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信而好古的意思
- 2、《述而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3、信而好古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 4、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 5、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是什么意思 RT
- 6、信而好古的意思
- 7、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解释 翻译
- 8、翻译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与我老彭。
- 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信而好古的意思
信: 相信 ;好: 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 东西 。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 成语例句: 这样,我们的 信而好古 的 态度 ,便发生了新 意义 。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爱好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述而篇》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篇第七
7.1? 子曰: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注释】
▲述:讲解,阐述,继承。
▲作:创作,创造。
▲信:并非盲目相信,而是有甄别和抉择的信。《八佾篇》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征”即证明,验证之意。
▲窃: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阐述古人的道理而不是自己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先贤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学而思】
本章言孔子的学问来源于古代先贤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下章言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学习态度(学而不厌)以及学习目的(诲人不倦),7.3章则是说孔子教学中的忧虑。
《礼记·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子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述中有作,温故而能知新。
参读:
《子张篇》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述而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知识扩展】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是效法;仿效;阐述;发扬。“宪章”是遵从,效法。发扬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北宋·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信而好古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词目,信而好古,发音,xìn ér hào gǔ,释义,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引用,《大唐狄公案》御珠案-第二章 ...忙欠身答道:“狄老爷乃是知音了,我断不敢忘了我们祖先的旧制。 信而好古 ,吾道不孤啊!” 柯元良累世乡宦...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到於今称之,况於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於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 ...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七十子... 《论语》述而篇 ...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昭明文选》卷五十七 ...诡时不逢。毛诗曰:因心则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论语,子曰: 信而好古 。世霸虚礼,州壤推风。世霸,谓当世而霸者也。蔡伯喈郭有... 《全后周文》卷二十三 ...于老聃,则师资之义存矣。又《论语》,孔子自称曰:吾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孔圣,而云老贤,比类之义,义将焉在... 《全晋文》卷六十三 ...之义也。六经何尝阙虚静之训、谦冲之诲哉?孔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以笼罩乎圣教之... 《全汉文》卷四十八 ...到於今称之,况於圣主广被之资,修起旧文,放郑近雅,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於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汉书·礼...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九十一 ... △司法参军杨炯自赞 吾少也贱, 信而好古 。游宦边城,江山劳苦。岁聿云徂,小人怀土。归欤归欤,自...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九十二 ...孟之闲,或动静於鱼龙之际。下学而上达,将圣而多能。博而无名, 信而好古 。察殷周之礼乐,损益可知;观杞宋之文章,贤才不足。数年... 《全唐文》第05部 卷四百二十七 ...况今之有人而舍勤乎!太子仆马公,骨鲠端庄则如此,而布和展惠, 信而好古 ,焕乎其有文章,则汲生之所不及明矣。方将搏空直上,高视...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 ...,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 信而好古 ,吾不如张力臣。至於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 ...冕,依大戴礼朝事义。祭法幽宗雩祭,郑读为禜,依许氏说文。郑君 信而好古 ,原本先儒,确有依据。凡此释义,补孔之遗阙,皆前人未发... 《论语注疏》卷七·述而第七 ...渐,故以圣人次之。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於我老彭。”包曰:“老彭,殷贤大夫,好述古事。我...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合乎于道的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中文名
论语·述而
出自
《论语》
章节
38章
类型
篇章之一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
论语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是什么意思 RT
述而不作 -- 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
信而好古 --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
这是孔子的思想,出于《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使学人过于崇古和崇拜经典,失去创造力和进取心.我们可以学古,但不要崇古和崇拜经典,要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
信而好古的意思
信而好古的意思为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出自《论语·述而·第七章》的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翻译为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信而好古造句:
1、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欲修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3、其少也贱,敞事多能;信而好古,述而大成。
4、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5、今文经崇奉孔子,称孔子为“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史学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6、以前古谷与父亲只是信而好古,而现如今更深入的考察挖掘真相,对于谷古而言则是无法推卸的责任,虽然死去的谷朗并没有强制的对谷古施加“压力”。
7、一百零今文经崇奉孔子,称孔子为“托古改制”;古文经学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史学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8、他信而好古,对历史有着极深的爱好和研究。
9、他对历史非常感兴趣,是一个信而好古的人。
10、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对信而好古的追求从未改变。
11、信而好古,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传统文化,以弘扬民族精神。
12、老张是个信而好古的人,家里收藏了许多古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解释 翻译
译文:
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革命。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是殷初一位热心社会教育的“贤大夫”。
出处:《论语·述而》——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及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记孔子之志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义。是亦有憾叹之心。
【白话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对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译文:
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革命。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是殷初一位热心社会教育的“贤大夫”。
出处:《论语·述而》——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一、原文: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二、分析:
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扩展资料
一、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二、相关成语
述而不作[shù ér bù zuò]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
翻译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比与我老彭。
【原文】
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注释】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译文: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1章。
2、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2章。
3、译文: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3章。
扩展资料
《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出处:春秋孔子弟子《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注释:
述,传述。作,创造。
窃: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文化内涵
事实上,孔子并非只讲述不写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作春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但是,孔子在“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态度,即对古人、古事经过认真考查后,只进行客观的叙述,不加入自己的褒贬色彩,这就是“述而不作”的具体含义。
至于“信而好古”,既指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也表明他对于古代文化的情感,所以在本篇第二十章中,孔子进一步强调:“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罢了。”
孔子一方面否定了别人对自己“生而知之”的错误评价,另一方面指出了求知的正确态度,对于自己喜欢的知识,要勤奋敏捷、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