并居住在青海铜仁之前,突厥语借词就已经有了。

保安族建筑特色简介

在四川,村庄通常位于斜坡、山根和平坦阳光充足的地方。以前的房子大多是低矮的平房泥房,四周是狭窄的土墙,宽度不足四米,高度在四米左右。这些房子属于一个家庭和一个医院,通常被称为“庄廓”。每个“庄廓”主要由厅堂、厨房、客厅和围栏组成。主房是家里老人的客厅。院子中间,多数坐北向南,也有坐西向东的。房子高大宽敞,有三个相连的房间,是郭庄的主要建筑。厨房和客厅建在主房两侧,部分厨房与客厅相连。厨房的屋顶只有一个天窗,没有其他窗户。花盆由土坯或泥土制成,高约两尺,紧贴墙壁,有烟囱排烟。客厅或客房是普通家庭的备用房间,通常用来存放和存放东西。年轻的客人来了,习惯了招待和住宿。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客人,必须保留正房。围栏多建在院子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围栏有牲畜的喂食槽,结构比较简单。东北角有卧塔,全村错落有致。在旧社会,所有的房子都是民用建筑,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用木架和粘土建造的,后墙比前檐高100英尺左右,便于雨水在屋顶上流动。屋顶用木板、树枝或芦苇覆盖,上面覆盖着半尺厚的草泥。现在,许多新建的房子高大、宽敞、明亮,装有新的门和玻璃窗,有些房子的屋檐和地板上覆盖着青砖或涂有水泥。除了沙发、衣柜、写字台、新桌椅,很多家庭还拥有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

保安腰刀是什么 保安腰刀的价值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是琳琅满目,而对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保安族而言,其保安腰刀就是他们最璀璨的一张名片,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就跟随我来了解下什么是保安腰刀及其价值吧。

保安腰刀简介

我国着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其最有名的就是保安腰刀了。保安腰刀与维吾尔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户撒刀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制作工艺是保安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安腰刀的价值

学术价值:保安腰刀的渊源直接涉及到保安族的族源,追溯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可以推断保安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经济、军事生活上的特点。因此,保安腰刀手工艺,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思路。

实用价值:生活在广漠草原上的保安族男人,喜欢在腰间挎一把腰刀,即可防身,又能显示出男人的阳刚之美。保安族妇女喜欢在腰间带一把,挂带上镶嵌着银饰品的十样锦刀,即使用方便,又显其华贵。城里人把保安腰刀放在愽古架上,当工艺品欣赏,丰富了家庭的民族文化内涵。

经济价值: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精神价值:保安族人民在从事几百年的“果尔”(金属工匠)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和精神财富。一是“一把手”表现的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二是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的百折不扰、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保安腰刀也提高和丰富了保安族的民族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都有哪些个(资料简介,民族特色,风土人情)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苗
族、彝(yí)族、侗(dòng)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
(dǎi)族、黎族、僳(lì)僳(sù)族、佤(wǎ)族、畲(shē)族、高山
族、拉祜(hù)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pō)族、柯尔克孜(zī)
族、土族、达斡(wò)尔族、仫(mù)佬(lǎo)族、羌(qiàng)族、布朗
(lǎng)族、撒拉族、毛南族、仡(gē)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怒
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è)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
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hè)哲族、门巴族、珞(luò)
巴族、基诺族。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此内容为中国11.3亿人口时的统计

积石山县简介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小积石山东麓,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总面积909.97平方千米。
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5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8万人,耕地面积46.74万亩,人均耕地1.68亩。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4.9%,其中保安族人口2.14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数的9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积石山县的民俗文化:
1、保安族服饰: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军便服或夹克。女子喜穿色彩艳丽的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坎肩,并嵌有花边;一般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2、保安族建筑: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迁徙定居甘肃大河家后,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变化。早先,户与户之间屋顶相连,平顶、高墙,墙体厚实,并且房连房、墙连墙,一旦有事,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全村就可迅速联络到。这是保安族战乱时期互助、团结的历史见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