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桕树产地,乌桕树的相关知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5 20:59:1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乌桕树主产地在哪

我国乌桕树主产地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

白木乌桕的产地生境

白木乌桕广布于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四川。生于林中湿润处或溪涧边。日本和朝鲜也有。

乌桕是常绿还是落叶?

常绿乔木有哪些?落叶乔木有哪些?
常绿乔木:广玉兰、棕榈、石楠、枇杷、马尾松、白皮松、溼地松、女贞、雪松、桂花、香樟等
落叶乔木:法桐、黄山栾、揣欢、水杉、银杏、红叶李、落羽杉、美人梅、碧桃、紫薇、红枫、五角枫、青桐、泡桐、樱花、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乌桕、黄栌、柳树、镘头柳、旱柳、国槐、香花槐、刺槐、杜仲、桑树、构树、楝树、等
乌桕是否是常绿乔木
是落叶乔木
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
常绿植物。常绿植物主要是常绿树,也有常绿灌木等。

大多数松、柏科植物是属于常绿树(也有属于落叶树的,如落羽松)
常绿树是指它终年常绿,但不代表它不会掉叶子,它与落叶树不同点在于落叶树在秋冬季时会多数或全数落叶,常绿树在四季都有落叶,但同时它也有再长新叶,有些松、柏科的叶子在老了、枯黄后会留在干上,不会落下(如杉木)。
并不只有松柏会长青,阔叶树中也很多是常青的(如椰子、乌心石、青刚栎、第伦桃、桑、榕、白千层、莲雾等非常多)
常绿树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绿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常绿树的叶子并非永不凋落,只不过叶子寿命比落叶树的叶子寿命长一些,如冬青叶可活1年~3年,松树叶可活3年~5年,罗汉松的叶子可活2年~8年。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绿叶,所以称作常绿树。另外,常绿树有阔叶和针叶两类:常绿阔叶树多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不耐寒,如棕榈、香樟、柑橘、珊瑚树等;常绿针叶树多半是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等
乌桕树落叶不么?
乌桕,为大戟科、乌桕属落叶植物。
枫树、银杏树、水杉树、乌桕树、槐树、榆树、杨树、柳树是不是都是落叶的树
是的,这里面所有的树都是落叶树种,没有一个常绿的。
适合在武汉生长的常绿和落叶树种 各种10个
苦楝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冠宽阔而平顶,小枝粗壮。皮孔多而明显,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渐 尖,缘何钝尖锯齿,深浅不一,基部略偏斜。圆锥状复聚伞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有香味。核果近球形,熟时黄色,宿存枝头,经 冬不落。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用途:苦楝树形潇洒,枝叶秀丽,花淡雅芳香,又耐烟尘、抗污染并能杀菌.故适宜作庭荫树、行道树、疗养林的树种,也是工 厂绿化 四旁绿化的好树种。 构树 落叶乔木,高达16m,胸径60cm。树皮浅灰色,小枝密被丝状刚毛。叶卵形,叶缘具粗锯齿,不裂或有不规则2~5月;果熟期7~8月 园林用途 庭荫树,行道树,工厂绿化 产地分布 北自华北、西北,南到华南、西南各省均有,为各地低山、平原习见树种;日本、越南、印度等国亦有分布。 三角枫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5-10米;树皮暗灰色,片状剥落。叶倒卵状三角形、三角形或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5厘米 麻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M,胸径1M。树皮深灰色,纵深裂。木材坚硬,不变形,耐腐蚀作。幼树叶多为倒卵状椭圆形,成年树叶长椭 枫杨 名称:枫杨 【学名】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 【英文名】China Wingnut 【别名】枰柳、麻柳树、水麻柳、小鸡树、枫柳、蜈蚣柳、平杨柳、燕子树、元宝树。 【科属】胡桃科(Juglandaceae),枫杨属。 【形态】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干皮灰褐色,幼时光滑,老时纵裂。具柄裸芽,密被锈毛。小枝灰色,有明显的皮孔且髓心片隔 生境分布: 广布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为常见,朝鲜亦有分布,是上海的乡土树种之一。 乌桕 学名: Sapium sebiferum(Linn.)Roxb. 别名: 蜡子树、木油树科 属: 大戟科乌桕属 类别:落叶乔木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m,胸径60m。树冠近球形,小枝细,叶菱形、菱状卵形,先端突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叶柄细长 ,顶端有2腺体。花序顶生,花黄绿色。果扁球形,黑褐色,熟时开裂。种子黑色,外被白蜡,宿存在果轴上经冬不落。花期5~7月 果熟期10~11月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秦岭、淮河流域以南,东至台湾,南至海南岛,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m以下,西南至贵州、云南等地海拔 2000m以下,主要栽培区在长江流域以南浙江、湖北、四川、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福建等省 皂荚种名: 皂荚 别名: 皁角 学名: Gleditsia sinensis 科: 豆科 属: 皂荚属 产地: 形态特性 落叶乔木,高达30m,树冠扁球形,树干及大枝著分枝状圆刺。小叶3~7对,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钝有短尖头,锯齿细钝,1 回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花梗、花萼有柔毛。果带形,弯或直,木质,经冬不落。种子扁平,亮棕色,花期4~5月, 香椿种名: 香椿 别名: 椿树 椿芽树 学名: Toona sinensis(A.Juss.)Roem 科: 楝科 属: 香椿属 产地: 形态特性 落叶乔木,树高达25m,小枝粗壮,叶痕大,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全缘或不明显锯齿,新叶红色,夏转 绿,入秋又变红,叶柄红色,有浅沟。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蒴果长椭圆形,花期5~6月。 生态习性 喜光喜肥沃土壤,较耐水溼,深根性,萌蘖性强。 观赏价值 树冠开阔,树干通直,春秋叶红艳丽,入秋后果实开裂呈木花状,经冬不落,甚为美观。 园林应用 庭荫树、行道树、特种经济林......>>
为什么秋天树就会落叶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秋天,并不是所有的树都变黄落叶的,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些树叫常绿树。而到秋天就枯黄落叶的树叫落叶树。落叶树除悬铃木、枫树、银杏外,还有水杉、乌桕、槐树、榆树、杨、柳等许多种。 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故事 秋天来了,梧桐树妈妈悄悄地给她的树叶孩子换上了黄颜色的衣服。终于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梧桐叶子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忽悠忽悠地飘到了地上。 在地面上它见到了另外的树叶,有枫树、柳树、水杉……它们都是刚离开树妈妈飞到地上的。几个伙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他们都穿着绿衣裳,现在都不约而同地换上了红衣裳、黄衣裳,真漂亮! 梧桐叶子说:“咱们一起到那里去玩玩好吗?”这时,正好刮来一阵风,把它们吹到一棵大树跟前,大家擡头一看,原来是广玉兰。“广玉兰姐姐,你快下来跟我们一起去玩吧。”广玉兰树叶说:“不行啊,我不能离开妈妈。”梧桐树叶觉得奇怪:“听妈妈说,我们每年这个时候都要落到地面上,这样树妈妈才能度过寒冷的冬天,为什么你们不离开大树妈妈呀?”其他几个伙伴也弄不明白,它们决定去问问那边的松树公公。 一阵风把它们带到松树下,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了问题。松树公公笑呵呵地说:“广玉兰和你们不一样,她是常绿树,你们是落叶树。落叶树的叶子宽大,叶面毛糙,上面有很多小气孔,容易散发水分,落叶可以使大树保持水分;而常绿树的叶子很厚,叶面光滑,还有蜡质包著,水分不容易蒸发,用不着落叶过冬。” 听到这里,水杉轻轻地问:“松树公公,您也是常绿树吗?”松树公公说:“是的,你们瞧,我的树叶像针,上面气孔少,水分不容易蒸发,也用不着落叶。你们看,那边的柏树、冬青、桂花树、珊瑚树等都是常绿树。其实,常绿树也是要落叶的,只是我们要等新叶长出,老叶才一批批换掉,所以看上去是一年四季常青的。” 一阵风吹来,落叶们告别了松树公公向远处飘去。一路上它们见到了许多的常绿树和落叶树。最后玩累了,它们就在泥土里睡起觉来,等到明年春天,就变成肥料,帮助树妈妈长出绿绿的新叶来。
乌桕与山乌桕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各有何区别
乌桕: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cm,树冠近球形,树皮暗灰色,浅纵裂,叶菱形至菱状卵形,叶柄顶端有2腺体。蒴果3棱状球形。分布于我国,分布甚广,广东,云南,四川,北至山东,河南,陕西均有。
山乌桕: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6~12m,叶片椭圆状卵形,叶柄长2~7.5cm,果球形。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内。
答案有用,请点击 采纳。
秋天哪些树木落叶,哪些不落叶
有很多啊.
松树类几乎全部都是常绿的(除了落叶松以外),像雪松,油松,马尾松,溼地松等.
柏树类;侧柏,千斗柏,龙柏,圆柏、等.
还有广玉兰,十大功劳,桂花,香樟,含笑,海桐,蚊母树,珊瑚树,大叶黄杨,冬青,构骨,木荷,八角金盘,女贞,黄馨,夹竹桃,南天竹等。
当然还要弧在南方还是在北方。
ndvi能监测到已经落叶的落叶植物吗
ndvi能监测到已经落叶的落叶植物
常见的落叶类植物有; 水杉、银杏、金钱松、垂柳、枫杨、榉树、朴树、桑树、无花果、小檗、白玉兰、腊梅、山梅花、枫香、杜仲、悬铃木、喷雪花、麻叶绣球、贴梗海棠、西府海棠、棣棠、紫叶李、梅花、樱花、桃树、合欢、紫荆、皂荚、黄檀、紫藤、国槐、苦楝、乌桕、黄连木、盐肤木、火炬漆、黄栌、鸡爪槭、栾树、无患子、山麻杆、木槿、木芙蓉、柽柳、结香、紫薇、石榴、喜树、红瑞木、山茱萸、连翘、金钟花、迎春、丁香、泡桐、锦带花、接骨木等等.

乌桕大蚕蛾的归类、产地是什么


归类:
乌桕大蚕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大悟县的美食特产

板栗板栗是县内主要特产之一,主要产地为宣化、丰店、三里、芳畈等山乡,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以上。其中,板栗重镇宣化店年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全县“板栗第一村”张墩村年产量达30余万公斤。2002年春,大悟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板栗之乡”。 花生花生,俗称长生果、落花生,是大悟县内主要油料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总产、单产均居湖北省县级首位。 大悟绿茶大悟地处山区,气候湿润,温差较大,多为酸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故县内盛产绿茶。1983年以后,大悟县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形成“有山必有茶,无山亦种茶”的生产格局,产量产质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了东部以“大悟寿眉”、西北部以“双桥毛尖”、南部以“金鼓露毫”为主的三大茶叶生产基地。据统计,20年来,县内有13家茶场被评为省部级名优茶场,17个茶叶品牌先后44次获省级以上优质茶金奖:其中,获奖最多的品牌是“大悟寿眉”11次、“金鼓露毫”和“双桥毛尖”各9次,1998年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它们又被推荐为国际名茶。 煨葫芦煨葫芦,是县内独有的民间传统风味菜。 八宝饭八宝饭,是县内一大名菜(也可称名点),每逢大的宴席都少不了这道菜。它是用上等糯米、白糖、红枣、猪肉、芝麻、绿豆、花生米、五香粉等8种原料蒸制而成,故称“八宝饭”。 米酒大悟县内各地都有自酿粮食白酒的习惯,农民用大麦、稻谷、高梁;红薯等为原料,配以自制的酒曲,经发酵后,上甑蒸制而成。所产粮食白酒,多为自己饮用,也有专门出售或兑换粮食的。在自制的粮食白酒中,四姑、刘集一带的米酒最为出名。 珍珠花珍珠花,又称珍珠菜,据清《孝感县志》载:此菜“产山中,成树,白花。花未开时,采之如珠颗。”珍珠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钾、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具有和脾、健胃、清热、明目、降压、利尿、解毒等功效,尤宜于有高血压、肥胖症的人食用。 玉皇李玉皇李,原名“御黄李”,主要产于芳畈一带,是传统名贵水果。元代王祯《农书》载:“御黄李,形大、肉厚、核小、甘香而美。曾被嘉靖皇帝定为贡品,因此“御黄李”便改称“玉皇李”,也有人称之为“嘉靖果”。 乌桕乌桕,又称木梓,俗称油梓,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大悟县则是乌桕之乡。1987年,大悟县人大常委会第十届十五次会议,命名乌桕为大悟县树。县内乌桕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葡萄桕、鸡爪桕、铜锤桕、猪油粑、灯笼罩等,分布面广,各乡镇均有,尤以新城、丰店、夏店、彭店、四姑、城关等乡镇为多。现全县大约有新老乌桕树400余万株,年产桕籽500余万公斤,居全国县级之首。桕籽的用途更加广泛,是国防、化工、纺织、机械、医药等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日本专家称赞中国乌桕为“绿色原子弹”。

描写江南美景的散文

一转弯,绿中带些氤氲的水气扑面映入眼来。藏书楼,小莲庄,一文气,一清雅,紫藤长廊簇着书香,荷香四溢映着厅堂;还有曾做过蒋介石媒人的张静江故居,二十年代就有了西洋跳舞厅的张石铭故居。徜徉其间,想 象着当年大绮华,感叹着……南浔,让人着迷。 蜿蜒的廊棚,长千余米。沿河廊下,是一幅幅小镇民居图。门,大开着,绣花的,做画的,悠闲吸着烟闲坐的,还有人把桌子搬到了外边,临河小酌,或者泡杯茶,优哉游哉。有小船摇过石桥,滑向远处……。石皮弄,奔一回吧,在那窄窄的深巷,依稀听履声倥侗;八珍糕,养人呢,带上几包回来……。西塘,一幅江南水乡水墨画,让人去了还想去。 茅盾先生,故居在乌镇。《林家铺子》《春蚕》《子夜》,想必大家都熟知吧?先生已作古,文章长流传。来先生故居看看吧,或许,收获能出乎想象。乌镇,大手笔,高起点开发了旅游,民俗文化游的特色颇吸引了不少游客。乌镇的小吃姑嫂饼还有段故事呢,乌色的建筑也有传说。其实,姑嫂饼并不比上海的桃酥味道更好,绿水上的乌色房屋也不见得多少肃杀。可是,因了有传说,有故事,就显了独特的魅力。哦,还有,别忘了带些菊花回来,这里可是杭白菊的产地呢。 同里,水乡,桥乡,鱼米之乡。曾经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两堂三桥作标志,婚娶、孩子满月,走三桥图吉利,是这里的习俗;退思园是古典园林中贴水园的经典之作,漫步园中,移步景换,更妙的是,沿池无栏杆,水近岸齐,微风吹来,仿若行于绿波上,不觉的就轻盈了起来。难怪,这里做过4数十部影视剧的外景地。这里还出了1状元,38进士,80举人,一个小镇,出了如许多的名人、士子,深宅大院不会少,现存仍有明代建筑10余座,清代建筑数十处呢。《珍珠塔》的故事,就源于此地。 周庄,因了陈逸飞的双桥,名气早已飞出了国界。却也因此,周庄成了一个大市场。初识周庄,是18年前,名气尚无,双桥宛然,静静的迎着人,载着人,它,只是交通之用。如今的双桥,成了景点,附加值高了,却也闹了,不知是值得喜?还是忧?沈厅的楼板,不知可经得日复一日众多游客的踩踏?花生糕,也不如当年的美味了,泛滥的万三蹄,也让游客倒了胃口。据闻,周庄政府正在调整周庄旅游发展的格局,期望着能在不远的将来,还游客一个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 锦溪----陈幕----锦溪,古镇名字的变化,诉说着历史的脚步。从皇帝的陈姓妃子病势葬于此,锦溪改名为陈幕,到旅游开发,古镇发展,回归为锦溪,其实,也是古镇人生活的期望吧。镇外湖中的陈妃墓见证着古镇的进程。今日的锦溪,游人如织,而古镇,却依然保留了清幽。街头,也有店铺,可,仍多为自家所制的土特产:虾干,马兰头干,南瓜糕,袜底酥。廊檐下,沿着河,摆着小桌,木质的,看去有年月了,已经看不出漆色,却就是茶馆的延伸,花上几元,坐上半天,看着水中的涟漪,,和镇上老者随意聊着,一时间,仿佛就穿越了时空 ,俗世,浮躁,是那么遥远…… 灵岩山下,有古镇,名木渎。为了当年的吴王销魂,有了馆娃宫,有了木渎名。古镇上闲逛逛吧,毕竟开发日子不长,游客尚不很多,可以从容的在严家花园赏花,可以从容的在虹饮山房看看皇帝圣旨的模样,可以从容的欣赏着苏绣的精美,可以从容的拍照不必担心背景里有很多游客一起“合影”。再去爬爬近在咫尺的灵岩山吧,每个毛孔都张开吸着山风的清凉,那叫爽!
江南雨如梦 一直以来,都在做着一个同样的梦。 梦里,你撑着红色的绣伞,踱步在充满春意的花丛间。细风中,雨飘忽如雾,单薄的倩影,让我生出“楚楚可怜”的愁绪。春草如洗,调皮的阻绊着你闲逸的脚步,打湿了粉红的丝边裤脚,也湿透了你寂寞的心情。远眺着雨中的青山,脸上的忧郁诉说着你的落寞。“和风细雨不思归’,你就站在那里,望穿了千山,望穿了秋水,望穿了前世轮回。 梦醒后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梦,一个只有在江南才有的梦境。我居然与李商隐做着同样的梦,他在千百年前就说“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我能感受到他在千年前,那个夜凉如水的清宵,他无比落寞的愁绪。幽人独居,怀念的自然是佳人。而我,却是念念不忘一直以来在我梦境中萦绕不去的江南春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十分美丽的遗憾。 北方的春雨,给人一种萧索的感觉。粗野的雨滴,打落了满地的梧桐花。归来的燕子不敢在雨中尝试那种翩纤的飞舞,因为那雨是极不温柔的。满地的残红,诉说着北方花朵的凄凉命运。就是这个时候,心绪会低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受北方粗野的春雨,便会更加向往江南的和风细雨。我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 于是无数次的梦中,我如失魂潦倒的诗人,不停的漫步在古朴的江南巷,寻找日夜思念的雨季。还有雨天里秀发如丝,肤如凝脂,臂如白藕的佳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愿在江南的雨中长醉,让多情的杨柳喃喃的轻笑我。我将不会觉得难堪,因为温柔的雨,如体贴的佳人,抚平我执意的轻狂。这个时候,最怕见到比翼双飞的燕子。因为我会怀疑它们是故意在我的面前飞翔,故意要让我倾慕。它们嘲笑着我:“这个落魄的诗人,醉入江南的雨季。” 于是无数次的梦中,我如风流的才子,伫立在亭台的中央,赏雨。风轻轻吹起面前石桌上的宣纸,纵使拿着笔,也无心作画。双眼中,有一幅绝世的丹青。那是我梦中雨雾缭绕的思绪,江南的雨景。只是梦中的佳人,没有在这个雨季出现。绝世的丹青,在我吟哦的惆怅中,化成千古的憾事。 向往江南的春雨,更为了我魂牵梦绕的江南情结。
诗画江南--乌镇[完全版] 诗行常绘江南美,几度梦魂到仙乡 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源于两年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对周庄风景的一组描述文章,曾经写下“梦周庄”的诗篇,在梦里我“品读着江南/杏花春雨般的水韵/情思遂随着/小舟上的摇橹声/轻轻荡过悠长的岁月”。一直以来这个水乡情结便藏于我的心底,何日游江南,遥遥无期吗?近日再次与友人商量了行程,终于得以使梦想成真! 出发的那晚我们特意选乘软卧列车前往,可是如此舒适的条件却无法使我安然入睡,大概因为多年的梦想即将在明日实现,所以内心的狂喜令我几乎一夜未眠。 第二天上午换乘前往嘉兴的列车,一路上透过车窗尽览盛开于草野的无数金黄的油菜花,那景色颇为壮观,让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子不住地惊叹,惹得坐在我身边的上海女孩,用怪怪的目光看着我,在偷笑我的孤陋寡闻吧? 品尝了正宗的五芳斋粽子,我们来到计划中的第一个游览地点――乌镇。猛然一看乌镇的古屋黛河,便给人一种灰色的调子,有些忧郁、沉重的感觉。站在石桥上,看细长的河道里游来的带篷小船,船夫的摇橹悠闲地划开长长的水波,我禁不住举起数码相机捕捉其中独特的风情。 踏着青石板路走入常封街,琳琅满目的小店一间连着一间,人流如织在狭窄的街道上穿行着,几个大大的“当”字招牌吸引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汇源典当行,走进森严的大门,就见一个足有一人高的、大大的“当”字书于几尺高的照墙上,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高高的柜台被木格子封得严严实实,游人可以嬉笑着进入柜台后面过把当掌柜的瘾。这里的阴森氛围让我想起电影中曾看到的情景,可怜的孤苦老人,衣衫褴缕,颤抖着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拿来典当,然后出现一个特写镜头――皱纹密布的脸上,如此的无奈与辛酸。
江南的冬景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
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
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
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扩展资料:《江南的冬景》创作背景:
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从上海到杭州,是苦闷低沉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篇散文作于1935年12月1日,正当郁达夫中年时期。当时郁达夫生活舒心,工作顺利,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的冬景

求乌桕树的资料。

乌桕[jiù] ,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树3872万株。30年来平均年生产桕籽1447.3万kg,历史最高年(1956年)达2169.5万kg是省内栽培较多的经济林木。
  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
  4.桕林经营和特点
  四川的乌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农业耕作区,其经营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产区以桕粮混作和间作为主,纯林经营极少,也有与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粮混作或间作的。分散产区以“四旁”零星种植为主。据巫山县调查,全县有乌桕树135万株,其中,种于耕地上实行桕、粮 间作的有104.6万株,占总株数的77.5%;四旁零星种植的有30.4万株,占22.5%。
  这种桕粮混作和间作的桕林,为具有半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其特点亦与四川的桐林相似:
  (1)无固定株行距,单位机种上种植数量随耕地状况而异。在坡度大,地块小、石块多的旱地上,常植乌桕于地坎边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顷可达450-800株。间种作物以玉米、红苕豆类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
  (2)更替频繁,一般为多世代异龄林。
  (3)桕、粮分层分段利用空间,林分生产力较高。
  5.主要类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类型主要见于井研、仁寿等县的丘陵梯田区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谤田区。乌桕常呈单行种植在梯田地坎上。这类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轮作,或因田坎较高,不会长期集水而影响乌桕生长;同时,乌桕株距较大,由于砍枝采果,树冠较小,不致影响水稻生长,桕粮间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粮间作型
  本类型常见于巫山、酉阳、武隆、屏山等主产县,是四川乌桕林的主要类型。乌桕树呈“满天星”状随机种植于耕地的边坎、地角和地中,其种植株数随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而异。
  3)河谷坡岸堆积隙地乌桕纯林
  本类型主要见于屏山县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虫害
  据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四川乌桕树上已发现的病害有轮斑病、褐斑病、卷叶病等;虫害有乌桕毒蛾、黄刺蛾、绿尾大蚕蛾及有脚金龟甲等。全省桕林总被害面积约53ha。其中以乌桕毒蛾和金龟子危害较为普遍。
  7.评价与建议
  四川省的乌桕林,其分布区域、经营方式油桐相似。但较油桐更喜温暖和光照,忌秋雨,适生与栽培区较窄而集中,以长江、乌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带为主。在这一主要栽培区内,人烟稠密,垦殖指数较高,采取桕粮间作,粮桕矛盾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经营方式。今后若结合改土,合理调整种植部位,仍将是主要经营方式之一。 乌桕[jiù] ,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树3872万株。30年来平均年生产桕籽1447.3万kg,历史最高年(1956年)达2169.5万kg是省内栽培较多的经济林木。
  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
  4.桕林经营和特点
  四川的乌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农业耕作区,其经营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产区以桕粮混作和间作为主,纯林经营极少,也有与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粮混作或间作的。分散产区以“四旁”零星种植为主。据巫山县调查,全县有乌桕树135万株,其中,种于耕地上实行桕、粮 间作的有104.6万株,占总株数的77.5%;四旁零星种植的有30.4万株,占22.5%。
  这种桕粮混作和间作的桕林,为具有半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其特点亦与四川的桐林相似:
  (1)无固定株行距,单位机种上种植数量随耕地状况而异。在坡度大,地块小、石块多的旱地上,常植乌桕于地坎边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顷可达450-800株。间种作物以玉米、红苕豆类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
  (2)更替频繁,一般为多世代异龄林。
  (3)桕、粮分层分段利用空间,林分生产力较高。
  5.主要类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类型主要见于井研、仁寿等县的丘陵梯田区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谤田区。乌桕常呈单行种植在梯田地坎上。这类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轮作,或因田坎较高,不会长期集水而影响乌桕生长;同时,乌桕株距较大,由于砍枝采果,树冠较小,不致影响水稻生长,桕粮间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粮间作型
  本类型常见于巫山、酉阳、武隆、屏山等主产县,是四川乌桕林的主要类型。乌桕树呈“满天星”状随机种植于耕地的边坎、地角和地中,其种植株数随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而异。
  3)河谷坡岸堆积隙地乌桕纯林
  本类型主要见于屏山县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虫害
  据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四川乌桕树上已发现的病害有轮斑病、褐斑病、卷叶病等;虫害有乌桕毒蛾、黄刺蛾、绿尾大蚕蛾及有脚金龟甲等。全省桕林总被害面积约53ha。其中以乌桕毒蛾和金龟子危害较为普遍。
  7.评价与建议
  四川省的乌桕林,其分布区域、经营方式油桐相似。但较油桐更喜温暖和光照,忌秋雨,适生与栽培区较窄而集中,以长江、乌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带为主。在这一主要栽培区内,人烟稠密,垦殖指数较高,采取桕粮间作,粮桕矛盾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经营方式。今后若结合改土,合理调整种植部位,仍将是主要经营方式之一。

求乌桕树的资料。

乌桕[jiù] ,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树3872万株。30年来平均年生产桕籽1447.3万kg,历史最高年(1956年)达2169.5万kg是省内栽培较多的经济林木。
  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
  4.桕林经营和特点
  四川的乌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农业耕作区,其经营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产区以桕粮混作和间作为主,纯林经营极少,也有与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粮混作或间作的。分散产区以“四旁”零星种植为主。据巫山县调查,全县有乌桕树135万株,其中,种于耕地上实行桕、粮 间作的有104.6万株,占总株数的77.5%;四旁零星种植的有30.4万株,占22.5%。
  这种桕粮混作和间作的桕林,为具有半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其特点亦与四川的桐林相似:
  (1)无固定株行距,单位机种上种植数量随耕地状况而异。在坡度大,地块小、石块多的旱地上,常植乌桕于地坎边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顷可达450-800株。间种作物以玉米、红苕豆类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
  (2)更替频繁,一般为多世代异龄林。
  (3)桕、粮分层分段利用空间,林分生产力较高。
  5.主要类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类型主要见于井研、仁寿等县的丘陵梯田区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谤田区。乌桕常呈单行种植在梯田地坎上。这类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轮作,或因田坎较高,不会长期集水而影响乌桕生长;同时,乌桕株距较大,由于砍枝采果,树冠较小,不致影响水稻生长,桕粮间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粮间作型
  本类型常见于巫山、酉阳、武隆、屏山等主产县,是四川乌桕林的主要类型。乌桕树呈“满天星”状随机种植于耕地的边坎、地角和地中,其种植株数随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而异。
  3)河谷坡岸堆积隙地乌桕纯林
  本类型主要见于屏山县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虫害
  据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四川乌桕树上已发现的病害有轮斑病、褐斑病、卷叶病等;虫害有乌桕毒蛾、黄刺蛾、绿尾大蚕蛾及有脚金龟甲等。全省桕林总被害面积约53ha。其中以乌桕毒蛾和金龟子危害较为普遍。
  7.评价与建议
  四川省的乌桕林,其分布区域、经营方式油桐相似。但较油桐更喜温暖和光照,忌秋雨,适生与栽培区较窄而集中,以长江、乌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带为主。在这一主要栽培区内,人烟稠密,垦殖指数较高,采取桕粮间作,粮桕矛盾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经营方式。今后若结合改土,合理调整种植部位,仍将是主要经营方式之一。 乌桕[jiù] ,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树3872万株。30年来平均年生产桕籽1447.3万kg,历史最高年(1956年)达2169.5万kg是省内栽培较多的经济林木。
  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
  4.桕林经营和特点
  四川的乌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农业耕作区,其经营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产区以桕粮混作和间作为主,纯林经营极少,也有与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粮混作或间作的。分散产区以“四旁”零星种植为主。据巫山县调查,全县有乌桕树135万株,其中,种于耕地上实行桕、粮 间作的有104.6万株,占总株数的77.5%;四旁零星种植的有30.4万株,占22.5%。
  这种桕粮混作和间作的桕林,为具有半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其特点亦与四川的桐林相似:
  (1)无固定株行距,单位机种上种植数量随耕地状况而异。在坡度大,地块小、石块多的旱地上,常植乌桕于地坎边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顷可达450-800株。间种作物以玉米、红苕豆类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
  (2)更替频繁,一般为多世代异龄林。
  (3)桕、粮分层分段利用空间,林分生产力较高。
  5.主要类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类型主要见于井研、仁寿等县的丘陵梯田区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谤田区。乌桕常呈单行种植在梯田地坎上。这类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轮作,或因田坎较高,不会长期集水而影响乌桕生长;同时,乌桕株距较大,由于砍枝采果,树冠较小,不致影响水稻生长,桕粮间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粮间作型
  本类型常见于巫山、酉阳、武隆、屏山等主产县,是四川乌桕林的主要类型。乌桕树呈“满天星”状随机种植于耕地的边坎、地角和地中,其种植株数随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而异。
  3)河谷坡岸堆积隙地乌桕纯林
  本类型主要见于屏山县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虫害
  据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四川乌桕树上已发现的病害有轮斑病、褐斑病、卷叶病等;虫害有乌桕毒蛾、黄刺蛾、绿尾大蚕蛾及有脚金龟甲等。全省桕林总被害面积约53ha。其中以乌桕毒蛾和金龟子危害较为普遍。
  7.评价与建议
  四川省的乌桕林,其分布区域、经营方式油桐相似。但较油桐更喜温暖和光照,忌秋雨,适生与栽培区较窄而集中,以长江、乌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带为主。在这一主要栽培区内,人烟稠密,垦殖指数较高,采取桕粮间作,粮桕矛盾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经营方式。今后若结合改土,合理调整种植部位,仍将是主要经营方式之一。

乌桕树的相关知识

乌桕树
乌桕,又称木子树,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树3872万株。30年来平均年生产桕籽1447.3万kg,历史最高年(1956年)达2169.5万kg是省内栽培较多的经济林木。
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最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最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
4.桕林经营和特点
四川的乌桕主要分布在海拔100-600m的农业耕作区,其经营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产区以桕粮混作和间作为主,纯林经营极少,也有与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粮混作或间作的。分散产区以“四旁”零星种植为主。据巫山县调查,全县有乌桕树135万株,其中,种于耕地上实行桕、粮 间作的有104.6万株,占总株数的77.5%;四旁零星种植的有30.4万株,占22.5%。
这种桕粮混作和间作的桕林,为具有半自然状态的人工林,其特点亦与四川的桐林相似:
(1)无固定株行距,单位机种上种植数量随耕地状况而异。在坡度大,地块小、石块多的旱地上,常植乌桕于地坎边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顷可达450-800株。间种作物以玉米、红苕豆类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
(2)更替频繁,一般为多世代异龄林。
(3)桕、粮分层分段利用空间,林分生产力较高。
5.主要类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类型主要见于井研、仁寿等县的丘陵梯田区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谤田区。乌桕常呈单行种植在梯田地坎上。这类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轮作,或因田坎较高,不会长期集水而影响乌桕生长;同时,乌桕株距较大,由于砍枝采果,树冠较小,不致影响水稻生长,桕粮间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粮间作型
本类型常见于巫山、酉阳、武隆、屏山等主产县,是四川乌桕林的主要类型。乌桕树呈“满天星”状随机种植于耕地的边坎、地角和地中,其种植株数随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而异。
3)河谷坡岸堆积隙地乌桕纯林
本类型主要见于屏山县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虫害
据森林病虫害普查资料,四川乌桕树上已发现的病害有轮斑病、褐斑病、卷叶病等;虫害有乌桕毒蛾、黄刺蛾、绿尾大蚕蛾及有脚金龟甲等。全省桕林总被害面积约53ha。其中以乌桕毒蛾和金龟子危害较为普遍。
7.评价与建议
四川省的乌桕林,其分布区域、经营方式油桐相似。但较油桐更喜温暖和光照,忌秋雨,适生与栽培区较窄而集中,以长江、乌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带为主。在这一主要栽培区内,人烟稠密,垦殖指数较高,采取桕粮间作,粮桕矛盾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经营方式。今后若结合改土,合理调整种植部位,仍将是主要经营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