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斯洛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的介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3 00:59:12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出生于哪里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1902-1982),苏联党和国务活动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中文名: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别名:灰衣主教国籍:苏联出生日期:1902逝世日期:1982职业:政治家毕业院校: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苏联党和国务活动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代表作品:《苏斯洛夫文集》人物履历1902年11月21日生于萨拉托夫省赫瓦伦斯克县的沙霍夫村镇(今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帕夫洛夫区)的贫农家庭。俄罗斯人。1918-1920年在沙霍夫村镇贫农委员会工作。1921年加入俄共(布)。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工农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后,为红色教授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同时在莫斯科大学和斯大林工学院任教。1931-1934年在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工作。1934-1936年在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监察委员会作领导工作。1937-1939年任联共(布)罗斯托夫州委部长、书记。1937年12月起连续当选为第一至第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39年3月至1941年2月任联共(布)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1939-1944年任联共(布)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41年2月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起当选为中央委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南高加索方面军北部集团军群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斯塔夫罗波尔边区游击队指挥部参谋长。1944年12月至1946年担任联共(布)中央立陶宛中央局主席。1946年3月至1947年任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1947年起当选为联共(布)中央书记。1949-1950年兼任《真理报》总编辑。1950年3月起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52年10月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联共(布)中央主席团改组时落选,但仍然继续担任中央书记。1954年3月起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55年7月重新当选为联共(布)中央主席团委员,仍然兼任中央书记。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起苏共中央主席团改称苏共中央政治局,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兼中央书记,长期负责意识形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工作,直到1982年1月逝世。曾经两次获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曾获四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卫国战争一级勋章、马克思金质奖章和其他奖章。还获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授予的卡尔·马克思勋章。曾经随赫鲁晓夫来我国访问(1959年9月),曾率苏共代表团参加中苏两党会谈(1963年7月)。为政举措苏斯洛夫对苏联文化界管的非常严格,文人称他为“灰衣主教”,而党内几乎公开称他为“头号思想家”。作为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他在党内控制着宣传鼓动部、科学和院校部、文化和信息部、青年和社会团体部、两个国际部、苏军政治部和对外人事部的工作。文化教育部、国家出版委员会、国家电影业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也都在他的领导和监督下工作。报纸和杂志以及所有其他出版物和书刊检查(报刊保密检查总局)、塔斯社、苏共同其他共产党的联络以及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属于苏斯洛夫的管辖范围。他很重视对作家协会工作党的领导。党的教育系统、知识出版社、中学和大家的人文学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苏维埃国家同各种宗教和教会团体的关系等等,苏斯洛夫都掌管过,在这些方面都有表示决定性意见的权力,并参加解决意识形态破坏活动的相关问题。尽管有少数持西方自由主义观点的作家认为苏斯洛夫是民族文化的毁灭者,但实际上苏斯洛夫时代苏联文坛是百花齐放的,当时的主流思想是人性和和平,大量描述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唤起了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意识。对于影射攻击苏国内官僚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作品,苏老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以至于出现“解冻”文学的现象。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斯洛夫改变了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全面否定的说法,在否定斯大林主义的同时,肯定斯大林的些须功劳,并且不避讳在影视作品中出现斯大林。相反,在对待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这种以作家中出现的反苏分子时,苏斯洛夫采用了敌我分清的两面手做法。在公开领域上,苏斯洛夫运用冷酷的行政手段镇压他们,他为了保证多数人的自由而无情地剥夺了这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的自由。另一方面,苏斯洛夫会仔细考虑这些反苏分子提出的问题,并在实现工作出体现出来,在政策不适合的地方做出改变。个人性格在个人性格方面,苏斯洛夫同其他克里姆林宫领导不同,他不爱抛头露面,不想吸引他人的注意,苏联国内外很少谈到他或写文章介绍他。苏斯洛夫的卧车从来就没有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有时他让汽车停在离克里姆林宫大门不远的地方,自己步行去办公室。他对部下从来不大声斥责,对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不仅同他邀请来的作者和学者,而且同党中央机关里最普通的职员都握手问好,他通常总是从给他准备好的讲话稿和文章力量删去最强烈尖刻的用语和比喻。苏斯洛夫外表宽厚而实际性格阴鸷,不易激动,对人客气,极不喜欢抛头露面,很多事不亲自出头,指挥别人干。不知道他厉害的人,同他初次接触时,往往都会小看他,就连索尔任尼琴都写过这样的话:在电影厅有一个瘦高的人,向我们走过来,那人使劲握着我的手不停摇摆,说他读了我的书,非常喜欢,仿佛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其他人都自报姓名,只有他没说自己是谁。我问别人刚才同我说话的是谁,他低声责备我,你连米·安·苏斯洛夫也不认识!苏斯洛夫在私人生活上是个禁欲主义者,不修建豪华别墅,不举办盛大宴会,喝酒从不过量,不大关心儿女的前程,他的儿子和长女都没有得到要职。苏斯洛夫还没有学位和学术职称,并不渴望得到,与勃列日涅夫恰恰相反,苏斯洛夫还建议禁止苏共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权利获取学位。苏斯洛夫还置身于苏共高层人士的受勋浪潮之外。苏斯洛夫每年把中央的会计叫到办公室来两次,向他报告自己半年收支的情况,拉开抽屉,把剩余的工资全部上缴。他到外地视察,一定要交饭费。还要补充一点,苏斯洛夫衣着毫不讲究,始终穿苏共很多领导都不穿的旧式西服和套鞋。即使是一贯仇视勃列日涅夫时期老一辈干部的戈尔巴乔夫,也难掩对苏斯洛夫的崇敬之情,在苏斯洛夫最后一次住院后,戈尔巴乔夫感叹说:"这人真了不起,很聪明,现在还承担着政治局和书记处那么多的工作。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应付得了这一切······要论做书记处的工作,谁也比不上他,他总是那么有条不紊,充满信心。”个人作品著作有:《苏斯洛夫文集》(1968)、《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1969)、《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学说》(1973)、《苏联空军在60年代-80年代的战术》(合著)。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的个人作品

著作有:《苏斯洛夫文集》(1968)、《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1969)、《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学说》(1973)、《苏联空军在60年代-80年代的战术》(合著)。

苏斯洛夫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与马利诺夫斯基身上下大功夫?

厄运已开始向赫鲁晓夫的头上撤下了罩网。
1964年9月,苏斯洛夫取得了克格勃的领导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伊的支持,主谋策划如何把赫鲁晓夫雍下高台,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说服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勃列日涅夫性格软弱,才能平庸。他对上级顺从,对同事平和友善,他不想用别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前进的道路。“苏共19大”他当选为中央委员,20大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先主管重工业,后主抓航天和军工。他是赫鲁晓夫的忠实助手,服从赫鲁晓夫的安排,一直是不声不响地工作。这便是赫鲁晓夫赏识他的原因。当科兹洛夫中风不起后,他被迭中为协助第一书记工作的人,实际上是苏共中央第二把手。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的介绍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苏联党和国务活动家,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

苏斯洛夫和安德罗波夫为什么看好戈尔巴乔夫?

1978年,库拉科夫死了,苏共首席理论家苏斯洛夫和克格勃首长安德罗波夫推荐戈尔巴乔夫继任库拉科夫的职务,这两位大员为何属意戈尔巴乔夫呢?一来是他们早年也曾在这个地区任过职,了解戈氏的才能;二来是戈尔巴乔夫善于利用地利条件。该地区有两处闻名全苏的温泉区,经常有中央委员前往度假及接受医疗。戈尔巴乔夫身为地方党委负责人,迎来送往,鞍前马后,招呼得不错。加上他本人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而且享有廉洁的美誉。苏斯洛夫和安德罗波夫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贪污腐化大为不满,推荐戈氏也就不奇怪了。

苏斯洛夫在1964年苏共中央全会上列举赫鲁晓夫8个方面的错误内容有哪些?

一、大权独揽。
二、搞个人崇拜。
三、助长两个党的形成,造成混乱。
四、自称内行,到处训人。
五、工业生产力严重下降。
六、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七、说话随便,态度固执。
八、农业上瞎指挥。

灰衣人对应的毁灭要素

灰衣主教是对宗教派别通俗称呼,其实在天主教时有红衣主教,但没有灰衣主教,有“灰衣修士”之称。而“灰衣主教”后来被比喻成背后影响力很大人物,而此人低调却实力很强,无人能撼动
灰衣主教是对宗教派别通俗称呼,其实在天主教时有红衣主教,但没有灰衣主教,有“灰衣修士”之称。而“灰衣主教”后来被比喻成背后影响力很大人物,而此人低调却实力很强,无人能撼动。
在个人性格方面,苏斯洛夫同其他克里姆林宫领导不同,他不爱抛头露面,不想吸引他人的注意,苏联国内外很少谈到他或写文章介绍他。
苏斯洛夫的卧车从来就没有超过每小时60公里,有时他让汽车停在离克里姆林宫大门不远的地方,自己步行去办公室。他对部下从来不大声斥责。
对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不仅同他邀请来的作者和学者,而且同党中央机关里最普通的职员都握手问好,他通常总是从给他准备好的讲话稿和文章里面删去最强烈尖刻的用语和比喻。

什么是勃列日涅夫教条? 希望能在2013-08-20 09-08之前解答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
批评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

红场苏联时期埋了哪十二个人?我有两个不知道的

斯维尔德洛夫、伏龙芝、捷尔任斯基、加里宁、日丹诺夫、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按去世时间顺序)
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相关信息。您可以尝试问我其它问题,我会尽力为您解答。
紧靠列宁墓后有12位苏联领导人带半身塑像的纪念柱,地面上有他们的墓碑。按去世时间排列,他们是斯维尔德洛夫、伏龙芝、捷尔任斯基、加里宁、日丹诺夫、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布琼尼、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

苏联和美国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

人家不革命``苏联跑去革命 结果是被反革命`` 阿富汗``叫一个人来美国人```美国人``OK `我也想 和他试试
“谁能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能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苏联侵阿原因  要了解苏联侵阿的原因,必须考察某些历史背景。19世纪英、俄争夺中亚,由于势均力敌,二强划定势力范围,阿富汗成为“缓冲国”:英国未能向北更进一步,而俄国也未能实现让其士兵“到印度洋洗靴子”的夙愿。1917年到1945年间,西方大国曾觊觎阿富汗,但并无斩获,强大的苏联使阿富汗成为禁区。1945年之后,阿富汗成为所谓“中立国”,但实际上已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在“冷战”格局下,阿富汗成为美苏争夺的战场。 阿富汗局势关乎苏联的边疆安全和稳定。作为邻国,苏联的中亚各族与阿富汗在语言、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相近;如果阿富汗的共产主义政权被推翻,会影响到中亚的安定。  苏联有对阿富汗扩张意识形态的动机。1978年4月,阿富汗爆发所谓“四月革命”,新上台的“人民民主党”宣称要走苏联道路,苏斯洛夫(苏共中央第二书记,主管意识形态)、波诺马廖夫(苏共中央国际处书记)等苏联领导人欢欣鼓舞,认为阿富汗将成为“又一个蒙古”,“世界革命”的壮丽图景似乎重现眼前。如果阿富汗加入苏联阵营,苏联就可有新的平台,向南亚、中东等地区推进。  但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阿富汗社会脱节,“人民民主党”的影响有限,只是由于其亲苏的外交路线,才在国内获得政治动力。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塔拉基政府对该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改革、集体化,废除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伊斯兰教被认为“只反映剥削阶级利益”),镇压宗教上层;剥夺部族上层的权力、甚至实施肉体消灭;强行解除普什图族的武装(他们有携带武器的传统),允许妇女不戴面纱、接受教育,等等。类似政策引起国民愤怒,“人民民主党”成为众矢之的。1979年9月,阿明发动政变,杀死塔拉基(苏联领导人对塔拉基颇有好感),取彼自代。他还不顾苏联的警告,实施“清党”,原政府成员被免职或被杀,苏联在阿富汗面临危机。苏联领导人担心:如果放弃对阿富汗兄弟党的支持,将会损害苏联的威望;而担心阿明倒向美国,是引发入侵行动的直接原因。苏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阿明,扶植和保卫以卡尔迈勒为首的代理人政权。此外,苏联决定出兵阿富汗的日期(12月12日)与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的日期“巧合”,表明这是苏联在阿富汗方向对西方的强硬回应。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另一个目的是:对抗和威胁中国。从19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开始了军事-政治对抗。苏联领导人认为,出兵阿富汗可防止中美联手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