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名将100排名,国军十大抗日名将,都有谁上榜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2 12:49:59 浏览56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开国将军中的国民党将领盘点

共和国将帅中授予少将军衔以上的将领中,有159人是原国民党军起义,开国上将有董其武上将、陈明仁上将、陶峙岳上将,中将有孔从洲、韩练成、曾泽生3人,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廖运周、王启明、白天、刘善本、张世珍、魏镇等。
1、陈明仁,1903年出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49年起先后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长沙警备司令和湖南省政府主席、省绥靖总司令。经过大量的地下工作,1949年8月4日,陈明仁与程潜等30余名国民党军政要员通电,宣布正式脱离国民政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2、陶峙岳,1892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新疆警备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同南北疆各部队长官联名通电起义,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领导。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3、董其武,1899年出生,山西河津人,1924年起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中将军长。还担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为首的绥远军政各界代表通电全国,宣布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抗日战争董其武率部参加了忻口会战、绥南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等重要抗战战役。1940年起,先后担任骑四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
抗日战争中,陈明仁将军所率80师出兵广西,作为昆仑关战役的主力部队,创下了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战后升任71军军长,率部入缅作战,于中缅交界处——南坎与英、美盟军会师。
尤其以1945年1月回龙山一战,全歼侵入滇西的日军而威名远扬,被毛泽东主席高度盛赞,认为是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杰作。
抗日战争中,陶峙岳上将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七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

国共抗战年间有哪些名将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8年时间里,国军的正面战场与中国的敌后战场相映成辉,再加上外国苏联以及盟军的协助下,最终击败了日本侵略军。在这一期间,国军方面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抗日名将。那么这些著名的抗日名将都有谁呢?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1.孙立人: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新一军军长,陆军中将(战后晋升为二级上将)。
2.薛岳: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9战区司令长官,二级陆军上将。薛岳曾指挥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五万六,被称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并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3.卫立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1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二级陆军上将。朱德曾称他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美国盟军史迪威将军曾称之为“百战百胜将军”。
4.李宗仁: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最高指挥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陆军一级上将。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5.戴安澜:革命烈士,第5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被追授美国懋绩勋章,追晋为陆军中将。
6.张自忠:革命烈士,第5战区第33集团军中将加上将总司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7.傅作义: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2战区司令长官,二级陆军上将。
8.饶国华:革命烈士,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
9.王铭章:革命烈士,第四十一军一二二中将师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10.赵登禹:革命烈士,第29军第133师中将师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11.佟麟阁:革命烈士,第29军中将副军长,追晋为陆军上将。
12.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22集团军司令官,陆军中将。
13.郑洞国: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陆军中将。
14.蔡廷锴: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路军军长,第26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中将(抗战后晋升为上将)。
15.李家钰:革命烈士,第36集团军总司令,追晋陆军上将。
16.蒋光鼐: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淞沪抗战总指挥,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陆军中将。
17.马占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他打响武装抗日第一Q,第12战区中将副司令长官。
18.宋哲元: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19.张发奎: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二级上将。
20.冯玉祥: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他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组建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
21.杜聿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主要抗日战绩是1939年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杜聿明为第一副司令长官。
22.方先觉:黄埔军校三期毕业。主要抗日战绩是在长衡会战衡阳保卫战中任第10军军长,率部誓守衡阳四十七天,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概,让日军损失惨重。
23.王耀武:黄埔军校三期毕业。主要抗日战绩是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第51师师长、副军长,1939年,升任第74军军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次战役。
24.余程万: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主要抗日战绩是指挥57师参加常德保卫战,战至全师仅剩83人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分别有: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王耀武,戴安澜,赵登禹。国军即国民革命军,1937年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前提下,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不乏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他们浴血奋战,在同日军作战中英勇无畏,扬我国威。
张自忠,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
李宗仁,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还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
杜聿明,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
孙立人,新一军军长。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军和记者。
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据说是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在万家岭大捷中全歼日军一个师团,使得日军106师团几遭灭顶之灾。
卫立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忻口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
傅作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19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19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军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
王耀武,第74军长创立者。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
戴安澜,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
赵登禹,132师师长。喜峰口战役中,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盘点 第一名当之无愧(赵登禹排第十)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将领,这其中就包括了国名党许多著名的将领,下面是人们公认的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盘点,他们在抗日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盘点: 1、张自忠
经典战役:临沂大捷
张自忠将军,在国军抗日十大名将中排名第一是无可非议的,他是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著名的爱国将领,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本精锐坂垣师团,先后参加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抗击敌军,后于1940年不幸壮烈殉国,被国名党追授二级上将衔,后在重庆举行国葬,是抗战中中国战区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2、李宗仁
经典战役: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他是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由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胜利,极大的提升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3、杜聿明
经典战役:昆仑关大捷
杜聿明他是国名党第5军军长,曾今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淞沪抗战,在桂南会战中打败了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取得昆仑关大捷,而声名大镇,1942年,杜聿明还曾担任远征军副司令率军出征缅甸。
4、孙立人
经典战役:孟拱河谷战役
孙立人他也是抗日名将,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在孟拱河谷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2000余人,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有“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5、薛岳
经典战役:万家岭大捷
薛岳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抗战八年他可谓是战功赫赫,在万家岭大捷中,他几乎全歼日军一个师团,让日军师团长差点破腹自杀,这在国名党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后通过四次长沙会战,又歼灭日军十余万。
6、卫立煌
经典战役:忻口战役
卫立煌他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抗战中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在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忻口战役中,与中国共产党相互配合,歼灭敌人过万,此后1943年,卫立煌又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
7、傅作义
经典战役:百灵庙大捷
傅作义十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他19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此后多次歼灭日伪军,取得了百灵庙大捷,在1940年的时候,又取得了五原大捷,收复五原城,这是抗战以来,国军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所以影响深远。
8、王耀武
经典战役:上高会战
王耀武他是国名党“御林军”第74军的创立者,从抗战之初就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战役等,在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更是指挥74军重创日寇,所以有着“抗日铁军”的称号。
9、戴安澜
经典战役:东瓜保卫战
戴安澜国名党第5军200师师长,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1942年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远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的日军作战,共击毙日寇5000余人,但在率军回国的途中,不幸中伏击,后负伤不治,壮烈殉国。
10、赵登禹
经典战役:喜峰口战役
赵登禹,他是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师长,曾经率部取得了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他的“大刀队”让日军胆寒,后又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在奉命向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抗战胜利后,还将北平的一条街道命名为“赵登禹路”。

国军中最能打仗的高级将领都有谁?

傅作义,白崇禧,杜律明,薛岳,卫立煌,孙立人,王耀武 ,胡琏,陈明仁,张自忠 ,李宗仁,戴安澜 ,张灵甫等人。
1、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击败林彪
2、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军阀新桂系中心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两人多年一路合作无间,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手驱逐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
3、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名将。
4、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
5、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有?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张自忠:第一名将。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家钰牺牲得晚于张)。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张自忠悲剧经历的同情,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将。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有点类似中共抗日名将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然后销声匿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虽然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但没出什么彩。后来,干脆被蒋介石高吊了起来,和冯玉祥、李济深等一样,位高权轻。不过,只凭台儿庄一战,李宗仁也可以无愧于抗日名将的称号。
杜聿明:第三名将。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
孙立人:第四名将。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 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日本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六名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傅作义:第七名将。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林彪在平型关战斗后的总结中曾表示了对晋绥军的不屑,晋绥军的战斗力也的确一般,但傅作义显然是晋绥军中的一个异数.
戴安澜:第八名将。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因上级指挥失误,远征军被迫撤退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戴安澜与杜聿明的关系颇似张灵甫与王耀武的关系,两位长官的结局相同,两位同为抗日名将的下属结局却大相径庭,令人感慨不已。
张灵甫:第九名将。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将。第74军长。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
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
王元直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
王昌奎少将 国民党第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
周穆深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
梁岱少将 国民党第14军参谋长
尹钟岳少将 国民党第18军118师师长
温汉民少将 国民党第35军269师师长
王屏南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新编44师师长
吴宗远少将 国民党第14军85师代理师长
许长林少将 国民党第77军副军长
黄炎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贾宣宗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39师师长
周开成少将 国民党第8军军长
李荩萱少将 国民党第9军军长
萧超伍少将 国民党第9军副军长兼166师师长
顾隆筠少将 国民党第9军参谋长
杨绪钊少将 国民党第8军170师师长
王青云少将 国民党第9军25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秋宗鼎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副司令
范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86军副军长
王治熙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饶启尧少将 国民党第94军43师师长
李学正少将 国民党第62军67师师长
陈植少将 国民党第62军151师师长
杨朝纶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184师师长
罗先之少将 国民党第86军284师师长
柴玉峰少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第326师师长
李汉萍少将 国民党第2兵团参谋长
文文修少将 国民党第12兵团代理参谋长
袁剑飞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黄铁民少将 国民党徐州"剿总"前指总务处长
周朗少将 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
孙玉田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261师师长
刘化南少将 国民党第101军272师师长
褚静亚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副军长兼20师师长
于厚之少将 国民党第76军24师师长
戴戎光少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兼江防司令
赵世铃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参谋长
孙福麟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副司令官
许鸿林少将 国民党山西省保安司令
温怀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副司令官兼19军军长
娄福生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侯远村少将 国民党第10兵团参谋长
崔杰少将 国民党第15兵团参谋长
韩步洲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高倬之少将 国民党第34军军长
朱泰安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兼134师师长
贾毓之少将 国民党第43军副军长兼迫击炮师师长
郭政毅少将 国民党山西军管区司令
樊明渊少将 国民党山西宪兵司令
仵德厚少将 国民党第30军27师师长
李树荣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郭弘仁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9师师长
张忠少将 国民党第33军71师师长
祁国朝少将 国民党第43军73师师长
阎俊贤少将 国民党第33军暂编46师师长
王永寿少将 国民党第43军暂编49师师长
韩文彬少将 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机械化兵团司令
罗贤达少将 国民党第66军军长
李西开少将 国民党第28军80师师长
郭奉先少将 国民党第47军暂编2师师长
李子亮少将 国民党第4军副军长
陈亲民少将 国民党第20军副军长
李介立少将 国民党第20军134师师长
李慎言少将 国民党第99军268师师长
吴中坚少将 国民党第46军174师师长
徐继泰少将 国民党第123军334师师长
曾纪瑞少将 国民党第106军副军长
向建白少将 国民党第51军参谋长
陈志平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1师师长
何同堂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参谋长
陈腾骧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副参谋长
任培生少将国民党第25军副军长
谷允怀少将 国民党第74军216师师长
马英少将 国民党骑兵第8师师长
徐建中少将 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军浙皖边区纵队副司令
黄镇中少将 国民党江西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豫章山区绥靖区司令官
张星伯少将 国民党第68军参谋长
屈芷馨少将 国民党闽南暂编纵队副参谋长
凌云上少将 国民党第7军副军长
邓达之少将 国民党第7军参谋长
张瑞生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1师师长
刘月鉴少将 国民党第7军172师师长
李祖霖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6师师长
张绍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军长
谢淑周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17师师长
李益智少将 国民党第55军74师师长
李成忠少将 国民党第53军36师师长
黄梁少将 国民党第79军199师师长
黄鼎勋少将 国民党第122军245师师长
冯新齐少将 国民党第15军169师师长
潘汉达少将 国民党第103军347师师长
李致中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陈开荣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军长
王光伦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182师师长
陈绍恒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362师师长
艾绍衍少将 国民党独立第367师师长
杨文斋少将 国民党第125军新编3师师长
余跃龙少将 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部员
李映少将 国民党第48军175师师长
吴涛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7师师长
倪寿昌少将 国民党第71军88师师长
陶珩江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参谋长
郭文灿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副军长
伍国光少将 国民党第97军参谋长
李本一少将 国民党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7军军长
敖明权少将 国民党第36军副军长
卫光华少将 国民党第36军28师师长
黄希河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师长
周彬少将 国民党第17军参谋长
何汉西少将 国民党第65军160师师长
陈鞠旅少将 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官
任树芬少将 国民党第27军47师师长
冯龙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军长
颜仁毅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7军军长
沈开樾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
尹剑铭少将 国民党第57军副军长
郭永镳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副军长
邓宏义少将 国民党第3军参谋长
方原少将 国民党第119军参谋长
樊玉书少将 国民党第90军53师师长
刘昆阳少将 国民党第7军224师师长
李宏达少将 国民党第62军军长
伍重严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副军长
李德生少将 国民党第127军副军长
王学臣少将 国民党第234师师长
孙铁英少将 国民党第36军165师代理师长
杨也可少将 国民党第8军参谋长
叶植楠少将 国民党第26军副军长
刘忍波少将 国民党第17兵团参谋长
刘庸之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沈策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副长官公署副参谋长
周士冕少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朱光祖少将 国民党第1军1师师长
刘孟廉少将 国民党第27军军长
彭诚少将 国民党第19兵团司令官
夏炯少将 国民党川陕甘绥靖区第1路指挥官
周静吾少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杨创奇少将 国民党第48军军长
陈振东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副军长
鲍志鸿少将 国民党第71军副军长
杨团一少将 国民党第84军副军长
罗祖良少将 国民党第6兵团第4处处长
孟恒昌少将 国民党第8兵团第3处处长
傅立贤少将 国民党第124军参谋长
唐连少将 国民党第4军90师师长
黄志坚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9师师长
李贯一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2军教导3师师长
陶子贞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3师代理师长
徐以智少将 国民党南京中央训练团团员
熊笑三少将 国民党第5军军长
张世光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淮海战役国民党主要将领有哪些

淮海战役:
国民党军序列主要将领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1、刘峙
刘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黄埔军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得到蒋介石赏识。
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和国共内战中的“猪将军”之称。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0年到印度尼西亚,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2、孙震
孙震(1892.2.5-1985.9.9),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939年),谱名孙定懋,后改名孙楙,再改名孙震,字德操,别号梦僧。中华民国军事家、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杨家垅(今齐贤镇),出生于四川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街道)。他是孙元良的叔父,秦汉叔祖父。
3、韩德勤
1918年毕业后分发北洋陆军任下级军官。后入川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部参谋、第一团团副。1925年负伤归故里。次年到广州,入中国国民党,得顾祝同保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21师司令部中校副官处长。后随顾的升迁不断晋升。
抗战期间任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参与徐州会战、策应武汉会战、参加冬季攻势等,又与进入其防区的新四军发生多次冲突。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时年3月退往台北。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年退役。
4、邱清泉
邱清泉(1902—1949),字雨庵。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战死后追赠二级上将),浙江温州蒲州人。温州中学毕业,半工半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后入黄埔军校二期工兵科毕业。
1948年参与淮海战役,12月随杜聿明撤出徐州,在江苏西北部徐州萧县陈官庄地区被中共华东野战军包围。1949年1月10日凌晨邱清泉在警卫营保护下向南突围,凌晨时分到达张庙堂(亦称张庙台)第二零零师指挥所。最后阵亡于张庙堂村东南约四百多米的一片农田里。
5、李树正
1947年任南京“国防部”三厅处长、部长办公室主任。1948年9月22日授陆军少将衔,并晋升陆军少将,时年34岁。
10月任国民革命军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1949年2月21日晋升陆军中将,年仅35岁,3月任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美式机械化部队青年军第80军(以他的嫡系部队青年军201师为骨干组建又一支美式机械化王牌军)中将副军长,7月任80军中将军长。1949年12月随国民党政府去了台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当年国民党将军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薛岳的级别顺序

1.张学良,1928年--1937年,海陆空副总司令,东北司令。
2.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的二号人物。
1924年,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
1929年,海陆空参谋长。
1933年,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6年,暂代总司令。
1944年,陆军总司令。
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
3.李宗仁,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桂系首领,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9年,与蒋分裂,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
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9年初,代总统。
1949年底,逃亡美国。
1954年,蒋罢免其副总统。
1965年,回国。
4.薛岳,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
1935年,代理黔省主席。
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
1945年,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广东省政府主席。
分析:
张学良,一个地方军,基本上没什么贡献,蒋是想收编他而已,但西安事变成了共的救星,因此名声远扬。
何应钦,地位很高,黄埔系的二号人物。
李宗仁,属于地方军,蒋即怕他又用他。
薛岳,一个将领,有较大贡献。
按照不同形式,个人看法的排序:
按军事实力排(即权力):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薛岳
按与蒋亲近排:何应钦,薛岳,张学良,李宗仁
按共排:张学良,李宗仁,薛岳,何应钦
按国民贡献排(个人看法):李宗仁,薛岳,何应钦,张学良
1.张学良,1928年--1937年,海陆空副总司令,东北司令。
2.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的二号人物。
1924年,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
1929年,海陆空参谋长。
1933年,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6年,暂代总司令。
1944年,陆军总司令。
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
3.李宗仁,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桂系首领,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军阀。
1929年,与蒋分裂,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
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
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49年初,代总统。
1949年底,逃亡美国。
1954年,蒋罢免其副总统。
1965年,回国。
4.薛岳,
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
1935年,代理黔省主席。
1939年,代理第9战区司令。
1945年,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9年,广东省政府主席。
分析:
张学良,一个地方军,基本上没什么贡献,蒋是想收编他而已,但西安事变成了共的救星,因此名声远扬。
何应钦,地位很高,黄埔系的二号人物。
李宗仁,属于地方军,蒋即怕他又用他。
薛岳,一个将领,有较大贡献。
按照不同形式,个人看法的排序:
按军事实力排(即权力):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薛岳
按与蒋亲近排:何应钦,薛岳,张学良,李宗仁
按共排:张学良,李宗仁,薛岳,何应钦
按国民贡献排(个人看法):李宗仁,薛岳,何应钦,张学良
1】、李宗仁 中华民国{代总统};
2】、张学良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3】、何应钦 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4】、薛 岳 中华民国徐州绥署主任。
这怎么排啊?
张学良 李宗仁 何应钦 薛岳
前俩是军阀 后俩是高级将领
但是后来 李宗仁 张学良都失势了。 在台湾 何应钦 牛一点
一,李宗仁(代总统)
二,何应钦(国防部长)
三,张学良(三军副总司令)
四,薛岳(陆军总司令)
四位的级别按照职务排名是:
1、李宗仁,中华民国代总统。
2、张学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3、何应钦,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4、薛岳,中华民国徐州绥署主任。
四位中,李宗仁是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是四位中权利级别最大的。张学良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何应钦任国防部长,也曾担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薛岳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所以薛岳的权利级别是四位中最小的。
扩展资料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各方态度:
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国民党亲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共产党: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
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派周恩来赴西安参加谈判,促进事件和平解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宗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学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应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岳

找国民党各将领名单

http://www.jinhuo.cn/club/thread_7257.html
恐怕不能找到你爷爷,因为除了黄埔系的容易找到菜单,其他随手封的团级以上军官没有上万也有八千.
在南京总统府小文员宋文澜,墓地在白崇禧隔壁
特级上将:蒋介石
一级上将:白崇禧,薛岳,张学良,冯玉祥,阎赐山,李宗仁,陈诚,杨虎城,朱绍良,顾祝同,何应钦
二级上将:吴仲禧,张自忠,吴石,卢汉,龙云,罗样,毛人凤,郑介民,唐纵
中将:雷忠,夏继承,戴立,朱德,郑耀先,刘冲,刘一岳,刘岳,汤恩伯,宣铁宣,吴奇伟,汤恩伯,吴国祯

国军十大抗日名将,都有谁上榜

国军抗日十大名将,有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第74军军长王耀武,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日军侵华期间,他们不畏生死,杀敌雪耻、百般血战、锻造钢军、血洒疆场、扬我国威、勇敢参加重大正面战役,转战大江南北,以澎湃的卫国情操,灵便的战术运用,为祖国立下赫赫战果,让后人膜拜。
1、张自忠
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 (同时也是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爱国者却曾被误认为汉奸而人人喊打,简直是奇耻大辱。最后张自忠为这件耻辱主动选择了牺牲,以生命的代价表达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剧英雄。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日本军队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但蒋介石通过各种渠道将张自忠迁葬重庆,在码头迎接张自忠将军时,十余万百姓啜泣流泪,蒋介石抚棺大恸。从此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就摆上了张将军的遗像,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李宗仁
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规模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台儿庄战役后,李又参加了武汉、随枣、豫南等会战。
3、杜聿明
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对手是号称日本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19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
4、孙立人
新一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
5、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据说是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此战使日军106师团几遭灭顶之灾,日本俘虏说,如果国军再推进100米,他们师团长就只能剖腹了;如果不是日军的强力空袭和大量的物资甚至军官的空投,使国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106师团肯定得被全歼。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主政湖南期间,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和抗战需要,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力图使湖南人民安居、安业、安心,“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食、足兵、足智。并依此实施所谓“六政”建设。
6、卫立煌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19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
7、傅作义
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北方最著名的国军抗日将领。1933年就参加了长城抗战,1936年又大败进犯绥远的日军和蒙奸德王的伪军部队,取得了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等1940年,傅作义又歼灭日军和王英的伪军数千人,收复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这是全国抗战以来国军第一次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很大。
8、戴安澜
第5军200师长。曾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在昆仑关战役中,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直至身负重伤才下战场1942年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率孤军与数倍于己之敌作战,击毙日寇5000余人,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又率200师收复棠吉。远征军回国,途中被日军伏击,戴安澜负伤不治,壮烈牺牲。
9、王耀武
第74军军长。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1939年参加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指挥74军参加上高会战,重创日寇,被誉为抗日铁军后参加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指挥了国军抗战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从抗战之初到抗战结束,王耀武年年对日作战,几乎是无役不予,而且战绩颇佳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王耀武在军界以长袖善舞着称,投入大量金钱运动关系,而为后人所议论,但是少有人注意王耀武的财源多来自其私人企业。
事实上王氏在金钱上相当明理,也塑造了第74军的优良风气。在最艰苦的时代,王氏允许部队长吃长夫缺,明白规定团长20名,营长10名,连长5名,排长1名(独立排排长2名)。长夫缺每名是15元,在吃缺后部队需用民夫时再临时征用并且给予酬谢,但严禁威迫强抓民夫。部队长严禁吃空额,所以第74军永远兵力完整。王耀武非常照顾官兵的一般生活,在第74军特支费中拨款成立子弟学校,一切免费。
在江西安福、广西兴安购买田地,让年老伤残官兵开垦,两年后自给自足。垦殖工作由原第170团团长扈国珍负伤退役后专责主持,成效甚佳。部队在驻地集训时准接眷属,但由军部统一派车船输送。后方办事处按月发给眷属食米以及军官薪饷之半数。在战斗结束后,对本军伤兵也是能呵护备致。此外在军中成立互助会,官兵按级别每月扣薪1%-5%,凡有婚丧喜庆之用,可以申请补助。在整补编训时,垦田 农场种植蔬菜水果,开荒 蓄牧场养鸡鸭养猪鱼,由军中剩余经费作为开办费用,改善副食。1943年冯玉祥巡视该师,对该师的生活条件表示嘉勉。这些措施深受第74军官兵的拥戴。
王耀武在军中以长袖善舞着称,所谓刀切豆腐面面光者也。早年任补1旅旅长时,在南昌行营中拉拢了政训处处长邓文仪及行营参谋处第1科科长萧家栋,邓之妻弟黄寿卿转往补1旅任第1团第1营营长,萧之胞弟萧家梁则获委为旅驻南昌通讯处主任。在第51师时代,对重庆行营主任俞济时也多有打点,对戴笠更是全力周旋。1942年夏,第74军调浙途经江山,王氏特派副官处处长向戴母问安。在第74军驻衡山期间 军统南岳干训班主任胡靖安 常来王军处应酬打秋风,王耀武决无吝色。所以王耀武在军界得到多方关照。在讲究人情的国军之中,王耀武在人际关系上的深厚基础应是第74军能够成为王牌军的侧面因素之一。
10、赵登禹
(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今并入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在3月4日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