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一反三什么意思,举一反三的意思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23:48:54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举一反三的意思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1、拼音:jǔ yī fǎn sān
2、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3、解释:反:类推,推及,推论。
4、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5、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6、出处:春秋·孔子《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举一反三什么意思

  1、举一反三的意思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4、【示例】:老师教导学生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6、【近义词】抛砖引玉、贯通融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一隅三反、以微知著、触类旁通、一举三反、闻一知十。

  7、【反义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拼音:jǔ yī fǎn sān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例句: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什么?

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详细释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出 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例 句

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抛砖引玉 贯通融会 问牛知马 融会贯通 一隅三反 以微知著 触类旁通 一举三反 闻一知十

反义词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食古不化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典 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首先从我们的生活说,如果我们看到枯叶从树上落下,从而类推得出秋天到了,天气会转凉,早晚要加衣服之类的一个过程就算是举一反三。

然后再看看举一反三的典故,我想你差不多就明白了: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反:类推,推及,推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读音是jǔ yī fǎn sān。出处《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扩展资料:
举一反三典故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什么意思

举一反三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举一反三是什么意思

反:类推。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意思: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一反三的造句:
1、但凡每一次重大事件以后,我们总要认真总结一下事件的教训,以期通过事件举一反三,做到防患于未然。
2、可以使大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添加时请勿与原句重复。
3、所有的条件格式都可以利用这个属性,因此,我希望用户能够发挥创造力,举一反三。
4、此篇文章中所使用的技巧并不十分复杂,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去。
5、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6、重点汇报了受到省建设厅红牌警示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查找问题,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等情况。
7、这些算法和电路虽然以脑电和心电为例研究,但在研究其他生物信号的时候同样可以举一反三。
8、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9、会后,及时召开厅长专题会议,通报检查情况,传达贯彻俞部长、卢省长指示,研究整改措施,举一反三,认真反思。
10、而且,我们更需要从实例的角度对它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便举一反三。
11、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
12、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3、这个一个交友系统,对于初学者,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教程,可以参考里面的程序,举一反三。
14、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臧天朔被捕事件,娱乐圈不应该沉默,应举一反三,汲取教训!
15、在阿里村,我虽然做的是货运生意,但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朋友,肯定会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网络之路。
16、我们要举一反三,明晚就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将最近这几起事故通报全省,引以为戒。

举一反三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3 成语 举一反三 注音 ㄐㄩˇ ㄧ ㄈㄢˇ ㄙㄢ 汉语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 反,推论。 「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 语本《论语.述而》。 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 典源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注解〕(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 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 启,开导、教导。 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悱,音ㄈㄟˇ,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 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隅:音ㄩˊ,角、角落。 (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 复,再、又。 典故说明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 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 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 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 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 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 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 《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书证 0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0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 褒义。 【使用类别】用在「领会贯通」的表述上。 【例  句】<01>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02>真正聪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来,举一反三。 <03>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04>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 <05>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06>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07>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08>研究问题,需要广蒐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09>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10>老师说如果懂得这些知识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知道其他类似的知识。 <11>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12>你如能把这诀窍弄懂,日后无论学哪一门派的功夫﹐一定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13>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14>原来这些招式,和他原来所学的拳法相近,更何况今遇明师指点,他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步惊人。 近义词: 闻一知十,触类旁通 反义词: 辨识 请参考『辨识13』 参考语词 观隅三反,举隅反三,一隅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