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是个什么事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2 03:03:07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

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有所发展,但管理体制落后,引发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于随后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公布捷共《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6],西方称之为“布拉格之春”[5]。
但苏共领导却强烈反对,于8月20日夜出动50多万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杜布切克等领导人被送往莫斯科举行“会谈”。1969年4月,杜布切克被解除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改革运动夭折。[6]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1、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
2、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社会主义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 ?
3、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布拉格之春是如何发生的?该事件对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哪些影响?

由于美国的影响造成了阿拉伯发生了革命起义,从而导致出现了布拉格之春这起事件。这个事件影响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人下台,对经济造成了刺激,影响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经济落后。
美国在阿拉伯这个国家策划了一场革命运动,就导致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对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致命影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打击,导致了国家分裂,造成了经济衰败和政治衰败。
是捷克斯洛伐克 共产党的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场运动;建立了新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布拉格之春是如何发生的?该事件对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哪些影响?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实际上,“布拉格之春”的爆发有其极深的时代背景。早在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就己经是欧洲十大工业国之一,比较发达的经济发展促使该国民主化气氛深厚,同西方也拥有密切的联络。
殊不知,二战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深陷了“到哪儿”的窘境。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大资产阶级想方设法要想复辟资产阶级,她们教唆该国的反对党生产制造政治危机;而另一方面,苏联也想将捷克斯洛伐克纳入东欧“卫星国”队伍,驱使这种国家依照苏联方式基本建设国家。
60时代之后,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日益突显,从而导致了东欧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例子,从1959年到1968年持续九年的时间段里,该国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严重落后,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迟缓。因此,改革方案也就提上日程。
据了解,昆德拉的演讲并不是不经意,他是捷克文学家中的“改革派”,早已对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心照不宣,仅仅由于局势工作压力不可以说明政冶认为。捷克人民群众改革的呼吁、文学家人群的批判,这一切促进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产生。
在今天来看,布拉格之春明确提出的一些认为迄今仍有广阔实际意义。就改革的深度广度和深层来讲,“布拉格之春”明确提出的改革基础理论是那时候东欧国家中最全方位和最完全的,它本质上彻底抛下了苏联的那一套发展模式,认为从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际基本国情考虑,基本建设具备新时代文明基本和比较发达文化艺术的国家。
时间进到8月之后,莫斯科针对重复的商谈总算失去了细心,决策对捷克斯洛伐克政令开展军事干预。至此,布拉格之春结束,捷克斯洛伐克也开始了二十年所说的“多极化”阶段。

“布拉格之春”是什么意思?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社会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该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政府加强了对媒体的控制,以清除民主化的思想。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约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7月之后,局势有所缓和。8月3日晚华约在捷签署联合声明,危机似乎已经过去了。
不过,事态在转瞬间发生了改变。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
与此同时,苏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挥4个苏军装甲师,1个空降师,1个东德师从波兰直捣布拉格。驻德4个苏军师,1个东德师切断捷西部边界。驻匈苏军8个师,匈军2个师,保加利亚军一部从南部进攻。苏波合成军4个师进攻北部。同时,苏军对北约与捷军开始全面电子压制。

布拉格之春是个什么事件?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就任第一书记,继续实行“正常体制”,至此,“布拉格之春”宣告结束。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布拉格之春

苏联为了遏制联盟内部所谓的分裂社会主义行为,而强行用武力干涉捷克内政,使其不能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布拉格之春(英语:Prague Spring 捷克语:Pra?ské jaro 俄语: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1968年8月20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欧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苏联为什么当初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7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府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而陷入困境。68年1月5日,杜布切克就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有摆脱苏联绝对控制的趋势。3月2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高层选举中,亲苏派主要成员被解除职务。4月,苏联数次发表声明和警告,企图制止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独立及民主。
准备
5月末,以苏联为主的华约军队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的波兰南部地区举行军事演习。6月,以华约名义邀请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参与演习,演习地域随即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7月,原定于6月30日演习结束后离开捷克斯洛伐克之约16000名苏军继续滞留该地。7月29日,苏军与东德军队在东德南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地域开始对抗演习。同日,受捷克斯洛伐克邀请之苏捷双边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召开。8月4日,按照原定计划之东欧六国共产党会议如期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会议结果虽有较大分歧,但双方都相信能够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上述会议一结束,与会之勃列日涅夫等苏联最高领导人随即前往克里米亚休假。与此同时,滞留捷境内的参演苏军开始按计划撤出。
行动/苏联
8月20日傍晚,常驻和潜入之苏联秘密警察及特工人员开始控制或破坏捷克斯洛伐克关键部门、重要通信设施及秘密逮捕主要领导人。2230:苏军西部方面军群特种任务作战部队乘坐的运输机飞临布拉格国际机场,佯称发生机械故障、请求紧急降落,经机场同意“迫降”后,苏军特种部队迅即占领塔台,引导大批满载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运输机降落。2300:以苏军西部方面军群巴甫洛夫斯基指挥苏军地面部队25个师从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四面突入捷克斯洛伐克:从西部第1方面军抽调的B集群向布拉格突进;从西部第2方面军抽调的A集群沿捷德边境突进;从西南方面军群抽调的C集群分兵两路,一路突入捷克斯洛伐克腹地,一路沿捷匈边境突进。与此同时,苏军电子战部队对西方国家实施强大的电子干扰措施,沿“铁幕”施放大量金属箔条,导致西方国家沿“铁幕”部署的大批雷达和电子侦听设备失效,荧光屏上满是雪花。
21日0200:经集结数十架运输机载员之西部特种任务作战旅向布拉格市区发动进攻,在预伏特工的协助下迅速控制各交通要点,通讯中心,政府、军队首脑部门。苏军空降部队也在捷克斯洛伐克各要地成功实施伞降,帮助地面部队完成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占领。
23日,入侵之约20万苏联军队及后来参加的东德、波兰、匈牙利等华约军队基本完成对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军事占领。
行动/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虽然企图摆脱苏联的控制,但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对苏联入侵缺乏军事准备。原准备在9月9日举行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代表大会上通过合法选举来脱离苏联的实际控制。20日晚,捷共政治局为此正在布拉格举行预备会议,正式接到苏军入侵报告已是2330。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面对苏军的突然袭击束手无策,虽有14个陆军师(包括基干部队)、2000辆坦克、500架作战飞机,近10万常备武装,但主力作为华约责任区部署在西线,且基本没有作战准备。国家主要城市和政府关键部门均遭苏军突袭占领后,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不抵抗政策,束手就擒。逐于21日0150通过布拉格广播电台向全国发布特别公告:“昨天,苏联、德国(东)、波兰和匈牙利军队越过了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党和政府希望全国人民保持平静,不要采取抵抗行动。”
21-23日,除少数零星抵抗外,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被解除武装,预备部队武器及军事工业均被苏联控制。
评论
苏联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一个中等军事国家,看似简单,实质其军事意义非同寻常。
首先是3月份捷克斯洛伐克高层选举后已经为脱离苏联铺平道路的情况下,苏联选择在捷克斯洛伐克尚未从正式脱离华约(苏联)的模糊时机,不作只会适得其反的警告,抢先突击行动,从而避免了更多的流血和法律上的尴尬局面;其次充分利用捷克斯洛伐克还属于华约组织成员的有利机会,通过“正常的演习”、“和平的谈判”、“计划中的各国共产党集会”及“苏联领导人休假”等行动为军事入侵做了成功的掩饰和准备;最后在入侵过程中,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利用华约演习机会、利用西方国家和捷克斯洛伐克都麻痹大意,对其实施突然占领,最终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作出不抵抗的决定,这恐怕也是该政府作出的唯一正确的决定。
我觉得就应该学习捷克的不抵抗。遇到强敌,不应该做无谓的牺牲。凡是忽悠人去送人头的,什么为国捐躯之类的,都是反人类。俗话说得好,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但在苏联看来,这种改革是为了拜托苏联控制,为了更好掌控东欧各国,苏联决定对捷进行武装干涉。
1968年,新当选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实施了政治民主化运动,然而苏联苏联领导人认为,作为华沙条约成员的捷克斯洛伐克走得太远,双方激烈争论但没有任何结果。
8月21日,各华约国家的军队出兵数万人及2000辆坦克入侵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开始的几周,占领军士兵遭到抗议,但抵抗力量有限。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抵抗力量逐渐消失,杜布切克被撤职,改革方案被撤销,捷克斯洛伐克组成了一个更加服从苏联的政府。
扩展资料:
1968年1月和3月,改革派杜布切克当选为第一书记,斯沃博达任总统。杜布切克执政后大力推行经济和政治改革,改组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撤换反对改革的重要人物。
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行动纲领》,强调捷克斯洛伐克正处于新的转折时刻,“必须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社会新模式”。
并提出建立联邦制国家,在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与合作的同时,发展同一切国家的互利关系等等,西方电讯社称该国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活跃局面。
布拉格之春事件导致人们对苏联的模式的失望,使人们认清了在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不允许有民主的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并对抗苏联的威胁的意愿日趋强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说明了()?说明了什么

“布拉格之春”是试图在另一种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决因强加在捷克斯洛伐克头上的苏联模式而引起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目的是建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可悲的是,来自苏联克里姆林宫的严寒冷冻了这场改革,“布拉格之春”夭折了。

匈牙利事件 布拉格之春

匈牙利事件发生在1956年,根本就在于马佳什太混蛋了,纳吉是个悲剧,有一本书就叫匈牙利悲剧,匈牙利人民忍受的太多了,过去他们忍受奥匈帝国,接着是德意志,现在又是北极熊,他们终于爆发了。说白了,东欧的所谓社会主义政府其实就是本国的汉奸政府,还不如汉奸呢,汉奸还会为本国人说话,这帮家伙是直接不说人话。而布拉格之春,演绎出了一部伟大的著作,那就是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杜布切克本人能力也是有限的,1989年他又付出,但是还是无法挽回。
匈牙利对政权的反抗色彩比较浓,布拉格事件只是出于反改革发动的,感觉上似乎就这点差别。
可以想象,前者被说成反革命,后者被说成修正主义。。。
如果你很看重量变和质变的区别,那么这种模糊的定性,直接牵扯到是否跨越了红线。
匈牙利十月事件是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匈牙利当时被苏联模式所控制,完全不遵照本国实际,一味的尊崇苏共的领导,走苏联模式导致后来国内矛盾激化,在经济陷入困境时,匈牙利实行改革,取得经济增长,改善了每况愈下的局面,首府布拉格即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其实此时其他苏联共同体成员国经济也陷入困境,人民怨声载道,早有改革和脱苏之愿,所以在看到匈牙利改革成功后,一触即发,其他成员国人民呼声高涨,迫于压力,执政党或改革或下台。

为什么叫布拉格之春

大战后经济出现复苏,所以喜称布拉格之春
所谓的布拉格之春,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引起了苏联老大哥的强烈不满,
所谓的布拉格之春,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引起了苏联老大哥的强烈不满,在提出交涉无果之后,竟蛮横无理得对布拉格进行了军事占领,改革从此结束。改革虽卓有成效,但历时很短,犹如一个短暂的美丽春天,所以称之为布拉格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