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革裹尸出自哪个诗句,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18 06:24: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乙亥杂诗之一》,《已亥杂诗》一共有315首诗,这些诗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或是当前的政治事务,或是对过去的追忆,或是一些所见所闻,总之主题非常广泛,内容复杂,大部分诗歌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抨击。
释义: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裹尸出自哪个诗句

己亥杂诗。根据查询初三网显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一部组诗。这是一组315首自叙诗。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也很复杂,而且大多是利用题目攻击社会。诗歌组运用了多种手法和艺术风格,既瑰丽又悲凉。己亥杂诗全文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什么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

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跟清代徐锡麟的《出塞》相改编而成的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古诗。“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处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型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的句子。
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园诗话》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原型是《出塞》里的句子。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

这首诗出自《己亥杂诗之一》。根据初三网资料,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什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 〔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马革裹尸是何意·出自于哪?

“马革裹尸”比喻愿意死在战场上,拿马革来包裹尸首,表达了一种爱国的忠诚,豪迈的志气。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人。有一次他去攻打隗嚣,凯旋而归,他的老朋友们都去慰劳他,并向他道贺。光武帝也给了他丰厚的赏赐。马援觉得他的功劳太微薄,赏赐却太厚了。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南越,建立了七个郡,只有几百户的封地,而自己的功劳根本没有他的功劳大,却得了一县的俸禄,他深感功劳之微薄,受不起这样厚的赏赐,所以他一直想替国家再立些功劳。
恰巧此时匈奴劫掠扶风,于是马援向光武帝请求出征。出发前,马援异常慷慨地说:“大丈夫当战死疆场,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怎么能躺在床上,被困在儿女手中呢!”

马革裹尸出自哪一位诗人之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