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鲮鱼简介
- 2、鲮鱼百科
- 3、鲮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
- 4、鲮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
- 5、鲮鱼是什么鱼
- 6、鲮鱼是什么鱼,生活在哪里
- 7、如何养好鲮鱼?
- 8、什么是鲮鱼,它是淡水鱼吗?
- 9、鲮鱼怎么读
- 10、鲮鱼的俗称知多少
鲮鱼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鲮鱼的别名 4 《*辞典》鲮鱼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鲮鱼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味 4.8 功能主治 4.9 注意 4.10 摘录 5 鲮鱼使用提示 6 鲮鱼的营养价值 7 鲮鱼适合的人群 8 鲮鱼的食疗功效 9 鲮鱼的食用建议 附: 1 古籍中的鲮鱼 1 拼音 líng yú
2 概述 鲮鱼生长在水温较高的水域,不耐低温,一般水温低于7℃时即不能生存,所以天然鲮鱼主要产于广东、福建两省各水系。其它地区可在保温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鲮鱼四季均产,以4~6月为捕捞旺季。
鲮鱼体扁侧,背部在背鳍前方略隆起,一般体长15~25厘米。有须两对,鳞片较大,体为青白色,腹部圆而无棱,刺细小且多,肉嫩,略有土腥味。
3 鲮鱼的别名 雪鲮、土鲮鱼、鲮公、龄鱼
4 《*辞典》鲮鱼 4.1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4.2 拼音名 Línɡ Yú
4.3 鲮鱼的别名 雪魿(《纲目拾遗》),魿鱼(姚可成《食物本草》),土铃鱼(《本草求原》)。
4.4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鲮鱼的肉。
4.5 原形态 体长、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体长约30厘米。头短,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眼侧位,眼间距宽。口下位,较小,呈弧形,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明显,颌须短小。唇的边缘有多数小乳状突起,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咽齿3行。鳞中等大,侧线鳞38~41。背鳍Ⅲ12,无硬刺,其起点至尾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臀鳍Ⅲ5。尾鳍分叉深。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的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具黑色斑块。幼鱼尾鳞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栖于南方水温较高的河流内,以藻类及水底腐殖质为食。产卵期4~9月。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
4.6 生境分布 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海南岛。
4.7 性味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4.8 功能主治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
②《纲目拾遗》:"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
③《本草求原》:"补中开胃,益气血,功近鲫鱼。"
4.9 注意 《本草求原》:"阴虚喘嗽忌之。"
4.10 摘录 《*辞典》
5 鲮鱼使用提示 每餐约100克
6 鲮鱼的营养价值 鲮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7 鲮鱼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之人食用;
2. 阴虚喘嗽忌之。
8 鲮鱼的食疗功效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肾、脾、胃四经;
有益气血,健筋骨,通小便之功效;
治小便不利、热淋、膀胱结热、脾胃虚弱。
9 鲮鱼的食用建议 鲮鱼的烹调法以烧、炖为主。
古籍中的鲮鱼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次将〕]穿山甲 一名鲮鱼〔害〕性猛善窜,用宜斟酌。痈疽已溃,痘疮挟虚,元气不足,不能起者,不宜用。〔利〕咸寒有毒,专...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龙子(山龙子石蜴猪婆蛇泉龙蜥蜴守宫)鲮鲤(龙鲤石鲮鱼穿山甲)守宫(壁宫蝎虎壁虎蜓)蛤蚧(蛤仙蟾)蚺蛇...
《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鲮鲤甲
鲮鱼百科
鲮鱼,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的一种,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鲤形目、鲤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目录1.生活习性2.形态特征3.分布范围4.养殖技术5.营养价值生活习性喜栖息于水温较高的地区,低于7℃即开始死亡。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闽江、澜沧江和元江。由于鲮鱼有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南方池塘养鱼的必养品种。鲮鱼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故又称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养鲮鱼不可。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以后,吃浮游植物越来越多,直到孵出后40天左右,体长4厘米以上时,便以吃浮游植物为主。同时,鲮鱼喜欢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岩石表面生长的藻类。此外,还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5厘米。体长两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腹部圆而稍平直。头短小,吻圆钝。口小,下位,上唇边缘具裂纹,下唇边缘布满乳突。上下颌具角质锐缘,与唇。分离。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较短小或退化仅留痕迹。鳞中」等大,圆形。侧线平直,侧线鳞38~42枚。背鳍无硬刺,胸鳍尖短,尾鳍宽,深叉形。体青白色,有银白色光泽。胸鳍上方、侧线上下有8~12个鳞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块。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闽江、澜沧江和元江。养殖技术一、池塘条件池塘面积5-8亩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二、清塘消毒鱼苗放养前3天需做好干塘、晒池,然后用漂白粉2.5公斤/亩清塘消毒。三、水质管理鱼苗下塘后5-7天以清水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后可适当施肥,一般鸡粪颗粒5-7.5公斤、亩,全池均匀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内加水一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四、夏花分塘鲮鱼苗首先是采用夏花发塘,时间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规格0.3厘米,亩放量为30-60万尾,需经过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为60-65%。然后根据养殖条件和鳜鱼吃食量有计划分养。五、鱼苗分塘放养养殖时间为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为三段。按我市养殖生产主要进行第一段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发塘生产(一般按本市市场供需以第一次繁殖为主),放养规格为每公斤5000-7000尾,鲮鱼苗4-5万尾/亩,出塘规格每公斤120-150尾,亩产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养规格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养规格每公斤为1000-1200尾,鲮鱼苗1万尾/亩,出塘规格50-60尾,亩产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口搭配,亩产可达500-600公斤。六、投饲管理鱼苗下塘后发塘阶段,以豆浆为主,菜饼为辅,泼浆时分两次投喂,鱼苗培育一周后,待鱼苗上滩,在池滩脚上种浆,饲料要投足,使鱼苗健康生长,一般每培育1万苗需0.5黄豆。分塘后鱼苗根据底质肥瘦用有机肥,一般每亩100~150公斤培育红虫作为开口料,后投喂菜饼。一般生产1公斤鲮鱼需1.5公斤菜饼。七、病害防治鱼苗下池一个星期左右,主要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为此,要清水下塘并定期加注清水,养殖期间主要防治车轮虫、斜管虫,1亩1米水深用0.5pmm百虫净全池泼洒,隔日再用0.2公斤鱼蛙烂皮止血灵全池泼洒,使鲮鱼健康生长。营养价值【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功用主治】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②《纲目拾遗》:"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④《本草求原》:"补中开胃,益气血,功近鲫鱼。"【宜忌】《本草求原》:"阴虚喘嗽忌之。"【归经】归胃、膀胱经。【功效】益气血,健筋骨,通小便。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者宜食;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者宜食。忌:鲮鱼性平,诸无所忌。
鲮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
淡水鱼类。鲮鱼,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鲃”等,是鲤科鲮属动物,属于淡水鱼。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鲮鱼是比较常见的淡水鱼类的一种,其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少的特点,而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物质。
鲮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
鲮鱼是淡水鱼。
鲮鱼是淡水鱼,生活在淡水中。它们不是海鱼,也不能适应海水之中的生活。鲮鱼的主要产地就是我国,在我国的很多水域之中都有。不过,这种鱼对于水温有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之中的分布更加广泛。比如,在我国的澜沧江、珠江、闽江等水域之中的分布就是非常多的。
鲮鱼为杂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养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产增效作用。生活在江河中底层,主食着生藻类。不耐寒,水温低于7℃,即亡。生殖季节4-9月,集中于江河中上游产卵。常见体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
鲮鱼养殖方法
准备好一个池塘,池塘的面积大小可按养殖户自已而定。池塘中的淤泥不能太深,如果太深应清除淤泥。水质应清澈无污染,排水和灌溉应方便,池塘中的水应在幼苗释放前3—5天排出。暴晒后,每亩用2—3公斤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清洁消毒。
鲮鱼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在鱼苗期间很容易患气泡病。因此,有必要做好气泡病的预防工作。首先,池塘应该定期注入维诺众养菌,以保持水的清澈,对水体进行活水、调水。此外,还需要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可以在整个池塘里撒上维诺驱虫清,清除鱼体内里的茴虫,效果好。
鲮鱼是什么鱼
鲮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鲮鱼又称为土鲮鱼、鲮公、雪鲃等,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淡水鱼,鲮鱼在水温较高的珠三角、海南地区较为常见,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鱼类和池塘养殖对象之一。
鲮鱼是什么鱼
鲮鱼是南方重要经济鱼类和池塘养殖对象之一,该品种具有食性杂、产量高、饲料来源广等特点,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鲮鱼为杂食性鱼类,摄食池塘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残饵粪便等,在养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产增效作用,生活在江河中底层,主食着生藻类。
鲮鱼以植物为主要食料,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面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包括硅藻、绿藻以及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殖质。
鲮鱼是什么鱼,生活在哪里
鲮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它们的身体呈梭形,头部短,吻部钝,嘴巴下位,形状为弧形,有2对胡须,体表有鳞片。它们的背部呈青白色,腹部则呈银白色。鲮鱼是淡水鱼,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海南省和浙江三角洲。鲮鱼是杂食鱼,可以吃浮游植物,也可以吃浮游动物。它们可以人工养殖,经济价值很高。一、鲮鱼是什么鱼鲮鱼还被叫做“鲮公”、“雪_”等,是生活在我国的一种鱼。从所属类别来看,鲮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它们的身体形状是梭形的,比较扁平。它们的头部比较短,吻部很钝,嘴巴呈下位形态,是弧形的,嘴巴旁边有胡须,一般为2对。它们有鳞片,主要是侧线鳞。它们的背部颜色是青白的,腹部是银白的。鲮鱼的体型并不是特别大,一般来说体重只有1斤左右。也有比较大的个体,体重可以达到4公斤。从生活环境来看,鲮鱼属于淡水鱼,主要的产地就是我国。不过,由于它们对水温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并不是在我国所有的省份都有分布,而是主要分布在南方,尤其是在海南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活着的鲮鱼数量是比较多的。从食性来看,鲮鱼是一种杂食性的鱼,可以吃浮游植物,也能吃浮游动物,有时还会吃水中的粪便和有机废物。鲮鱼是可以人工养殖的鱼,同样主要分布在南方,经济价值很高。二、鲮鱼生活在哪里上文已经介绍过,鲮鱼是淡水鱼,因而笼统来说它们就是生活在淡水之中的。这种鱼的主要生活地区就是我国,在其它国家比较少见。不过,它们也并不是在我国所有地区都有,因为它们对水温有非常高的要求。它们本身是一种暖水性鱼,喜欢生活在水温高的地方,当水温处于15-30度时生长状态比较好,耐低温能力比较差。因而,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份,以海南省和珠三角为代表。具体来看,它们分布在水域的中层和下层。
如何养好鲮鱼?
鲮鱼体型侧扁且长,呈纺锤形,吻部圆钝,和鲤鱼相似,但较为细长,且额须短粗,体色为青白色,腹部为青灰色,末端为红褐色,胸鳍基部还有数个黑色斑块,而且鲮鱼是暖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温度在15-30度之间,温度低于7度生长缓慢。
鲮鱼的形态特征
鲮鱼体型为纺锤形,侧扁且长,吻部圆钝,和鲤鱼外形相似,但更为细长,且鲮鱼的额须较短粗,体色为青白色,富有光泽,腹部颜色为青灰色,末端为褐红色,体侧胸鳍基部有数个黑色鳞片。
鲮鱼的生活习性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适合生长在水温较高的环境中,最适生长温度在15-30度之间,不耐低温,温度低于7度时生长缓慢,且鲮鱼的食性较杂,主要以硅藻、绿藻、植物碎屑、水底腐植物、桡足类、枝角类动物为食。
鲮鱼的养殖方法
养殖鲮鱼时要建造面积为5亩的池塘,并向底部铺上20厘米后的淤泥,注入1.5米深的清水,然后将鱼苗投放在池塘中,养殖期间要为鲮鱼投喂豆浆、菜饼等饲料,而且鱼苗投放1周后,要定期注入清水,防治气泡病。
什么是鲮鱼,它是淡水鱼吗?
鲮鱼是淡水鱼。
鲮鱼,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鲤形目、鲤科,产于中国。喜栖息于水温较高的地区,低于7℃会死亡。
鲮鱼是一种淡水鱼,它们生活在亚热带气候温暖地区,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和云南部分地区,还是这些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之一。
鲮鱼常见品种
1、土鲮
土鲮,又名雪鲮,生活在水体底层,性活泼,喜在活水激流中游泳,游速快善跳跃,有逆水而逃的习性。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食。不耐低温,水温在7摄氏度以下则会被冻死。土鲮的个体很小,很难出现巨大个体。
2、泰鲮
泰鲮,原名露斯塔野鲮,又名泰国鲮,从泰国引进。生活在水底层,游泳能力强,善跳跃,喜活水。水温7摄氏度以下易被冻死。生长速度快,当年生鱼苗就有可能生长到6两以上,最大麦鲮超过8公斤。
3、麦鲮
麦鲮,原名麦瑞加拉鲮,又名墨鲮、加拉鲮。1982年从印度引进,是印度的主要养殖鱼种,体型很像草鱼。生活在水底层,喜活水,善跳跃,抗寒能力略强于土鲮,水温在6摄氏度以下会被冻死。泰鲮体型巨大,生长速度快于土鲮,能够生长到2米长,最大体重可达45公斤。
鲮鱼怎么读
鲮鱼的读法为:líng yú。
鲮鱼是鲤形目鲤科鲮属鱼类,又名土鲮、鲮公。体梭形,侧扁,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须2对,吻须较为粗壮,颌须短小;鳞中等大,侧线鳞;尾鳍深分叉。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鲮鱼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韩江、闽江、澜沧江和元江均有发现。
鲮鱼为江河中生活的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对低温的耐力很差,冬季在河水深处越冬。以硅藻、绿藻等藻类为主要食料,同时亦食一些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性成熟年龄3—4龄,多次产卵。漂流性卵,产卵季节5—6月。鲮为中国华南地区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与草鱼、鲢、鳙合称广东四大家鱼。
鲮鱼的食用价值:
1、富含优质蛋白质,而且脂肪含量普遍比较低,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促进骨骼生长、增强体质有重要的作用。
2、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人体生长发育、免疫系统的维护和修复组织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3、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含有钙、磷、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B2、B12等,对骨骼健康和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有重要作用。
4、鲮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进行食补。此外,还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5、鲮鱼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功效的美味鱼类,可以用于补充营养和调理身体。
鲮鱼的俗称知多少
鲮鱼属鲤形目、鲤科。该物种的产地在中国,属亚热带鱼类,其分布限于温度较高的省份和水系,两广称鲮公、土鲮,闽西称雷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鲮鱼的俗称知多少以及鲮鱼的养殖技术要点。1、鲮鱼的俗称鲮鱼俗称土鲮鱼、鲮公、雪_,属淡水鱼,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鱼类。鲮鱼虽然外形有些像鲤鱼,但其体长是体高的2.5-3倍,比鲤鱼的体形细长些;鲮鱼的额须十分粗短,与鲤鱼的触须有明显的区别。2、鲮鱼的食性如何鲮鱼属鲤科、_亚科鱼类,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此外,它的鳃耙排列较紧密,还可兼营滤食方式,能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也是鲮鱼的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鲮鱼可摄食各种人工投喂的饲料,处于鱼苗阶段时则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3、鲮鱼对水温要求鲮鱼对生活环境的水温要求较高。繁殖时要求的最适温度是26-30℃,摄食的最适温度为14.6-29.4℃,此时鲮鱼的食欲旺盛。水温过高或过低,会使摄食强度减小。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当水温降至6-7℃时即大量死亡。因此,养殖鲮鱼要采取越冬保温措施,养殖鲮鱼的地区受到温度的限制。4、鲮鱼的养殖方式鲮鱼是底栖性鱼类,一般采取与其他鱼类混养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和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可以提高养殖的总产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