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它山之石和他山之石哪个正确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3-20 01:00:49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他山之石还是它山之石

他山之石。《诗经·小雅·鹤鸣》:“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外力。
正确的是“他山之石”。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意思是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它山之石和他山之石哪个正确

两个都正确。根据查询喜马拉雅得知,它山之石和他山之石两个都正确,但是它山之石更接近原文。这是因为:这个词语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两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和攻都是指用石头来琢磨玉器,比喻用别人的长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诗经》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那时候还没有“他”字,只有“它”字,而且“它”字不仅可以指物,也可以指人。所以原文中的“它山”就是“别的山”,而不是特指某一座山。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他”字出现了,并且专门用来指人,而“它”字则专门用来指物4。所以有些人认为“他山之石”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也更能体现出比喻的意义。不过,“它山之石”也没有错,而且更贴近原文的写法和读音。所以两种说法都可以接受,只是一个偏向于文言文,一个偏向于白话文。

它山之石和他山之石哪个正确

它山之石是正确的。它山之石的意思是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或提高水平的外部力量。该词出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是什么意思

他山之石的意思是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一、 读音
他山之石的拼音是tā shān zhī shí。
二、 释义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三、 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四、 近义词
前车之鉴:前面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可以此作为教训。比喻前人的失败,后人可以当作教训。
引以为戒:把过去的教训引用来以警戒自己。也作“引为鉴戒”。
五、 反义词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
就地取材:意思是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
他山之石造句:
1、马观复这一代是老大得了传承,然而马观复另有因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后成了一代两传承,算是坏了规矩。
2、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3、可以攻玉,这是天武宗可以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过犹不及,就像该媒体,把人才和“乔布斯”画上等号,概念随意用,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累及他人。
5、看来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是有道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选择性地借鉴的确非常必要。
6、下午阿立要买的时候学生就说过他了,可他却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来或许可以参考其他的字体求得突破也不一定。
7、江陵之书院,或亦他山之石,而讲学聚徒,诚不可以不慎也。
8、希望通过他山之石,能对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所启示。
9、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是有道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选择性地借鉴非常有必要。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势利导,无往不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是什么意思啊?

《诗经·小雅·鹤鸣》中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意思是一样的。它山:指不产玉的山。错:磨石。意思是那山上的顽石,还可以做磨玉的磨石。顽石虽不能自成宝器,却可以琢玉。这是说粗鄙之物自有用处。人们也常用这句话自谦虽无大才,但还可以小派用场。还可比喻小人肆虐,可使人经受磨炼而有所成就。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出处】《诗经》。
【作者】周代的无名氏。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_。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鹤鸣

他山之石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他山之石的意思是: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自】战国·孔子《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例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先进经验,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反义词】重蹈覆辙、就地取材
扩展资料
1、他山之石的近义词
前车之鉴
【解释】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自】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前面的车子翻倒,后面的车子要引以为戒。
【示例】我们要把一次事故作为前车之鉴,避免再次发生。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劝告人
2、他山之石的反义词
重蹈覆辙
【解释】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现在不考虑以前的教训,又沿着翻车的轨道行车。
【示例】 失败后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说、希望和警告的场合

“他山之石”还是“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南方出版社<新汉语成语词典>1999年1月修订版
应该是“他山之石”吧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
他山之石
是“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治。错:磨石。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一般多指朋友。亦作“他山之攻”。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成语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须知: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

他山之石什么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八字成语。
扩展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八字成语。
扩展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就是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攻玉是指可以琢磨玉器,整体来看就是别山上的坚硬石头可以用来雕刻玉器。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古时主要用来比喻别国的贤才用来为本国效力,现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石头很坚硬可以将玉石上不好的地方剔除,使其成为美玉,有贤能之人可以帮助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可以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古时有很多故事可以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形容,比如秦国的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感情。商鞅在没有到秦国做事之前,一直待在卫国,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孩子,商鞅的才华一直被卫国的老师所看重。老师去世之前特地向卫国国君说明了商鞅的才华,但是卫国国君没有当真,老师最后就让商鞅逃离卫国,以免后面卫国国君会因为商鞅的才华而杀害他。
商鞅就一路逃离的卫国,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很希望有国君可以给自己机会施展能力。秦国当时正是几国中最弱最穷的,所以秦孝公继位之后就想要招贤纳士为自己所用。商鞅在来到秦国之后看到了秦孝公的诚意,秦孝公在知道了商鞅的才华后也很是欣喜,他们在一起聊了三天三夜,最终决定推行变法改革,在秦国推行商鞅制定的法律。商鞅变法之后不久,秦国剽悍的民风就得到了改善,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国力日渐强盛,最后成为了六国中实力最强的。
商鞅变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秦始皇最后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所以一个贤才不仅仅可以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好,还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山之石就是来自卫国的商鞅,玉就是当时的秦国,只要时机适当,玉和石头的碰撞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八字成语
扩展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错)"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编辑本段]出自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 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在我看的书中,玉多指马克思主义,石头指其它的哲学或是经济学检举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说的是善于利用事物,可以做到自己不能做的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语出《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x0d\x0a词语解释: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x0d\x0a\x0d\x0a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x0d\x0a字词解释:可:能够,可以。以:用来。攻:琢磨。\x0d\x0a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x0d\x0a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x0d\x0a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八字成语\x0d\x0a产生年代:古代成语\x0d\x0a成语例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中,“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诗经·小雅·鹤鸣》。原文如下。
鹤鸣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萚(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一作“臯”,
《毛传》:“皐,泽也。”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郑笺》:“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兴者,喻贤人虽隐居,人咸知之。”
②渚(zhǔ):水中的
小块陆地。《毛传》:“良鱼在渊,小鱼在渚。”《郑笺》:“此言鱼之性寒则逃于渊,温则见于渚,喻贤者世乱则隐,治平则出,在时君也。”《孔疏》:“此文止有一鱼,得云‘或在’,是鱼在二处,以鱼之出没,喻贤者之进退,于理为密;且教王求贤,止须言贤之来否,不当横陈小人,故易《传》也。”
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
④萚(tuò
):草木脱落的皮、叶。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萚通“檡”。马瑞辰《通释》从之:“下章榖为木名,则此章萚亦木名,不得泛指落木。”
⑤它:别的,其他。
(6)错:通“厝”,磨玉的石块。《说文》:“厝,厉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为厝。’”
(7)彀:楮
树。《孔疏》引陆玑云:“荆杨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楮树皮常用以作纸。《毛传》:“榖,恶木也。”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读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
批。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
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据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
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
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
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
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这样一朵艺术之花,
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
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大概不会像我
们这样对金字塔顶礼膜拜。建造皇帝园林的能工巧匠,未必会对
自己的作品感到欢欣鼓舞。真是彼一时也,此又一时也。
最佳答案: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小雅·鹤鸣》
全文为: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小雅·鹤鸣》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历代学者对其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
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又看到园林檀树近旁的一座山峰,于是他想到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比喻,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