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 “引子” 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 “后衬” 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以下是一些歇后语及其故事:
- 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姜子牙学识渊博,因纣王荒淫无度而含愤归隐。他生活穷困潦倒,却仍悠哉地去渭水河畔垂钓。他钓鱼用的是直钩,且不挂鱼饵,显然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磨练毅力和耐心,也显示出他不图功名利禄的坦荡胸怀。别人认为 “直钓” 根本钓不住鱼,除非鱼自愿送死,久而久之,便有了这句歇后语。
- 诸葛亮哭周瑜 —— 假仁假义: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不过只是一时气咽,过几天就会缓过来。诸葛亮知道这一点,为了防止周瑜缓过来继续与他作对,就去给周瑜吊孝。诸葛亮到周瑜家后,在灵堂外边哭起来,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说自己对不起周瑜。周瑜的妻子心软了,原谅了诸葛亮,请他进灵堂祭奠。诸葛亮进灵堂后哭得更凶,还不停地捶打棺材。他其实是在假装伤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有了 “诸葛亮哭周瑜 —— 假仁假义” 这个歇后语。
- 铁打的公鸡 —— 一毛不拔:从前有个财主叫李财,他田产众多,金银财宝堆满库房,但为人十分吝啬。有个年轻书生王生,家境贫寒但学识渊博,想进京赶考却凑不齐盘缠,便向李财借钱,承诺日后高中定会加倍奉还。李财找各种借口拒绝,哪怕仆人求情也无动于衷。王生失望离开后,把这事告诉了镇上的人,众人都说李财抠门到极点,像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从此,这句歇后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吝啬的人。
- 快刀斩乱麻 —— 一刀两断:1482 年 7 月 23 日,24 岁的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白菜,遇到一个比赛,规则是谁先弄开一个复杂的结谁就胜。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砍断了,赢得了比赛。后来人们就用 “快刀斩乱麻 —— 一刀两断” 来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